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曹操喜欢美女,但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蔡文姬的美貌和文才不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位才女之下。何以见得?

第一、蔡文姬所作之曲名垂千古。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古典韵味之美、之雅,由此可见一斑。

其中《胡笳十八拍》就是蔡文姬所作。这首曲子刻画了汉朝的衰微、战争的残酷和人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它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文姬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其中第十一拍专门倾诉了蔡文姬思念家乡,即将回到家乡而又舍不得两个亲生的匈奴小王子的复杂和矛盾的心情。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胡笳十八拍》的文学地位虽然不如屈原之《离骚》和曹子建之《洛神赋》,但是其词藻之华丽、韵律之优美、抒情之繾绻、局势描写之贴切、思想寄托之遥深都堪称上乘之作。否则,也不会成为被流传千古的名曲。

第二、蔡文姬为保存中国文化功莫大焉。

曹操向蔡文姬索要蔡邕遗留的藏书。蔡文姬说她父亲曾经有藏书四千多卷,但是由于李傕、郭汜之乱,都已丢失。在曹操大失所望之际,蔡文姬却提出自己能够背诵的文章有四百多篇。曹操准备安排十人记录蔡文姬背诵的文章。蔡文姬却自己把这些文章记录下来,交给了曹操。

曹操对蔡文姬的文采和书法都十分满意。曹操和蔡文姬联袂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传为美谈,历史上被称为“文姬归汉”。

第三、蔡文姬重情重义。

蔡文姬的丈夫董祀获罪,蔡文姬披头散发,赤着双脚到相府求情。当时朝廷里不少公卿大臣、社会名流都在相府聚会。蔡文姬当中以自己的真情告白、义正辞严的申诉和流利优美的语音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众口一词为董祀求情,曹操于是赦免了董祀的罪过。

蔡文姬的美貌和才艺都堪称当世之绝,曹操又风流多情,为什么没有把蔡文姬纳入府中呢?原因就是:

第一、曹操对蔡文姬既爱又敬,没有丝毫的狎浪之心,因此不愿意以力占有。

曹操对蔡文姬的爱是肯定的,否则他也不会以重金赎回蔡文姬;而且曹操要冒着和匈奴断交的外交风险去操作这件事情。

要知道,以西汉之强大,还不得不与匈奴“和亲”。而曹操却是反向操作,把匈奴左贤王的爱妃要回来,这需要曹操巨大的军事实力和无与伦比的个人魄力。尽管匈奴当时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这样做也可能会再次引起战争的。如果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战争,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一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不惜和对方刀兵相见,如果说没有爱,谁能够相信呢?如果说,又仅仅是因为爱,谁能够相信呢?

我们知道,曹操强行占有过不少美女。但是,那些美女对曹操来说就像是获得了一个战利品而已。而蔡文姬是曹操心中的“女神,不是“战利品”;是用来敬重的,不是用来取乐的。所以,曹操虽然横刀夺爱却对文姬没有任何色心。

权衡利弊,曹操放弃了娶蔡文姬的打算。

从此以后,“我幸福着你的幸福,我欢乐着你的欢乐……”

对于至情至性的曹操来说,只要蔡文姬幸福快乐这已足矣。

第二、曹操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是因为蔡文姬的身份特殊。蔡文姬是曹操好朋友的女儿,其父蔡邕和曹操是文友,而且是命俦啸侣一般的好朋友。本来是老朋友、老同事,你娶了人家的女儿,再把好兄弟、好哥们变成了岳父。这一旦见面了,那一声“岳父大人”,你叫得出口吗?

古有云: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曹操虽然是大英雄、真名士一点不假,但是毕竟蔡文姬非同凡响,曹操心理难免产生一定的阴影。曹操做事一向不拘小节,但是他也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也不愿自欺欺人地去以“风流倜傥”的借口和名义来玷污自己心目当中的“圣洁女神”。

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蔡文姬不是像张绣的婶娘、也不是像秦宜禄的老婆那样名不见传的普通美女,而是大名鼎鼎的匈奴王妃啊!

