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母乳不足一半,需要混合喂养,是母乳后喂奶粉好呢?还是母乳抽出来,攒够一顿的量成顿喂母乳,不够一顿了,就全喂奶粉,这样好呢?宝宝更容易接受的,对宝宝生长发育更好。

首先,不管母乳够不够,妈妈们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不能放弃母乳,因为母乳的营养是奶粉无法代替的,最好母乳和奶粉混合喂养。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怎样混合喂养呢?针对这个问题,要根据妈妈的实际情况来看。

全职妈妈

对于全职妈妈或者是还在休产假的妈妈,妈妈随时都在宝宝的身边,这个时候的喂养方式应该是以母乳为主,奶粉作为补充。就是每次喂奶的时候,都是让宝宝充分吮吸妈妈的乳房,直到两边乳房都已经吃完,在开始给孩子添加奶粉。这样做的好处是:

1.通过宝宝频繁而充分的吮吸,可以促进妈妈的泌乳反应,会增加奶量;

2.通过吮吸乳房,妈妈和孩子的亲密接触,可以培养宝宝的安全感;

3.母乳的亲喂,可以让妈妈的乳汁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职场妈妈

对于职场妈妈来说,孩子不在身边,每天都要背奶,无法做到亲喂,这样就只能把乳汁通过吸奶器吸出来,攒够孩子要吃的,每天用奶粉和母乳进行交替喂养。这样做是存在风险的,就是妈妈们如果吸奶的时间间隔的越来越长,乳汁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妈妈们如果想要母乳喂养,最好坚持:

1.保持固定、频繁的吸奶次数;

2.在家的时间保证自己可以亲喂;

混合喂养需要注意的事项

混合喂养一定要注意乳头和奶瓶的混淆,奶瓶混淆之后,宝宝可能突然间就不会吮吸母乳了。我女儿三个月前就是这样,有两次突然间就不会吃奶了,乳头放到嘴里吸两口吐出来就哭,才发现她吮吸的姿势不对。为了避免乳头混淆,妈妈们需要注意:

1.三个月前的宝宝不要用奶瓶去喂养,尽量用勺子,或者其他方式;

2.三个月后的宝宝可以尝试用奶瓶喂养;

3.半岁后的孩子,慢慢引导孩子用吸管杯来喝奶或者喝水,可以慢慢帮助孩子戒掉奶瓶。

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首先学会判断母乳是否不足

妈妈的母乳是否不足,最好根据宝宝体重增长情况分析。如果每天体重增长30克以上或者一周200克以上,每天能够尿满6片尿不湿,就说明喂够啦,不需要添加配方奶。如果体重不达标,一天排尿少于8次,大便量少或者呈现绿色的稀便,吃奶后还哭,或者咬着奶头不放,或者睡不到2 小时就醒,都说明奶量不足。

即使母乳不足,也不要放弃母乳,母乳还是要优先喂的。

混合喂养分为补授法和代授法,一般6个月内时间充裕建议补授法,因为补授法让婴儿先吸吮两侧母乳,母乳不够再吃配方奶,这种方法使乳房按时受到刺激,保持乳汁的分泌,如果方法得当母乳会越来越多,就不需要加配方奶粉了。(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母乳与配方粉直接混合,也不建议使用母乳冲配方粉给宝宝喝。)

而代授法是母亲先直接喂母乳或者自行把母乳挤出来攒够一顿,然后母乳和配方奶轮换间隔交替喂食,这种方法减少了婴儿吮吸,使乳房刺激减少,会导致母乳越来越少,除非是母亲工作原因没有太多时间喂养孩子或者准备断奶才用代授法,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补授法。

混合喂养要注意不要使用橡皮奶头、奶瓶喂婴儿,应使用小匙、小杯或滴管喂,以免造成乳头错觉。如果婴儿习惯了奶瓶头,就会拒绝吮吸母乳,使母乳越来越少。

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母乳妈妈都希望自己奶水充裕,但是奶水量确实是因人而异,有些妈妈的奶水充沛,根本不需要催乳,有些妈妈天天被逼着喝下奶汤,然而营养都是自己吸收了,奶水量还是少的可怜。

然而为了宝宝的身体发育,母乳妈妈不得不走上混合喂养的道路,但是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呢?

