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受挫的第一反应总是伤心难过,而聪明的父母看到孩子受挫的第一反应会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所以说,换个角度,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遭受挫折聪明的父母都会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成长。
当孩子被告知“我不和你玩了”时,父母应该如何引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当孩子被告知我不和你玩了时,父母应该从这件事情中提高孩子的哪些能力?
首先,帮助孩子把负面情绪的影响降到最低。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先生说过,我们的人生不在于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从经历中解读除了什么。
一个人的经历并不一定会影响这个人,相反从经历中的解读却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
所以当孩子被拒绝后,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到被拒绝的原因。
情况一,孩子无缘无故被拒绝。
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总是很脆弱,如果没有任何原因导致孩子被拒绝,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好情绪和坏情绪,你被拒绝,不是你的原因,可能是小朋友正在经历坏的情绪。这不怪你,也不是你不够好。
帮孩子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告诉孩子,我们不应该为别人的坏情绪买单。
情况二,孩子有不当行为。
当孩子被告知“我不和你玩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反思,是否自己的哪些行不当。
所以,可以问问孩子“你做了什么?”。
第一,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复盘,让孩子学会自己描述问题;第二,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很多时候对于自己的不当行为并没有足够认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帮助孩子纠错。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很多问题并不突出,相反,一旦进入到集体玩耍,孩子的问题才会凸显。
其次,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被告知“我不和你玩了”很多父母总是急于给孩子出主意,正确的做法是加深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是面对此类问题如何去思考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
所以,父母正确的做法是:
- 引导孩子思考。父母扮演的角色是提出问题:你还想和他玩吗?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一起玩?
- 鼓励孩子提出建议。当你下一次被拒绝后,你会怎么做呢?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 带领孩子去实践。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建议后,父母最好鼓励孩子,甚至带领孩子去实践一下孩子自己的想法,两个原因,第一实践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可以及时进行修正;第二,实践成功后获得的经验可以内化。相反父母的建议没有经历过孩子的实践不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内化成自己的。
首先父母要摆正心态,孩子受挫,其实是学习的好时机,父母需要知道,孩子需要学习什么?
当孩子被告知“我不想和你做朋友”的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
1.帮助孩子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让孩子学会,下次遇到此类事情如何去做
教育孩子,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不知道如何去做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答案自然就出现了。
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
“哼,你走开,我再也不跟你玩了”,这样的话在孩子的世界里可以说完全不陌生了,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的被拒绝声音,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自家孩子第一反应就是哭得稀里哗啦,但是哭一场过后依然是孤立的身影。
事实证明孩子被拒绝了、哭是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对方离开的更快一些。若孩子长期的热情被浇灭,除了产生脆弱的玻璃心态之外,他们还深陷不自信的漩涡里无法周转,实际上“再也不跟你玩了”这句话,可以说产生的伤害值完全不逊色于父母的斥责。
小娜就是一个喜欢野在外边的小孩,每次和妈妈一起出门的时候都不愿意回家,在人群中想要上前又不敢上前,眼巴巴地看着一群小伙伴一玩就是一个小时,有的时候还缠着妈妈去让小伙伴跟她一起玩,遇到这样的无理要求小娜妈妈着实有些无奈。
正是因为小娜先前被小朋友说过“再也不和你玩”之类的拒绝话,所以小娜想和别人玩的时候更多的是不敢上前,面对别人家孩子对自家孩子说不跟你玩了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心急火燎地不知如何是好,让孩子不哭吧,他们反而哭得更伤心,让孩子回家吧,他们又跺脚不肯离去……
那么,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1、正确认识友情这件事,身怀引导别人继续玩智慧
很多家长在面对自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拒绝而哭得稀里哗啦之时,孩子都显得太脆弱、给人的感觉太弱,实际上这样的脆弱并非只是被惯坏的玻璃心,还有深处社交里的接触敏感期,社交里的敏感期指的是孩子渴望被认可的心理活动,就相当于孩子依赖爸爸妈妈一样,需要被同类依赖的一种渴望意念。
