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过程中,在孩子的哪个阶段是最累的?

带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带孩子怎一个“累”字了得。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抱着大了就好了,期盼着孩子长大,哪知道这就是个甜蜜的谎言因为孩子虽然长大了,只是需求不一样,对于妈妈来说只是接收了新的任务,但是是不是能变轻松还真不一定。

我是母乳妈妈,女儿一直母乳喂养到一岁八个月。要说最难带的的时候,应该就是还没有断夜奶的时候。

我女儿是一岁四个月断的夜奶,没断夜奶前,一晚上夜奶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那个时候晚上完全睡不好,加上孩子刚开始走路不久,容易摔跤,白天是完全离不开人,每天过的都是浑浑噩噩,丢三落四。

所以要说孩子那个阶段最累可能就是没有断夜奶的时候;和孩子刚开始走路的时候。

宝宝没有断夜奶,如果夜奶规律还好,如果夜奶不规律,严重一晚上七八次,也就是妈妈们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喂一次,完全不能睡够6个小时的整觉。整个人的状态会非常差,也会感到无比的累。

要说第二个累的时候应该就是宝宝学走路了。刚学走路的孩子容易摔跤,很多情况下自己不能起来,加上孩子没有危险意识,而又可以随意乱走,所以只要孩子醒着身边是不能离开人的。跟着宝宝活动一天,如果是一个觉少的宝宝,妈妈一天下来会特别累。

养孩子真的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妈妈们的累通常分为这几种情况:

1、睡不够精神会特别差,会让妈妈感到特别累;

2、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没有人帮忙会特别累;

虽然抱怨着累,但是养孩子获得的回报也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尽管当妈的感觉依然是很累。很多妈妈仍然是无比的幸福!

带孩子过程中,在孩子的哪个阶段是最累的?

以前怀孕的时候想,到底什么时候生,生下来就好了。我的医生说了一句话,你到时候会忍不住想把她塞回肚子里去的,包括乳腺炎,还有带孩子的各种辛苦。当时我还没有这么强的体会,觉得生出来以后,自己就自由了。后来,才知道带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阶段的辛苦,但是都远远比怀孕要难得多。现在我有两个孩子,第一个是三岁半,第二个是半岁。在孩子0到3个月期间,大概比较辛苦的是哄睡。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自主睡眠,而且他们睡觉特别轻,容易被外界所干扰。好不容易刚刚哄着,有时候一往床上放就醒过来了,也有的时候稍有风吹草动就又醒了。等到了刚刚上班那会儿,就是四个月的时候,会觉得轻松不少。首先因为那个时候白天娃不是自己带了,上班,还是相对来说体力上轻松一些的。其次,这个阶段的孩子睡眠逐渐更加安稳,也比较少地会容易出现放下就醒的情况,睡觉也更倾向于睡得长久一点。等到了四个月往后孩子逐渐学会翻身了,家长就比较不能离开左右了,或者就是找一个干净和安全的地点,能把他放上去,但是他趴一会儿自己会累,然后就会叫,非要让大人把他抱起来。等到了六个多月,自己会做了,本来感觉是不是可以轻松一点,但是他也坐不满,动不动就摔倒了,所以他人还是需要扶着他。而且坐一会儿他自己还是会累……等后来学会爬了学会走了,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大人更是不能眼睛离开他,要么就得把他给圈起来。等到了大家说的什么两岁三岁,虽然那个时候,哄睡也不成问题了,但是孩子逐渐有了个性,很多时候都会发脾气,让大人觉得特别烦躁。

带孩子过程中,在孩子的哪个阶段是最累的?

感谢邀请!

其实很多宝妈都有个经历,就是:还在怀孕的时候,朋友说生了就解放啦;等生了以后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又有朋友说,上了幼儿园就轻松了;再等到上了幼儿园,才发现原来这个坑依然存在,还是继续前行在辛苦的道路上。所以到底什么时候最累呢?我的体会:就没有不累的时候啊,尤其是两岁以前。

两岁以前,孩子基本不会乱跑乱走,但是吃喝拉撒事无巨细都需要家长操心。尤其是宝贝不会表达,遇到什么都是嚎啕大哭,家长就只有努力去猜宝贝到底为什么哭,到底又有哪里不舒服。而且这个阶段宝宝小,也没有太多的锻炼,抵抗力就相对弱些,更容易生病些。再加上宝贝学爬、学走之类,我没有借助学步车之类的东西,每天带宝学这些都是累得腰酸腿疼的。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这是我妈妈传授给我的经验,就是只要带着孩子,就跟他多说话、多交流,不管他能不能听懂,有没有回应。所以每天带着孩子的时候,我和我父母基本都是抱着,没有把娃娃放在婴儿推车里,随时都在说、在逗着他。(这个经验我觉得值得推广,我家宝大概8个月喊的妈妈,而且从目前情况看,语言和音乐的感觉很好)

当然,两岁以后也不是不累,而且两岁以后更多的是心累,孩子越来越淘气,要小心他不要伤着自己;越来越叛逆,要想办法怎么管教;越来越是个问题宝宝,要应对他的所有提问……

总体来说,带宝是个技术活,虽然累,但是还是乐趣无穷的哦!

带孩子过程中,在孩子的哪个阶段是最累的?