第三、蔡文姬的两个王子没有带来,曹操为了拒恶于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不能娶她。

我们知道,曹操占有的美女,大多都是战败的对手的老婆。这些女人带着孩子跟了曹操,曹操对他们的孩子可以抚养和教育,为自己所用。大将曹真就是一个榜样,被曹操养大,成为了曹魏的栋梁之才。

而蔡文姬的孩子却留在了匈奴,不能接受中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一旦他们长大以后,误认为曹操是强行霸占了他们的母亲,这种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宛城的一夜风流,代价之大,曹操是不堪回首啊!

所以,为了慎重起见,曹操还是忍痛割爱,把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第四、曹操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因此做事方式也与以前截然不同。

曹操的上半生,说是一个草莽英雄也罢,说是一个治世能臣也好,总之是无法无天,贯彻落实的是: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是,现在曹操已经是位极人臣、举世瞩目的“魏王”陛下;而且他随时准备接受汉献帝的“禅让”。

曹操一直在苦苦等待:等待着合情合理又合乎天心民意,又合乎禅让法理的继位时机。成熟的时机是什么时候?是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天下所有的臣民衷心认可的时候。天下现在是汉献帝的,你曹操要把“刘汉”变做“曹魏”,你总得给天下人和历史一个正当的理由和说法吧?无缘无故地就改朝换代了,历史会怎么评价?

《吕氏春秋》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就是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调和,不是只为了某一类生物的生长的;甘露春雨不只是为了滋润一种作物的;万民之主的位置,不是专门为一个人设置的。

如此看来,曹操登基有理论依据啊!是不是?别急,还有下一句:

“唯有德有才者居之。”

就是说,要必须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接受禅让的。

曹操的才能和功绩就不必多说了,这个是都有不少高文典册记录的。可是“德”呢?不管曹操缺不缺德,反正他现在就要树立一个德高望重的新形象了,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众望所归地接受“禅让”的大好局面。

大家想想看:曹操把一个德艺双磬的美女嫁给了手下得力干将,以鼓励发展屯田生产,能证明自己的德;还是千里迢迢地将这位美女赎回来,占为己有能证明自己的德?

这就太简单明了了吧!不需要我再解释说明了吧?

泰戈尔说:

“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对于曹操也是这样:曹操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只是我们没有完全认识曹操。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好色无厌、胸无城府的薄幸锦衣郎。

曹操对待蔡文姬的态度,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保持理性、顾全大局、从长计议的。从“文姬归汉”这一件事情上,我们应该看到曹操当时所作所为的大局观、导向性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目光。

有人说曹操喜欢美女,但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你虽未一直在,但你从未走远!

即使经受三十三载的光阴侵蚀,曾经对蔡文姬的那份纯洁情愫,曹操依旧难以忘怀。

207年(建安十二年),当袁氏残余一被肃清,52岁的曹操便迫不及待地派出使者携“金璧”前往南匈奴将蔡文姬“赎之”。还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看着使者离去的背景,曹操深吸了口气,心绪一下回到了与蔡文姬畅游文学、执笔挥洒、弹弦听乐的那份美好时光。那种感觉,虽稍显青涩,但纯洁无暇,回味无穷。

174年,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满怀一腔报国之情,来到京城洛阳,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蔡文姬剧照

不久,当曹操说听大书法家、文学家蔡邕(字伯喈)也在京城为官,任议郎,在东观校书时,便满怀激动地心情前往蔡府拜访。

由于曹操青少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虽尤爱研读军事典籍,但在诗歌、书法、音乐等方面,同样天赋独具。因此,二人一经交谈,互生好感,并多有往来。

随后,曹操便见到了蔡邕的爱女蔡文姬,而蔡文姬那温婉灵动的气质和博学多才的才华也深深地吸引了他。如此人中龙凤的两个人,恐怕想不擦出点火花,可能都有点难。

或许,因为蔡文姬之故,曹操和蔡邕虽相差22岁,却毫无代沟阻滞,遂成忘年好友,

然而,相爱的人却不一定在一起,说的可能就是曹操和蔡文姬了。

又不久,由于蔡文姬与河东卫仲道早有婚约,只好离开洛阳,远嫁河东。谁知,这一别就是漫长的三十三个春秋。

蔡邕剧照

到了178年,蔡邕因遭司徒刘郃、将作大匠阳球、中常侍程璜等人陷害,他和家人一并被流放到了朔方郡。同年,曹操则因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之事,受到牵连,也被罢去官职,回到了老家谯县闲居。