混合喂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1.喂奶顺序。

喂奶一定是先吃母乳,然后再吃奶粉。如果宝宝先吃了奶粉,不那么饥饿了,这样母乳就吃的少了。

2.母乳奶粉喂养量。如果妈妈的母乳比较少,一顿都不够宝宝吃的,那么可以先给宝宝喂母乳,接着吃奶粉,这样就当做一餐的量。

3. 背奶族的妈妈,如果宝宝在家把妈妈存留的母乳喝完了,可以暂时用奶粉来代替母乳。

4.奶粉的添加可以在上下午各加一餐,妈妈必须注意,奶粉的添加是为了补充宝宝的营养,在妈妈母乳不够吃的时候加奶粉,但是不能完全代替母乳。

5.平时妈妈还是要让宝宝多吸奶,否则奶水会越来越少的。

6.如果妈妈的母乳宝宝能吃饱,但是妈妈的母乳回奶时间要4-6小时,那么在这期间宝宝可以喝一顿奶粉。

7.如果宝宝体重发育不达标,那么宝宝每天需要补充600-800毫升的奶粉才能满足宝宝的需求。然而如果宝宝身体发育达标,那么妈妈即使奶水少,但是已经满足宝宝需求,也不需要额外添加奶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新妈妈们也竭尽所能,给宝宝提供母乳喂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妈妈母乳不足,不得不给宝宝进行混合喂养。

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对于确实母乳不足的宝宝来说,可以采取混合喂养。目前混合喂养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补授法

1、6个月内的宝宝母乳不足时,仍应持续必要的吸吮次数,以刺激母乳分泌。

2 、每次喂哺时,先喂母乳,之后再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

3、补授的奶量根据小宝宝食欲和母乳分泌量而定,缺多少补多少。

代授法

1、一般用于6个月之后无法坚持母乳喂养的情况,可逐渐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用配方来替代母乳。

2、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开始吃配方奶,宝宝会很难接受而拒绝,因此刚开始添加的时候要先从少量开始,让宝宝逐渐熟悉配方奶的味道。

3、如果宝宝还是拒绝的话,可以在宝宝饥饿的时候先喂少量配方奶,过一会再喂母乳,一旦宝宝接受了配方奶,每次喂奶还是要先喂母乳,不足的才用配方奶补充。

4、宝宝仍然对奶水拒绝的话,建议使用小杯子喂奶。

5 、对于采用代授法的妈妈来说,建议按时挤出母乳进行储存冷藏,可以第二天再给宝宝吃,这样就不会减少母乳的分泌了。

曾经的理科女文青,现在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坚持一手写作,一手生活,专注孕婴育儿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关注头条号@二宝妈咪的育儿时光,谢谢!

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妈妈的乳汁是孩子最好的食物,但是每个妈妈身体条件有差异,有的妈妈奶水足——每次吃一只就饱了,有的妈妈乳汁不足,孩子怎么办?

混合喂养可能不太靠谱。

民间有句话形容一个人用力之猛——吃奶的力气。

婴儿吸吮妈妈的乳头是用很大力量的,尤其是最开始的前三天,孩子吸吮的力量,能够把奶水还没下来的妈妈乳头吸的破皮。

母乳的味道淡淡的,甜味很浅,和配方奶粉在浓度、口感上面,有很大不同。

奶嘴吸吮起来非常省力,吃起来非常过瘾,咕嘟咕嘟,一饮而尽,孩子尽兴。

一旦用奶瓶吃过配方奶的婴儿,基本会拒绝再吃母乳。

我家孩子在母乳喂养2个半月的时候,加了雀巢奶粉,因为我的奶水不足。

孩子即便吃的非常频繁,似乎也还是很快就饿了。总是爱哭。

孩子爸果断使用了配方奶,一开始我也希望孩子能以母乳为主食,配方奶为辅助补充饱腹感。

然而,孩子也是会迅速的适应环境的智慧生物,在尝过了配方奶之后,孩子不肯再费时费力的吸吮母乳。刚刚开始用配方奶的时候,担心孩子不喜欢吃牛奶,毕竟和母乳在口感上有明显的的差距。还有调配时的浓度差别。

