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如果犯错,父母应该怎么教育,打孩子是正确的么?
先说明一下我的观点,打孩子是不对的,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如果打的太多或者在不合适的时候打了孩子,还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不赞成打孩子打孩子是为了什么?毫无疑问为了教育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打孩子是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无形中会影响孩子,让孩子认为打人是正确的孩子在日常的活动中,可能会形成爱动手的习惯。
打孩子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说大人不能打孩子,因为大人和孩子是不对等的,在这个关系中,大人是强势的一方,小孩是弱势的一方。如果经常随意的打骂孩子,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父母不理解,很简单,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孩子,总是被父母随意打骂,会是怎样的心情。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节家庭教育课堂上,家长需要模拟孩子被骂的情景,一个人扮演家长另一个扮演孩子,为了形成家长和孩子的身高差,扮演家长的角色需要站在凳子上。居高临下,冲着“孩子”大吼大叫,只有5分钟,扮演孩子的家长就演不下去了,觉得内心很崩溃。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长期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会是怎样的心理。
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更叛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平静期,也有叛逆期,这两个阶段是交替而来的,如果是在叛逆期的孩子,打骂只会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刚发生的,17岁少年跳桥,因为母子在车上孩子被妈妈骂了一路。叛逆期的孩子内心希望独立,但是能力不够,反而自尊更强,更加要强,动不动就去打骂不会起到教育的作用。
老家有一位小学的同桌,从小偷偷摸摸,每次他父亲教育的时候都是拳打脚踢,手上捡起什么都能打,有一次,打的太厉害,甚至拿着刀就出来了。
就这样,这个人仍然是三番两次的进看守所,直到现在也是好吃懒做。
所以说,打孩子,是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是不是孩子就打不得?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孩子完全不能打,如果是情况特殊,偶尔的打骂是会有教育的目的。
从小到大,我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只有一次,因为耍小性子,把自己关在房间一天不吃东西,我父亲想了一天办法,打开门后,第一反应就是用手里的竹竿来打我,那是唯一一次被打,所以直到今天依旧记忆犹新。
如果孩子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或者情况紧急,偶尔的打骂并不会给孩子造成阴影,相反这样的打骂会让孩子印象更深刻,对孩子的影响也会更深远!小孩子如果犯错,父母应该怎么教育,打孩子是正确的么?
打孩子肯定不是教育孩子的首选,如果孩子犯错,家长只能想到打孩子来解决,那么说明家长教育的方式太过粗暴和单一。
打骂都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不是说不能打骂孩子,而是这种手段有很强的副作用。一旦经常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结果就是孩子对打骂免疫了,而且内心积累了反抗的情绪。
孩子实际上有个基础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安全感。一个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就像植物失去了阳光和水,尽管还在长大,但是心理会变得不健康。
打孩子的坏处很多,带情绪地打孩子更加不合适。
1、孩子会越来越不认可自己当父母对孩子大打出手的时候,大部分孩子的内心是极度恐惧的。孩子犯了错误,ta没有达到大人的预期,但是如果孩子因为此而被打,那么ta的内心就容易否定自己:我做不到,我是一个坏孩子。
有些孩子会因此把自己保护起来,不敢尝试新事物,大脑时刻保持收缩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习不达标被父母打之后,反而变得越来越差的原因。
2、孩子心理不服,逆反心理在生长父母打孩子,孩子之所以不敢反抗,主要是因为孩子还小。等到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那么孩子就会用身体上来反抗。
打孩子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有规则。按照规则来打,那么孩子就能从内心上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能给孩子下任务,没有考到95分就要挨打。对这种不可控的事情,你如果去打孩子,孩子学习和考试的时候都是心慌不已的。
打孩子是最后的选择,而且一定要控制住情绪。比如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小的教训。但是切不可打了一次不行,下次再打。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打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寻求其他方面的措施。
3、以理服人,让还在回顾事情的经过,进行反思孩子做错了事,首先ta可能内心就难受。这个时候家长先要察觉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感受。等孩子平静下来后,我们再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个过程,让孩子反思如何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如果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必须通过打才能增强孩子的记忆,那么大人也要跟孩子说清楚惩罚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孩子,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改正。如果教育变成了大人的发泄,那么孩子除了恐惧之外,很难做出积极的改变。
4、让孩子有高自尊,给孩子信任,这样的正向引导更有效做错事的孩子,有些是为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无法觉察到。如果孩子调皮捣蛋,那么大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够投入,或者是生活中没有给孩子建立足够的规则意识。
大人需要给孩子一个行为指向,一开始以鼓励为主,肯定孩子的正向表现。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孩子无法无天,那么适当地惩罚也是必须的。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不要带着情绪打孩子。尽管这样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震慑,但是效果却不会特别好。
给孩子找一些榜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坏孩子。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犯错,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改正。搜集一些身边的例子或者电影、书籍上的例子,给孩子说一说,孩子会愿意做出改变。
总结一下,家长应该做的:
制定规则,树立榜样,接纳孩子,正向引导;
从孩子认可的人开始,引导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
适当的打骂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带情绪,而且需要控制次数;
家长的教育智慧是需要学习的,只有家长自己做好了,孩子才能找到好的模仿榜样。
小孩子如果犯错,父母应该怎么教育,打孩子是正确的么?
