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都已经吃了很多奶了还是要吃,到底要不要给他吃?

如何分辨新生儿是否吃饱了,真的是每个新手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妈妈们常常疑惑:孩子吃这么久了,怎么还没吃饱;孩子只吃了一侧乳房,能不能吃饱;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吃奶如此频繁,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作为一个过来人,这些问题我都遇到过。担心孩子能不能吃饱,担心自己奶水不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有没有吃饱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新生儿指的是月子里的宝宝。这个时候的宝宝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饮食规律和排泄物的频次来判断孩子是否吃饱了。

新生儿每天要吃母乳8-12次,每次至少可以吃光妈妈一侧的乳房。也就是孩子吃奶是两小时一次。我女儿月子里频繁的时候,一小时吃奶一次。

另外,母乳分为前乳和后乳。前乳的蛋白质更多,后乳的脂肪更多,所以每次给孩子喂奶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吃到后奶,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吃饱。

孩子在吃奶的时候,会发出有节奏感的吮吸,我们可以听到、看到孩子的吞咽。

从孩子的排泄物来判断孩子是否吃饱了。出生前两天,孩子会有一到两次的排尿,从第三天开始每天排尿次数不少于6-8次。如果孩子吃奶过少,排尿量会不够。

养过孩子的人知道,孩子前三个月的生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有的孩子一个月可以长3斤。所以,宝宝出生五天后,每天的体重增加少于15-30克,孩子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证明孩子没有吃够。

月子里的宝宝平均两小时吃奶一次,我女儿那时候是一小时吃奶一次,因为吃奶频繁,让很多妈妈以为是孩子吃不饱。事实上,新生儿就是如此,妈妈们不用过于焦虑!

新生儿都已经吃了很多奶了还是要吃,到底要不要给他吃?

这个问题,在我家宝宝月子里我也曾经面临过,要解决,最重要的是:

知道新生儿到底该吃多少奶,分清是真的“饿”还是通过吃奶寻求安慰。

新生儿该吃多少奶?

新生儿的食量其实很小,毕竟他们的胃就只有葡萄那么大,出了月子也就像个草莓那么大。

具体讨论月子里吃多少毫升母乳的意义不是很大,一是因为很难精准的测量,二是因为每个宝宝都有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宝宝月子里的排尿、排便量和体重变化等情况来判断。

1.排尿量:每天用6-8片尿不湿,且尿色不黄。

2.排便量:每天有1-2次便便,黄色稀软便。

3.体重:体重有所增长或者稍有下降,但下降重量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这属于生理性下降。但出了月子后就应该持续增长,头3个月内,每个月增长1.2斤以上比较合适。

4.精神和皮肤状态:宝宝精神状态好,活跃、眼神机灵有神;唇部、皮肤不干燥,哭时声音响亮、流泪正常。

这2招判断宝宝是不是真的饿

第一招,当然是结合上面所说的排尿量、排便量等来判断。

第二招,用安抚手段来测试。

如果刚刚喂过奶,宝宝又哭闹要吃奶,此时可以将宝宝抱起、轻轻拍拍、或者给宝宝哼歌,跟宝宝轻声说话,如果这些安抚措施可以奏效,说明宝宝并不一定是真饿,也可能只是想要寻求安抚。

我是小毛阿姨,专注母婴育儿营养健康,关注我,获得更多专业母婴营养健康知识和贴心育儿经验分享!

新生儿都已经吃了很多奶了还是要吃,到底要不要给他吃?