可是,孩子在吃过配方奶之后,越来越不愿意吸吮母乳,继续吸吮乳头,似乎只是在留恋吸吮反射的感觉——奶嘴和妈妈的乳头差了太多。

所以,加了配方奶之后,孩子基本就算断了母乳。

如果妈妈的乳汁还可以挤出,最好是混在配方奶中,同时食用。

这可能是让孩子继续吃母乳的唯一方式。

可是人体的构造本身就充满神奇,婴孩吸吮母乳,会刺激母亲体内分泌更多的乳汁;

如果母亲靠吸奶器挤奶的话,奶水也只会慢慢越来越少,因为乳头感觉不到了孩子的吸吮。

因此呢,一旦选择给孩子加入配方奶,母乳只会日渐干涸。

我的孩子在她三个月的时间,彻底断奶。

一直食用配方奶粉。

配方奶虽然不及母乳,但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配方奶还是主粮。

现在的配方奶不仅在成分含量比例上面标齐了母乳,还针对性的有添加成分。

那么什么情况下,孩子需要配方奶呢?

妈妈要观察,当孩子每周的体重增加低于200克的时候,孩子摄入能量不足。

也说明妈妈的母乳不能满足孩子生长的需求。

母乳是孩子的第一选择,但是妈妈乳汁不足,又不能有效改善的时候,让配方奶接力,也是无奈之举,我当时看着孩子抱着奶瓶吃配方奶的时间,心生歉疚,我当时最羡慕的就是乳汁丰盛的妈妈。

孩子吃了很长时间的配方奶,身体还不错,如果孩子能一直吃母乳,身体发育的一定会更好的吧。

没能给孩子全程的母乳喂养,竟成为心中的一件憾事。

————————————————————————————————————

我是芯妈,与孩子共同成长;与您共同探索孕育养儿之道。每日遇到新问题,每日解答新问题;互帮互助,敬请关注[芯妈心语]。

母乳不足,如何混合喂养?

有的妈妈因为身体原因确实母乳不足,需要添加奶粉才能把孩子健康养大。

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很多妈妈的母乳不足,实际上与提前加奶粉混合喂养有很大关系!

有的不需要混合喂养,结果因为家长的担心,慢慢开始加奶粉,慢慢就成为了真正的混合喂养,导致母乳越来越少!

说一说我自己的经历吧,如果不是妈妈及时过来和婆婆换班,我儿子也不会实现纯母乳的!

(一)不太顺利的月子

我坐月子的时候,妈妈和婆婆都在,我儿子淏仔因为黄疸超标被转院隔离治疗(当时我们脑袋被门挤了,相信了医生的恐吓之词,让我儿子造了几天罪。)

七天后淏仔才回到家,那七天淏仔没有长多少肉,一直喝的奶粉。

我在这七天,一直用吸奶器吸奶,以刺激母乳不断产生,好实现我的纯母乳的目标。

淏仔回到家,不会吃奶,我们练习了好几天淏仔才能真正的会吮吸会吃母乳。

这么一来,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等到第28天社区医院来人回访时,一查体发现淏仔比出生时只重了六七两,不但我有些着急,我婆婆更是担心。

(二)婆婆在的第二个月,没挺住压力,加奶粉了!

出了月子,妈妈就回去了,因为老家有事情需要忙。剩下婆婆一个人在这边帮我一起带孩子。

我很感谢婆婆对我们的付出,即使现在说着母乳的问题,也依然不影响我对婆婆的感激之情。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儿媳妇,也没有完美的婆婆。我有我的缺点,而我婆婆也有她的局限性。

我理解我的婆婆,写出来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分享给一些准妈妈和新妈妈,希望不要再走我的弯路。

我婆婆最大的特点是:爱担忧,爱念叨。

当她听到淏仔哭的时候,就会说:“是不是还是饿啊?是不是刚刚没吃饱啊?你的母乳够不够啊?……”

每天都说好几次,当时我有些郁闷。

我第一次当妈妈,我如何能知道我的母乳够不够?我没有任何概念啊!

再加上淏仔小的时候确实爱哭,他也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吃饱,我也不知道,也摸不清楚。

我婆婆说:“咱们淏仔满月才长了六七两,人家邻居的孩子满月长了三斤。你的母乳够吗?要不然每天给他加一顿奶粉吧!”

