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现在的西安市。当时,丰镐不是一座城市,而指的是两座城市,称丰京和镐京,合称丰镐。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有专家认为,丰镐分别在沣水东西两岸,两地一桥相连,是一座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区,就像现在城市,不同区域划成不同的功能区,如行政区、商业区、教育区、工业区、高新区等。当然现在丰、镐都在西安市区,现在名副其实为一名城市了。
周文王灭崇后,在沣水西岸建造了丰京,位于今西安市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到丰京;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作为西周的都城沿用了近三百年。史上又把丰镐称为“宗周”。这里诞生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周礼”。
西周时期,铜器制造已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出土的青铜器较多,其中以出土的多友鼎和孟簋最著名,皆为西周重器。
多友鼎上有铭文,铭文长达277字,记载西周厉、宣之际周人与猃狁之间的战争。
孟簋亦有铭文,共49字,记载周王内宫后妃遴选宫人宫婢之事。
(多友鼎)
(孟簋)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吹了80年了,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官方表态与声明,也没有任何出土,身处苦海的西安人为了圆谎不得已又做了和2007年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一样的行为——实地造假和舆论导向造假,无奈何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简直就是脱裤子拉磨——转圈丢人,所以才有了这场闹剧,再次证明历史造假不得人心啊😂😂😂😂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西周早期蚕纹方鼎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花园村出土。长方体,长方形口,双立耳,折沿方唇,腹上下有收分。腹部四周棱角与每面中各有一扉棱,大面上层铸4只“S”形蚕纹,云雷纹地,蚕纹下饰勾连纹,其余部分饰乳钉;小面上部施两蚕纹,下饰乳丁。四柱足上粗下细,饰兽面纹。腹内壁铸铭文5行29字与族徽:“唯八月辰在乙亥,王才(在)丰京,王赐□□进金,肆奉对扬王休,用作父辛宝□。”此鼎时代为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凤鸟纹方座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花园村出土。敞口束颈,鼓腹,圈足,下连方座,腹两侧设凤鸟形耳。口沿下饰4只凤鸟纹围绕一周,其间饰浮雕兽面;腹部4只凤鸟布满,以扉棱相间,圈足饰变形窃曲纹;方座四面各饰凤鸟6只围绕一周,中间长方形内无纹饰。通体以云雷纹作地,形成三层纹饰。整体以凤鸟纹为主,形态略有差异,其圆目,尖喙,高冠,长尾,或昂首或回首,生动活泼。内底有铭文3行18字:“唯九月,□叔从王员征楚荆,在成周□作宝簋。”西周早期器。
西周晚期吴王姬鼎
西安市长安区沣镐遗址出土。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口沿下有两道弦纹,其间饰一周窃曲纹。内腹有铭文3行20字:“吴王姬乍(作)南宫史叔□(饲)鼎,其万年子子孙孙宝用。”其造型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铜鼎相似,应是西周晚期之物。该鼎是在“文革”期间出土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见到,生产队得知为珍贵文物,应属国家所有,遂派四位社员送到西安市文物局。
西周晚期环带纹鼎
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镇一座西周墓葬。宽沿平折,方唇,立耳,圜底近平,兽蹄足。口沿下有6道扉棱,其间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内腹部铸有族徽与文字“□”“册”。
该墓共出土大、中、小3件鼎,该件最大,应属列鼎。对列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张懋先生对此鼎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族徽与文字称其为“宁戈鼎”。通过对宁戈方壶、梁其壶、史颂鼎和鼎的综合研究,其具体时代为西周宣王时期。
西周卫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村出土。平折沿,方唇,束颈,鼓腹,兽耳,圈足,下连方座。盖、口下、腹与方座均饰饕餮纹。饕餮如牛面,形象凶猛,眉、眼、鼻突出,云雷地。盖与腹内底有铭文:“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于康宫,荣白右卫内即位,王曾令卫,易赫市攸勒。卫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且考宝尊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叔父鼎
西安市长安区沣镐遗址出土。敞口,方折沿,立耳,孤腹,圜底,蹄足。口沿下施两道弦纹。内腹壁有铭文5行25字:“佳(唯)十又一月既死霸乙酉,叔□父乍(作)宝鼎,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后铸有族徽。铭文字体严谨,圆转秀美。从造型与铭文看应属西周晚期器。