新生儿一般指出生到满28天的婴儿,这个时候的宝宝是在学习吃奶,常常会吃得比较频繁。

出院后的几天、2周左右、4~6周、3~6个月,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生长较快、需求增加的“猛长期”。在此期间,宝宝突然增加吃奶次数或者拉长吃奶时间很常见。所以新生儿的母乳喂养,不要纠结哺乳的次数,2次哺乳之间的时间间隔,每次哺乳的奶量,要按需喂养。

母乳是每个妈妈给宝宝“量身定制”的第一份大礼,健康安全,喂养方便,而且经济实惠。

同一次的母乳分前乳和后乳。前乳是每次哺乳刚开始时,宝宝喝到的乳汁,外观较稀薄,颜色较淡,与后乳相比,脂肪含量较低,乳糖含量较高。前乳主要提供水分,给宝宝解渴。

后乳是哺乳过了最开始的阶段,宝宝随后喝到的乳汁,外观较粘稠,颜色较白,与前乳相比,脂肪含量高。后乳主要提供更多热能,让宝宝产生饱腹感,帮助宝宝增加体重。

前乳和后乳都很有营养,要保证宝宝都喝到,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营养。如果每次喂奶都是急匆匆的,宝宝只能喝到前乳,没有吃到足够的后乳,宝宝会很快就感到饥饿,长期如此会影响宝宝的体重。如果宝宝始终只吃到高乳糖的前乳,会在体内产生气体,出现腹胀,绿色稀水便、绿色泡沫便……

如何确保宝宝吃到后乳,满足生长的需要?

有经验的妈妈大多知道,正常足月儿一次吃奶的时间为20~30分钟。小婴儿和早产儿的吮吸能力比较弱,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吃到足够多的乳汁。所以新生儿吃奶时间长是很正常的,新手妈妈不懂,可能觉得宝宝吃这么久会不会吃太多了,吃撑了。

如何判断宝宝吃饱了?

1.可以感到宝宝有力的吮吸,听到宝宝吞咽乳汁的声音。

2.乳房在喂奶前后有所不同。喂奶前乳房比较涨满,喂奶后的乳房比较柔软。

3.2次哺乳之间,宝宝会感觉很满足,表情很愉快,眼睛明亮,反应灵敏,可以有1~2小时以上的安睡。

4.体重增加。一般来说,出生7~10天的宝宝,体重不再下降,开始回升;出生2周内,宝宝的体重回到或超过出生时的体重;出生1个月,每周体重增加110~200克。

5.新生儿每24小时吃奶8~12次,出生3天后,每天排出6次以上的清尿,出生5~6天,大便颜色逐渐呈黄色,每天排便2~4次。

新生儿都已经吃了很多奶了还是要吃,到底要不要给他吃?

当然不能一直给宝宝吃,会撑人的。

宝宝哭闹不一定是因为饿,尤其是新生儿,除了拉尿大多时候是没有安全感和身体不适比如肠绞痛。

新手妈妈小桐的宝宝在整个月子里都是肚子大大的,也信了家里老人说的“母乳不撑人,一泡尿就出去了”这种说法,宝宝哭就喂,哭就喂,哭就喂,结果就是:

一,宝宝不睡觉,晚上几乎事一个小时醒一次,也睡不踏实,一直使劲抻,醒了就哭,表情看着特别痛苦,一度以为宝宝有问题。整个月子里,小桐几乎都没怎么睡觉,差点熬出抑郁症。

二,大便多,每块尿布上都又大便,一晚上换六个尿不湿,每个上都有粑粑。

三,吐奶,拍嗝也不管用,一直呼呼的吐。

直到回了娘家,听了妈妈的话,看着时间点喂宝宝吃饭,一般一个半小时。也就是从那时起,宝宝才有了睡两个小时的时候,看着也舒坦了许多。

如果宝宝一直吃,一定要试着转移注意力,千万不能一直给宝宝吃,大人吃撑还难受,别说那么点的小孩。具体做法:

让宝宝侧过身,拍一拍,既能顺气又能让宝宝有安全感。

抱一抱宝宝,相信如果不是饿的,爸宝宝抱起来后肯定就不哭了。或者让宝宝趴在妈妈的肚子上,感受妈妈的心跳。

可以试一试用安抚奶嘴。

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快乐健康。

点个赞再走呦!