这一别,蔡邕和曹操这对忘年之交的好友,却成了永别。

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许人间见白头”。就在蔡邕和曹操踏上离别之路时,蔡文姬的丈夫卫仲道却因恶疾离世,而婆家人又排挤于她。于是,独身一人的蔡文姬,因无处安身,只好“归宁于家”,暂时回到了老家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

《后汉书·列女传》: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到了180年,曹操再次被朝廷征召,并任命为议郎,而蔡文姬则已经前往朔方郡投奔了父亲蔡邕。

到了184年,曹操因平定黄巾之乱有功,被任命为东郡太守,后又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到了189年,董卓进京后,强召蔡邕入朝为官,而曹操则谋划着与诸侯讨伐董卓。因此,曹操和蔡文姬就更加无法相见了。

到了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等人诛杀后,因蔡邕感念董卓曾连续三天三次提拔自己之恩,对董卓之死感叹了一声,而被王允害死于狱中。

此后,蔡文姬便迎来了自己流离失所的苦难人生。

到了195年,因占据关中的李傕、郭汜、樊稠等董卓旧部相互攻伐,致使关中大地生灵涂炭。就在这时,南匈奴趁机侵入关中,并将逃难中的蔡文姬劫掠到了南匈奴。

这一去,蔡文姬就在南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并与匈奴人生下了两个儿子。可能,连蔡文姬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回到家乡的一天。

曹操剧照

所以,当使者携带金银和珠宝前来赎她回去时,她则颇为伤感,毕竟要与亲生骨肉离别。于是,为了舒解心中的那份悲伤与矛盾的心情,蔡文姬创作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很快,在曹操的焦急期待中,他再次见到了曾经那个自己视为纯洁如白玉般的身影。然而,这时的蔡文姬和曹操却都已鬓染霜华,留给二人的,只有对命运的一声无奈的叹息。

曾经的青涩,无论美好,还是遗憾,但都已成为过去,面对孤苦伶仃的蔡文姬,又该如何对待呢?

如果,由自己照顾,曾经的那份美如梦境的画面可就瞬间崩塌了,而只有将那份美如梦境的画面永远珍藏心中,才是不灭的璀璨光华。

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再给心中的她找一个温暖的家,给她一份幸福的生活。

于是,曹操将蔡文姬嫁给了自己比较看好的屯田都尉董祀为妻。

后来,董祀犯下死罪,也因这份曾经的美好感情,向来执法严苛的曹操,面对赤脚求情的蔡文姬,竟然真得按照其请求,派出一骑快马,将送出的判决书追了回来,并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这些,应该就是喜欢美女的曹操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嫁给董祀的原因吧。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说曹操喜欢美女,但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熟悉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乱世奸雄曹操私生活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喜他人之妻,也就是说曹操同学最爱别人的老婆。根据记载统计,被曹阿瞒娶到手的别人的老婆,大约有15个之多,子女也生了20多个。

所以,曹操就结结实实地背了一个大大地锅:“曹操好他人之妻”,实际上也并不冤枉他。

“汝妻子我养之,汝勿虑也!”就是曹操在杀仓官王垕时说的话,那意思就是说,你放心的去死吧,你的老婆孩子我来养。

自然而然,当曹操花重金把大才女蔡文姬从匈奴那里赎回的时候,许多人潜意识里认为,这个曹阿瞒是准备把蔡文姬也纳入自己的后院了。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曹操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蔡文姬许配给了董祀。而董祀的职务是屯田都尉,所以也戏称蔡文姬被曹操指定嫁给了一个种田的“老农”。

当然这个“老农”和传统意义上的“老农”可不是一回事,蔡文姬的这个丈夫的官职屯田都尉,相当于大农场主,可不是需要自己下地干活的老农,妥妥的一名地方实力派官员。

那么,曹操为什么将重金赎回的蔡文姬嫁给董祀,而不是自己娶了呢?曹操不是喜欢人妻吗?这蔡文姬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怎么会被他送给部下呢?

