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曾拒绝诸葛亮攻占荆州的计划,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刘备不取荆州其实就是委肉虎蹊,诸葛亮对此焦急万分,因为曹操的大军已经烟尘滚滚而来了。
当时的天下形势和刘备的处境,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却说玄德问孔明求据曹兵之计。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玄德曰:“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孔明曰:“且再作商议。”
这就是刘备拒绝孔明夺取荆州的原本始末。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备不但拒绝了孔明夺取荆州的计策,而且还拒绝了刘表让他继承衣钵的临终遗嘱。
我们再看《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却说荆州刘表病重,使人请玄德来托孤。玄德引关、张至荆州见刘表。表曰:“我已病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继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玄德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能有他意乎?”
看到了吗?刘表白送给他,他都不要,何必硬抢呢?所以,我们应该研究的是:刘备为什么当时不愿意要荆州?而不是刘备为什么不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夺取荆州。
我认为,刘备当时不愿意接受荆州的原因就是:
第一、刘备的仁义道德的高大形象已经牢固树立,因此不愿意乘人之危去占领荆州,以破坏自己的形象。
刘备当时给天下树立的形象就是一个仁义君子崇高形象。为了树立这个形象,刘备讨黄巾,伐董卓;雪中送炭救北海,又不计得失援助陶谦;一直努力践行自己当初扶危救困、保国安民的誓言。正因如此,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等一班文武才对他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刘备深知:乱世之中,地盘虽然不可或缺,但是人才更重要;自己此时人才集团刚刚形成且初具规模,而能够团结这么多人才,全靠自己的仁义之名和坦诚相待之心。
如果刘备此时夺取了荆州,就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一部分人心,就会被人认为是伪君子;以前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再招揽人才也是事倍功半。
第二、刘备即使得到荆州,也控制不住荆州的局势。
当时的荆州,军政大权掌握在蔡瑁和张允的手中。蔡瑁是荆州的大坐地户,长期担任荆州的军事主官,经营荆州十多年可谓树大根深;刘琦作为刘表的长子,没有蔡瑁的支持,也无法接管荆州,更何况刘备只不过是刘表的同宗兄弟而已。
刘备曾经代替刘表主持年会,就差点被蔡瑁谋杀。荆州的众文武基本都是蔡瑁的亲信,刘琦也被蔡瑁逼到了江夏。
刘备客居荆州,蔡瑁尚且难容;如果要入主荆州,蔡瑁一党势必和他来个鱼死网破地相拼。
刘备是为了消灭战争的,不是为了挑起战争的,所以此时就不能接管荆州。
第三、刘备知道,曹操即将前来攻打荆州,自己即使接管荆州,也不过去过往烟云,不日就会被曹操占领。
刘备深知:自己此时接管荆州,恐怕屁股还没有坐热,荆州就会落入曹操之手。
刘备到时不但失去荆州两手空空,而且还会给世人留下趁火打劫、巧取豪夺的巨大负面影响,就一举两失了。
第四、刘备对诸葛亮、刘表的建议都持怀疑态度,怀疑他们是在考验自己的政治品质。
1、刘备对诸葛亮的怀疑是因为:当初他三顾茅庐的时候承诺的是要匡扶正义、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诸葛亮也表示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而出山辅佐的。
而今,诸葛亮的建议却是非正义的权谋,所以刘备怀疑诸葛亮是在考察他是否能够坚持初衷。当初,徐庶也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诱惑刘备的,结果刘备通过了徐庶的考察。
于是,徐庶对刘备面试成功。这就是人才啊!什么是真正的人才?
真正的人才,是在和老板面试的时候,考察老板是否适合自己;看看老板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种合格的老板,而不是由老板来取舍自己。刘备和诸葛亮合作以来,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这次曹操来伐,是他们首次面对的最严峻考验。所以,刘备和诸葛亮都不会放弃这次考察对方的机会。这次,如果通过了考察,他们将会相濡以沫、生死不渝!如果通不过考察,干脆就趁此机会分道扬镳,相忘于江湖。
刘备考察诸葛亮的是: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诸葛亮是否还能做到心如磐石一般支持自己。
诸葛亮考察刘备的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是否还能坚守正道,做一个仁人君子?
