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什么意思?
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因为小孩子都在耳睹目染,你现在怎么对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就怎么对待你。
你事孝至亲,天天端茶倒水,父母有事就想着,及时到位,你的儿子也是看在眼里,将来有样学样;你对父母刻薄,一个月难得回去一次,对父母说话呼来喝去,你的孩子也会这样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三观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个,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评书——《荆芭记》。
有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少年叫二蛋,他父亲去世早,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将其抚养长大,并给他取了一个媳妇。
媳妇长相标致,和二蛋夫妻恩爱,婚后一年,就生下了一个男娃,起名叫书同,书同生得虎头虎脑,非常聪明。
由于二蛋和他的媳妇天天在外打工,而书同小时候就和奶奶在一起长大,祖孙二人感情非常好。
眨眼间,书同已经十岁了,上了小学四年级,而他的奶奶由于一次不小心摔倒,伤了腰,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天天坐在床上,由媳妇服侍。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服侍了一年多,二蛋的媳妇嫌烦了,她羡慕别人家的媳妇可以外出打工,打扮得花枝招展,而自己只能在家服侍自己的婆婆,天天做饭,洗衣,累得跟狗一样,还不讨好。
时间长了,她产生了歪心思,就打电话叫二蛋回来,说商量一个大事。
回到家,二蛋媳妇就对二蛋说:你看人家都努力赚钱,在镇上买房了,为啥我非要呆在家里。
二蛋说:这不是咱娘身体不好吗?
不好?我看她能吃能喝,还能活她十来年呢?我这十来年就天天服侍她?
那你还想咋的?
我也想去打工,我们带着书同住在大城市 ,大城市的学校教育好,对书同也好!
二蛋想想也是,要不是自己的娘身体不好,这日子过得!
要不我也出去吧!二蛋媳妇说。
那咱娘咋弄?二蛋有点愁。
不用管她!让她自生自灭得了。
你这是人说得话吗?二蛋大怒,甩手给了媳妇一巴掌,咱爸去世早,没咱娘,会有我现在的生活。
那你陪着你娘过吧!二蛋媳妇哭着回了娘家。
家里没了主妇,二蛋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于是他出开始沉思,媳妇与老娘,哪个重要?
没了媳妇,一家就要散了,没了老娘,这家里也没了负担,多好!
想了之后,他下定了决心,来到媳妇的娘家,二人商量一番,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媳妇忙着做饭,二蛋上山砍了一堆荆条,回来坐在院子里忙活,不一会儿,就编出一张荆笆。
他们二人哄着老娘说,邻村唱大戏,想让老娘一起去看看。老娘嘴上说太麻烦,但拗不过两个人,将老娘抬上了荆笆,二蛋媳妇借口在家准备书同的中午饭,让他们二人出发了。
从二蛋的家里到邻村,经过一道沟,这道沟有几十米,下面灌木丛生,二蛋用荆芭拉着自己的母亲,来到了这道沟附近,看着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老母亲正笑眯眯地说:二蛋哪,如果你要是觉得累,就休息一会儿吧。
二蛋很感动,他想起了母亲从小抚养自己受过的苦,有点不忍心,但想到媳妇所说的,你要媳妇还是娘,你自己选!
他想到自己已经成人,没了娘还可以活,但书同还小,要是没娘的话,该怎么办呢?
于是一咬牙,一狠心,手腕一抖,她的母亲就滚下了那道沟。
他不敢多看,也不敢多想,将荆芭也扔了下去,就仓皇而逃。
这头,到了十一点半,书同放学了,他回到家,发现父母都在,两个人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他来到了偏房,却找不了自己的奶奶。
奶奶能去哪?他很疑惑。
就回到了正屋:爸,妈,俺奶奶呢?