这里说来就话长了,既和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之间的渊源有关,也和蔡文姬个人的情况有关。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郡圉县人,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只有这些说明不了什么,但说起著名的乐府诗《胡笳十八拍》,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

蔡文姬的出身并不简单,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东汉时期名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精通音律,他把这个优势也遗传给了女儿蔡文姬,她对音律方面的敏感性,超乎常人。

据记载,在她九岁时候的一个晚上,蔡邕弹琴时弦突然断了一根,在自己房间的蔡文姬就说,断的是第二根弦。女儿居然只凭听音就可以判断是哪根弦断了,蔡邕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却认为是巧合与偶然罢了。

为了验证,他就故意又拨断了一根弦,然后考问她,蔡文姬马上指出是第四根弦断了。

这下子,蔡邕就不再怀疑女儿在音律方面的天赋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蔡文姬16岁那年,她嫁给了河东卫仲道。这个卫仲道家族来历也不小,祖上就是当年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卫青。

可惜的是,蔡文姬和卫仲道婚姻生活还不到一年,体弱多病的丈夫就撒手人寰,撇下了刚刚17岁的妻子蔡文姬。而且婆家也因为儿子的死,对蔡文姬并不感冒,和卫仲道没有子嗣的蔡文姬,不得不回到了自己的娘家。

本来,这个时候的蔡文姬年纪也不大,假以时日,再嫁一个好人家还是有可能的。但人算不如天算,她的父亲蔡邕早前因为被董卓胁迫,不得不入朝为官。虽然是被胁迫,但董卓对蔡邕还是很不错的。

因此,在董卓被王允安排的吕布杀掉的消息传来时,蔡邕正和王允在一起,由于事发突然,实在是出乎意料,蔡邕就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谁知道这就犯了王允的忌讳,认为他是替董卓惋惜,于是下令把蔡邕给杀了。

在蔡邕被杀前,许多大臣都为他说好话,但没有什么效果。蔡邕本人,也是请求黥面之刑代替,他并不是惜命,只是为了能把汉史写完,但没有用,王允是铁了心要杀他。

曾任太尉的马日磾知道了这件事后,急急忙忙找到王允,他说,这个蔡邕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是不能杀的,而且他正在写汉史,这是关乎历史的大事,让他继续写下去吧。但王允却黑红不听,说司马迁就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没有杀他,所以才在史书上胡说八道诽谤皇帝,现在不能再让蔡邕学这个司马迁了。

一片苦雨悲风之中,蔡邕带着心愿未了的无尽遗憾死在了王允的刀下。

父亲被冤杀,年轻的蔡文姬又守寡在家,日子过得怎么样可想而知。

董卓被杀,王允本来是很得人心的,但在总揽朝政以后,心态变了,膨胀了,也变得嗜杀了,用现在的话说,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二狗子了。

不久,王允就走了和董卓一样的不归路,董卓以前的几个老部下李傕和郭汜发兵攻打王允,城破被杀。

刀兵肆虐之下,关中大乱,人人自危。

这时,那个久居东汉王朝羽翼之下蛰伏的匈奴左贤王部,看到东汉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感觉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立马派兵从汾河盆地侵入渭河盆地,也就是关中平原,来了一番烧杀劫掠。蔡文姬就是在这次动乱中,被匈奴人的骑兵掠走了。

被劫掠到南匈奴的女子不计其数,蔡文姬则被匈奴左贤王看上了,被其收入帐中。

那么,蔡文姬在匈奴左贤王这里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后汉书.董祀妻传》里面是这样说的,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可见,匈奴左贤王看中的只是蔡文姬的女子身份,甚至连小妾的身份都没有给,正妻“阏氏”的称号更不用想了。蔡文姬自己在《胡笳十八拍》中也提到:“戎羯逼我兮为室家,遭恶辱兮当告谁。”

所以说,蔡文姬在匈奴左贤王这里,是被强迫的,是没有政治地位的。

在匈奴的十二年里,蔡文姬的日子虽然不能说很差,但绝对不会很好。那里的生活条件根本不能和中原王朝相比的,中原虽然战乱频仍,但基础在那里摆着,蔡文姬除了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外,其它方面也不会有机会作为。

当然,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里面也说了“胡人宠我兮有二子”,这也仅仅是表明她在为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以后,是受到了宠爱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她在匈奴的政治地位就有所改变。

如果不是后来机缘所致,蔡文姬有可能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连一朵浪花都没有了,那惊艳后世的《胡笳十八拍》也只能是在想象之中。

这个机缘,就是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打败了袁绍等势力后,基本上坐稳了北方老大的位置。

这个时候,稍微有了闲暇的曹操,在一次偶然间,突然想起了自己以前的那个忘年交蔡邕,对他遭受的无妄之灾很是唏嘘不已。他非常痛惜蔡邕没有子嗣,但打听到他的女儿蔡文姬,却是被匈奴左贤王给掠走了,顿生恻隐之心,说什么也要把蔡文姬赎回来,算是了却与蔡邕的一段友情。

那么,曹操和蔡邕怎么会是忘年交呢?

