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如果曹操不射箭先派小船去侦查,发现都是草船,然后派一队人坐船拿着火把就来放火,诸葛亮怎么办?
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因为当时是在夜里,江上还有大雾,而在原著中的描写,是这个样子的: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五更时分,这二十艘船突然接近了曹操的水寨,孔明将这船头西尾东,一带摆开,还在船上擂鼓呐喊。
这给人的感觉,就是借着大雾天气,突然来袭。
而曹操的反应,也是这个样子的: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曹操以为对方必有埋伏,所以不敢轻以枉动,所以派出了水军以弓弩乱发剪 射之。
曹操的反应是正常反应,因为当时曹操虽说有八十万大军,但大多数是青徐之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的。而曹操手下有蔡冒,张允两个降将,却被周瑜施计,通过蒋干的手段,将他们给斩了。
这个时候,整个曹军中懂水战的将领已经没有了。
当一个人遇到未知的领域,往往是谨慎的。所以,以曹操的多疑,他断不会在这个时候,派出一队人坐船拿着火把来放火。
因为在他的眼里,这是东吴水军来袭,看不清多少船,你派一队人坐着船去放火,无疑是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
所以,曹操的应对方式,在当时是正常的。
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诸葛亮该如何应对?在《三国演义》中的设定,诸葛亮多智近妖,他设置的草船借箭,不管是行动上,还是理论上,都是无懈可击的,他将曹操的心理和应对办法已经想得差不多了。
如果曹操不放箭,而是派一队人坐小船出来放火,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他们内部出了内奸。
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诸葛亮,没人知道他的计划。
即便真有这样的情况,诸葛亮也可以应对!
一、派一队人坐船拿着火把来放火,无疑在厕所里点灯,找死而已。
在雾漫漫地大江之上,诸葛亮的二十艘小船是一字排开,只擂鼓呐喊的。可以说,当时要找到他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顺着声音寻找过去。
这个时候,举火把,无疑是我在暗,敌在明。曹军的军队不擅长水战,很可能被这二十艘船上的士兵聚而歼之。要知道当时孔明向鲁肃借了二十艘船,一艘船上有二三十个人。合起来也就有五六百人,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你派的人少了,人家就会灭了你,你派的人多了,人家就会逃之夭夭。这里船轻水急,曹军根本追不上他们。
另外,你是举着火把,就是明确告诉对方,你在哪里。
你为了烧船,肯定有硫磺等引火之物,怕是你还没有碰到敌船,就会被孔明率领的士兵直接给射杀,没烧着人,先烧着自己。
二、孔明也是一个极谨慎之人,他既然出来,就肯定有应对之策。
作为一个军师,肯定会对他的计划进行复盘,寻找不足,加以补救。
他用的是鲁肃借来的士兵和船,这些都是战船,而古代水战,放火也是家常便饭,所以他们的船上肯定会有防火的准备,再加上五更时分,天降大雾,空气潮湿,想要引火,也不是那么容易 。
草船借箭是罗贯中的杜撰,在正史并没有草船借箭只是作者的杜撰,在正史上没有,因为想要正儿八经的借箭,就要考虑很多因素。
比如说天气原因,连现在的气象局都未必精确,孔明一看天象,掐指一算,就可以得来,这可能吗?
不过在三国,倒有一次借箭,只不过是无意的,而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孙权。
《三国志 吴主传第二》中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意思就是说,孙权乘着大船,来到曹军的水寨前侦察敌情,哪料到靠得太近,被曹军发现,于是曹操下令,万箭齐发。孙权的船一面插满了箭支,严重影响了船的平衡,在这危急关头,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另外一面也受箭,两个的重量差不多之后,整个船就平衡了,于是孙权平安地回到了己方大营。
这次借箭是被动的,本意是侦察 ,却被发现,意外地“借”了一船的箭回家。
而真正的借箭,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倒有一次,叫“草人借箭”。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打雍丘,雍丘左近有一个真源县,而县令就是张巡,面对敌军将领的招降,他拒不接受,就招募了一千兵丁,占据了雍丘。而令狐潮派来了四万叛军,结果张巡苦守六十多天,多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时间久了,城中的箭支严重短缺,于是张巡想出了一个计谋。
在一天夜里,雍正城头上黑漆漆一片,突然令狐潮发现,从城头上用绳子放下来上千个身着黑衣的士兵,他急令手下兵丁放箭。一直射到了天亮时,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城头悬下来的都是草人。
就这样,一夜时间,通过草人,他们收集到了几十万支箭。补充了城内的军备。
又过了几天,在夜里,他们又故计重施,叛军发现之后,又气又好笑,觉得张巡又骗他们的箭,就置之不理。
哪知道,这一次吊下来的,是五百个精锐士兵,他们直接冲向敌军大营,令狐潮防不胜防,被杀得大败,直逃到十几里外,才停了下来。
而罗贯中的草船借箭,就是根据这两个典故,通过文学加工,才有了孔明《草船借箭》的故事。
不知道我说得对否,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草船借箭如果曹操不射箭先派小船去侦查,发现都是草船,然后派一队人坐船拿着火把就来放火,诸葛亮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草船借箭如果曹操不射箭先派小船去侦查,发现都是草船,然后派一队人坐船拿着火把就来放火,诸葛亮怎么办?其实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算计里,也就是说首先曹操方不会发船来攻击他,另外也不会使用火箭来射他。所以题主的问题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如果真的那么做了,曹操方就没必要放火箭了,直接派遣快船俘虏诸葛亮这些小船就可以了。
那么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到底有些什么算计呢?