带孩子的过程中,哪个阶段是最累的?只要是自己带娃的妈妈,体会应该比较深刻。

我家娃今年6岁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昨天还是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今天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了。翻看过去的日记,感觉最累的时间,应该还是孩子3岁以前,就是宝宝从新生儿-婴儿-幼儿的这个成长阶段,应该是家长投入心力最多的时期。

新生儿期:出生-满月

其实这个阶段就就是新妈妈的月子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胃容量较小,排空快,基本是2小时左右要喂一次奶,夜里也不例外,除了喂奶,新妈妈还要挤奶、给宝宝换尿不湿、清洁等等,这些对刚刚生产,元气尚未恢复的新妈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不少产妇在月子里会患上乳腺炎、产后抑郁症,这些都是与产后的身体照顾不当有关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新妈妈要学会自我调节,多注意睡眠,家人要多关心爱护,这样宝宝能更好地成长,新妈妈的身体才能更快地恢复。

婴儿期:满月-1周岁

孩子满月以后,睡眠时间会逐渐变少,活动和玩耍的时间会逐渐变多,“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周会走”,宝宝每个月都会出现新的变化,也会get新的技能,而这些新技能的出现,伴随的就是家长的要考虑的方面增加:

会翻身了,得孩子的安全,买围栏;

6个月了,得考虑添加辅食;

会爬了,会翻箱倒柜了,得时刻注意,还有收拾;

……

要走又不会走的阶段,是婴儿期家长最累的时光,腰都要累断!

幼儿期:1-3岁

孩子进入幼儿期,更多的是要求探索世界,在外玩耍,孩子的精力,一般是“睡眠5分钟,活跃9小时”,家长在这一阶段的 最大感受就是,精力不济,实在难以忍受孩子的折腾。尤其是夫妻双职工,只有老人带小孩的,老人一般都会抱怨吃不消吃不消。

过了3岁,宝宝上了幼儿园,家长总算可以是松一口气了,但是体力方面的消耗是下去了,精神方面的消耗又上来了。还记得我家希宝,因为是个爱阅读的孩子,每天睡前都让我给她读绘本,有的时候读到兴起,晚上11点还不肯睡!

所以,带娃真的没有完全轻松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不一样的累。但是看着孩子一点点地长大,作为父母还是很欣慰的,累并快乐着!

你觉得带娃的哪个阶段最累呢?欢迎留言讨论!

你好,我是希妈,多平台自媒体人,致力于孕期知识分享、育儿知识分享,育儿路上,与你同行!喜欢我的回答,就点个关注呗,谢谢!

带孩子过程中,在孩子的哪个阶段是最累的?

怀孕期间常说等卸貨后就舒服了,怎不知卸貨后才是漫漫长路的开始。

宝宝刚出生,每天不停地吃喝拉撒睡,做父母的这个时候就是侍奉吃喝、小心哄睡,好不容易睡着了,不分昼夜侍候换尿布。母乳喂养的妈妈更是快乐并痛着啊,奶不多又怕小孩饿,奶太多又要整天折腾,晚上喂饱了娃娃还要抵着睡意起床吸奶,稍微偷一下懒就弄个乳腺堵塞,苦不堪言。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断奶了,又得花心思研究孩子食谱哪个好,什么奶粉既安全又适合孩子。万一出个什么食品安全问题,那可是十二万分的担心啊。

娃不够活跃又怕自闭,太够跃又太折腾。自已孩子稍微有点落后同龄孩子心里又是n种担心加n种猜测,好不容易孩子会跑会说了,出门又怕跑丟。待到孩子到了上幼儿园、读书的年龄又要忙于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回家还要忙于教育孩子。

语无伦次地说了那么多,其实还未能完全表达当父母的累,带孩子没有最累只有更累,养儿一百岁長憂九十九。

带孩子过程中,在孩子的哪个阶段是最累的?

我是一个双胞胎妈妈,也来吐槽一下带孩子到辛苦吧。

一句话是:一入孩门深似海啊,有娃以后,真是与以前到生活说拜拜了。两者真是天差地别。整体来说,是越带越轻松吧。

孩子在一岁之前,孩子要抱,要吃奶。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大约三四个月,我们全家外出,路上孩子睡着了,就抱着孩子睡,等车回家。下了车,再继续走回家。胳膊真是累到快断了,不敢松懈。心里只告诉自己,好了,快了,就快到家了,就快到家了。等进了家门,却压根不会有如释重负到感觉,而孩子依然不能松手!感觉自己累到趴了。

母乳喂养到15个月,这期间,因为夜里娃不喝奶粉,两个娃又不够吃,所以,更加频繁的夜奶。每个孩子至少起夜3次,一晚上起来少不得6次。而且,很多时候,娃还要醒来玩几个小时才睡。想想这段日子都不是人过的。我居然也熬过来了。

再之后,是学步阶段,特别累。孩子又要去走,又不会。弯腰驾着胳膊走。随时都害怕摔倒或者拉脱臼了胳膊。总之是熬了两三个月娃会走了,才算完。

再之后,还是很累。因为孩子行动能力强了,但是又没有安全意识。爬桌子、坠床、摔跤、撞墙角桌角、 翻倒热水、家具、或者玩水,搞各种破坏,务必随时盯着孩子才行。很多时候,阻止也不是,不阻止也不是,惟有在孩子身边守护着。随时准备眼疾手快地出动救援。

由于我是双胞胎,出门也很累。两个孩子两个方向,一眨眼没看到,两个就分开跑了。加之各种抢孩子到新闻频发,自己也是心理压力贼大。

各种琐事,没完没了。孩子越大,需求越多,要做到事情也越多。有时真到真心崩溃。我到孩子正处于Terrible Two到阶段,而且我是Double,好吧,我也就当是修炼自己吧。

在这里检讨:今天早上两个孩子无缘无故大哭,没完没了地闹了大半个钟,我发脾气了。扔下孩子任由哭,孩子更加大哭。唉。错不在孩子,我也好心累。

我是有娃以后公号的Twins妈关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