西周晚期太师小子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村出土。敛口,鼓腹,耳下有珥,圈足外撇,下设三兽足。有盖,盖顶有圈形握手。盖面缘与器口沿下及圈足各有一周重环纹,余饰瓦纹。盖与器内铭文相同,各为4行33字:“太师小子□乍(作)联皇考室尊簋,□□眉寿康□纯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从铭文可知,铸簋人是“小子□”。铭文字体圆润,凝重,工整。从造型特点看,应属西周晚期器。出土于窖藏。共出19件器物,计簋3件,鼎2件,鬲13件,器盖1件。3件簋造型、纹饰相同。
西周晚期善父吉父鼎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村出土。折沿,弧腹,圜底,立耳,三兽蹄足。口沿下施一周重环纹与一道凸棱。外底范线明显。内腹壁有铭文15字:“□(许)男乍(作)成姜追母媵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与该器同时出土的共有铜器5件,从造型、纹饰与同时期器物看,为西周晚期之物。
西周早期伯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大原村出土。盖与器为子母口,腹部下鼓,圈足外撇,双兽首耳,垂珥,盖顶有圆形握手。盖与器口沿对应设浮雕兽首,两侧由勾连纹组成夔纹,其夔纹又以兽面为中心两侧对应构成饕餮纹围绕一周。腹部设同样纹饰,圈足上变形勾连纹组成夔纹一周。在盖与腹内底各有铭文:“白(伯)乍(作)彝”三字。
丰镐遗址斗门镇花园村出土的西周文物
1981年冬,花园村发现西周中期青铜器窖藏。
出土“伯鼎” 有铭文3字。“ 伯姜鼎 ” 有铭文。 “禽鼎甲 ”有铭文。 “ 禽鼎乙 ” 有铭文。 “辑蝇进方鼎 ” 有铭文。“ 磐蛆瓤” 有铭文。 “读簋” 西周昭王时器物,有铭文。 “ 笛爵”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 作尊彝卣”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戍佩卣”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燕父卣 ”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作尊彝尊 ” 西周中期,有铭文。 “戍佩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铭文。 “燕父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铭文。“ 揖姐壶”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揖姐进壶”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公墼”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公蚕”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以上出土青铜器,均有铭文,大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丰镐遗址出土的西周文物
册 鼎 1982年春,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有铭文2字为“册嘲”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宝彝鼎 1967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为方唇外折,立耳、圈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和弦纹各一道,通高32厘米,口径32厘米,腹深17厘米,内壁铸铭文为“作宝彝”3字i“作”与“彝”2字不清。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宝鼎甲 1954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37.5厘米,耳高7.8厘米,口径31.2厘米,足高13.5厘米,直耳,柱足,足上饰一兽面,颈饰花纹一道,铭文为“作宝鼎”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作宝鼎乙 此器出土时间、地点及收藏单位均同“作宝鼎”甲。
臣重父乙鼎 1983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 图徽,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叔作旅鼎 1951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通高15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围61厘米,口沿为夔纹,铭文为“叔作旅鼎”4字,铭文在口内,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木父丙祖辛鼎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铭文为“木父丙祖辛”5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鼎 1982年1月,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铭文为“富锊作父乙宝鼎”七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载鼎 197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鼎为圆口深腹,双耳为绚索状立于口上,足上部稍粗,下端略细,口沿下有一周饕餮纹,分为6组,三足上部为兽面纹,其下有二道弦纹。