孩子犯了错,父母予以教育,是必须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犯错,一味采取打骂等粗暴教育方式,绝对是失败的。
有不少家长在对待孩子错误言行时,在教育态度上,通常有两种极端:
一种是:不闻不问,任孩子所为,甚至还会纵容。如:带孩子去超市,孩子拿了个小玩具放口袋内,家长不仅不予批评教育,反而协助逃付款或躲查。
另一种是:不问缘由,一见孩子犯错,便打骂相待。
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即不能让孩子认识错误,也不利孩子改正错误。其结果只会让孩子逃避对事的责任和担当。
“三味"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材料:一美国小男孩在屋外空地上踢足球,不小心将邻居的玻璃打碎了。男孩并没选择逃跑,而是静等房主出现。最终,孩子量好了窗户尺寸,找来了玻璃店工人,将玻璃换好了。
可是,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某些孩子身上,多数孩子可能会选择逃跑。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担心此事被父母知道后,不仅要赔偿,还免不了受父母一顿打骂。
那么,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应怎样对待较合理呢?
“三味"从平时的教育实际经历,总结了几点经验,应该值得一试:
一、孩子犯错时,先别急着埋怨和处罚,当务之急,争取孩子的配合,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首先,对孩子犯错,家长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人无完人,圣贤都有犯错的时候,何况一个孩子。一知名教育家曾说过:犯错是孩子的正常成长经历,孩子不犯错,就永远长不大。
其次,犯错毕竟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有错时,必须知错并改错。这就需要家长要弄清真相,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所在,后果所致。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很有限的,他们往往在做了某事后,若不是受到处罚,或许还不知道这是错事。
即使知道是错事,而仍为之,往往也是因为缺乏行为自制力以及后果预判力。
总之,父母应相信,孩子本意上也是不想犯错的,之所以犯错,必定是有原因的。
建议好好问一下孩子:“发生什么事了啊?"
二、让孩子自己对错误进行反思,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给孩子一个发泄心中不快的机会。孩子犯错后,心里一般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不管孩子是对是错,这种负面情绪很难让孩子听进去别人的意见。这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冷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鼓励孩子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是一些不满情绪,让孩子尽情发泄出来。发泄完了,心情也就平静下来。
这个时候,再帮孩子分析整件事情,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先说说该怎么办。在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教育时,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单方面强加给孩子一些想法,往往效果会好很多,教育意义也更大。一方面,在人格上给了孩子尊重和平等;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了解和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三味”有种深刻的感受:当学生犯错后,老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处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但是,如果在对学生实施处罚前,让学生自己说该如何处罚,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调整,那么,学生基本上会自觉接受处罚,毫无怨言。效果显然要好很多。
四、接纳孩子的正确想法,指出孩子的错误想法,并与孩子共同探讨一套最佳纠错方案。孩子犯错后,家长在实施教育的全过程,都应尊重孩子。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接下来,自然是希望孩子有改错的诚意。这时,家长可以尽可能地鼓励孩子表达改错办法。作为家长,无论孩子的办法是否得当,先不要给予否定,耐心听孩子讲完。必要时,也可以拿出纸笔,帮孩子一一列出清单。待孩子的想法讲完了,家长再逐条给孩子作出分析。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家长可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力求得到孩子的认可。
最后,家长与孩子一道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通过共同协商,制订出一套孩子能接受、父母也满意的纠错方案。
五、根据纠错方案,让孩子自己拿出具体措施,并争求孩子意见,希望父母怎么帮他。与孩子制定好了方案,家长还得趁热打铁,鼓励并督促孩子遵照执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孩子在认知、践行、自控等方面可能会存在困难,家长则应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适时问问孩子,感觉如何,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如何帮等等。让孩子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也给孩子勇气和信心。
六、事情过后,家长别忘了让孩子对整个事件进行反思,了解孩子对事件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和得失。这一次孩子犯错,在孩子与父母双方努力下得到了圆满解决,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结束。
在孩子的不断成长过程中,孩子还会有犯错的时候。因此,家长应好好与孩一起,总结上次犯错、认错、改错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应引导孩子认真感受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及所担当的责任。
结束语:总之,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之后,即认识不到错误,又缺乏改错的态度与行动。
欢迎关注头条号【三味聊教育】, 让我们一起从新角度看教育老问题!小孩子如果犯错,父母应该怎么教育,打孩子是正确的么?