原来,蔡邕在朝中为官的时候,曹操也来到了京城,做了一名都尉。我们知道,蔡邕的文字与书法造诣颇深,而曹操同样也是一个对文学书法痴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妥妥的文艺小青年。对当时在书法界如日中天的蔡邕很是仰慕,经常去蔡邕那里拜访讨教。一来二去,二人也相互了解了,都对对方的才华所折服,虽然他们相差20岁,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忘年之交。

魏文帝曹丕在为《蔡伯喈女赋序》中,曾提到曹操与蔡邕的关系:“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这就是蔡邕与曹操关系的最佳注解。

曹操来蔡邕家探讨学问的,自然免不了和蔡文姬接触,对蔡文姬的才华肯定是有很深的印象,二人之间应该仅限于才情方面的互相欣赏。

正是由于曹操与蔡家的这种渊源,才使其不惜重金,派人赴南匈奴那里,从左贤王手里把蔡文姬赎回了汉地。

那么,左贤王是不是心甘情愿地把蔡文姬放回去呢?

理论上应该是不愿意放的,但实际上又不得不放。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防止匈奴坐大,把南匈奴分成了五部,左贤王这个只是南匈奴五部之一的左部,本身实力上已经不是曹操对手,加上曹操又是带着厚礼而来,不管心里是不是愿意,最起码表面上是心甘情愿的。

就这样,在被掠走12载后,蔡文姬又回到了中原故土。

蔡文姬本人是不是愿意回来呢?毕竟,自己在中原已经没有了亲人,而在匈奴这里,还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从感情上,肯定是舍不得和自己的孩子骨肉分离,但在大义上,蔡文姬还是选择了归汉。

文姬归汉以后,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曹操肯定是要把蔡文姬纳入自己的内室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曹操的个人喜好。

但事实上曹操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做主把蔡文姬嫁给了自己的部下董祀。

曹操为什么不把蔡文姬纳为妻妾呢?

要说蔡文姬那可是满身的才华,从南匈奴那里归来以后,一曲乐府诗《胡笳十八拍》惊绝世人,一首《悲愤诗》惊天动地,世人谁不为蔡文姬的才华折服?可曹操偏偏把蔡文姬嫁给了别人。

是嫌蔡文姬长得不好看吗?蔡文姬的长相,史书上并没有描述,提起她,一般都是记述其才华的。我们可以从她的父亲蔡邕那里入手,分析一下蔡文姬的大致样貌。

《后汉书·蔡邕列传》里,在记载蔡邕为了逃避董卓征召,打算逃跑到兖州的时候,他的堂弟蔡谷是这样劝说他的: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意思就是说,大哥你的相貌和一般人不一样,走到那里都是惹人围观的对象。就你这长相,想藏匿起来不为人知,那不是太难为人了吗?

从这里可以看出,蔡邕长得是有些抱歉的。从遗传学上来说,女儿的长相大概率是随父亲的,所以说,蔡文姬的长相最多就是普通人,和美女绝对不搭界,这也是史书记载她都只论才华的原因。

而曹操呢?虽然是人尽皆知的“人妻控”,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美女。

蔡文姬在南匈奴的12年,那里的自然环境岂是中原可比的?加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归汉的时候也就30多岁,但在面相上肯定是饱经风霜了。

所以说,单从长相上分析,蔡文姬就不是曹操心目中的菜。

再者,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有“管鲍之好”,如果娶了蔡邕的女儿,那面子上也不好看啊。