我为什么说诸葛亮是在考察刘备呢?因为诸葛亮出的那个主意是高明的主意吗?这样的浅薄见识,是需要诸葛亮这样的高人才能出的吗?去抢别人的,弱肉强食,恐怕是动物都懂得的行动方法。
2、刘备怀疑刘表对他的考验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刘表当时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为刘备接管荆州做什么铺垫性的工作。像当初陶谦三让徐州的时候,陶谦可是手捧大印,召集众文武,当众宣布任命的。陶谦那才是诚心诚意地让位。刘表没有拿出牌印,也没有召集属下宣布,只是私下跟刘备说起,目的当然是为了感化刘备,好让刘备死心塌地地辅佐刘表的公子接班。
事实证明:刘备的做法是对的。荆州早已在蔡瑁、张允、文聘等人的把持下投降了曹操。蔡瑁暗中对曹操大献狐媚,并拒绝刘备进入襄阳避难,逼得刘备开始了逃亡的生涯。
曹操兵不血刃得到了荆州,却因为长江之险,不能一鼓作气拿下江东,使得刘备有了喘息之机。结果,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大败而归,孙权和刘备开始荆州之争。荆州的归属问题,最后也使得孙刘翻脸,为吴蜀两国的存亡绝续潜藏了巨大的危急。由此可见,荆州之争是三足鼎立的开端,也是促进三国统一的导火索。
刘备曾拒绝诸葛亮攻占荆州的计划,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征。此时的刘表刚刚病死,他的幼子刘琮继承了荆州。在部下的威逼下,刘琮最终选择投降了曹操。在樊城的刘备闻知消息时,已经大势已去,被迫率领部下和百姓南渡汉水。在襄阳城下,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城池,夺取荆州,遭到了刘备的拒绝。那么,刘备不攻打襄阳的原因,真的是他所说的不忍心吗?
一、进退失据的刘备。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开凿玄武湖训练水师,准备南征。但是由于孙权对荆州的攻势,还有刘备在荆州的经营,使得曹操不得不考虑提前向荆州发动攻势,以免荆州落入他人之手。于是他采纳了荀彧的建议,率领军队从宛城出发,对荆州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夺取荆州。
此时的刘备一直驻守在荆州的北部,作为荆州抵抗曹军的屏障。可是让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积极准备抵抗曹军的时候,后院却起了火。在刘表病死后继承荆州的刘琮,在部下的逼迫下,选择了投降曹操。而且刘琮等人为了防止意外,对刘备封锁了这个消息。
在曹操的大军已经集结在宛城,准备发动攻势的时候,刘琮才派部下向刘备通报了自己投降的情况。得知消息的刘备惊怒交加,可也于事无补。在进退失据的情况下,刘备只得率领部下和百姓南渡汉江,撤离前线。
率领部下渡江南撤,是刘备当时唯一的选择。因为曹操率领的优势兵力已经近在咫尺,刘备率领部下,背靠汉水迎敌,这样的背水阵已经犯了兵家大忌。而刘琮的投降,更是让刘备陷入了绝境。原先刘备依据樊城,依托汉水和襄阳的支援,尚可与曹操一战。如今则变成如果不赶紧逃走,便成为瓮中之鳖了。
因此,刘备赶快组织部下撤退。在来到襄阳城下时,刘备喊话想和刘琮对话。但是刘琮惧怕与刘备相见,始终没有露面。此时诸葛亮向刘备建议攻打刘琮,这样就可以夺取襄阳。但是刘备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率军直奔江陵而去。
二、戒备森严的襄阳城。诸葛亮向刘备建议攻打襄阳,似乎襄阳就在刘备、诸葛亮的掌握之中,只要攻击就能够唾手可得。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襄阳并非是一座空城,以刘备的实力是难以攻下的。
襄阳是刘表统治的荆州首府所在地,经过了多年的经营。它和樊城夹汉江而据,互为犄角,有着强大的防御体系。在这两座城池中,尤其以襄阳的地理位置最为重要,防御设施也最为完备,有着“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之称。