通高74厘米,口径55厘米,壁上铭文为“载作宝鼎子子孙孙永用”10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侯鼎 1964年l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私(蔡)医(庚)蛰(获)巢,粤 (掠)早(厥)金宵,用作辈(旅)鼎”12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男鼎 1967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侈口,双直耳,扁平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一周和弦文一道,高38厘米,口径38.57厘米,铭文为“釜(许)男作成姜逗(桓)母般(腾)晦(尊)痛(鼎)子子孙孙永宝用”17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作小仲姜氏鼎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懿王世器物。敞口,浅腹、附耳、兽足,通高22厘米,口径31.5厘米,铭文为“衔乍(作)文考小中(仲)姜氏盂鼎,街其蒿年子子孙孙永宝用”2l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史富鼎 1980年春,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铭文为“史虫(惠)作宝鼎。虫(惠)其遣月魍,捐化桠魔,寺屯鲁令(命)虫(惠)其子子孙孙永宝用”28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多友鼎 1980年10月,斗门镇下泉村出土,西周猫王世(亦有认为是厉王世)器物,是一件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也是丰镐地区出土西周铜器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22行,共277字,铭文记载此时西周王朝与严狁战争的情况,铭文为 (师)。易(锅)女(汝)圭萧一、汤(锡)镶一睛(肆),臼f鏊百匀(钧)。多友敢搜(对)捣(扬)公休,用乍(作)蹲(尊)鼎,用甸(朋)用各(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此鼎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伯庸父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物,此八器铭文均相同,铭文为“白(伯)章(庸)父乍(作)吊(叔)姬鬲,永宝用”10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宝献 1954年,斗门镇昔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41.2厘米,耳高7.6厘米,口径27.2厘米,甑底有十字形箪,三兽足,铭文为:“寅献”2字,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簋甲、乙二器 甲簋1980年出土于马王镇,现藏西安市文管会。乙簋1959年6月出土于马王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均为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相同,均为:“Q”字。
鱼簋甲、乙二器 1962年,长安县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铭文相同,均为“Q”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口父癸簋 1976年,马王镇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口父癸”3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畏父乙簋 1967年10月,马王镇大原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畏父乙”3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搔父辛簋 1951年,斗门镇昔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欺父辛”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长由簋甲、乙二器 1954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穆王时器物,通高2l厘米,盖高28厘米,口径20厘米,腹围20厘米,圈足高2.5厘米,足径17厘米,耳长2.5厘米,盖及项各有花纹一道,器和盖均有铭文,两器铭文相同,铭曰:“长由乍(作)寅蹲(尊)(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莫簋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铭文为“莫乍(作)日辛蹲(尊)宝99(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幕”16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史宣簋 1980年,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为“史寅(惠)乍(作)宝9R(簋),寅(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16字。
是宴簋甲、乙二器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圈足、有盖、附耳、盖顶饰蟠龙纹,带盖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盖底铭同,铭文为“隹(唯)十月,是婴(娄)乍(作)文考宝殴(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乙簋铭文与甲簋同,此2簋铭均铸于器、盖,铭文亦相同。
伯梁父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4器均为西周晚期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此4簋,器和盖均铸铭文,且铭文相同,铭曰:“白(伯)仍(梁)父乍(作)榔姑障(尊)毁(簋),子子孙孙水宝用。”
