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曹操仓惶北逃,刘备趁机顺利夺取了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
夺取这四郡是在诸葛亮的精心筹划,关、张、赵的奋勇争先下一气呵成的。后来,又趁着曹仁出城大战周瑜的时候,有隙可乘,又夺取了南郡和荆州,这样刘备就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扼断了东吴向中原发展的咽喉。
刘备治理荆州期间,一方面注意发展生产,一方面也广揽人才。庞统就是在此背景下投奔刘备的。
后来,张松代表西川刘璋出使曹操,遭到曹操的冷落和羞辱。张松怒不可遏,决定把西川的地图献给刘备,为刘备进取西川,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亲自拜访刘备,鼓励刘备进取西川。
刘备听说张松要来,就派大将赵云出城三十里,把张松接进城中;又派大将关羽亲自安排张松的食宿。
刘备又带军师诸葛亮亲自去张松的下榻之处迎接张松,并且安排许多兵民对张松夹道欢迎。古人云:
“得人则兴,失士则崩。”这句话,前四个字用在刘备身上,是恰如其分;后四个字用在刘璋身上,是符合事实。
刘备对张松的隆重接待,使得张松感激涕零,就把西川的所有情况对刘备和盘托出,并以天下大义劝说刘备进取西川。张松还答应回去联络法正、孟达等西川名士,一起做内应,为刘备进川铺平道路。
刘备远在千里之外,西川的名士们却心向往之,由此可见刘备所推行的“仁义”的作用有多大。
刘璋的懦弱无能,已经被天下公认。西川的所有名士也深知刘璋不可能对西川进行长治久安,因此纷纷攘攘,都对当时的几大诸侯暗送秋波,为自己谋好退路和前程。这就是张松主动请求出使曹操的原因。
在此之前,张松对曹操心慕手追,希望能投入曹操帐下,实现自己平生的远大抱负。张松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又对西川的物貌风情了如指掌;还有运筹帷幄之中的大才,因此欲投明主,以实现自我,符合当时士人的心态和做法。
那么,张松的做法是不是卖主求荣?应该不完全是,他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一个名载史册的名臣而已。否则,如果一心为了谋私利,那么跟着刘璋最好。刘璋好糊弄啊!从刘璋手里谋取利益,可比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大枭雄手里容易得多啊!这一点,张松不会不明白。事实证明:刘璋对张松的赏赐也是丰厚无比的。
但是,张松想要谋取的不是一些经济利益,而是想要名垂青史的远大理想。刘璋镇守益州必不会长久,所以继续跟着刘璋,就必然要做亡国奴、丧家犬。这就是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远见卓识。
因为,东汉末年的分裂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多则几十年,少则十几年,必然会统一的。这一点,稍微有点历史知识和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还有:曹操、孙权、刘备、张鲁。这四位大军阀都对益州虎视眈眈,随时都能打进西川。重要的是:这四位中的任意一位,刘璋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而曹操、孙权、刘备、张鲁,谁能担负起统一天下的责任?毋容置疑,曹操是第一人选。所以,张松最先想把益州的地图献给曹操,协助曹操进川,这是张松的最优选择。
令张松大失所望的是:曹操根本不重视张松这样的士人做内应。曹操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一统天下,对本土士人的作用不屑一顾。
张松在曹操那里吃了“闭门羹”,使他清醒了很多。因此,他没有再去找孙权。他懂得了:实力最强大的人,往往都是自以为是,看不起也不需要什么人才发挥作用了。在他们的眼里就是:
成败在乎实力,公道不在人心。于是,张松就只有去投求贤若渴的刘备了。刘备果然实至名归,对人才的尊重犹如对自己的师长。这样张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和自豪。俗话说得好: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已者死。”张松是士人,自然被刘备感化,决定为刘备的事业死而后已。
刘备深知:人才,尤其是谋士的不可或缺性,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安排一位军师来辅佐关羽呢?原因就是:
第一、随着地盘的扩大,刘备手下人才不足的一面充分显露出来了。
刘备拿下了荆州五个郡和荆州的州部,这就需要五个太守级别的人才来镇守。太守级别的人,都是独当一面的,最好是有勇有谋的人才。
刘备当时也的确是缺乏人才,所以他把原来镇守这四个郡的太守,大多留用了。除了顽抗到底的韩玄被魏延所杀,其他人都被留用。这说明了,刘备实在拿不出那么多像样的人才了。不然的话,也不至于连糜芳、傅士仁、潘睿这样首鼠两端的小人都用上了。
刘备本来也准备重用张松,但是张松却半途而废了;重用庞统,庞统却没有坚持到胜利;重用法正,法正却英年早逝了;黄权和刘巴是蜀中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熟悉地方政务的人才了,也不可能派给关羽;马良善于协调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关系,也必须留在身边。所以,刘备也真的是无人可派了。
第二、关羽自己身边其实也聚集了几位大才。
像王累、赵甫等都足智多谋,他们给关羽提供了不少的“合理化建议”,只是关羽没有采纳而已。如果关羽能够从善如流,择其一而从之,也不至于遭到覆灭性的惨败。
第三、刘备忽视了孙权夺取荆州的野心和决心。
刘备认为跟孙权划分了荆州,交给了孙权三个郡以后,孙权就会满足现状。这样,以关羽之能,独抗曹魏,还是能守住荆州的。刘备做梦也没有想到,孙权会出尔反尔,投降了曹操,形成了对关羽前后夹击的态势。
《韩非子》云:
“取舍相同的人,相互支持;取舍不同的人,则相互非难。”刘备能够让属下文武生死相随,却无法让盟友诚心合作。由此可见,刘备是适合追随者的领导,而不是适合可以合作者的领导。
关羽到了后期,似乎形成了魏、蜀、吴之外的第四股势力。他跟刘备的关系有了十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
关羽此时,既是刘备的追随者,又是刘备的合作者;类似于韩信处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处境。危险的是:刘备、关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变化是形势使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兄弟义气所能左右的……如果刘备和关羽能够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局有可能不一样。
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刘备在关羽身边始终安排有军师。
刘备离开荆州西征益州时,给关羽留下了诸葛亮和马良等人当军师。荆州南部的长沙等四郡和南郡作为是刘备赤壁之战后唯一的大本营,刘备和诸葛亮都非常重视。
张松给刘备献图,让他取西川,他和法正、孟达都可以作为内应配合。刘璋迫于汉中张鲁的威胁,听从张松等人的建议,邀请刘备入川协助抗击张鲁。刘备于是带领军师庞统,大将黄忠、魏延和霍峻等人,以及两万人马入川,留下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马良等镇守荆州。
刘备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把大部分的精锐兵力,还有大将关、张、赵云和军师诸葛亮、谋士马良等都留在了大后方荆州。
如果刘备刚入川时,听从军师庞统的话,速战速决夺取益州的话,也许刘备的霸业会提前几年成功,而在荆州留下的班底足以保证根据地无忧。
刘备打益州遇到困难,把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人从荆州调入川中作战,马良等人留下来继续给关羽当军师。正是因为刘备没有采纳庞统和法正等人速战速决的计谋,非要广施恩德,步步感化的长久之计,让刘璋及其手下有了防范,内应张松露出马脚,被刘璋斩杀。
刘备这才不得不从葭萌关南下与刘璋的部队交战。很不幸,攻打雒城时,庞统立功心切,过于靠近前线指挥,被流矢射中身亡。
刘备不得已,只好从荆州征调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入川作战。这样一来,荆州的兵马就有点捉襟见肘。军师诸葛亮、猛将张飞和赵云等人的离开,让镇守荆州的关羽有点力不从心。马良留在关羽身边,荆州自保尚可。
那时候孙刘两家还是盟军,极力维护孙刘联盟的鲁肃也还健在,所以,在刘备攻占西川前,孙权没有与关羽发生军事冲突。
刘璋投降,刘备入主成都后,派了王甫到荆州,与马良一起给关羽当军师。刘备攻取成都、占领整个西川后,孙权觉得应该讨要当初“借出去的荆州”,如果有点利息更好!由于刘备和关羽之间莫名其妙的配合失误,刘备许诺给孙权的几个郡,关羽不认账!
