我们常说上厕所,下厨房,为何不说下厕所,上厨房?
“上厕所,下厨房”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有人把上厕所、下厨房与风水方位之说联系在一起,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上厕所上厕所源于平民百姓的习惯性口语。厕所古代人称为“涸藩”,也称为“圂”、“溷”、“轩”、“厕”等,平民百姓的厕所与上层上人士的厕所无法相比,特别是农家,用茅草、竹片、树皮等来遮蔽,称之为茅厕、茅坑。像此类厕所,今天在我国的偏僻农村地区还存在一定的数量,也就是因为如此,如今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农村改厕,改变农村的不良习惯,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
厕所一词源于古语,古代厕所修在院子的最边处,厕同侧。古代人提到厕所就认为字眼不雅,用文雅的字词来代替去厕所解手的说法。如古代人上厕所用出恭、内急、如厕、解手等词。“如厕”一词古代人用得较多,一直沿用至清朝,今天人们已不再使用,而“解手”一词也源于古代,至今仍然还在广泛使用。
(厨师)
“上厕所”不是古代的语句,应是现代汉语的句子。宋元明清时期有大量的白话小说,这类古典小说的语言采用了当时大量的市井口语,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但所有的白话小说,包括戏曲剧本均未出现“上厕所”一词。“上厕所”之说,于古代来说应该不属于不雅之词,与“如厕”是一样的,作为书面语来用是没有问题的。
“上厕所”符合现代汉语中“上哪去”的句式。这里的“上”字表达要去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如,问:“你上哪去?”答:“上朋友家去。”“上某某村走一趟。”等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内,单位企业修建的职工宿舍,不管是单人间还是家庭的套间,绝大多数都没有室内的厕所,只有蹲坑式的公共厕所,条件好一点的,每一层楼房的边上建了厕所,条件差一点的,一个院内只有一两个公共厕所。有些城市居民区也是如此,如苏童在其小说中多次写的城北地带香春树街的厕所,就是那个年代中国城市的一个缩影。那时城市街道住户解手,都要走出自家的家门,到离家较远公厕去,人多时还要排队等候。再说那时的厕所都是蹲坑式的,解手要上蹲坑,所以解手就称为“上厕所”。
过去北方农村,厕所大多为露天的,四周用土墙围上,厕所距离家里较远,就是在一个院子里,也是距离最远的地方,一般与猪圈牛圈马圈在一起。所以,到厕所里去自然要用“上”。“上”就成了“到”、“去”动词的口头习惯用语。
(中国传统厕所)
南方农村的厕所离家比较近,一般建在偏廈里面,或另搭建棚子,与猪圈牛圈挨在一起。到厕所去解手真正体现了“上”字的本义。南方的传统厕所大多用特制的大桶装粪便,称为茅屎桶,有一米左右高,上有厚厚的木板盖住,人上去解手时要踩着一架短木梯子才能上去。也许现在有人笑话这种农家解手的方式,但如果真正了解农村的话,你也就笑不出来了。
农村俗语说:“攒粪就是攒粮”、“粪是庄稼宝,少了长不好。”粪尿是肥料,有助于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而农作物最主要的就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北方农村一般把厕所在人解手后,粪便用土覆盖起来,然后将土和粪便混合,一起拉到地里作肥料。南方用木桶将粪便攒起来,然后用小粪桶挑到田里去做肥料。人的粪便与家禽、家畜的粪便被统称为农家肥,是最好的肥料,今天依然是农业生产中大力提倡使用的有机肥料。现在质量最好的绿色农产品就是用农家肥种出来的,用化肥种出来的农产品没有农家肥味道好。农家肥不仅供给作物多种养分,还有利于改良土壤性质。
总之,我认为“上厕所”现代汉语中的习惯用语,与古代风水方位的尊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下厨房下厨房的来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建筑物格局的安排,二是动作的习惯用语,三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民居厨房)
一是建筑物格局。厨房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排水,一个是排烟气,尤其以排水最重要。平民百姓做一顿饭要用的水不多,主要是那些大户人家,吃饭的人多,洗涤的用水量就大。如现在的酒店厨房、单位企业的集体食堂,用水量就很大。过去大户人家吃饭的人相当于现在几十上百号人的单位食堂,而过去的厨房防水装修哪能与现在材料相比,排水用的是最土的办法。大户人家修建房屋时,除了充分考虑排水沟外,厨房地面要比住房要低矮一些,避免厨房里的水倒灌到其他房间里。因此,去厨房时是往下走,久而久之,到厨房做饭菜称之为下厨房。我认为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还是牵强了一点,不足为信。