最开始婆婆说的时候,我还会坚持一下:“妈,书上都说母乳越吃越多,要是加了奶粉,恐怕母乳就越来越少了。我就让他多吃几次就行了。”

可是,依然看不到淏仔长肉,婆婆的念叨依然每天重复好几遍。

于是,在某一次刚喂完淏仔没一会儿,他又哭了,我婆婆又问要不要加奶粉的时候,我没熬住,同意了。

当时只是想着,耳根儿终于可以清静了。

可是,一顿60ml的奶粉,淏仔每次都喝不完,无论婆婆怎么逗,淏仔就是喝不完。

记得当我第一次为淏仔奶粉的时候,我偷偷的掉了眼泪,觉得自己特别没用,连足够的母乳都没有,还得让孩子喝奶粉。

现在想起那时候的自己,也蛮有意思的。

(三)令人欣喜的第三个月

第三个月,妈妈老家的事情结束了,就来我家继续照顾我。

而我婆婆因为我小姑子要生孩子了,要去照顾孕晚期的女儿,就走了。

说来真是奇怪,在婆婆走的当天晚上,我喂淏仔奶粉,淏仔居然一口也不吃了!

那天晚上,我一给淏仔喂奶嘴他就哭,来回摇头来回躲,一喂我的母乳他就安安静静地使劲吃。

我当时也掉眼泪了,感动于孩子对我信任与依赖。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淏仔,正因为那时候他坚决了拒绝了奶嘴,选择了妈妈,才有了接下来的纯母乳时光。

婆婆走的第二天,妈妈来的。

妈妈一听我说一天给淏仔每天加了一顿奶粉,马上就说:“不要再加了,没事的,慢慢奶水就会多起来,越加奶粉母乳越少。”

我笑着说:“嗯,不加了。而且淏仔也不吃奶嘴了,昨晚一喂奶嘴就哭,一吃母乳就安静下来。”

妈妈来的第三四天左右,我居然涨奶了!不但够了淏仔的量,而且还有富余了!

那一刻,我真感觉很有成就感,也非常感谢妈妈的鼓励。

妈妈不但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而且还让我放松,给我鼓劲儿,给我减压。

由此可见,情绪对母乳量真的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四)淏仔五个月,婆婆很惊喜!

当小姑子生完了小外甥的第七天,我们带着儿子一起坐动车来看小外甥。

当婆婆给我们打开门的时候,看到淏仔吓了一大跳,惊喜地说:“这是淏仔吗?怎么这么胖了?我都认不出来了!你是一直加奶粉呢吗?”

我当时很骄傲的说:“没有,这两个多月我一直都是纯母乳。”

婆婆当时也很为我开心:“真好!奶水够吃了?都养的这么胖啦!快让奶奶抱抱!真想我的大孙子啊!”

婆婆当时的担心之语以及加奶粉的行为,不是为了给我心里添堵,而是真心为了孩子,她心疼孙子吃不饱,担心孩子长不高。我很理解,所以也没有对她加奶粉的行为有果一句抱怨之词。

再说,我当时也是没熬住,同意了加奶粉,所以我也是有责任的。

我在小姑子那的两天里,找了时间单独和她聊了一会。

我给她打预防针,告诉她别太在意老人的担心,要坚持纯母乳的信念,多让孩子吃,一定会多产奶水的。我也把我的经历告诉她了,希望她能坚定一些。

同时,我也知道我这几分钟的鼓励,远远不如婆婆每天在她耳边念叨几遍的更有效果。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我觉得我应该说一下,尽一份嫂子的关心。

至于小姑子是否能扛得住妈妈的念叨,就需要看她的定力了。

后来听说,小姑子在月子里就开始加奶粉,在几个月的时候母乳就基本没有什么了。

哎,天天在耳边吹风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五)结束语

如果你像我一样没有足够的定力,如果你想实现纯母乳,那么,一定要远离那些担忧的人,远离那些忍不住总是念叨着:

“母乳够不够啊?孩子又哭了是不是没吃饱啊?要不加一顿奶粉吧!……”

吃可口的食物,吃那个当下你想吃的相对健康的食物,让自己的心情愉悦和放松,多喂孩子,多吮吸就会多分泌。

孩子有疯长期,这个要注意。

第一个疯长期好像是三个月左右吧。在疯长期里,孩子会突然间食欲大增,那时候也不用着急孩子吃不饱,依然坚持“饿了就喂” 的原则,因为多喂就会多产。

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纯母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