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之所以说疫情会在11月份有第二波,这并不是毫无根据,正好相反,这是专家们通过数据对疫情做出的判断。
当地时间5月25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在发布会上表示,不能假设新冠疫情持续下降,有可能出现第二个高峰。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各国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准备以迅速发现病例,即使是已成功遏制病毒的国家也应如此。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宏文表示,冬季疫情复制能力增加,下波疫情爆发时间在11月份。疫情何时结束不取决于中国,而取决于那些没有能力的国家。
为什么专家都预计11月份疫情会有第二波首先,取决于温度。钟南山院士说,温度越高,病毒耐活性越差,传染能力会降低。毕竟最适宜病毒的温度是4℃,温度越低,耐活性越好,存活时间长,传染性也会增加。每年11月正是温度越来越低的时候。
第二,取决于国外疫情的预判。国外疫情并没有看到峰值,很多地方复工之后出现了小范围爆发,比如英国和德国,一旦这些国家放开复工复学,疫情会迎来二次爆发,甚至于会比第一波更加严重。
第三,钟南山院士认为,冬季的爆发是不可能,但是会迎来零星的病例,所以要预防二次爆发。
11月份的疫情对我们有什么影响?11月份疫情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钟南山院士说过,不会形成二次的爆发但是要做好预防的准备。
第一个影响,造成我们境外输入的压力,一旦国爆发我们也难以独善其身,入境感染者人数可能会持续增加。
第二个影响,小心境外输入引发本地感染者的传播链。舒兰市的一传46个病例,只能知道病毒序列和俄罗斯入境的一样,但是最终病毒源头都没有查到。
牡丹江市在5月16日清零最后一例病例,时隔9天之后再次出现无症状感染者,目前已经有15例无症状感染者。病毒源头没有查到。
所以说11月份的疫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管会不会引起二次爆发,随时做好准备是没有错的。
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等到11月份时候天气变冷、人员聚集、病毒感染性再次增强,会导致第二波爆发;我们要尽快研制出药物和疫苗,并储备好“粮食”过冬!“新冠肺炎疫情,或在今年11月份时候,会第二次爆发!”,上海抗疫小组组长、著名教授张文宏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原因有两点:
第一,新冠肺炎病毒将与人类共存。新冠肺炎病毒,作为一个新的物种,一旦产生后就不会自然消失,最终会与人类共存亡!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3年的非典肺炎SARS病毒仍然没有消失,每年在南方地区都会有人感染,只是感染人数减少、毒性弱,没有引起大规模的疫情而已!
钟南山院士还表示:“新冠肺炎病毒,与非典SARS病毒类似,都属于冠状病毒,一旦产生后就会在自然界中存在,最终就是与人类宿主相互适应,长期共存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提倡:自然免疫)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仍会蔓延、爆发。张文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有第二波,不取决于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而是取决于印度、巴西、非洲美洲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没有检测、隔离治疗的能力,具体感染人数仍然未知,将成为病毒第二次爆发的源头!”
现在中国疫情控制取得了阶段胜利,但是全世界疫情仍在蔓延、爆发,中国不断有境外输入型病例。所以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全世界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中国才能说基本安全!
到今年11月份,天气转冷,人们开始聚集,又将有利于新冠病毒的传播,(人群中有很多携带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从而引发第二波疫情!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 现在没有研制出对抗病毒的有效药物和疫苗,疫情还在全世界传播,到11月份时又到了去年病毒爆发的时机,很有可能二次爆发!!
所以,只有将希望寄托于有效的药物和疫苗,然后继续做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常态化防控!才有可能防止二次爆发!(可怕的是:人们防控意识已经降低,都开始不带口罩)
同时,我们在今年也要节省开支,储备“口粮”,不要轻易辞职、创业,渡过这次疫情危机、经济危机!