实际上,每一个小朋友从抢玩具开始,他们的社交敏感期就来了,只不过每个孩子的敏感程度不同罢了,在人群之中寻找各种童趣交往乃是每个人骨子里的刚需,但过于普遍的刚需就很容易被当成喜欢方面的威胁,一句“再也不跟你玩了”,实际上只不过是孩子之间彼此闹矛盾时的相互威胁罢了,只不过是希望有个人能让步、让游戏继续下去。
告诉孩子:“妈妈之前也遇到过“我再也不跟你玩了”这句话,虽然离开那个朋友之后闷闷不乐很久,但是有一次我自己踢毽子玩得很开心时,旁边有很多小朋友都好奇地跑过来要一起玩呢。”
一段简单的往事陈述,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友情最高境界的价值就是你能够引导别人继续玩,而不是为了一句“我再也不跟你玩儿”就开始自卑、退缩。
比如,孩子此时和另一个小朋友堆积木、玩过家家,因为某个环节的意见不同发生了分歧,这个时候我们告诉孩子“不要着急,按照你的思路继续前进,你会发现在孩子乐此不疲的前进里,另一个小朋友已经不知不觉被再次带动到游戏里。
这样的应对方法就有些“空城计”的意思了,不过方法却是非常实用,因为这是人心本质上观察带来的好奇结果,你越是不在意、对方越是放不下,你越是在意、对方越是紧揪着不放拿出来威胁。
正确认识被拒后的“玻璃心”后,父母才能摘下对孩子“玻璃心”的有色眼镜,孩子也能走出“别人不跟自己玩”的自卑否决。所以,放心告诉孩子“把你的想法表示完整,继续下去,让行动再次吸引小朋友的视觉,”。
2、与其安慰,不如让孩子正确看待友情这件事
在交友被拒里,安慰往往是不对根,孩子或许当时没什么事,一副释怀的样子,实际上他们内心在意的很,也极容易自卑,影响日后的社交活动,所以与其安慰不如让孩子正确看待友情这件事。
小娜之前有个非常好的朋友,彼此之间更是“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关系,再加上远亲不如近邻的便利,小娜和这个邻居度过了3年快乐又难忘的童年。听小娜的母亲说,小娜和那个小女孩什么都好就是把面子看得太重要了,两个人一有不愉快就说“再也不跟你玩了”,事后彼此还都不愿意先低头道歉。
有一天两个人正在搭积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人不开心,小女孩说完“哼,你走开,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就回家了,两个人持续了3天互相不搭理,而这三天小娜总是偷偷透过门窗去偷看人家,看到小娜明明很想却倔强不道歉、也不找对方的坚持,她的母亲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某一天,两个孩子的母亲见面聊了一会才知道,原来小女孩回家之后也是如小娜一样,在双方母亲的牵线搭桥下,最终两个孩子一起说出了对不起,矛盾也在一瞬间化开、二人又继续做回了好朋友。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玻璃心”是安慰他们受伤的心,为了避免孩子误解,养成我行我素的霸道交友行为,我们还需要锻炼友情里相互理解的共同理解,可以把小娜和邻居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站在第三方的视觉去看待友情。
告诉孩子:一段“我再也不跟你玩了”的闹剧,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双方都存在“玩不好”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里,作为孩子的父母与其安慰,倒不如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内心,告诉孩子:“你若想跟对方玩就试着和对方沟通,如果不想玩了直接离开,各自安好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当然为了避免孩子懵懂地“讨好”,我们还要灌输给孩子自信心,告诉他:“你有没有想过,对方是故意威胁你的,就像是爸爸妈妈生气时说“再也不管你了”,但事后该管还是要管,在乎你的人会顺着你给的台阶下,不在乎你的人给再多台阶他们也不肯抬脚,所以我们也要在乎那些肯让步的朋友,不肯低头、只知道索取的朋友,我们不要也罢”!
让孩子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处理态度,最终才能锻炼出姣好的社交能力,也能在承担里喜欢上处理事情的曲折!
3、告诉孩子,人生多变不可能会事事顺心如意
教育孩子,我们往往更看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在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帮助孩子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尝尽世态酸甜苦辣,明白不是所有的好都被认可、也不可能事事都可以顺心如意。
另外,我们还要告诉孩子懂得接受别人反对、拒绝的同时,还要划分正确的友情观,避免孩子误解父母的“懂得接受”教育无界限地讨好别人,我们也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
告诉孩子: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听不懂、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玻璃心,甚至对别人的拒绝一直耿耿于怀,长久下来必定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拿一块糖果给孩子,然后问他们好吃吗?不出意外的结果就是点点头的“好吃”。
这个时候,我们再告诉孩子:“可是妈妈觉得不好吃,太甜太腻了,每个人喜欢、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呀,你要明白别人也不可能像爸爸妈妈一样,眼里、心里都是咱家的小宝贝,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不跟你玩了,还是他们的损失呢,保持自己的优秀相信你很快就会遇到欣赏你的好朋友”!
提前给孩子打好被“拒绝”的预防针,他们才能从容地放大视角去看待社会、看待世界!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 一起学习共成长!
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小朋友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冲突、甚至有时候会出现肢体的打闹,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现象。这个是幼儿社交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如果孩子在遇到别的小朋友不和他玩了,甚至被欺负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做呢?