提到奶奶,书同明显地看到父母的脸色一变,就得不自然,母亲的脸上一片潮红,而父亲也不敢正眼看他。
他掉头走出了家,不顾后面父母的拉扯,开始在村里找他的奶奶。
遇到了坐在村头的二奶奶,听这个老太婆说:你爸早上拉着你奶,说要到邻村去看戏,快中午,你爸回来了,没见你奶。
书同一听,不对劲,他顺着通往邻村的路,一路走一路喊:
奶奶!你在哪儿?
走着走着,经过了二蛋抛弃母亲的那道沟,看到沟边有杂草被挤压的痕迹,就觉得不对劲,顺着沟,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下滑,滑了十几米,就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可怜的老人被卡在一棵老槐树枝干上。
书同将自己的奶奶扶了起来,老人的手脸都擦伤很多。
看到自己的孙子,老人哭了起来:书同哪,你爸不要我了,让我去死吧。
书同抱着奶奶哭了一场,费了好大的劲,将老人背到沟上的道路上,又捡到那个荆笆,让老人坐了上去,拉着回到了家。
一路上,好多村民听说了这事,都义愤填膺,要找二蛋讨个公道。
一起来到了二蛋家,二蛋两口子一看到书同和已经拉回来的老人,还有跟着的村民们,脸都白了。
在村民的训斥之下,他们二人才将老人接到了家里,保证了以后不再犯,村民们才离开。
而书同的一句话是:你们要抛弃我奶奶,我就离家出门。
二蛋夫妻二人只好硬着头皮同意了。
哪知道书同出门,将荆芭收拾干净,挂在了墙上。他爸二蛋不明所以:
书同,你将这荆芭挂着干嘛,不扔了?
书同说:不扔,等你们老了,我也能用得上。
二蛋和媳妇一听,这才觉得事态的严重性,表示以后不再这样做。
书同才表示,以后就看你们的表现了。
从此,二蛋和他老婆才尽心尽力,服侍自己的母亲了。
到此故事完结。
这个是小时候,在奶奶家,听过的一个评书故事,印象深刻。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事事都有传承的,你怎么做,后代也会怎么学。
你孝顺父母,你的孩子也一样。
除此之外,历史上著名的朝代——唐朝,由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而他的后代有样学样,从此,大唐权利的转移,总伴着血腥,也算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了。
农村老话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话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什么意思?
“一辈不孝,辈辈不孝”,相信谁都能理解,其意是:做长辈的不孝,就会影响晚辈,前辈不孝,一代又一代的下辈也可能是不孝之人。比如说为人父母者不孝,那么其子女也会不孝。父又有子,子有有孙,子子孙孙……都会成为不孝子孙。
“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有一定道理的,前辈孝与不孝,对下辈人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主要受家庭教育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好,交往的是有知识,孝敬父母的朋友,虽说其父母不孝,做子女也可能成为孝子,有些父母做得很好,如果其儿女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好,交往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狗肉朋友,即使前辈人是孝子,但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晚辈,也可能成为不孝之子。总之,孝与不孝,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人是可以改变的。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否正确,但前辈人孝与不孝,对下辈人来讲肯定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为人父母者,都要在子女面前作出榜样,但愿“一代孝,代代孝",不希望有“一辈不孝,辈辈不孝的局面,期待华夏儿女都是孝子孝孙。
农村老话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什么意思?
其实孩子们从懂事起,学的摸仿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遗传也有相当部分是后天学来的。老话一辈不孝,辈辈相传客观上也有一定道理。我们这边有句老话,上那些山,下那些岭。也是针对儿媳怎样对待长辈的态度的一种提醒。解放初期文化的贫乏,老人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父亲久病不起,儿媳俩找来一竹篮把他装入。带着自己的孩子三人连夜抬到无人的地方准备丢弃。在孩子提醒他俩要带回竹篮以备将来装他俩时才醒悟抬父返家。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多些正能量。当然如今也有许多孙辈不会理会父母怎样做,他们在外归来时不忘给爷爷奶奶带来了好吃的好玩的筹礼物,看望小时候疼爱他的爷爷奶奶!