二、动作习惯用语。现在我们把煮饭时,把米放进锅内称为“下锅”。如民间就有“找米下锅”、“借米下锅”、“无米下锅”等说法。炒菜也称“下锅”,如油下锅,菜下锅。吃饭时,用菜来送饭,称下饭,送饭的菜称为下饭菜。这里一连串的“下”的动作习惯用语与“下厨房”的“下”,到底哪一种出现在前面,现在无法说得清楚了,也算是一说吧。
三、社会等级观念。这里面包含了三种中国传统观念。
其一是主人为尊,仆人为卑。这一点尤其在统治阶层最突出。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臣下指的就是百姓、群众,仆人帮工称为下人。那些有钱有势的主人不干粗活,由仆人帮工来干。古代厨房的活就是仆人干的粗活,是下人干活的地方,所以叫“厨下”或“灶下”,主人到厨房监督做饭称“下厨房”。如,地主的农活由长工或是短工来干,或者租赁给贫穷人来种,所以,到地里干活称为“下地”,即便是田地在山上,比自己的住房高,也称“下地”,当然,后来也有称“上地”的,那是后来农民地位提高了的一种说法了。
其二是男为尊,女为卑。古代男女不平等,封建社会就是男权主义社会。平民百姓没有仆人,也养不起仆人,一般来说,由于女人的地位卑微,是家庭中实际做仆人事务的人,如煮饭和织布,女人劳作的地方都称为“下”,下厨房、下机房。
(民居老灶台)
其三是厨师地位低下。在封建社会时代,干厨师这一行的人都是一些出身低微劳苦民众,主要是了为糊口和生存,他们被称为“火夫”、“厨子”、“橱役”,就连军队中的“火头军”也是最被人瞧不起的下等兵卒。厨师为统治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提供服务,但他们的地位却不及同为仆从的丫环、小厮。如《红楼梦》一书中,犯错的、或者办事不力的丫环和小厮,对他们的惩罚措施之一就是罚他们到厨房干活,称下厨房,在主子的眼里有降级的味道。由此可见,旧时代的厨房工作者是一个受欺压、被奴役的阶层。
另外,过去的犯人也被认为是低下之人,如关进监狱称下狱,关进牢房称下牢。受古代习惯用语的影响,现在有一些词依然带类似的色彩,大家一看就明白,不用我多解释,如下基层、下乡、下村、下车间、下班组等等。
总之,中国的汉语语言运用,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不可随意颠倒使用。这就是只能说“上厕所,下厨房”,而不能说“下厕所,上厨房”的原因。
我们常说上厕所,下厨房,为何不说下厕所,上厨房?
嘿嘿,这个问题倒是很有趣!
在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中,有着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去厕所方便被称为是“上”厕所,去厨房做饭被称为“下”厨房。那么这个“上下”之分是如何来的呢?
咱们一个一个来讲!
首先说一下厕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家每户的厕所估计都分布在房子布局的角落之中,其实这背后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我们的院落规划往往都是坐北朝南,正堂方向一定是要面朝阳光的,所有的污秽之物也需要尽量离远一点。
所以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家每户的厕所基本上都是分布在西南角或者东南角的,(当然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丢失,房屋布局会越来越按照屋主喜好设置,不能一概而论)这样做除了卫生方面的讲究以外,还避免了厕所的污浊之气向着内部流入,在风水学方面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必须要点出来的一点是,古代的地图方向跟今天不一样,今天的规则是上北下南,而古代则是上南下北。嘿嘿,知识点哈,记住咯,哪天穿越到古代看地图可别拿反了。
而房屋的布局图解,其实也是和地图一样的原理,所以厕所的布局在实际位置的南边,也就是工程规划图中的上方,所以上厕所一说就这样问世了。
当然了,在古代应该是叫做上茅房比较准确!
其次是下厨房。解决了刚才的问题以后,这个说法也比较好理解了,不过依然要介绍一下厨房为什么要在工程下方布局?
在我们的文化中,厨房被当作是食禄的象征,这个象征是能代表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的,所以某个人家拥有一个宽敞得体的厨房,也被看作是有财富的体现。毕竟人生活的本质还是要围绕柴米油盐,如果在这方面都不下功夫,那么其生活也不会好到哪去。而我们中国人总是比较含蓄的,平时的处事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一个“隐”字,低调永远是永恒的准则。
所以在安排自己家的厨房之时,为了不让外人直接窥见到自己家的实力,也为了稍微谦虚一点,厨房就被安排到了院子最隐蔽的地方。离自己家的大门有最远的距离,所以厨房一般都被安排到了正堂的后方,这个方位是北方,按照上南下北的规则,去厨房也正好变成了下厨房。这些习惯用语中往往都蕴含着很多风水智慧,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处处留心,毕竟这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结晶。
我们常说上厕所,下厨房,为何不说下厕所,上厨房?