孙权一气之下,出兵攻占了长沙等三郡。关羽兵力不足,刘备带着几万人马从成都跑到湘水边要跟孙权决一死战。
这时候曹操南下夺取了汉中,益州震动,刘备只得与孙权讲和,把湘水以东的三个郡划给了孙权,湘水以西的三个郡交给关羽镇守,刘备带兵回了益州,孙刘双方罢兵。
这时候刘备给关羽配了一个军师,叫王甫,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
王甫原是刘璋手下,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的人物。益州被刘备攻取后,他归降了刘备。正史中对他的描写不多,《三国演义》中,关于王甫的描述不少。我感觉至少有部分内容应该是真实的。
王甫屡出妙计,可惜关羽大部分都没有采纳。王甫辅佐关羽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然而,除了沿江设立烽火台的建议被关羽听从照办外,其他的建议一概不听。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如果关羽听从了王甫的计谋,也不至于被俘而亡。
第一条计谋:王甫认为吕蒙对荆州威胁大,让关羽谨慎北伐。
关羽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吕蒙,更看不起陆逊。北伐时,关羽几乎把荆州所有能打仗的兵马全部带到襄樊等地参与战斗,根本就没有听取王甫的意见。
第二条计谋:王甫担心把守荆州的傅士仁、糜芳、潘浚等人有异心,建议换成自己人来守卫荆州等地,关羽没听,也没换人。
王甫通过观察了解,感觉糜芳、傅士仁和潘浚三个人有问题,建议关羽派自己的心腹大将、前部都督赵雷留守荆州。然而,关羽认为糜芳是刘备的二舅哥、傅士仁也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部下,绝对可靠。另外,他觉得自己也非常了解潘浚,就没有听从王甫的意见。
结果,吕蒙白衣过江偷袭荆州,这仨个怂瓜全部不战而降。
第三条计谋:荆州丢失后,关羽还不至于死。可惜,王甫的最后一条建议,他又置之度外。
根据地荆州丢失,关羽带领的士卒家眷都在荆州,大家都没有了战意,溃散而逃。
关羽无奈,退守麦城。而让廖化到上庸搬请的救兵也迟迟不来,关羽决定突围。
王甫特别嘱咐关羽不要走小路,一定要走大路往西突围到益州。关羽偏偏不听,非要从小路突围!
吕蒙事先在小路上安排了伏兵,结果关羽和儿子关平被擒遇害。
《三国演义》中,王甫听说关羽被杀,他和周仓在麦城也自杀。
现在部分关帝庙里供奉有王甫的神像,就在关羽旁边。
正史中,王甫在荆州失守后成功逃回了益州。后来,他在随刘备东征孙权,夷陵惨败时,王甫死于乱军之中。
所以说,刘备离开荆州入川,还是给关羽配备军师和谋士。最早是诸葛亮、马良等人,后来是王甫和马良等人。只可惜关二爷既没有处理好与江东孙权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与手下将领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王甫等人的建议他大多数又没有采纳,这才导致他最后兵败被杀。关羽失荆州,有太多谜团在里面。历史已经过去了近两千年,具体什么原因其实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公现在是与孔圣人并列的武圣人,这就够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刘备给关羽留了一个军师,只不过关羽没有用好。
这个军师就是号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马家兄弟五人,因表字都带一个常字(伯、仲、叔、季、幼),故称马氏五常。其中眼眉有白毛的老四马良马季常是五兄弟最优秀的。马良的这个评价和诸葛亮评价“廖立和庞统齐名”还不一样,这是荆楚一代文人圈给出的评价,可靠性还是有保障的。
但是关羽并没有用好马良,关羽攻打襄樊,把荆州的好用的人才都带到了前线,留守的都是一些不大靠谱的人,比如说镇守公安的傅士仁、镇守南郡的糜芳、镇守荆州的潘浚。关羽的行军司马王甫就曾经为这样的布局担忧过。
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云长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虑焉?”甫曰:“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城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
关羽后来丢失荆州,也恰恰是因为三个人不战而降导致局势崩盘,可以说这个建议非常好,正好切中了要害,但是关羽并没有采纳。
云长曰:“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赵累现掌粮料,亦是重事。汝勿多疑,只与我筑烽火台去。”王甫怏怏拜辞而行。
关羽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政令已出,不可朝令夕改,一是赵累都管粮料,没人能替换。
这两个理由对关羽来说恐怕第二个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关羽把重点都放在了前方战场上,完全忽略了后方的防御。
作为优秀人才的马良自然也在最重要的前方战场了,但马良在前方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不是马良不肯出力,而是马良并不见长与军事(他的五弟马谡马幼常当谋士或许可以期待一下),他擅长的是外交,这一点史书中有有两个事例。
第一件事是刘备担任荆州牧的时候征辟马良为州从事,让他出使过东吴,马良提前和诸葛亮沟通,诸葛亮让他以自己(诸葛亮)的名义写了一封介绍信,由于准备工作做的好,马良受到了孙权热情的接待。
