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禅到底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刘禅对诸葛亮一直都是毕恭毕敬的,他称呼诸葛亮为“相父”,不管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把诸葛亮当做是父亲,但是他自始至终地做到了。这也是刘备的遗诏,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章武三年,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頃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这是正史记载,与《三国演义》出奇的一致。所以,我们必须相信:刘禅是以父礼对待诸葛亮的。刘禅作为一个皇帝,对父亲的礼仪自然就有区别于我们普通的人,更何况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通过刘禅的言行道断,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自然而然的依赖感。刘禅刚刚继位,曹丕就发动了五路大军伐蜀。刘禅手足无措,各位大臣也个个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安的情绪笼罩着蜀汉集团。
刘禅当时满打满算才16岁,他207年出生,223年登基,登基的头一年,就遇到这样大的一个难题,心中的惶恐不安可想而知了。此时,后主当然要依赖诸葛亮,因为他一次仗也没有打过呀,不知道该如何调兵遣将啊!不但后主,其他文武百官也都要依赖诸葛亮拿主意。因为刘备死后,能够统揽全局的人也只有诸葛亮了。
满朝文武都惶惶不安,诸葛亮却闭门却扫,也推病不出。最后太后也被惊动了,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退五路》:
次日,众官又来到丞相府伺候。从早到晚,又不见出。多官惶惶,只得散去。杜琼入奏后主曰:“请陛下圣驾,亲往丞相府问计。”后主即引多官入宫,启奏太后。太后大惊曰:“丞相何故如此?有负先帝委托之意也!我当亲往。”董允奏曰:“娘娘未可轻往。臣料丞相必有高明之见。且待主上先往。如果怠慢,请娘娘于太庙中,召丞相问之未迟。”太后依奏。
这样,后主就亲往丞相府请教诸葛亮退敌之策。诸葛亮明知曹魏五路大军来犯,却表现得似乎有点无动于衷,惊动了太后。这难道是诸葛亮在故意托大,要挟后主和文武百官?
当然不是,这是诸葛亮进退有据的一贯作风。这次事件,是刘禅登基以来遇到了最严重的事件。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不假,但是似乎只是口头叫叫而已,并没有正式宣告天下,也就是说没有举行仪式。那么,就等于说是这个称呼只有诸葛亮和刘禅两人私下认可,朝中大臣却不一定知道,这样就十分不利于诸葛亮全面主持军国大事。所以,诸葛亮想借此机会做做文章,为名正言顺地处理政务铺平道路。诸葛亮坐等刘禅上门请教,应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搞“太公垂钓、愿者上钩”是诸葛亮的一贯风格。当初诸葛亮出山,也是要等刘备三顾茅庐,才肯答应刘备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充分考察对方的诚意,有诚意就合作;没有诚意,就拉倒。但是,这样做有时也可能错过一些机会。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确也有不少领导喜欢积极靠拢的人,喜欢毛遂自荐的人;而不喜欢搞什么三顾茅庐,甚至一顾、二顾也不干。
诸葛亮就是这样:你不表现出你的诚意,我就对你视而不见,对你的事情置若罔闻。这当然不是诸葛亮的意气用事,而是一种人生谋略。因为,只有你诚心诚意地求我,以后才能全力以赴配合我、才能毫无保留地信任我;我才能没有顾虑,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才可以提高我们事业的成功率。
诸葛亮也要集中精神来考虑应对措施。诸葛亮闭门谢客,也是不愿意分散注意力,可以集中精力来思考应对的措施。这样才能做到毫无遗漏,把每个环节、细节都考虑到了,才可以争取万无一失。这也符合诸葛亮的做事逻辑。
诸葛亮需要一个重大仪式,来公开确立自己的“相父”地位。诸葛亮等刘禅上门请教,就相当于告诉全天下的人:蜀汉的军国大事是在丞相府决定的,皇帝也需要来这里商讨的,因为我是“相父”。
通过刘禅登门请教这个仪式,使得刘禅和朝中文武百官们更加虔诚,并且更加努力践行他们当时所领受的责任。这样,刘禅和文武百官都在潜意识里对诸葛亮形成了一种服从命令、支持工作的责任;并且通过这个仪式,他们感受到了践行上述责任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从而使得蜀汉集团,上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地支持诸葛亮北伐,服从诸葛亮的安排和调遣。
好了,诸葛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如何退曹魏之兵,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诸葛亮一直保持沉默,就是在等待刘禅的表态。当然,诸葛亮也很懂得适可而止,并没有再等太后登门拜访,那样就有点过了,是不是?