1、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孩子社交发展中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不要强行干涉,学会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有些小宝宝遇到这种被“排斥”被“欺负”的情况,喜欢习惯性的找大人,诉说委屈?,寻求帮助。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分三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这个问题:
- 安抚孩子的情绪:哦,小朋友不和你玩,所以你很难过了?好的,妈妈知道了,来,让妈妈抱抱你。
- 问一问为什么:他为什么不和你玩?
- 问一问孩子想怎么办: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通过这三个步骤,即缓解了孩子的委屈,又能启发孩子学会面对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2、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内在驱动力是一种强大的自信,让孩子学会不依赖别人,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锻炼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 在有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不要总是替孩子决定所有的事,让孩子自己决定,可以让孩子变得更有主见;
- 平时遇到和孩子有关的事情,多问问孩子的意见,遇到孩子求助,不要急着告诉孩子方法,而是先问问孩子想怎么办?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
- 和孩子说话,我们自己的情绪要稳定,不能急躁,随意发脾气,平等的交流可以锻炼孩子更加理智,学会讲道理,不容易受别人影响。
很多宝宝在社交过程中,遇到委屈,就只会哭着找妈妈,迅速的寻求保护和倾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找到对方,把自己的情绪告诉对方:你刚刚说不和我玩,我生气了!
这种情绪表达的训练,可以让孩子迅速的舒缓压抑,完成自我情绪掌控。
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危险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来,及时停止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 其实在家里,也是这样的,当我们觉得孩子做错事,想要批评孩子之前,要允许孩子辩解,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不盲从的自信。
- 这样,当孩子在面对和小朋友意见不同的时候,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别人因此不和他玩,他也不会觉得委屈,很容易从整个事件中恢复过来。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在人际相处过程中的责任心和包容心,这种看不见的能力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很容易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崇拜和拥护。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跌跌撞撞的过程,有欢笑,也有眼泪,有成就,也有挫折,每一种体验都让孩子去尝试,这样的成长才是丰富的。
我是lulu老师,专注蒙氏幼儿家庭教育分享,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期待与您探讨更多育儿话题。
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却无法干涉别人的孩子。
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孩子内心强大,懂得保护自己,不容易受到别人伤害。
关于这个问题,前几天孩子刚给我“上了一课”。
她问我“妈妈,你知道什么是控制别人吗?”
我说我不知道,她就绘声绘色给我举例子:
“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小明拿了一个玩具,小红想玩儿,她必须征得小明同意,小明如果不同意的话,小红就不能玩儿。
这时候小红不玩儿了走开就行,因为好玩儿的东西有很多,她可以找别人玩儿。
如果小红很生气,对小明说,我以后再也不跟你玩儿了,那么她就是想要控制别人,这是不对的”
我相信我姑娘已经内化吸收了其中的逻辑,如果碰到别的孩子这么对待她,她应该很容易释然,甚至反击:“你不要想要控制我”
平时在家里如果我让她做什么的时候 她也经常会说“你为什么总是想要控制我”
对此,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孩子不再是我们的附属品,她已经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我姑娘五岁半,上的是蒙氏幼儿园,园长是学心理学出身,老师会给孩子上心理课和沙盘课。
关于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大家可以考察下,老师是不是真正懂教育,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而不是靠权威去管教孩子。
我一直对孩子最大的关注点不是学了什么,而是身心健康,事实证明,内在整合完好内心强大的孩子,学习能力完全不成问题,各方面都会表现优异。
育儿路上,需要不断成长,学习各种知识,对自己也是一场修行,父母只有多方面学习,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
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
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或许,会引发大人童年时相似经历带来的情绪体验,或许,你会制止别人家的孩子,说:“小孩子这样做不对喔,在一起要好好玩。”或许,你会告诉自己家的孩子,“走,妈妈(或爸爸)和你一起玩。” 这些方式都能帮孩子摆脱眼前的困境。
下面,我再分享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以孩子为中心。
“以孩子为中心”就是围绕自家孩子内心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分以下几个步骤。观察孩子,快速做出反应。有的孩子,可能觉得无所谓。你不和我玩,我和别人玩,你不和我玩,我自己玩,这种情况,家长什么都不用做,让孩子自行处理就好。有的孩子,会感到难过、伤心。这时,需要理解孩子,第一时间内,对孩子表达同理心。以上,最好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表现,快速做出反应。情绪命名,表达同理心。 如果孩子有情绪,可以先描述事实,再为孩子的情绪命名,以此表达同理心。比如:“XXX说不眼你玩了,你很难过?”如果孩子此时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大人可以陪伴孩子,允许孩子用哭泣或骂人等方式把情绪发泄出来。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情绪平静后,根据孩子的需要,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可以问孩子,“你现在想怎么玩呢?”“你还想和他们玩吗?”“你想自己玩?还是想和他们一起玩?”“你自己去跟他们说,还是想要妈妈陪你一起去跟他们说?”这个过程,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始终接纳孩子的需要、情绪,孩子不会因为我遇到问题了,我无能为力,而感到自己比较弱小。大人也不是代替者,始终是支持者的角色,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通过这个过程感觉到,我有能力解决问题。如果最后,别人家的孩子还是不愿意和自家孩子玩,大人找找原因,如果是自家孩子在交往中有些小问题,父母要帮助孩子去改善,可以通过亲子角色游戏等方式,练习提高孩子的相关能力。如果是兴趣喜好等差异所致,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等方式,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跟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玩,他不跟你玩,并不代表你不好,那只是他的选择。你也可以选择跟你喜欢的小伙伴玩,或选择不跟谁玩。