农村老话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什么意思?
我外公外婆给我舅干了60多年,瘫痪后被孙子打,被赶出家门,我这个外孙伺候他们。而我们家呢,爷爷去世后,什么都没有的奶奶,却被几个儿子争着养,两者对比,我只能叹息。
我爷爷兄弟四个,太爷爷和太奶奶去世时,四爷爷还比较小,就跟着我爷爷奶奶长大的。
那些年,上一个高中就很了不起,我爷爷让我大伯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让我四爷爷去上了高中,考了教师,现在已经退休多年,赶上了好时候,收入可观。
爷爷去世后,奶奶被几个儿子抢着养。在我爷爷的四个兄弟的后辈里,没有一个不孝的,我想这是门风的缘故吧。
简单略过,只是想对比一下。
外公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中医,心地很是善良,有时候药材就是自己在山上挖出来的,所以,一般来找他看病的人,花费都不太高,外公的一生基本就是种地和做医生,还算可以。
母亲并未从外公那里得到过什么好处,外公有点传统,即便是医术,外公也愿意传给侄子,不想传给母亲,除此之外,外公和外婆对母亲也是挺好的。
只是,外公和外公真的是为了舅舅一家干了一辈子,舅舅和舅妈结婚后,舅舅在外面忙,舅妈在家带孩子,但其实也不是她带,都是我外婆在带孩子,舅妈能睡一个上午还不起床。
她虽然不干活,也不带孩子,但却总是去外面给街坊邻居说话,表达自己的辛苦和功劳,她不只是给街坊邻居说,还给亲戚朋友说。讲自己到底有多孝顺,又有多辛苦,这个谎言,还真的有人信。
一直到外公外婆老了,才被拆穿。
舅舅家一共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大表姐是外婆带大的,表姐上学时,还在我家住了几年,那几年,舅舅家也没有给我们一粒粮食。
舅舅家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跟在我外公外婆身边,吃的、住的、穿的等等,都是靠我外公外婆,舅舅也从来没有说要给外公外婆一些其他东西,一点都没有。
直到后来,外公外婆和舅舅家住在了一起,刚开始外公外婆自己会做饭,就自己动手做饭,粮食是我家提供的,直接把玉米和小麦磨成面粉送去的。
开始几年,还相安无事。
可是,外公和外婆相继生病,外公一直头晕,后来只能卧床不起,外婆年轻时就腿疼,到了那个年纪,也基本上不会走了,只能扶着墙,在屋子内活动。
从那个时候起,外公和外婆两个人的健康就急转直下了,后来我才知道,舅舅嫌弃麻烦,有时候给老两口端饭,有时候不给,吃完饭之后,碗也不收,就直接放在那里了,根本不给他们洗的。
被这样对待,外婆脑子清醒,来人了也不敢向别人抱怨,怕没人了,直接不给他们吃了。
外公觉得丢脸,这就是他一直宠爱的儿子,他也不说,有时候心里难受,不想吃饭,还被自己的孙子用棍子打,那是他一直养大的孙子,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了自己的孙子。大学毕业,已经工作,30多岁的孙子,就这样对他。
老人是真的心寒。
就这样,后来舅舅还是不想养了,我知道的已经太晚了,已经生病很严重,医院差点都不收了,营养跟不上。最后,接到了我家,慢慢调理,营养才慢慢跟了上来。
我每天要给外公外婆做饭,外婆还会端着吃,外公完全不会的,只能躺在那里吃,每次都是要人喂的。我现在回想一下,我这样的暴脾气不知道是怎么耐下心来的,耐心做饭、喂饭。
也许只是单纯觉得老人可怜吧。
坏事总是传千里的,舅妈娘家那边的人听说了,我才知道,原来舅妈的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就不太好,而且对自己的父母很不好,舅妈也一样。
身为一个女儿,对自己母亲就不好,一般而言,很难对自己的婆婆好。
至于舅舅,感觉是外公外婆太溺爱他了,从小就没有好好教育,外公早就看出苗头了,却没有纠正。在舅舅年轻时,刚从学校毕业,去工作时,有一个老人很欣赏他,对他帮助很大,可是那位老人后来生病时,舅舅一次都没去看望。
所以,在那个时候,外公就下了判断,觉得舅舅这个人不行。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这些话,外公外婆以前一直都没有说过,直到后来才给我母亲说过。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不过,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真是凑巧了。
舅妈的儿媳并不孝顺她,我见到的吵架就有两次,舅妈总是想管儿媳的事情,儿媳就是不愿意,无论对错,就是不愿意,而且十分嫌弃她,还嫌弃她干活比较慢,嫌弃她懒。
但是,舅妈的确是在跑前跑后,伺候儿媳,儿媳却很不满意,总是挑刺,总是跟她对着干,一点也不体谅她。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一直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这算什么呢?