  1. 我们在前面说了,曹操与蔡文姬应该是在才华上互相欣赏的关系,谈婚论嫁,还不至于。

看着蔡文姬回来以后,孤身一人,很是可怜,把她许配给董祀,也算是让他的后半生有个依靠。而董祀是不是愿意娶蔡文姬呢?毕竟,蔡文姬是比董祀大上不少的,在蔡文姬面前,董祀就是标准的小鲜肉。其实这个无关紧要,这个婚事,他那是娶也得娶,不娶也得娶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曹操应该是看上了蔡文姬手里可能有蔡邕留存的古籍之类的线索,而这正是曹操最需要的。这在后来蔡文姬的丈夫董祀犯错就要被曹操杀掉,而蔡文姬挺身而出不顾形象拼力相救的时候得到了证明。

屯田都尉董祀不知道为什么犯了死罪,眼看夫君的性命不保,蔡文姬就来找曹操求情了。当时,曹操正在和各路宾客高谈阔论,知道蔡文姬来了以后,就对这些宾客说到,蔡邕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就让大家见见。

话音刚落,就看见蓬头垢面的蔡文姬,光着脚走了进来,对着曹操就磕头求情。那情景,端的是情真意切,凄苦异常,令人动容。这不但让所有的宾客收起来刚开始时候看戏的表情,就连曹操也收起了此前的轻视:你说的确实可怜巴巴,但命令已经下达了,你叫我怎么办呢?

蔡文姬说到,您这里不是还有成千上万的千里马和无数的将士嘛,何不派快马一匹,拯救一个将死之人呢?

这次曹操是彻底被蔡文姬感动了,就派人去赦免了董祀。见天气这么冷,而蔡文姬却赤着脚,非常怜惜,就让人给她送上了鞋袜和衣帽御寒。

然后,曹操最关注的问题来了,因为这是个好机会,毕竟刚刚送了蔡文姬一个天大的人情。

曹操说,听说你们家有许多古籍,不知道你还记得吗?蔡文姬自然知道曹操的意思,当然她内心里也愿意将以前父亲保留下来的古籍重新整理出来,要不然就彻底湮灭了。

蔡文姬就说了,父亲留给了我大约四千多卷古书,但因为颠沛流离,一本也没有保留下来。

听到这里,大失所望的曹操还没有来得及表态,就听到蔡文姬又说到,但还有四百多篇我能背下来。

艾玛,曹操这心里如过山车一样,一下子开心了起来:我马上派十个书吏去你家抄写!

但是,曹操有点操之过急了,他忘了一件事,因为蔡文姬马上说到,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点纸笔,我会用正楷抄写下来送给您的。

结果呢,当然是完美收官,蔡文姬毕竟是大才女,做这个活那是没得挑剔的。

这下子,曹操满意了,而蔡文姬也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之中,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记载当中。至于蔡文姬和董祀二人有没有子嗣,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但愿,历尽磨难的旷世才女蔡文姬,后半生是平平安安的吧,我想,这也是所有人内心的愿望。

有人说曹操喜欢美女,但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需要了解曹操这个人与蔡文姬这个人了!

首先说蔡文姬,蔡文姬,汉末三国时期人,姓名蔡琰,原叫昭姬,晋时因避讳司马昭,由此被称文姬,由于生卒时间历史没有记载,所以与曹操年龄大小不太好比较,从曹操是其父亲蔡邕的学生看,两人年龄应该相差不多。蔡文姬受父亲蔡邕影响,喜爱文学、音乐、书法,而且修为不俗,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

蔡文姬一生经历三次婚姻,先嫁卫仲道,一起生活时间不知道,好像就一年多些,后卫仲道因痨病亡,随返回娘家,汉末中原大乱,匈奴左贤王入侵掳蔡文姬为妻,历时十二年,与左贤王生有两个孩子,经历塞北风沙酷虐,后曹操用黄金与碧玉赎回,又嫁于董祀为妻,后因董祀犯死罪,蔡文姬冒死求情曹操,保的丈夫性命,此后不知所踪!

再说曹操,曹操是一代枭雄,在汉末利用天下大乱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丕建立曹魏打下坚实基础。曹操生性好色,曾多次纳他人之妻,所以,面对色艺双佳的蔡文姬,曹操为何不纳入宫中,而是做主嫁给了董祀为妻,此举令众人不解,也令开始以为曹操花重金赎回蔡文姬,要纳入自己宫中的人深为惋惜!