谢谢你的阅读!我是卓红,心理咨询师,专注家庭教育。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疑问,欢迎追问!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
我是一个二宝妈妈,我家大宝今年6岁,他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在幼儿园回来,他会跟我说,今天谁谁谁说不跟他玩了。又或者在小区里,其他小孩子也会说不和新加入的他玩,他也会非常不开心的说,别人不跟我玩了。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没有好好的引导孩子,这会给孩子带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不是对孩子说,他不跟你玩,你也不跟他玩,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是没办法给孩子带来解决办法。如何引导孩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同样的问题,不同家长的解决方法1.追问型家长
有些家长会不停追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不和你玩呢?你自己想想,有没有做什么别人不高兴的事情?2.不在乎型家长
对孩子说,他不和你玩,你也不和他玩好了,有什么了不起的!3.真空型家长
家长压根不知道孩子的伙伴关系是如何的,发生了问题,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告诉家长。孩子人际交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得明确: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觉得,孩子只要生活在幼儿园、学校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但事实真的没这么简单。实际上,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一阶段的坚实基础,后一阶段就很难得到良好发展。第一个阶段,是3-4岁这一段时间。
此时,孩子们往往是通过分享食物和玩具来跟对方建立关系。这一阶段,也是孩子物权意识的发展时期,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物品,并且不希望受到别人的侵犯。他们对于随意拿自己东西的孩子,会有着本能的排斥,反之,两个孩子常常能友善相处。所以,教会孩子尊重对方,就会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父母,在这一阶段也可以根据孩子的交际特点,为孩子准备一些食物和玩具,引导他们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让他们体会一起玩耍的愉快,但一定是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是4-5岁这一段时间。此时,孩子会发现,即使没有了食物和玩具,有些朋友之间还是会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而他和这些朋友之间往往拥有一些相同的东西,比如共同的爱好或者彼此喜欢。他们慢慢就会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此时,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把控这样的关系,常常会出现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纠纷,导致游戏时不欢而散。这时候,如果大人能把自由还给孩子,不参与进他们的纷争,他们逐渐就会开始建立规则,开始进入一种更加和谐的交往状态。第三阶段,是5-6岁的时候。
此时,孩子们会更乐于在规则中活动,而这,是孩子自发的行为。至此,孩子便成功地度过了人际交往敏感期,结束了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了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并且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这一阶段的顺利度过,会为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奠定重要的基础。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1、共情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首先蹲下来和孩子在一个水平线,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孩子。从心理角度讲,家长蹲下来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觉妈妈是和我在一起的。其次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轻轻的拥抱和爱抚,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先不管孩子做的对还是错,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喜欢我是爱我的,我此时是安全的是被接纳的。再次和孩子有身体接触,理解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很多时候当家长可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就愿意和你一起处理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长越管孩子越不听话,是因为我们管的越多,孩子越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就如同第一个孩子一样,不愿意和妈妈说事情的发生经过 ,应该妈妈已经有了处理方法让自己道歉,那么在他们心中父母不再是他们的靠山和避风港。2、帮孩子梳理事情发生的过程
让孩子有说话的权利,还原事情的过程,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和长辈和同龄孩子相处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对有错,对的我们就继续坚持,错的就慢慢改正,成长总是会伴随着磕磕碰碰滴。
家长要让孩子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有自己还原事情的能力,等孩子说出来我们再一起帮助孩子分析,而不是像第一位家长一样,不问青红皂白让孩子第一时间先道歉,这样孩子肯定会和你决裂的,不愿意和你一起共事。
3、和孩子一起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权利下放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家长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越俎代庖,替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做好,那样做不好等等。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错误渠道到堵上,孩子也体会不到探索的乐趣了。
家长正确、恰当的引导在孩子矛盾关系的处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回应孩子,当孩子钻牛角尖,家长可以从旁协助的,但不要完全包揽,避免孩子出现依赖的心理,以后更难自己处理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