舅舅的两个女儿出嫁后,也是过得不太顺,最后都闹起了离婚,她们跟自己的婆婆打架。至于谁对谁错,我无法说,毕竟这个事情,我没有亲自经历,只是道听途说,只知道和婆婆打架,还不止一次。
大女儿没有离,有人劝了,二女儿离了,听说还是舅舅和舅妈在后面怂恿的,至于这些,我也不知道真假。只是觉得,如果是真的,就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
结合我家的事情,以及我舅舅家的事情,其实很好解释这句“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影响家风。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的后辈就会看在眼里,他的子女就很可能会向他学习,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父母的,他的子女或者子女配偶,就会如何对他。
这样下去,甚至会影响整个家风,不只是这一脉,甚至是影响到其他家庭,一个人不孝顺,子女跟着学,子女的子女再跟着学,这样就会影响到很多很多人。
二、让人敬而远之。结婚并非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一般在结婚之前,对方的父母或者亲人都会打听这一家人怎么样,如何如何的,一旦知道了这家人不孝顺,正常人家的女儿都是不愿意嫁进来的。
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在遇见事情了,怎么可能对女方和女方的家庭好呢?这种概率太低了。所以,良配不愿意嫁进来,或者良配不愿意娶。
最后,他们能得到的都未必是什么好的。这样会继续不孝!
“一辈不孝,辈辈不孝”也可以说成“一辈孝,辈辈孝”,就像我家这样的情况,整个大家庭都是这样的风气,如果有一个人不孝,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也都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共事。
孩子自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有一个好的榜样,长大以后自然也会孝顺,他们如此,他们的儿子也会如此,就这样一辈一辈地延续下去。
需要说明的是:“孝”是一个系统性文化,并非单指对父母的孝,也包括了兄弟之间的相处,兄友弟恭等等,总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
最后再次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一辈不孝,辈辈不孝”也可以是“一辈孝,辈辈孝”,这就是家庭环境,父母身体力行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道理的。
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和兄弟姐妹之间处理好关系,否则,自己子女可能将来也会有矛盾。
农村老话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什么意思?
孩子从小是父母教育出来的!父母做人做事不好,那里来的好孩子,父母是榜样!父母做得好!做孩子也不会差,上面做得好!下面一定能好,每个人,每件事都代代相传下来的!父母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孩子的也会孝顺父母,这是榜样!上辈不孝,下辈看着样,所以一辈不孝,辈辈不孝,好坏都要靠父母做得好!谁能有好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教育好孩子,要孝顺长辈是每个父母要做的事,孝顺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美德!
农村老话一辈不孝,辈辈不孝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一辈延一辈,辈辈留戈丁。这就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孩子们从幼小的心灵里仿效,仿佛刻在灵魂上,父母的言行举止深深地教育着下一代。
父母的格局也影响下一代,父母的所作所为也影响下一代,祖上的积德善行也影响下一代。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们常说的“德位相配”包涵着深厚的哲学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