后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他利用自己的水军优势,控制汉江水面,集中主力攻打樊城。可是就算是“纸糊的樊城”,关羽挟水淹七军胜利之威,连续攻打数月也未能得手。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比樊城防御程度更高的襄阳,是如何难以攻打了。
作为荆州的首府,同时也作为抵御曹操的主要军事基地,襄阳不但拥有坚固的城防,也拥有大量的兵力。这些兵力都掌握在逼迫刘琮投降的那些将领手中。他们原本就对刘备有着猜忌,自然在决定投降后,要对刘备的反应做出准备。
在曹操收降荆州后,这些兵力也加入了曹军,成为赤壁之战的曹军主力之一。这批兵力数量庞大,连周瑜也无法否认。他向孙权介绍曹军情况时,虽然对这批兵力加以贬低,可也承认这些人马至少有七八万之众。而且这批兵力并非只有步军,还拥有当时最精锐的一部分水军。
当时刘备带领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但是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百姓。这些百姓不但不能作战,还需要刘备的军队保护他们。刘备能够作战的部队,只有几千人,而且还没有攻打襄阳这样坚城的攻城器械。
刘备想要夺取襄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守城将士拥戴刘备,主动作为内应迎接刘备。但是从当时的史料来看,这种可能性极小。当时的襄阳戒备森严,那些想要追随刘备的人,只能偷偷跑出来加入刘备的队伍。由此可见,刘备想要夺取襄阳,无异于痴人说梦。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双簧。从刘备的行军部署来看,他根本没有夺取襄阳的打算。如果刘备想要夺取襄阳,他就应该以关羽的水军封锁汉水江面,阻止曹军的渡江。然后,刘备在水步军的协同作战下,对襄阳发起进攻,一举拿下襄阳。但是,刘备在一开始撤军时就没有这样做过。
在刘备率领部属渡江南撤的时候,他将水步军兵分两路。刘备率领步军和百姓途径襄阳南下,目标直指江陵。关羽则率领水军,经江夏前往江陵,与刘备在城下会师。由此可见,刘备在南撤的时候,就把自己下一步落脚的目标定在了江陵。
江陵是南郡的首府,控制着长江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人烟密集,物产丰富,作为一座军事重镇,还储备了大批的军事物资。如果刘备夺取了这个重镇,就可以依托这里的优越条件,继续与曹操对抗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刘备的心目中,夺取江陵的重要性远比夺取襄阳要大得多。
既然刘备没有夺取襄阳的意愿,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向他建议攻打根本无法夺取的襄阳呢?其实,这一切不过是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演的双簧而已。他们的表演,是给那些荆州不愿意归顺曹操的士族百姓们看的。
在刘琮选择投降曹操的时候,荆州的归属已经确定了。刘备在荆州布局多年,在快要成熟的时候遭到了破坏。他只能亡羊补牢,打着继承刘表遗志的旗号,辅佐刘琦来继续谋夺荆州。于是在诸葛亮建议攻打刘琮的时候,刘备就把刘表的遗愿抬了出来。
刘备说出当年刘表把刘琮托付给他,让他保护荆州的事。这样,刘琮就成为不能守住刘表基业的不肖子。刘备在大家的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那就是即便刘琮对不起刘表,对不起自己,自己也是以仁义待人,不忍心去伤害刘表的后人。