一、天气因素
诸葛亮算定了当天的天气是大雾,所以才敢带着船只来挑战,这是最主要的因素,毕竟诸葛亮是个全才,天文地理对他来说手到擒来,尤其是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荆州,不至于失算,这也是借东风的原因,因为他知晓每年都会如此,知识就是力量。而在西北火烧司马懿那里就没有算计到西北天气变化的偶然性。对比近期的甘肃白银黄河石林马拉松事件就能明白一点。由于大雾,火箭不容易点燃,另外诸葛亮一定也做好了防备火箭的措施,即使有火箭发射也不能引燃草船,比如浸些水,大雾天气使得曹军不明对方虚实,曹魏军就不敢出来接敌了。
二、心里因素
在赤壁之战的前哨战,曹魏已经打了一个败仗,曹军打不过东吴水军,在气势上已经输了一头,所以才退守乌林结阵,所以诸葛亮大雾天来挑战,曹魏军才不敢轻易出战。
三、地利因素
曹操虽然兵多,但是多是北方兵,不熟悉水战,对待长江天堑鞭长莫及,而荆州新投降的水军又人心不服,再加上曹军水土不服,瘟疫横行,又把大型战船铁索连接,因此失掉了地利。
四、人和因素
曹操虽然兵多将广,但是由于他新降服的兵力和地盘太多,比如荆州刘表、宛城的张绣等等,来不及消化,因此兵将之间的信任和协调力都差。曹军的人和因素也不好。
反观孙刘一方,则恰恰相反,占尽优势。
一、天气因素
大雾天气做掩护,雾散后有西北风和北风助力逃跑;
二、心理因素
首战胜利后,孙刘联军对曹军的畏惧心理已经削弱了很多,另外军士不知道是到曹军这边来挑战;
三、地利因素
占据长江天堑,水军有优势,本土作战,没有水土不服;
四、人和因素
孙刘联军退无可退,所以别无选择只有一致对外,困兽犹斗,置之死地而后生。曹操逼得越紧,他们就越团结,相反,如果曹操撤退,他们就会窝里斗。
综合以上考量,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不愧为神鬼之才,这些因素,他一定都考虑了,还有其他我们没有说的因素或者没有考虑到的因素,但是他也都考虑到了,所以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些都是经过他科学算计的计划,所以才有草船借箭的美谈:大雾来,大风去。只留曹军在风中蒙圈。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欢迎关注,一起头条!
草船借箭如果曹操不射箭先派小船去侦查,发现都是草船,然后派一队人坐船拿着火把就来放火,诸葛亮怎么办?
曹操不敢与东吴进行短兵相接的水战。其实《三国演义》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曹操听到对面来船的消息后说:“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不想派小船侦查,就是怕中计。谁料诸葛亮这是计中有计。
历史上不存在诸葛亮草船借箭,干这事的,是孙权。
这个故事记载在《魏略》上。【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相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魏略》是曹魏的郎中鱼豢写的,他不需要去故意编造故事夸赞孙权,所以这段事情应该是历史真实发生过的。
故事里“草船借箭”的版本,更早的,发生在周瑜身上。这是宋元时三国故事中的情节:
【瑜用帐幕船只,操一发箭,瑜船射于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边。移时箭满于船。瑜回,约得箭百万支。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
至于《三国演义》里,虽然把这个故事加于诸葛亮身上,但也考虑了历史背景——曹操是真心不敢与东吴打接近战。我们说,《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列入四大名著,因为它很严谨,所以很多事件能够写得以假乱真。
《演义》就考虑到真实的历史,三国时东吴水军之强大,那可比《演义》里厉害多了。
东吴水军的实力如何呢?且看历史记录。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
东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得夷洲数千人还】。
夷洲就是台湾,亶洲就是日本。
《魏略》又载:
【(公孙)渊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权遣使张弥、许夏(晏)等,赍金玉珍宝,立渊为燕王。】【比年以来,复远遣船,船渡大海,多持货物,诳诱边民。边民无知,与之交关。 长吏以下,莫肯禁止。至使周贺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
东吴已经具备了远洋实力,还没事就派船横渡渤海,撇开曹操,私立公孙渊为“燕王”,搞海上贸易,就在曹操眼皮底下横着走,曹操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可怕的是,东吴早就跟曹军打过水战,打得曹军狼狈不堪。曹操早就在水战上吃过东吴的亏,所以他根本就不敢跟东吴打常规水战,只要打接近战,那就是白给。
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了整个曹魏时代。因为公元238年司马懿打败公孙渊以后,孙权又派羊道、郑胄、孙怡搞了一次渡海作战,干掉了魏将张持、高虑,俘虏了大批人口得胜而归。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才有了历史上和故事里的“草船借箭”。曹操慑于东吴水军之威,不敢跟人家动手,每次动手都是有败无胜。所以他也不派侦查兵了,没用,派过去就是千里送人头,没意义,反正又不打算打接近战,直接射箭吧!
说到底,你想想,《三国演义》不能脱离真实历史,而历史上东吴的水军都具有远洋能力了,能轻易横渡大海,这实力哪是曹军这种过个长江都费劲的水平可比的?换谁在曹操这个位置上,谁也不敢打,也不敢派什么侦查船。侦查不侦查都没用,因为绝对打不过,不打接近战,侦查了又有什么用?而且万一对方有埋伏,损失更大。
至于《演义》说什么曹操懊悔不已,那是给曹操脸上贴金呢。就算没雾,让曹操打曹操也不敢。
草船借箭如果曹操不射箭先派小船去侦查,发现都是草船,然后派一队人坐船拿着火把就来放火,诸葛亮怎么办?
小说家言而已,诸葛亮不会有那么神,曹操也不会有那么傻。正史上有此一事吗?作为一军主帅,就是黑夜大雾情况不明,射箭时最起码也会夹射一些火箭以观察情况,那里就会瞎射几十万枝箭。当的的几十万枝箭可不是几两金银的事,耗资巨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