上、下都是相对位置来说的,生活在北半球,人们都普遍把北称为上,古代帝王登基都是坐北朝南,北上南下,比如我们常说的,北上广,下江南等说法,那么为什么在一个家庭里,都称上厕所下厨房呢?
以前在农村居住过的人都知道,堂房是一家的主房,主房的两侧都留有夹道,据说这样符合风水,吉利。这两侧的夹道一般都留成了男女厕所。而家里的厨房不是东屋就是西屋,甚至是南屋,这些房子大体上都在堂屋的南边。厕所与堂房在一线,也算是在家里庭院的北边了。因此去厕所称上厕所,去厨房称下厨房。也有种说法,说是厕所为坑为水,人应该在坑之上水之顶拉屎比较吉利;厨房为灶为火,人在灶之下或火之旁做饭比较合适。厕上拉屎,厨下做食,慢慢地也就演化成了上厕所,下厨房。
免强想出这么两点原因,以应悟空邀答,不知悟空可还满意?让师友们见笑了!
我们常说上厕所,下厨房,为何不说下厕所,上厨房?
谢谢你的邀请。
人常说“上厕所,下厨房”一同说此话行吗?哈哈😄这题目也出得有趣,平时真的听一些儿童或童心满满的年轻人说这句话的人,但话一出口,马上被老一辈的人骂得不可开交。所以“上厕所,下厨房”这句话应该不能同一起说。
为什么不能一起同说呢?因为上厕所在人们的心里眼中,这此是拉下人身上最污的东西属糟粕;而下厨房煮的东西是人间的美食,也是人间最精华的东西。
所以,精华与糟粕是不能放一起的,就是这道理。
答题完成,谢谢。
我们常说上厕所,下厨房,为何不说下厕所,上厨房?
关于为什么说“上厕所,下厨房。而非下厕所,上厨房”的解释很多,我觉得除了有点文化根源之外,主要还是习贯用语。
这里的上与下都应该做动词用,而且是特定的。上厕所的上是动词是表示去厕所去方便,而非指方位。如常说的上街,也是相同的意思,反之说下厕所下街就不通顺了。
下厨房的下字不但有去的含意,主要还是指劳做。俗话说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下厨房也是表示有一种本事。如果说上厨房,上字只能表示是去的意思了。
另外就上厕所下厨房的解释还有古代建筑结构上下之说,南北方位之说等等也都有一定的道理。
解释很肤浅,请参考指正。
我们常说上厕所,下厨房,为何不说下厕所,上厨房?
这个问题源自古人对传统院落的格局设置、以及传统文化有关。
古人所说的“上”“下”并不全是指方位,例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有着其引申义的。由古至今,南方和北方的房子都以“南北向”为最佳,人们普遍认为房子的正面向南,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即“和光同尘”,反应了人们与世无争、平和相处的美好意愿,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科学证明,人们的这个居住习惯十分利于室内卫生,阳光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而中国所处的位置受季风气侯的影响,南北风要多于东西风,这样便更利于室内空气流通、利于排出起居之秽气。长期经受阳光照射的房间也不易潮湿和出现霉菌,可以使人不受风湿、潮湿、阴气侵扰,从而获得更健康、舒适的生活体验。(上图:我国传统院落)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地理方位的表达也是“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即我们平时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图:我国古代院落模型)
厨房建于南面,对应的是“玄武”即蝙蝠、乃“福”之意,是“衣食无忧”的意思。“下厨房”不仅是因为厨房在中央堂屋的下手位,而是因为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水利落后,普遍“靠天吃饭”,深层次的“下”,是具有“谦恭”和“尊让”的主观意识,是人们对上天恩赐的一种感念,与面南而居的观念一脉相承。
而代表南方神兽的“朱雀”为祥鸟,据说其色如火,在汉代以前被认为是接引死者灵魂上升于天,后世认为其能予人长生。厕所建在北面,因此厕所在以前有个诙谐的叫法,称“五谷轮回之所”或“圊”(圈中精英,后特指肥土),这无疑反应了古人对农耕和粮食的看重,寄希望于消化后的粮食亦可以升天轮回、依然可以化作良肥继续为人所服务,所以说是“上厕所”。(上图:我国古代厕所模型)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