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的这一番表演是成功的。在看到刘备的态度后,那些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人们,把刘备当作了依靠。很多人纷纷抛弃家业,跟随刘备南下。虽然刘备在长坂坡遭受惨败,但是这些人对刘备的感情并没有改变。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能够迅速夺取荆州的江南四郡,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与他深入人心的仁义形象是分不开的。
结语:在曹操南下荆州之时,刘备面临前有曹军大兵压境,后有刘琮投降曹操的窘境,被迫率领部下和百姓渡江南下。在襄阳城下,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夺取荆州,遭到了刘备的拒绝。刘备的理由是曾经接受过刘表的托付,不忍心攻打他的后人。
其实在刘备南下的时候,并没有把襄阳当作目标。刘备兵分两路,准备夺取江陵为根据地。以他的几千步军,还没有攻城器械,是不可能拿下城防坚固,防备森严的襄阳城的。他和诸葛亮的对话,只不过是以演双簧的形式,对荆州人士树立自己的仁义形象,为日后夺取荆州打下基础。在赤壁之战后,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迅速占领了荆州江南四郡,建立起自己的基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曾拒绝诸葛亮攻占荆州的计划,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刘备为何拒绝诸葛亮的攻城建议?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突袭荆州。刘琮在蒯氏和蔡氏为代表的荆州士族的力劝下举众投降。当曹操的兵锋到达宛城之际,刘琮才派宋忠去通知一江之隔的刘备。
刘备连忙带着部下仓皇过江南逃,在过襄阳城的时候,诸葛亮建议刘备乘机攻下襄阳,但是刘备拒绝了这一提议。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首先,襄阳是一座坚城,难以短时间内攻取。
从刘表单骑定荆州之后,襄阳就改成了荆州的治所,在两个方面获得根本改善:
一个方面就是城墙得到了大力修缮和加固,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这点从公元219年关羽围困襄阳而不得就可以看出,襄阳城墙非常坚固,并非是一个猛冲就可以拿下的普通城池。
另外一方面是襄阳作为荆州治所,刘琮居住在此,同时也是许多士族如蒯氏和蔡氏的居住地,各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自然有重兵把守。
因此,作为一座坚城,想轻易攻下襄阳城绝非易事。
其次,曹操大军已经直奔而来。
刘备南逃的时候,曹操已经到达宛城,而宛城距离樊城比较近,不足三百里,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来看,曹操统领的大军快速赶到襄阳,连十天都不需要,这样短的时间里面,刘备如何能够及时攻取襄阳?
可见,这个可能性应该非常小,毕竟襄阳城是一座坚城,短时间里达成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最后,刘备实力不够。
刘备虽然在荆州已经呆了七年之久,也有许多荆州豪杰来投,可是由于刘表的掣肘,一直在限制刘备的发展和扩大,兵力不多,只有数千之众。
刘备先是屯兵新野,并且在刘表的授意下击败了夏侯惇,将兵锋直抵叶县,可是由于得不到刘表进一步的支持,只得后撤。
随后不久,刘表让刘备屯兵樊城,不再留在新野。樊城和襄阳一水之隔,站在襄阳城上就可以看到汉水北岸的樊城。
从这次移屯可以看出,刘表已经不再相信刘备,将他放在眼皮底下看着,一方面为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制他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刘备即使卯足劲的发展,依然半死不活的,无法获得突飞猛进的实力。凭借手里数千兵马如何能够攻下南岸的襄阳城?
