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四岁半的儿子2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学不会,家长质疑孩子的智商,对此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问题,我自己先是吓了一跳,20以内的加减法不会就怀疑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就想问一句这是亲生的吗?

我女儿这个月马上4岁8个月,不好意思,2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没有教过,孩子自己也没学过,所以我们也不会。但是我要告诉题主,不会才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表现。

为什么说孩子不会是正常情况,这还是要从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来看。

儿童的思维发展共分为3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以及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是孩子的直观行动阶段。

直观行动思维有3个特点,第一,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第二,思维是在直接行动中进行的,第三,不断地尝试错误。

2-3岁孩子直观行为突出,最明显的表现是孩子是先做后想,行动停止思维也会停止。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用行动来认知世界。

3-5岁称为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指的是儿童依靠事物在大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联想。

所以这个阶段通常训练孩子的逻辑能力都是找不同,或者进行归类,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6-8岁,孩子进去逻辑抽象思维。

什么是逻辑抽象思维,就是孩子可以进行总结,概括,比较,分析等。只需要知道事物的特征可以在大脑中进行联想分析。

从年龄来看,4岁半的孩子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在桌子上放上5个苹果,然后拿走2个,问孩子还有几个,他可能会说3个。

然后我们问孩子5减2等于几,他就不会了,因为思维发展的局限,孩子该不会通过联想,自己算出5减2等于几。

所以四岁多的孩子很多时候就算是知道了20以内的加减法,也即有可能是孩子背下来的,而并不是通过抽象思维进行运算出来的。

孩子自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父母我们教育孩子首先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发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孩子的成长,没有弄清楚孩子的发展规律,很有可能会揠苗助长!

家长教四岁半的儿子2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学不会,家长质疑孩子的智商,对此你怎么看?

天哪!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我真的想从电脑里面冲到家长的面前,然后诚恳地对家长说,你别再毁孩子了好吗?(原谅我是性情中人)

每次说到幼儿园孩子学数学这个问题,我都发现,许多家长都在20以内加减法的坑里无法自拔,因为大家认为:幼儿园的数学就是学2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了上小学就没有问题了。现在我要郑重地告诉你:真的不是这样的,不要在折磨孩子了。

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为的是更好地理解数字关系,初步建立逻辑思维。你给四岁半的孩子讲20以内加减法,孩子对数概念是什么都不明白,怎么能学会?你要再这样,等他上高中了,你就是他眼里的文盲,因为你没有基础的话,你照样学不会。

还有,就算你现在把20以内加减法学会了,那是孩子背过的,不是理解的,三年级以后,需要孩子利用逻辑思维学习的时候,你这一套学习模式已经形成,就是硬背硬记,你会后悔的。

你如果问我可以学什么数学内容,那听我说:

1.问孩子,知道数字5(或者其他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2.拿一些小饼干让孩子听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饼干。这是在帮孩子理解数概念。

3.第二步完成了,开始讲故事:池塘里有三只小鸭子,又来了五只,一共几只?让孩子用玩具摆一摆,这是理解加法的意义。

4.然后列出加法算式,解释加号等号什么意思,再说孩子会不会。

另:20以内加减法涉及凑十和破十,中班太早啦,太早啦,大班末期接触下还行。

5.如果你非要考验孩子的智商,那让孩子做这个题:5 10 15 ? 25,请问孩子问号那里填多少?孩子多数不会对不?那是孩子不会数数。你一定说我孩子能数到100了,这很简单,但是你让他两个两个数过吗?五个五个数过吗?五个五个数过就能填出来。我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数学的学习和思维力的培养真的不只是20以内加减法。

唉!可怜的孩子们!我很生气!

家长教四岁半的儿子2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学不会,家长质疑孩子的智商,对此你怎么看?

我儿子幼儿园有一个同学,对数学天然的敏感,幼儿园就能计算百位的乘除法,且数字的记忆简直过目不忘。而我家这个,到了小学一年级,20的加减法还恨不得要脱袜子,用脚趾头来帮忙。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数学逻辑的学习,能在计算上确实我儿子要略慢一些。

而同样是4岁的闺女班级的一个小姑娘,从3岁半开始学手脑心算,计算速度非常快,连续的加减比大人还快,基本上你说完算式,她的答案就出来了。但是,她完全不了解数理加减的真正意义,只是机械的借助手指位置替代计算。当真正遇到最简单的应用性的问题的时候,她的计算还不如我家啥也没学过的闺女用最原始的掰手指的方法的计算准确度。

所以,我觉得2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计算能力,也不能体现数学思维。更谈不上智商的问题。

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里真正了解数理的关系,加减的意义,慢慢内化成孩子本身对数学的基础概念,这样反而能帮助他将来更好的学习数学。

家长教四岁半的儿子2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学不会,家长质疑孩子的智商,对此你怎么看?