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感谢邀请
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题主问题的核心是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我一直觉得国内现在的疫情确实已经做的很不错了,但是还不是松懈的时候,毕竟不管是钟南山院士还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张文宏都说过,要防止疫情反扑,以及疫情还会有第二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这样来说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病毒的来源。虽然我们现在看似说每个人感染者好像都有可以追溯的根据,但是我们要知道零号病人是怎么感染的,而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答案,意思就是这种病毒来自于自然界,也就是说各个国家都有可能被感染,只是说飞沫或者是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即便是疫情稳定,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我们完全安全。
2.冬天天气干燥,有利于病毒传播。空气中的漂浮物可以持续更久的时间,因为冬天雾气多,以及天气干燥,所以病毒会残留在半空中更久的时间。
3.冬天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因为一般的病毒都是怕高温,比如夏天的时候,因为阳光中有紫外线可以帮助我们来杀死病毒,而冬天的低气温,反而是有利于病毒的生存。
4.抵抗力下降。这是因为气温导致的,比如我们在室内空调所以温度很高,但是室外温度低,而高低温差差距太大,所以会导致很多人的机体不适应,这也是为什么流感在冬天很容易爆发的原因。
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吗?目前来说是没有的,因为至少事实的角度来说,张文宏还有说过,中国可能只是小的爆发,而国外很多地区将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再者我们根据之前给出的情况,全世界都有开始研发新冠疫苗,据悉会在9月份就会上市,那就意味着我们我们可以提前做好预防,当然疫苗的普及还需要时间,所以并不说9月份上市之后,我们就可以全部用上,所以还是需要做好防护的问题。
总结和看法:从疫情的问题开始,我个人确实已经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所以即便是后续疫情稳定,我觉得我还是会坚持带的,因为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防止把病毒贷给别人,同样也可以防止别人病毒带给你,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去担心疫情的问题,只要你自己做好防护就可以了。
回答完毕
欢迎留言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该说法从何而来?2位专家的预测
①4月11日,张文宏教授预测:病毒在今年夏天不会因为高温而结束,到了11月份,天气转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
②“美国版钟南山”福奇(美国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早在3月份时也指出,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下半年天气寒冷的冬季出现二次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位专业人士的判断应该是基于全球抗疫形势所做的判断,而非仅仅针对中国或者美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3点原因①新冠病毒不会在短时间内(冬季来临前)被消灭。截止6月6日,全球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现有确诊超过312万,每天还在以10W+的新增确诊速度增加!虽然我国对于疫情的反应最迅速,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目前国内疫情基本被消灭,但是国外的形势却很不乐观。“外防输入”依然是接下来的重点工作。
②由于新冠病毒过于狡猾,人类对于病毒的认识还不充分(包括起源、传播路径、变异情况等)以及疫苗研发本身的流程特性,新冠肺炎疫苗在短时间内顺利研发成功并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
③一旦进入秋冬,天气变凉,人群又会开始聚集,室内活动变多,再加上“所有的冠状病毒在冬季复制能力会增强”的特点,所以说疫情防控会在11月份再次迎来挑战。
对于我国会有影响么?虽然新冠病毒在全球有二次爆发的可能性,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发生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是基于目前我国良好的疫情防控形势,截止目前,国内疫情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各地的医疗系统也基本恢复正常运转,各种防疫物资,比如核酸检测试剂、口罩等都比较充足,在此情况下,即使今年冬季再次出现疫情,相信也会是小范围的、可控的;
其次,通过前几个月的疫情防控和救治,我国已经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防控体系,所以,当疫情再次出现的时候,大家只要积极应对,做好检测、隔离、防护等措施,就可以将疫情有效的遏制在萌芽阶段,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虽然我国下半年出现疫情二次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大家还是要保持警惕,不能大意,尤其是对于境外输入病例的防范。
在疫苗没有研发成功前,还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会、避免扎堆,勤洗手,让保持卫生的习惯成为生活的“新常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去公共场所尽量戴好口罩,只要大家都能注意这些事项,就可以大大减少病毒传染的可能性,这也算是为了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中国加油!
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截至北京时间6月9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超过710万,直奔800万大关!死亡人数也超过了40万人,依然没有减缓的趋势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冠肺炎将与人类共存,就如同2003年非典SARS一样网红专家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全球第二波疫情正在发展,而且反弹力度已经超过第一波。”
因此,新冠肺炎现在在医学界得到一个普遍的共识: 一旦产生后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将与人类共存!
5月25日,世卫组织表示,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一波新冠疫情中,但第二波疫情可能在任何时候出现,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也表示,大部分人群仍容易受到感染,如果给病毒机会,就可能导致疫情暴发。
世卫组织还向世界各国发出风险提醒,认为全球疫情现在的感染人数还处于“低段位”水平,几个月后,将会出现“第二波”高峰期,感染人数的“峰值”可能还会出现。
尤其是现在的美国,感染人数已超过200万,死亡人数超11万,全球第一;另外,累计病例数全球第二的巴西已确诊近70万例,单日新增连续20天过万例,是当前病例增速最快的主要国家。以至于巴西卫生部现在都不再公布确诊总数等多项疫情数据。
最令人担心的是印度,可能会成为王炸,也就是下一个全球新冠肺炎的“风暴中心”!因此,从各个国家的新冠肺炎蔓延趋势,可以看出:“第二波”疫情,似乎正在到来!