由此可见,刘备不是不想攻打襄阳城,而是实力不足,难以在曹操大军来临之前攻下襄阳城。如果城池攻不下,那么在城外如何顶得过曹操大军呢?如果连襄阳城都攻不下,怎么能够控制全荆州呢
刘备不是莽撞之人,和曹操有着近二十年的交手经验,眼见打不过也不会以鸡蛋碰石头,还是暂避锋芒再说。
二、刘备攻下襄阳,真的守得住吗?就能够夺取全荆州吗?在经过襄阳城的时候,假如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攻下了襄阳城,那么刘备真的能够守得住吗?能够夺取全荆州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守不住的原因:刘备军的实力太过于弱小,即使侥幸乘乱攻下了襄阳城,以刘备数千兵力如何防守偌大的襄阳城?要是全部跑进了襄阳城,而曹操大军又团团围住了襄阳城,刘备军则成了瓮中之鳖,再想从里面逃出来就难了,这个结果应该是曹操最想要的方式。
幸好,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否则刘备这次真的会被团灭了。
第二个守不住的原因:荆州亲曹派的实力远远大于抗曹派。虽说当年刘表单骑入荆州,凭借一己之力将荆州纳入囊中,可是他借助的是荆州本地士族力量,因此从表面上看,刘表是荆州之主,实际上荆州士族蒯氏和蔡氏才是荆州真正的主人,因而刘表在荆州的行为实际上深受这些荆州本土士族的掣肘,难以有很大的作为。
不管是刘表想北上抗击曹操,还是西进入益州,无不受到荆州士族的掣肘,能够转圜的余地实在太小。
一旦刘表去世,这些亲曹派没有刘表的压制更是肆无忌惮,力主刘琮投降,而刘琮也无力反抗,只得顺从,可见荆州包括襄阳城内已经被亲曹派控制。
如果刘备贸然入城,在外有强敌,内有亲曹派的掣肘下,想守住襄阳城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三个守不住的原因:曹操南下之际,刘琮已经投降,这就意味着整个荆州七郡已经收到了来自刘琮的指令,投降曹操。在这个情况下,即使刘备占据了襄阳城,在没有其他郡的支持下,如何能够守得住孤城襄阳城呢?
虽说荆州依然存在许多抗击曹操的势力存在,可是他们的实力分散,并没有统一起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面,也很难将他们统一到刘备的麾下,这需要时间聚集在,形成合力。
因此,即使刘备困守襄阳城苦守,荆州其他郡则会闻风而降,倒向曹操,单凭襄阳城,完全没有机会继续坚守下去。
当年兖州之变的时候,吕布和张邈逃往徐州,只有张扬困守雍丘,结果曹军经过数月的围困之后,雍丘就被攻克。再如下邳之战,吕布困守下邳数月之后也被曹操攻破;再如易京之战,公孙瓒率领数万之众困守易京防守数月之后也被袁绍攻破。
可见,坐守孤城,在没有其他势力援助的情况,城池被攻破是迟早的事情。
三、总结《资治通鉴》记载: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资治通鉴》的记载则略去了诸葛亮的名字,大概是觉得诸葛亮应该不会提出这样没有什么水平的建议吧。不过,是不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建议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备并非一个短视的人。
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刘备早已洞悉时局和时机,什么时候要及时出手,什么时候要及时缩手,他看得非常清楚。
此时的襄阳城很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管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上,刘备已经不占优势。如果将战场放在这里和曹操决战,必然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
在这点上,刘备比曹操要略胜一筹。当刘备一路呼朋唤友地带着大量的民众南下之际,曹操却醉心于唾手可得的襄阳城,从而错过了歼灭刘备的最佳时机。
假如曹操占领襄阳城之后,立即亲自统领大军直扑刘备,而不是在襄阳城内延误数日,也不仅仅只让曹纯率领五千铁骑攻打而是全军压上,那么刘备哪里还有机会赶到长坂坡呢?
在长坂坡上,刘备获得了新生机会,一方面通过水路逃往夏口,另外一方面遇到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鲁肃。
赶不到长坂坡,刘备的命运就会终结。
可惜,曹操错过了。
由此可见,刘备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放过襄阳城,一路南逃,直奔江陵,远离曹操,最终给了他喘息的机会。
刘备有句话说得很好,刘荆州将刘琮托付给我,我怎么能够在这个危急时刻乘人之危呢?以后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呀?