新生儿都已经吃了很多奶了还是要吃,到底要不要给他吃?

当然要!为什么要,我来告诉你原因:

❤1、新生儿对母乳的需求有2点:第①是满足胃的需求,第②是满足安全感的需要。新生儿出生后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妈妈。正是通过妈妈无条件的给予和满足,宝宝才一点点积累起安全感和对陌生世界的自信!

❤2、新生儿宝宝对母乳的消化排空速度只有48分钟,再加上宝宝胃肠道浅而且胃与十二指肠都在同一个水平位上,这就导致宝宝需要频繁吃奶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3、母乳的奶量,很难像喝奶粉那样准确计算,因此妈妈很难判断出宝宝的真实奶量。受妈妈喂奶姿势的影响,很多宝宝在喝奶过程中出现奶汁“返流”现象,看似宝宝喝了不少奶,但是实际上反复吞咽的是回流过来的奶水,真正吃进胃里的奶并不多。所以,妈妈喂奶一定要掌握准确的姿势。

❤4、新生儿胃容量≠宝宝真实奶量!胃容量60ml往往宝宝需要喝到100ml才会吃饱,这是因为奶水进入宝宝胃之后还有一部分要进入十二指肠。所以根据胃容量计算宝宝的奶量是错误的做法!

❤5、“猛长期”是宝宝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信号,此时宝宝对奶量的需求会突然增加,吃奶也会非常频繁,有的宝宝在24小时内身高就能增长1cm!“猛长期”在新生儿阶段的时间规律:出生后2~3天,7~10天,第2周~3周。所以妈妈及时满足宝宝对奶水的需求,才是科学喂养的做法。

❤6、世卫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以及中国医学会儿科分会专家组对于母乳喂养的建议是:宝宝3个月之前要按需喂养。也就是说,宝宝什么时候要喝奶妈妈就得什么时候喂。

喂养孩子很辛苦。作为2个宝宝的粑粑我非常能理解,没有好办法,妈妈们只有辛苦一点啰。尤其是新生儿阶段一定要保证宝宝什么时候喝什么时候喂。

向妈妈们致敬!

新生儿都已经吃了很多奶了还是要吃,到底要不要给他吃?

欢迎关注打工作家刘金山。

通过这三个月喂养婴儿,我这个“宝爸”积累了不少育儿经验,奉献给天下宝妈,希望宝妈们有什么育儿经验留下评论,让所有人受益。

新生儿初来到这个世界,头脑一片空白,只有用哭来表示肚饿、尿湿、屙巴、身疼。

但是,新生儿并不知道吃饱,多喂、频繁喂、量大、奶粉加多等,会造成婴儿吐奶、溅奶、肠胃绞疼、屙奶瓣、绿屎、放屁多而臭、大小便次数多。

过量喂奶,婴儿胃被撑大后害处多多,不好领,喝奶时很乖,撑晕后睡觉,一会又醒来大哭,全身难受疼痛,再接着喝再睡,恶性循环,宝妈害苦了自己的宝宝。

一般新生儿,刚开始要排胎毒便,要少喂,每次20毫升,2~3小时喂一次。

随着长大,喂奶量也增加。一个月龄,每次喂30毫升;二个月龄,每次60毫升;三个月龄可每次喂100毫升。每次喝奶当中,要饮一回白开水,稍稍加点奶伴侣,这样小孩不上火,特好领。

我的宝宝出生时才6斤,母乳只有一点点,几乎全靠奶粉,如果您的孩子个子大,比较重,可灵活增加用量,按需喂养,不要机械化模仿。

另外,每天在两次奶中间时间,喂白开水1次,稍稍加点奶伴侣,小孩不上火,特别好领。

切忌超量喂奶,营养过剩造成特大肥胖儿,下巴耷拉脸蛋高,两个小眼看不到,对健康十分不利,看上去有点丑丑的。

原创首发,悟空问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