病毒为什么在今年11月之后出现“第二波”的可能会很大?首先,张文宏教授提过,疫情已经确定在今年冬天会出现,对于一些国家,第二波疫情正在爆发。根据全球疫情发展的情况判断,疫情很大几率会持续蔓延到冬天,并且冬天会迎来第二波疫情。特别是现在位于南半球的巴西等南美国家正进入冬季呼吸道疾病频发的时节,秘鲁和智利已分别确诊近20万。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冬季寒冷潮湿的环境更适宜病毒生存和传播,人体的免疫力往往也会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就算是夏天要消灭病毒也得在56摄氏度的条件下,持续30分钟以上才有可能消灭病毒,而11月正好是北半球多数国家进入冬天的时候,这个时期本来也比夏天更适合病毒的生存。
张文宏还进一步分析称,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很多国家的高峰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巴西、俄罗斯、印度的高峰都还没看到,所以(感染人数)也不知何时会下来。”已经因为疫情停摆的经济,各国见夏天病毒有所放缓,就持续放开复工复学的限制,他们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会给国内外带来越来越严峻的疫情挑战。
第二波疫情对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境外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最长高达3周,这对筛查带来一定难度大家都知道我国之前吉林舒兰市在上个月发生了一次聚集性的疫情传播,而这次的新增感染者中,通过追查溯源,专家发现这次从境外,很可能是俄罗斯,输入的病毒毒性并不强,以至于一些人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会立即发病,还有一些人不会发病,甚至连发烧和不舒服也没有,也就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感染者。
后来全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曾光指出:很多已经痊愈的新冠患者,不仅自身会携带着新冠病毒,而且还会对外进行排毒。也就是说境外病毒的改变,很多人只是轻症或无症状,但他们依然又带有传染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病毒的发现难度。
虽然全球都面临第二波疫情来袭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面临比第一波更严重的疫情挑战武汉的胜利,哈尔滨的胜利,还有吉林舒兰疫情的遏制,除此之外,从6月6号开始,我们的抗疫工作已经得到了密集性的利好,比如北京市调低风险等级,疫情防控降为“三级”,即“低风险”;昨天吉林市的丰满区、船营区、昌邑区,风险等级也全部调整为低风险。这都表明了,我们有抗疫的能力和有效的手段。我们不畏惧下一波疫情,因为我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钟南山院士提过,国内有5种疫苗在同步开发,这5种疫苗都进入了二期的临床实验,有个别疫苗有望在今年9月份紧急使用。目前,灭活疫苗已经完成了1-2期入组,2000人接受了疫苗的接种,临床数据显示,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充分的论证,预估疫苗从临床试验完成,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
随手点赞,腰缠万贯
关注@彪悍猫先生 学习更多干货知识
为什么说疫情在11月份会有第二波,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目前看来,11月份出现第二波的疫情,会受到比较大影响的就是中国了。
从世界范围看疫情,截至6月6日,全球累计确诊6790555人,现有确诊3109778人,已经有394045人因为疫情丧生,并且每日新增都在10万人左右,疫情的发展已经是完全失控了。
这样看来,即便到11月,国外的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可能连第一波的疫情都还没过去,所以第二波疫情对他们也没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他们根本顾不上这第二波疫情了。
而对于我国,现在已经将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了,现有确诊病例仅剩128人,全国高风险地区仅剩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所以对于可能发生的第二波疫情,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
张文宏教授在之前的采访曾经提到,下一波的疫情可能就会在11月份左右到来!
今年的夏天,将病毒完全清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到了冬天,病毒的复制能力会增加,同时大家都呆在室内,开窗通风减少后,疫情的再次发生是非常有可能的。
所以,现在还是要继续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外防输入”,这几次国内城市的疫情反弹,都是由于输入型病例的感染导致。
同时,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也要做好充分认识,这些人不易发现,但是传播的风险不低,这次牡丹江市停止所有公共交通,就是因为发现了15名的无症状感染者。为此,牡丹江市开始对城区常驻居民和暂住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目前已经完成69万人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接下去,在疫苗投入使用之前,我们依然要对疫情的反复保持足够警惕,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要太过担心,保持好距离,戴好口罩,经常洗手,保护好自己,就是对所有人负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