伯喜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盖同铭,4器铭均同,铭曰:“白(伯)喜乍(作)肤(朕)文考刺烈)公蹲(尊)殴(簋),喜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孟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穆王时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为“孟曰:肤(朕)文考泉(暨)毛公,遣中(仲)征燕需,毛公易(锚),朕(朕)文考臣自早(厥)工,封飘(扬)般(朕)考易(铝)休,用宦敛(兹)彝,乍(作)早(厥)子子孙孙其圭<永)宝。”甲、乙、丙3器铭文相同。
卫簋甲、乙、丙、丁4器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恭王时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殴下有方座,上有盖。盖、腹、座皆饕餮纹,兽形耳,带盖高31.6~32厘米,口径2l厘米,铭文57字。铭文为“佳(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格)于康宫,受(荣)白(伯)右衙内(人),即立(位)。王曾令(命)卫,蹋(锚)赤市(钹),攸(鏊)勒。街敢封飘(扬)天子不(丕)颗休。用(作)肤(朕)文且(祖)考宝障(尊)殴(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甲、乙、丙、丁4器铭文相同,且器盖铭文亦相同。
五年师 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马五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隹(唯)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王曰:‘师 ,令(命)女(汝)羞追于卉’。僻女(汝)千五易(锅)雾(簦),盾生皇耋内,戈碉gR、释必(枇\)、彤沙(缕)。敬母(毋)散(败)速(绩)。旌敢易(扬)王休,用乍(作)宝毁(簋),子子孙孙永宝用。”此3器铭文相同,且器、盖均有相同的铭文。
元年师旌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隹(唯)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王才(在)减底。甲寅,王各(格)瑚,既(即)立(位),逞公人右师旌,既(即)立中廷。王乎(呼)乍(作)册尹克册命师旌曰: ‘倘于大左,官嗣(司)叟逞(苑),左又(右)师氏。易(锚)女(汝)赤市(软),同黄(衡)鹿婶。敬瓶(夙)夕用事,”旌捧(拜)颐(稽)首,敢封飘(扬)天子不(丕)额,鲁休令(命)。用乍(作)肤(朕)文且(祖)益中(仲)障(尊)殴(簋)其遭(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簋甲盖铭中“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王乎乍册尹克册命师旌”中脱“克”字,“左又师氏”的“又”,均作“右”。簋乙器铭基本同甲簋,唯“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敢对飘天子不颈鲁休令”的“飘”字作“易”,器盖铭亦基奉同甲簋,唯“左右师氏”的“右”作“又”。丙簋器铭,基本同甲簋,盖铭同乙簋。丁簋器,丁簋器铭同丙器,盖铭同乙簋。
霉爵 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市文管会。铭文“裹”1字。
山爵甲、乙2器 1967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铭文“山”1字。
爵 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西周九鼎在洛邑~九鼎是王权的象征,西周法理首都是洛邑。《史记.周本纪》: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根据出土的铭文和《竹书纪年》记载,西周出土的铭文记载王在成周有近百次,西周都城变迁:周成王迁成周;周穆王迁西郑;周懿王迁quan丘(咸阳);周幽王败丰镐(西安)
《竹书纪年》:“无事则都洛师,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别居关内,阻四塞以守多如牛毛的青铜铭文都记载了西周诸王在成周洛邑(洛阳)的执政和分封情况。
《北京圉卣铭文》:“王蘡于成周,王赐圉贝”。《孟爵铭文》:唯王初铸于成周。《静方鼎铭文》:王在成周大室。《卿方鼎铭文》:唯四月,王才成周。丙戌,王在京室,赏贝。才安典卿贝,用作宝尊彝。《德方鼎》铭文:“惟三月,王在成周。此外,成周鼎、成周王铃、穆公簋盖铭、令彝铭等等都记录了西周诸王在成周洛邑执政的情况。
西安丰镐只是西周的亡国之都和武王伐纣的军事据点。考古出土的铭文记载西周有两座最重要都城~成周洛邑~(铭文记载近百次王在成周,九鼎也在洛邑)。另外一座是“宗周”。西周铭文从来没有镐京,一次也没有,1933考古至今都没能在西安丰镐遗址发现任何与西周都城有关的考古证据,西安以前一直说自己是宗周,现在宝鸡周原博物馆已经把“赫赫宗周”的牌子亮出来。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看着这几个骡羊的宠物在这里歪曲历史,造谣生事。觉得它们真的是好可怜,希望它们的下一代好好学习历史知识,不要让外人歧视你们,同时歧视你们的智商。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南辕北辙,
找错地方了!
周在宝鸡,
秦都咸阳!
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在哪里?答案是:宝鸡
恰好国宝是会说话的,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的陕西西周青铜器精品展。“宅兹中国”何尊特展。就充分的说明了,来自中国里面的成周指的就是河南洛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