其实想一想曹操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对这个事情肯定有他独到的看法,不可能与众人相同,我想可能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其一,虽然蔡文姬与曹操年龄相当,但也可能比曹操大那么几岁,曹操虽然有喜欢他人之妻的怪癖,但面对大自己几岁,并且经历塞北12年风沙吹打,皮肤粗糙的蔡文姬,可能性趣索然,或许人家曹操就没往那方面想,赎回蔡文姬就是为了老师蔡邕,蔡邕因董卓事件牵连命没,曹操接回蔡文姬,就是为蔡邕留一后人,以续香火的原因。

其二,曹操纳人妻,那都是战败敌人以后,将敌人的妻子拿下,似乎有古时候占有战利品的心理,而蔡文姬是他老师的女儿,更何况老师已经故去,这种心理肯定没有。

其三,蔡文姬当时名气还是挺大的,左贤王可能就是因为蔡文姬的名声才将其掳走的,而曹操也是素有文才,对文人另有不同于男女私情的感情,在爱惜蔡文姬文才的同时,也顾及自己的声誉,不能影响以魏代汉的大事,所以就有虽爱而不纳的举措。

总之,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行事肯定不同于常人,但曹操能以金璧赎文姬归汉,确是一件值得点赞的事情!

有人说曹操喜欢美女,但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这只是个传说中的桥段,史实中并不存在的。)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曹操,在生活作风方面是有原则的,更何况蔡文姬也不是曹操的菜。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1.曹操是一个很随便的人吗?

曹操,妻妾众多,而且有很多“往事”。收降张绣时,收了张绣伯母入侧室,引来张绣不快,曹操得知后于是想杀害张绣,但是由于计划泄漏,引起张绣兵变,其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以及典韦白白地牺牲。而且还是得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因为此事和曹操反目而离异:

“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曹操曾许诺将秦宜禄前妻杜夫人赠与关羽,但见其美色后自纳之,关羽因此心中不安。

(因色致乱害子,成为曹操人生中的一个“劫”!)

但曹操是有标准的,并不是随便的人。虽说好色,但曹操纳妾实际上是有所标准,综观曹操所收的妻妾,不是寡妇,就是别人休离的前妻,所以曹操才不齿吕布染指有夫之妇的行为。曹操也很疼爱妻子所带来继子,并不因为非自己所出就有所忌讳。曹操死前也留下遗言,要求善待他的夫人们,留下了“分香卖履”的典故。

2.蔡文姬是曹丞相的菜吗?

蔡文姬,是曹操的“菜”吗?其实并不是。

蔡琰(177年-249年?),字昭姬,晋时为避司马昭讳而作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据称能用听力迅速判断古琴的第几根琴弦断掉。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

蔡文姬,是曹操的旧友蔡邕的女儿。而且曹操的性格中,是有念旧和怀旧的一面的。曹操少年时机警过人,通权谋机变,但行为放荡不羁不为世人看重。只有桥玄、何颙、李瓒和王俊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将来一定会安定天下。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祀故太尉桥玄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旧怀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反映文姬归汉的画作。不可否认,这件事曹操是以武力为背景实现的。)

而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称得上是曹操的故交,二人相识于曹操发迹之前。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对蔡邕无嗣感到难过,相当同情蔡琰的遭遇,遣使以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安排其再嫁同乡陈留董祀,这就是“文姬归汉”故事的由来。

蔡文姬是曹操的“菜”吗?除了与蔡文姬父亲是故交这个因素以外,他们二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交往,因为蔡文姬也是个诗人,很且书法还很好。《古今传授笔法》记载:“蔡邕的书法乃神人所授,并遗传给他的女儿文姬。”

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很羡慕当初蔡邕家中藏书量之丰(也证明了曹操和蔡邕关系的“铁”。)。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四千卷书,但几经战乱全部遗失,曹操十分失望。但当曹操听到蔡文姬表示她还能背出其中四百篇时大喜过望,打算派遣十位吏员默写蔡文姬记忆中的文章。不过,蔡文姬认为此举不妥,因为男女有别,应守礼不亲自讲授,故向曹操建议由她亲自默写,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

(台湾省云林虎尾的持法妈祖宫石雕园内的蔡文姬雕像)

蔡文姬是曹操故交的女儿,而且还是女诗人,这些使得蔡文姬不会成为曹操的“菜”喽。

有人说曹操喜欢美女,但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 断人肠”

“梅花二弄 费思量”

“梅花三弄 风波起”

“云烟深处 水茫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