既然襄阳城是一个烫手山芋,那干脆不要也罢,正所谓 “去小利而逐大义”,就是这个意思吧。
刘备曾拒绝诸葛亮攻占荆州的计划,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询问诸葛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刘备的意思是讲现在汉室朝纲倾颓,奸臣窃取国权,皇上风尘避乱。鄙人自不量力量德,企图为天下伸张正义,苦于自己智术浅短,因而屡遭挫折,以致今日这种地步。但我初衷不改、志向未泯,您说我该如何做才好?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以来,天下豪杰纷起,割州据郡之人比比皆是。(意思是说现在刘备也要占有自己的根据地。)当曹操无论名望、势力都不如袁绍,但曹操却能打败袁绍,转弱为强,这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还得力于人的谋略。(意思是告诉刘备,将来你也能击败强大的曹操)北方曹操太强,江东孙权能用人,这两个地方我们暂时打不了主意。只有荆州和益州能打主意,荆州是用武之国,益州是天府之国。因为荆州之主刘表和益州之主刘璋都是守不住基业。拿下这两块地方,发展实力,这样汉室兴盛和霸业有望。刘备听了非常高兴地讲:“善。”
所以说在诸葛亮隆中对原本计划是要夺取荆州,但诸葛亮没有说怎么夺,刘备也没有问。套用一句广东话来讲:画公仔,吾使画出肠。表面意思是画漫画人物不用把内脏都画出来。就是说不用把话说的那么直白。但是刘备确定有那个条件和能力夺荆州,首先来说刘备天下枭雄,其名望非常之高。关、张勇冠三军,加上诸葛亮这个智谋之士,是有机会夺取荆州。而且荆州豪强很多人对刘表失望,对刘备非常赞赏。史书记载刘备到荆州后,很多豪强归附刘备,连刘表都不得不暗中防备刘备。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像霍峻、向郎这些荆州人,在刘表死后立马就投奔刘备。(刘)表卒,(霍)峻率众归先主。(刘)表卒,(向郎)归先主。在刘琮决定投降曹操之后,刘琮身边很多人和荆州人都投奔刘备。(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但是荆州太过于重要,曹操、孙权都盯着。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归来,公元208年正月造玄武池训练水师。东吴甘宁觉察到曹操要向荆州用兵了,劝孙权早点行动,不能让曹操抢先。(孙权)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曹)操。接着东吴进攻江夏,斩杀江夏太守黄祖,俘虏数万百姓而回。不是东吴不想再进一步,而是江东夷越蠢蠢欲动。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开始南下征荆州,八月刘表去世。九月曹军到达宛,刘琮决定投降。当时刘琮还不想投投降,想对抗曹操。傅巽问刘琮:“将军你比得上刘备吗?。”刘琮回答:“比不上。”傅巽讲:“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刘)备不为将军下也。愿将军勿疑。”意思是说如果刘备不能打败曹操,那荆州也保不住。如果刘备能打败曹操,那刘备也不在是将军您的部下。请将军不要迟疑了。傅巽的意思是无论刘备打赢打输,对我们来说结果都一样,那还不如早点投降曹操,这样曹操还能优待我们。
当时刘琮决定投降后,并没有跟刘备讲。但刘备发觉不对路派人去问,刘琮这时才派宋忠跟刘备讲。刘备对宋忠讲:“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然后刘备拿起刀对着宋忠讲:“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刘备于是集结人马开始向南逃,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这样就能拿下荆州。刘备回答我不忍心这样做。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而据汉魏春秋的记载刘备的部下劝刘备劫持刘琮及其部下去江陵,刘备回答:“当初刘表临终前托我照顾他的儿子,靠背弃信用来成事,我是不会这样做,不然死后有什么面目见刘表。或劝(刘)备劫将(刘)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刘)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在我看来刘备拒绝诸葛亮的建议,主要是有两点原因,一是曹军兵临城下,二刘备不愿意这样做。当时曹军已经到达宛城,刘备即使攻下襄阳,也是难以对抗曹操。反之如果攻不下呢?至于刘备不愿意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刘琮不仁,他刘备不能不义。