前段时间一个老乡聊起他孩子小时侯的事,说他儿子从小就不听话,一到商场里就要这要那儿,不给买就躺在地上耍赖,不起来,他愤愤不平地说:”光因为这件事,不知道打过他多少次“,我当时在想,既然是”不知道打过多少次“,说明孩子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在这件事上一定吃了不少苦头,在屈服和反抗间始终没有找到出路。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脚之下,只因为他们还未成年,不能奋起反抗。其实打骂来教育孩子的父母并没有起到管教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家长的权威,因为权威是要建立在责任之上、理智之上。经常受到体罚的孩子会产生行为和性格上的偏差。
爱说谎孩子因为害怕遭受体罚,自然求助”说谎“这一本能来试图躲避被打。
伤害孩子自尊亲子关系原本的形态是强者保护弱者,但当父母用恶言、甚至拳头来教训孩子时,管教模式变成了强者摆布弱者。面对父母的贬低、指责,孩子会感到很无助。在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甚至会选择离家出走。
孩子会产生报复父母的想法体罚和打骂孩子都显示出父母对孩子的判断力和控制力的不信任,孩子的情感会受到伤害,对父母和自己的关系感到彻底丧失信心。在憎恨和无助的双重压力下,孩子会漠视亲情,对父母心生报复之念。
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管教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绪情绪不佳时不要管教孩子,离开一会儿,去做点能让自己放松的事。孩子不是一天就能管好,变好的。夫妻之间约定一个规矩,如果某人情绪失控,另一个人出手接管孩子,给情绪失控者”放个假“,为情绪”搭个帐篷“。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拿第一,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孩子,一个不一样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自己。做父母的要时刻告诫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我们给的,但他们的人生却不是我们的人生,我们主宰不了。
保留一份童心多以孩子的眼光来打量孩子,来与孩子相处;少用父权母权的威严,而是用幽默、人格魅力来感染孩子,让孩子愿意打开胸怀与父母交流,以此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比如,晚上临睡前和孩子玩枕头大战,讲脑筋急转弯等。
结束语:打骂只是皮肉之痛,不会让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还知道找父母帮忙,那才是父母的智慧。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小孩子如果犯错,父母应该怎么教育,打孩子是正确的么?
你好,感谢邀请。小孩子犯错,作为父母,应该要正面引导,打孩子肯定解决不了问题。
如何引导,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的成长阶段,犯错很正常, 只要告诉他,这样的错误下次不要重复错就可以。毕竟孩子还小,对有些事情的理解和行为上的举动,没有成年人想得那么周到和完美,只要我们给予正确指导和教育,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孩子犯错和说谎是两个概念,如果是以自我聪明的犯错再加撒谎,那问题就严重些,可以给点惩罚,比如:不能有零花钱用, 不能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等,总之要有控制到,他喜欢的事情,不能让他去做, 要让他知道错了,就是要接受处罚,这样以后进入社会,他也会知道,原来犯错是个很重要的事,会导致自己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让他学会珍惜,从而达到不犯错的真正目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孩子如果犯错,父母应该怎么教育,打孩子是正确的么?
过去讲究棍棒出孝子,时代变了,那已是过去时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要星星不敢给摘月亮,他(她)想要的东西你不给买,就在地上打滚。这样的孩子不打和他讲道理,就是对牛弹琴,我觉得夫妻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一打二吓唬,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让他知道错在哪。
打孩子是不是正确,就在于你掌握的分寸,打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他知道错在哪。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打孩子,孩子不知道错在哪,那就一点意义也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