想想刘禅也的确很可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要担当起一个国家的责任,他不依赖诸葛亮,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二点:刘禅对诸葛亮有敬畏感,几乎就是百依百顺,不敢有丝毫的违拗之意。
1、诸葛亮想要南征、想要北伐,刘禅都绝对服从。
2、诸葛亮遭到街亭之败,上表请求自降三级。刘禅不知所措,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多亏费祎提醒,同意了诸葛亮降级三级,降为右将军,但是仍然代理丞相。面对诸葛亮的降职请求,刘禅的惊疑不定的确可以理解。给诸葛亮降职,他不敢;可是不降,依然也是违背了诸葛亮的意图;刘禅左右为难,真是不容易啊!诸葛亮这算是给刘禅出了一道难题啊!好在,刘禅身边还有费祎。
3、诸葛亮对身后的人事安排,刘禅完全照办。诸葛亮安排的几位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刘禅全部以诸葛亮的意思,按顺序一一使用,没有丝毫改变。
第三、刘禅对诸葛亮也有怜惜之心。诸葛亮南征北战,殚精竭虑治理蜀汉,刘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刘禅就建议诸葛亮不必亲征,派一员上将即可。由此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心疼和体贴。
第四、为了配合诸葛亮北伐,刘禅甘唱“黑脸”。
李严因为供应粮草不力,就制造东吴来犯的谣言,迫使诸葛亮退兵。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也不好处理李严。刘禅就要斩了李严,以严肃军法。
诸葛亮替李严求情,李严被贬为庶人,保住了性命。诸葛亮又提拔李严的儿子做了后勤保障官,这样恩威并施,更加树立了诸葛亮的威信,有利于北伐的统一领导。
第五、刘禅对诸葛亮也有些许的不满和牢骚。
1、刘禅曾经说自己只负责祭祀,军国大事都是由诸葛亮负责的,就是一句不满的话,表示了对自己权力太小的不满。
2、诸葛亮祠庙直到263年才建,诸葛亮是231年去世的,等了三十多年才为他建祠庙,可以看到是刘禅的不满。刘禅虽然对诸葛亮也有不满,最后还是思念之情远远大于不满的。这其实也很正常,即使是亲生父子之间,有时候也会偶尔有点龃龉,何况他们处于那样的位置。
应该说,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最多的还是依赖感和敬畏感加上崇拜感。至于少许的不满和牢骚是次要的,也是人之常情。
刘禅终身践行了以“父礼”事诸葛亮;诸葛亮也忠正清廉,信守承诺,做到了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
他们都终于做到了嫠不恤纬、相忍为国,创造了幼主和权臣和谐相处、善始善终的千古佳话!
三国时期,刘禅到底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态度应该是按照刘备的遗嘱所交代的一样,“父事丞相”就是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但毕竟已为君臣关系,并非刘备在位一样,因此尊敬中带有些任性,任性中带有些钦佩,钦佩中带有一些害怕。
放权授任“封亮武乡候,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便“开府治事”,也就是在朝廷之外的丞相府,军国大计皆从此出,这种待遇放眼三国时期,也就曹操对于献帝才有过,但有史可鉴诸葛亮的品行并非擅权之辈,故而开府一事应为后主所授权,从此看出,刘禅放权于诸葛亮,一为信任,二为倚仗。
“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诸葛亮传》从诸葛亮北伐时刘禅所下诏书中不难看出,刘禅牢记刘备之托,授以诸葛亮军国大事,并毫无顾忌的给予兵权,这是建立在君臣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国之君,将国家内外大事一并交给诸葛亮打理,很多人会归为刘禅的无能之举,但根据《魏略》的记载,“琬卒,禅乃自摄国事”,说明刘禅是可以自己掌权的,哪怕是能力有限,但权力是要收回的,那么在诸葛亮时期的放权现象,我们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无限的信任和倚仗。
生后事诸葛亮在世之时,刘禅“以父事之”,放权是相信也是真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依靠,而诸葛亮死后刘禅也没有改变这种态度。