我儿子五岁半上学前班时。一天,有一道题问一角钱大还是一元钱大。儿子说,一角钱大。然后老公很耐心的和他讲:10个一角钱等于1个一元钱,你说哪个大?儿子:一角钱大。又讲了一遍,1个一元钱相当于10个一角钱,哪个大呢?儿子:一角钱大。老公急了,从兜里掏出来一个一元硬币,一个一角硬币放桌子上大声问儿子:你看看它俩到底哪个大?儿子当时眼泪汪汪委屈的答:一角钱大。老公当时都快奔溃了,跟我说:媳妇,咱儿子这是智商有问题,不行去医院看看吧!

现在儿子快十四岁了,不能说学习多优秀吧,至少学习方面不太让我们操心。我有时跟他讲他小时的糗事,他就笑说自己当时太逗了。殊不知当时我们真的挺无奈的。

家长教四岁半的儿子2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学不会,家长质疑孩子的智商,对此你怎么看?

您好,我的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做: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首先,对于4岁半的孩子,数学启蒙到底要教什么?幼儿数学启蒙不是提前教学,更不是强行的教孩子写数字、做计算!

在幼儿阶段,数学启蒙更重要的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建立:

  • 通过一一对应的原则,去发现数与量的对应关系中;
  • 通过更多形式的数数,掌握对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 通过游戏,观察并理解数字的构成和数序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幼儿数学启蒙中,我们从来不是让孩子去刷题、进行大量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游戏或者操作,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并找到数学的规律。
  • 我们让孩子把积木从1到10进行叠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最后发现:每一个后面的数字都比前面的数字大1;
  • 孩子们在玩交换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并理解:一个10里面有十个1,一个100里面有十个10等等;
  •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合在一起有多少?这个是加法;拿走一部分还剩多少,这个是减法;同样的糖果,拿三次,这个是乘法;平均分配,这个是除法。
最后,幼儿数学启蒙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和多,要讲稳和透。而且,方法很重要!
  • 在初阶的数与量的学习中,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理解:1就是一个,2就是两个...让孩子在10个以内的积木中,随便拿几个,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是多少。
  • 只有数与量非常熟练之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 在加法学习中,我们教孩子学习10以内的直觉加法,让孩子理解加法的原理是合在一起。
  • 等到孩子对10以内加法都非常熟悉之后,不是马上进行20以内、50以内的加法学习,而是应该进入“多位数没有进位的静态加法学习”,让孩子观察: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最后是“多位数有进位的动态加法学习”,让孩子观察进位是如何产生的。
  • ......

幼儿数学启蒙是一个系统、严谨的过程,需要用正确的顺序、正确的方法、正确的观点,和孩子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去观察、发现、理解并找到规律。

我是lulu老师,更多幼儿数学启蒙的方法和学习,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感恩您的阅读、点赞及分享,期待与您探讨更多育儿话题。

家长教四岁半的儿子2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学不会,家长质疑孩子的智商,对此你怎么看?

家长不要太焦虑了,20以内的加减法本身并不简单,很多6岁的孩子依然需要很久才掌握,更何况是4岁半的孩子。如果因为这件事质疑孩子的智商,只能说家长太不懂教育,务必尽快调整,否则极有可能因为自己的错误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有位陈教授,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学数学的经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6岁的时候他还无法顺畅的数到20,注意是数数,不是计算。

我想这件事情大多数家长估计都无法接受,觉得这个孩子肯定学不好数学了。但是事实上他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你能讲得清为什么吗?

孩子本来就是普通人,可是很多家长不自觉地把孩子当神童来对待。结果呢,学着学着就觉得孩子不够聪明,不够努力,不够上进,不够坚强......

家长对孩子的预期太高了,每天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再严重些,就是像题目所说的的错误:家长竟然会认为四岁半的孩子应该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这真的是太违反教育规律了!

大家需要警醒的是,孩子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可以给孩子接触数学,但是不能太难,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慢慢学习。这种学习不是靠主观的努力,因为这么大的孩子根本无法依靠“努力”来学习。

我个人不建议让四岁半的孩子学做20以内的加减法,除非孩子对数字非常感兴趣,否则学起来的意义不大。太抽象的东西过早进入大脑对孩子不是什么好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