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婴儿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吗?
一岁前的宝宝被称为婴儿,这个时候很多宝宝都是不会走的但是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用太过操心,作为一个过来人,要提醒父母们千万不要这样想,宝宝人小鬼大,家里处处都是危险。
宝宝三四个月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摔下床。三四个月的宝宝刚刚学会翻身,很多时候,大人一不留神孩子就有可能仰卧变俯卧。所以如果孩子会翻身,千万不要让孩子独自留在床上,因为极有可能会摔下床。
我们家的做法是在床下铺着垫子,和比人还大的毛绒玩具,也可以去安装床尾,来保证宝宝的安全。
对于半岁的宝宝,千万不要把宝宝一个人留在床上、沙发上等比较容易摔下来的地方。不要以为孩子不会动就掉不下来,我女儿半岁的气候放在沙发上,结果一会功夫就掉下来摔在了地上,我自己都没搞明白她是怎么摔下来,总之不要大意不要留孩子一个人。实在没有办法,一定要用围挡的东西挡住孩子。
等到七八个月宝宝已经可以自己手脚并用的到处爬了,这个时候家里处处都是危险。
首先所有抽屉要锁起来,门要固定起来,以防孩子夹到手;
所有棱角的东西要包裹起来,避免孩子磕到碰到;
所有插座的口要用安全插头封起来;
所有锋利的东西都要收起来;
桌子上所有容易破碎的东西统统收起来;所有药瓶都要收起来,避免被孩子拿到。
所有有小零件的玩具,均不要给小宝宝来玩,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还是在用嘴巴探寻世界的。什么东西都会往嘴巴塞!
卫生间和厨房是禁忌地,杜绝孩子的进入;
孩子爬行的越多,她的大脑会发育的越好,所以做好安全措施,尽量让孩子爬行不受阻碍。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不要把高低不同的桌子放在一起,因为孩子会顺杆爬。我女儿经常从床头柜爬到电脑桌上,真是无所不能,操碎了心。
家里有婴儿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吗?
婴儿是指0-1岁的宝宝,1岁以下的宝宝家庭安全防护措施真的要做好。
一.预防婴儿可能的窒息危险:在婴幼儿小床上,不要放置任何塑料包装材料和有缝口的包等,如果这些东西盖住了婴儿的口鼻,可能引起婴儿窒息。大概宝宝🈵4个月后就渐渐学会翻身,这时候要注意的事项有:①被褥、床单务必平整,床上尽量不要放小物品,在宝宝翻身过程中,小手会随意乱抓,抓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我家小熊猫4个月零8天学会翻身,当时的月龄小熊猫只会翻身趴着还不会翻正过来,小手就抓呀抓床单放嘴里误食(这里提示下宝宝会翻身后床单最好换纯棉的不要铺那种如珊瑚绒有很多毛絮的床单和被套,宝宝会吃进嘴里)。
②不要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随意放下婴儿床的床栏,或是把宝宝放在大人的床上,会翻身的宝宝特别是已经会“连环翻身的宝宝”很容易翻几下就掉下来。
二.烧烫伤预防: ①不要抱着婴儿的同时,另一只手拿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或其他热的食物,你的婴儿可能会被烫伤(婴儿3-5个月大时候会挥动手臂)。
②给婴儿洗澡的水温:在给宝宝洗澡时,室内温度在24度即可,早产儿或是出生7天以内的婴儿洗澡时室温最好在24-28度之间,水温在38-40度之间。
③天冷时,不要在婴儿的被子里放上热水袋,电热袋等,婴儿会因此而烫伤。如果你的婴儿被热水烫伤,应立即用冷水冲,或把烫伤的部位直接放在冷水中浸几分钟,帮助降温,然后用干的绷带或布轻轻盖在烫伤的部位,带着婴儿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三:预防宝宝洗澡溺水(备注:下面的2点资料是来源SAFEKIDS全球儿童安全组织)
①0-6个月的婴儿行为能力是“不能主动,头重脚轻,容易倒栽”给婴儿洗澡时,绝对不要离开,不接电话或开门等(因为0-6个月的宝宝,两厘米左右高度的水也可能使一个婴儿溺水,只需2分钟,婴儿就可能在水中失去知觉。
②7-12个月的婴儿行为能力是“可以自己在水中玩啦。可身体一旦滑入水中,自己就起不来了。”家长要注意的是给宝宝洗澡时,他很可能自己站起来又滑入水中,因此一刻都不要离开孩子;家长要学会心肺复苏法,虽然用到的概率很少,但这是有孩子家庭必备的急救护理常识。
前几个月新闻说的山东一幼儿泳池溺水事件,相信看过视频的都会觉得揪心,还好孩子后面及时抢救脱离了危险。
下面俩张安全防护图解家长们可以收藏参考,这也是我以前收藏的☺️
家里有婴儿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吗?