自诸葛亮死后,丞相府长史蒋琬领尚书令一职,也就标志着蜀汉政权正式废“丞相”一职,即从此以后不设丞相,也是对诸葛亮最大的尊敬,表明后世之辈再没有超过诸葛亮地位的臣下;为诸葛亮立庙,这个事情看着不算什么,但放眼大汉历史,没有哪个皇帝给臣下立庙的,这也是个先例,也表明了刘禅对诸葛亮的尊敬。而重用诸葛瞻,以女儿嫁给诸葛瞻也都表明了刘禅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肯定。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三国志.后主传》更改年号,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此举动定义为“考之古意,体理为违”。但我们作为现代人来看,建兴元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为后主奉献了十二年,而刘禅于建兴十五年直接更改为了章武三年,离诸葛亮死去刚好三年整,以汉朝的孝制,守孝为三年,那么这里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不敢定论,但个人觉得这个改年号的举动就是为了诸葛亮而做的。
后主的解脱“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三国志.后主传》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后期的黄皓弄权,也是蜀汉走向衰败的一个因素,这也侧面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刘禅在诸葛亮时期,对于诸葛亮信任也好,尊敬也罢,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被诸葛亮压制了,作为一个皇帝,几乎没有政绩,蜀国全凭借诸葛亮支撑,那么刘禅内心的压抑感不会没有,先主曾有“取而代之”的托孤言论,刘禅面对蜀国诸葛亮独断的局面,即会害怕,也会压抑。
因此诸葛亮死的时候,刘禅内心是会失落,也会恐惧,因为蜀汉的顶梁柱没了,他要收拾残局,魏延“反叛”,杨仪揽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原来就不用考虑,而丞相走了,留下的蒋琬、杨仪、费祎如何用也成了难题,因此刘禅是失落的。但当这批人把政事理顺以后,刘禅是开心的,终于没有了丞相,压抑许久的一国之君也终于有了话语权,在这一点上,刘禅才会越来越贪图娱乐事业,正如刚上大一的学生,挣脱高中压抑苦闷的学习生活一般,放肆的挥霍青春。
因此,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尊敬的,倾佩的,听从的,害怕的。
三国时期,刘禅到底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应该是“敬而远之”。
刘备的遗嘱是想要他的儿子以像“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主要目的是想“套”住诸葛亮,保住他儿子的“皇位”。
刘禅不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但他绝对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对他老爹的遗嘱理解应该是非常透彻的,他清楚地知道,他只有依靠诸葛亮才能保住他的“龙椅”。基本上,诸葛亮说的任何话他都听,诸葛亮做的任何决定他都支持,虽然从内心中他不一定赞同,如出祁山征讨魏国,虽有想法,但他绝不反对诸葛亮的决定。因为他太明白了,一旦诸葛亮“撂挑子”,他的小日子可不好过。所以,刘禅对诸葛亮是“敬重”的。
刘禅还有一个聪明之处在于,他希望诸葛亮离开身边,他就可以自由发挥他的“皇帝”作用了。因为,有诸葛亮在身边,这个“父亲”会经常谆谆教导于他,想让他像他的老爹一样,有英雄大志,可偏偏刘禅却没有那样的想法,他只想在他的皇位上安逸度过,很像极了现在的成都人。所以,他希望诸葛亮最好不在身边,对诸葛亮接连出祁山打仗,虽然耗费国力,但也是乐于接受。只要他不在身边“烦我”就行了,至于你能不能打羸,实则不是刘禅关心的事。所以,刘禅对诸葛亮是尽量“远之”的。
三国时期,刘禅到底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谢谢头条君邀请。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想从一件小事,来带领大家读懂刘禅对诸葛的态度。
稀奇事儿,刘禅竟然坚决反对诸葛亮立庙!
话说,自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即位。在蜀汉后期,不得不提诸葛亮这一存在,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内揽政事,外掌军权。举国上下,可谓是大事小事一把抓,难怪刘备去世前,还叮嘱诸葛亮说,如果刘阿斗不可扶,你便取而代之吧。不过,诸葛的忠心,也得到了时间的验证,呕心沥血,为了蜀汉的事业,最终却英年早逝。
诸葛辞世,可谓是举国皆哀,毕竟,是诸葛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三分天下,而后更是让蜀地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一段太平年。于是乎,诸葛死后,无数的民众、官员,是纷纷上表刘禅,说,给诸葛丞相立个庙宇吧?让我们也好有个地方祭祀诸葛,怀念一下诸葛。然后,出乎大家的意料,后主刘禅在几番思考之后,竟然决然地拒绝掉了这个提议。
何为立庙?历史上老规矩是什么样的?