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好事,突然做了一件坏事,于是大家都会认为这个人太坏了。所以刘备讲背信自济,吾所不为。也正是因为刘备这样做,连刘琮身边不少人都弃刘琮归刘备。(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在刘备逃往夏口的路上,越来越多的荆州士人跟随南下。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当曹操到达襄阳,得知刘备已经跑了。立马亲率五千骑兵追击,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而刘备日行十余里,因为还有十多万百姓路随。当时就有人劝刘备应该赶紧到江陵,现在人数虽然多,大多是百姓,士兵少,一旦曹军到来,怎么抵抗?刘备回答:“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的意思是讲要成就大业是以人为根本,现在他们归附于我,我怎么忍心弃他们。当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时,刘备抛弃了跟随他的百姓,就连老婆和孩子都没顾得上,跟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跑了。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有人可能会骂刘备虚伪,之前还说何弃去。这其实是国人一惯作风。我觉得不能太过于执着。因为刘备已经坚持到最后,不能要求其再献上生命。正如前阵子某地洪水,一拖车司机帮忙拖车每辆五十块,车主却指责其“趁火打劫”“发国难财”。
刘备曾拒绝诸葛亮攻占荆州的计划,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志》记载了这件事,原话是这样说的: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这就是刘备拒绝诸葛亮拿下襄阳的建议。刘备为什么拒绝?
刘备不是不想拿下襄阳,而是自己拿下之后根本守不住。刘表当年统治荆州主要靠当地的士家大族,这是江南的一大特色。他靠蔡家去打压各大宗族,然后取得荆州的统治权。换句话说荆州真的说了算的不是刘表,而是这些宗族。
孙权方面也差不多这个样子,像张昭当时主张投降,赤壁胜利之后孙权根本没有处分张昭。陆家、顾家等都是孙权政权体系中的重要支撑。不管是孙权还是刘表对这些大族采用的是即打压又联合的策略。
蔡家的代表人物是蔡瑁,他是支持刘琮与刘备不合。刘备拿下襄阳之后就得拿出精力对付蔡瑁一族,这是第一点。
此时曹操已经大军压境,刘备就算拿下也是守不住的,这个和当年他拿下徐州,最终先失于吕布,后失于曹操一样。刘备不可能再犯第三次错误,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是整合时间不够,刘备根本没有时间做到整个荆州内部然后合力对抗曹操,虽然刘备已经得到很多宗族的支持,但远远不够。宗族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就像他后来伐吴之时,就是希望自己大军前来,荆州之地的宗族能够有所动作响应,结果荆州宗族并没有任何反应,只有五溪蛮有响应,这令他陷入很尴尬两难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几十年作战下来的勇将最后会用“连营”这种连曹丕等人都看得出的漏洞的驻军方法。
所以拿下之后守不住,何必拿呢?
不拿对刘备反而更有好处,一是不用担心抢人地盘的恶名,如果刘备真的抢了,最后守不住,那你想想看,刘璋还会让刘备进川来协防吗?他的信誉都没了。刘备什么都没有了,就这个信誉还有点价值。
其次万一拼的啥也没有了,怎么可能东山再起。
再次就算能扛得住曹操,不要忘记孙权一直想要荆州,当荆州大部分实力消耗在曹操之上,江东会不会趁虚而入,谁也说不定。
综合分析,不拿下远比拿下好,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不成熟的表现,与刘备的差距。当然此时诸葛亮只是刚刚出山,所有人不是一出山就是巅峰的,都是慢慢成长的。
刘备这一句不忍回答得很巧妙,即照顾了诸葛亮的面子,没有直接反驳,又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显示仁义。这样等于又一次收服诸葛亮的心。所以真正成大事者往往在于小细节上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都有他的用意。
刘备曾拒绝诸葛亮攻占荆州的计划,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不想攻占荆州是因为刘表,刘表对刘备有恩,不过最终刘备也借到荆州,三国演义中有人说,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