不要觉得孩儿小,个个本事都不小家有婴幼儿,其实也就是家有好奇宝宝,翻翻捡捡,这还是好的,娃儿静悄悄,准是在作妖。我儿子刚会爬时,我把他放在卧室里,房门用了两床被子堵着,免得他到处“微服私访”。
结果有一天,我睡醒后发现,咦,我的娃呢,怎么不见啦?连忙跑到外边一看,人家早就越过两床被子,翻身越岭来到厨房,优哉游哉地探索新世界呢。
所以说,不要觉得孩儿小,个个本事都不小。
全球安全组织制定的儿童居家5s安全标准这是全球安全组织制定的儿童居家5S安全标准,父母们要认真谨记:
看 See:学习用儿童的眼光审视物品摆放;
绳带 Strings:避免绳带过长;
尺寸 Size:越是小的孩子,家长们要给予越大的物品;
表面 Surface:应尽量确保物品表面平滑柔软;
标准 Standard:仔细检查与儿童用品相关的安全标准
- 孩子吃东西时不能奔跑,笑闹;
- 据调查分析,3个月以下的孩子容易呛奶窒息,1-3岁孩子容易异物吸入。
避免果冻坚果之类小而圆的小零食,如花生粒,小核桃;
以前亲戚家的邻居有3岁孩子吃小核桃卡入喉咙窒息的。
教育孩子不可以把圆珠子放入鼻孔;
朋友家一个小女孩就把漂亮珠子塞入鼻孔中,去医院才取出。
不要给孩子穿带帽绳的衣服,避免被勒住脖子;
有过新闻,小朋友玩滑梯时被帽绳勒住。
避免让孩子玩一些尖锐的东西;
包括圆钉,缝衣针等尖锐的东西,也包括筷子,糖葫芦签,烤肉签等。这些物品需要全部收起来。
避免孩子玩一些绳索类的东西,如窗帘拉绳,各种电线类,未固定的电话线等
我家那时候尖锐的桌角,都用专门的桌角保护套套上了,
抽屉也用抽屉锁锁上了,
插座用插座保护保护上了,
还有一些防撞条,可以帖子孩子经常会摸到的地方;
门也有安全门卡,防止大风将门刮上后夹住孩子手。
总之能想到的尽量多想到些,避免出现意外后再后悔。
我是jason妈咪有办法,第20期优质问答答主,喜诗词,爱旅游,做灵魂有香气妈咪。 原创不易,码字不易,如果方便请关注我,会把自己的育儿心得都分享给大家。
家里有婴儿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吗?
一个专职的宝爸来回答这个问题!
1.家里的温度最好不要忽高忽低,应该保持在18到24度。
2.家里不要用扫把扫地,防止溅起灰尘被吸入,导致过敏!
3.衣服要勤洗勤换,最好用太阳晒干,防止滋生细菌。
4.衣服不要跟大人的衣服混洗,要单独用专门的婴儿洗衣液清洗。
5.不能亲宝宝脸,特别是嘴。
6.宝宝用过的奶瓶一定要及时清洗和消毒!