何为立庙?早上殷商时期,古人们,就会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后代子孙永远祭祀的先王,贴别追上一个庙号,以展示永远立庙祭祀的心意。注意,这里特指的是先王,也就是当过皇帝的,并且,还是有大功的皇帝,比如创基立业的、功高一世的、中兴王朝的等等。而一般的皇帝,只能在死后的一段时间内,享受独立的庙宇,以供后人祭祀,而过段时间后,这个独立的庙宇,还要被拆掉,而皇帝的牌位,也将被放入太庙,和其他老祖宗们放在一起。
而臣子,亘古至今,从没有单独建庙的,正统的做法,对建立了不世功勋的,一般给予配享太庙的殊荣,也就是说,在祭祀的皇帝老祖宗的太庙里,划出一小块地方,专门给功臣们使用,这样,大家在祭祀皇帝老祖宗们的同时,也可以顺带祭祀一下功臣们。
那么,就难怪刘禅不愿意给诸葛单独立庙了。不然你什么意思?诸葛都享受皇帝的待遇了,那我算个啥?傀儡吗?
迫于无奈,承认立庙的事实,但决不能放在成都
历史的发展,总是会打人脸的。这不,刘禅的脸不久后,就被狠狠地打了。
皇帝说,不准建诸葛庙祭祀。好吧,那么官方建庙是不可能了,毕竟是开了金口了。但是,挡不住蜀汉的普通老百姓啊,老百姓不懂什么是庙号,又有什么讲究,只是单纯地觉得,诸葛好呀,他在的时候,为老百姓做了实事,让老百姓得了实惠。那么如今诸葛走了,我们祭祀一番,也是应该的。
于是,各地的私庙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东家的村子里,西家的道路旁,密密麻麻,而且时不时有人点个蜡烛、插个香,可谓是香火不断。这局面可就有点打人脸了啊。于是乎,不久后,有官员就提出了,众多私庙,也太不成体统了,要不,咱还是官方出面建个诸葛庙,统一一下比较好啊。可是,刘禅还是如往常的态度,坚决不同意,直到有人提议,诸葛庙可以不设在成都,可以放在其他诸葛生前奋斗过的地方,比如五丈原、定军山。
总之,刘禅对诸葛的态度,是剪不断、理还乱,各种复杂,既有感激、又有崇拜,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忌惮。
不一样的精彩三国,欢迎关注头条号!
三国时期,刘禅到底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两者都有吧,刘备夷陵兵败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刘禅兄弟叫到身边,特意嘱咐他们,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之时,向诸葛亮说,刘禅可保则保,如果实在不堪,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吓坏了,哭诉到,愿效毕生之力,尽忠贞之节。
刘禅继位时才十七岁,刘禅虽然平庸,好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非治国之才,明白诸葛亮在安邦治国方面比他强太多,所以让诸葛亮开府治事,成立自己的小朝廷,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从此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蜀中一切事务皆咸决于亮。
诸葛亮上任后,先是深入不毛之地,南征孟获,平定四方,然后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每天兢兢业业,这些刘禅都看在眼里,心里很是感动,对诸葛亮更加信认,放手让诸葛亮去做,从不干涉,这也是他能给诸葛亮的最大恩惠了。
诸葛亮一心为公,生活也很简朴,努力团结各方力量,为蜀国效力,并没有拉邦结派,孤立刘禅,虽然把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刘禅的话诸葛亮还是言听计从的,君臣之间并没有不和谐之处。
诸葛亮为了先帝遗愿,开始率军北伐,真正在成都的日子很少,一般都在汉中整顿军队,北伐曹魏,刘禅在成都做安稳皇帝,也许这正是刘禅想要的生活。
至于刘禅是不是怕诸葛亮,还是有一点的,诸葛亮大权在握,蜀中已无人制衡,一旦谋反,必会天翻地覆,他的位子也就不保了,但是怕也没有办法,只好放手去睹一把,睹诸葛亮不会反,结果他睹对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把权力收了回来,让大将军掌管军队,尚书令掌管政务,不再设丞相一职,因为丞相的权力太大了,足可以颠覆社稷,他后怕呀!刘禅虽没有刘备之英明睿智,但却遗传了刘备的识人之能,他还是比较会用人的,在诸葛亮死后,没有任意胡为,宠信奸佞,而是任用董允,蒋琬,费祎等,他们与诸葛亮并称蜀汉四相,让蜀国得以延续。足以见刘禅并没有电视时演的那样不靠谱,
三国时期,刘禅到底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刘禅对诸葛亮,敬而远之,用而防之。帝王之术也。诸葛亮死后,刘禅秋后算帐。似乎说明一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