第二件事是刘备给关羽报仇,派马良到武陵联络五溪蛮各部,马良安抚征召工作做得非常不错,各部首领积极响应,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军队沙摩柯初战东吴时,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把谋士放在合适的位置,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比如说曹操打仗从来不把荀彧带上,荀彧的主要工作是镇守后方筹措粮草,保障曹操的后勤,能让曹操在前方安心打仗不用顾忌后方。在这一点上,刘备也效仿曹操,刘备打仗,诸葛亮向来是负责后方的安定和粮草的筹措。
所以关羽对马良的使用上是错误的,马良不应该在前线,在后方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马良在后方能发挥三个作用。一个是保持和东吴的友好关系,二是可以筹措粮草,在后方粮草不足的情况下,能和关羽沟通。而不是像糜芳那样,关羽不待见糜芳,糜芳筹不来粮食,就拿生死威胁。三是联络蛮族,支援前线。关羽兵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分兵,襄樊战役初期打得不错,曹操阵营有人积极响应,关羽就曾分兵接应。这就造成了关羽兵力薄弱,打樊城异常困难。如果关羽军中有一支蛮族兵力加入,至少在兵力上不会捉襟见肘。
关羽把马良留在了身边,马良的能量根本发挥不出来,对关羽的襄樊战役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就用人这方面看,关羽真不如刘备和曹操这样的大佬。
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认为应该分三个阶段来回答:
一,刘备夺取荆州后,在关羽身边安排了军师。
刘备夺取荆州后,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入川,留下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守荆州。
这时,诸葛亮就是作为军事留在关羽身边,替关羽出谋献策。
后来刘备在益州遇到麻烦,不得已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调到益州增援,关羽身边才没有了军师。
二,刘备夺取益州后,没有心思考虑这件事情。
刘备夺取益州后,忙于封官许愿。
刘备自封为益州牧,封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主谋,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等。
此时的刘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益州,将荆州的关羽丢到了脑后,哪有心事想荆州的事情。
之后,刘备在法正的辅佐下,全部精力用在攻占汉中这件事情上。
三,刘备夺取汉中后,没有必要考虑这件事情。
刘备夺取汉中后,又掀起了新一轮封官许愿。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假节钺是什么意思?
网上资料是这样解释的:"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
由此,刘备这时要是再为关羽安排一个军师在身边就没有了必要!
也正是因为刘备给予了关羽“假节钺”的实权,关羽便在不久发动了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关羽因此丢了性命,结束了其桀骜不驯的一生!
综上所述,刘备不是没有想过在关羽身边安排军师的事情,只是由于各种客观情况的限制,让刘备疏忽了在关羽身边安排军师这件事情!
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谢邀。
题目的问题应该是指刘备入川,诸葛亮随后增援之后,关羽领兵镇守荆州这一时期。
其实,这一时期关羽身边是有军师的,是号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也就是马谡的哥哥。
关羽荆州之败,多归结于其刚愎自用,如拒孙权和亲等,但是从当时的局势看,关羽之败已不可免。
其提一旅偏师而镇守荆州四战之地,北拒曹操,东扼孙权,固守尚难,遑论进攻!
加之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曹操处于守势,曹孙联合陷刘已是必然。
所以,我在前文曾论及,定军山,黄忠阵斩夏侯渊,是对刘备、诸葛亮战略意图的一种误解。
汉中之战虽胜,但是先失荆州,再败猇亭,蜀汉的颓势也不可挽。
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关羽天性孤傲,当年浪迹天涯,谁都难服其心,唯有刘皇叔,他恭而追随。评定五虎将,他敢当面质疑大军师孔明,一般人很难相处。张飞虽然暴躁,但人如给他美酒,却极好说话。
当初镇守荆州,只有诸葛亮才能镇住关二爷。但不幸庞统死于落凤坡,无奈调取诸葛亮。关羽威勇,虽有水淹七军丶擒于禁丶斩庞德之功,威震华夏,差点逼迫曹操迁都。然关羽自负,视孙权如犬"虎女岂嫁犬子",严重破坏蜀吴联盟,曹孙两家联手,前后夹攻,孙权背后施放冷箭更是关羽防不胜防。关键时候刘封丶孟达又怨关羽平时傲慢,不仅不出兵援救,而且孟达直接降于敌。造成关羽孤军无援,最后身首异处。
关羽曾长期浪迹天涯,养成了孤傲之心,除了诸葛亮智慧过人且有刘备赐予的尚方宝剑,能让关羽从命外,关二爷谁都不放在眼里。因此,曹操当年深知关羽之性格,用上马金丶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丶五日一大宴对国士之礼遇,厚结关羽。甚至封为汉寿亭侯丶送爱女曹娥丶送赤兔马来拢络其心,最后也难改变其孤傲之心,视荣华富贵为草芥,千里单骑寻故主。
关羽忠义春秋,成也孤傲,失也孤傲!刘备丶曹操丶孙权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孙权最后将关羽首级贡献给曹操"厚葬"。关羽死时,头枕许昌丶身卧江南丶衣冠汉川,也总算享尽三国之隆遇,天下第一傲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