7.筷子和笔等尖锐物品要收好,不能放在低处!
8.玻璃和瓷器要放到柜子里,并关好门!
9.座椅的角都要用东西抱起来。
10.玻璃球、瓜子皮、核桃仁等小的物体或者食物一定不能有。
11.各种药水药丸要放好,一定不能出现在可以拿到的地方。
12.床的周围最好铺上防滑垫,防止跌落。
13.床上的围栏要买结实靠谱的,千万不能图便宜。
14.家里的家具和玩具不要买带有甲醛气味的!防止甲醛中毒!
15.窗户上一定要加装护栏,这个教训很深刻,相信大家都知道!
16.厨房一定不能让孩子进去,各种刀具一定要归纳收好,千万不能让孩子拿到!
17.不能让孩子离开视线,就算是在睡觉,也要有个大人时刻看着!
18.不能天天给他洗澡,会让皮肤变干,引起发痒。
19.水果不能多吃,芒果、菠萝最好不要吃或者少吃。
20.要随时观察大便的状态,发现颜色不对或者异常要及时就医!
家里有婴儿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吗?
新生儿宝宝的注意实行,不看会后悔呦。
1宝宝眼睛不能直射阳光,太阳直射宝宝眼睛会增加晚年得白内障的风险。
2不要给宝宝睡扁头,新生儿宝宝应该稍侧着睡,防止呛奶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
3不要给宝宝绑腿。绑腿不会让宝宝腿型好看,反而可能导致螺旋腿。
4不要给宝宝喂水。母乳中70%都是水,单独给宝宝喂水可能导致宝宝不吸母乳,喂水还会加重宝宝肾脏负担。
5不要给宝宝涂矾。涂矾可能导致宝宝皮肤灼伤。防止红脖子可以注意清洗,掖干,并涂少量松花粉
6不要给宝宝挤乳头。新生儿宝宝乳头可能出现分泌物,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
7不要给宝宝吃盐或者其他调味品,宝宝1岁以内都不需要吃调味品。盐会增加肾脏负担,味精对宝宝大脑发育不好。
8不要给宝宝吃自制米糊。宝宝到添加辅食的时候,先添加加强铁、锌的成品米糊。自制米糊营养不足以支持宝宝生长发育。
家里有婴儿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吗?
请常住家里的人,别抽烟了!也请来家里做客的亲戚朋友,来之前也别在路上抽烟了!!
别说什么烟瘾大控制不住,瘾头再大,为了孩子也能戒烟的,除非这些父母不爱孩子。
吸二手烟的危害,我想不用我多说,随便搜一下,铺天盖地的文章应有尽有;
所以如果还有人自我安慰、不负责任地说着抽烟没事、二手烟也没事之类的话、不考虑别人和孩子的感受,那我只能说这种人真的很没教养。
还有人可能会说:在外面抽完了,不在屋里抽不就完了?
除了一手烟和二手烟以外,还有一个词叫做:三手烟。
三手烟是指吸附在周围所有的环境和物体上的烟雾颗粒。
衣服、鞋子、地毯、桌子、椅子、玩具、书,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物体,都会变为三手烟的栖息地。
研究人员认为,三手烟的危害同样适用于人类,尤其是婴幼儿。
并且,三手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婴幼儿,因为三手烟附着在周围环境的时间更长,而婴幼儿在爬行玩耍时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处于口欲期的孩子,还有可能把三手烟吃进肚子里去。
三手烟中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钋201等10余种高度致癌化合物。如果你在室内和车内抽烟避开孩子抽烟,或你保证每次都是吸烟后才和孩子接触,但你的孩子仍然会遭受到香烟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的侵害。
所以,为了孩子的长期健康和成长,抽烟的家长们,就忍忍吧~
我是十工羽,专注育儿经验与个人成长干货
感谢你的点赞、关注和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