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战长沙,派老将黄忠迎敌,年轻的魏延为何不战?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魏延武功高强、年轻气盛而又野心膨胀,这样好的表现机会他为什么错过了?
苦苦等待,才知道夜的漆黑漫长;刻骨相思,常使人更加憔悴忧伤;擦肩而过,更感觉惆怅和彷徨……关羽带着五百校刀手雄赳赳,气昂昂地杀奔长沙来了。机会太难得了:打败关羽就可以一鸣惊人,就可以誉满天下了,就可以晋级超一流高手了……
总而言之,一旦打败了关羽,利益就太多了;威信就太高了;就可以取得一生也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了……
魏延在荆州潜伏了好几年了,一直被埋没没受到刘表的重用。这完全是因为蔡瑁和张允两人专权独断、任人唯亲造成的。到了长沙以后,发现太守韩玄又是一个贪财好利、为人尖刻的小人。魏延不愿和韩玄同流合污,只好再次忍耐,过着不咸不淡、无可无不可的日子。
战争一触即发,似乎给了魏延一个出人头地的绝好机会。如果魏延主动请战,太守韩玄肯定会热烈欢迎的。敌人来犯,部下积极参战,作为领导,没有任何理由不高兴的,是不是?
黄忠就是以“凭我这口刀、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给韩玄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管军校尉杨龄更是跃跃欲试,大声疾呼:
“不须老将军出战,只就某手中定活捉关某。”看到部下如此地踊跃,韩玄心中大喜,立即安排杨龄出战。结果,杨龄被关羽秒杀。
所以,如果魏延能积极参加备战,韩玄肯定也是求之不得的。问题是:魏延为什么没有参加?他难道不想借助大战关羽来扬名立万吗?他为什么愿意继续默默无闻,而把这个百年不遇的机会给了老将黄忠?原因就是:
第一、魏延不愿意和韩玄为伍。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这样描写韩玄的:
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
问题来了,既然韩玄如此不肖,为什么黄忠还信誓旦旦地保他?
因为黄忠做人的准则就是要忠字当先。就是说,在黄忠看来,只要是自己的主公,就必须要忠心耿耿,无论这个主公是好是坏;也不管他能不能成大气候。
在黄忠的眼里和心里,压根就没有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概念。黄忠自始至终只有贯彻一个“忠”字,哪怕这个主公无情无义要杀他,他也是逆来顺受,绝不反抗。我个人认为:黄忠应该是一个老实人,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都怀才不遇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当杨龄提出代替他出战,他立即默认的主要原因。
而魏延则不是,魏延在个人的去留问题上是很有主见的。当刘琮和蔡瑁他们要投降曹操的时候,魏延立即反抗,并准备迎接刘备来襄阳主持大局。
魏延不愿意随刘琮投降曹操,就更看不起韩玄了。所以,他尽管投奔了韩玄,但是却没有哺糟啜醨,而只是暂时把长沙当做了栖身之所,等待着刘备的到来。
第二、魏延没有跟关羽一较高下的心思,他对关羽崇拜有加,根本没有任何想要借挫败关羽来扬名天下的侥幸心理。
我们都知道:魏延不但武功修为很高,而且还是足智多谋的一流战将。诸葛亮北伐战争时期,魏延曾经多次献计献策,只是诸葛亮没有采纳。但是魏延胜利完成了诸葛亮交给他的所有任务,以至于诸葛亮不得不倚重于他。
魏延想要投奔刘备,所以对待刘备手下的头号战将,就必须奉为神明。如果此时出战关羽,胜了关羽则使关羽脸上无光,无法顺利加入刘备集团;败给关羽则被刘备、关羽等骨干歧视,影响以后在刘备集团的发展和上升。
所以,魏延选择了静观其变;然后见缝插针地发挥一下自己的作用,帮助关羽夺取了长沙。这样就搭上了关羽这只“顺风大船”,以后在刘备集团还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第三、魏延已经决定叛韩从刘,因此他就不可能再帮助韩玄分忧解难。
刘备投奔刘表以后,多次代替刘备出征;并经常代表刘表主持一些会议。在一定程度上讲,刘备就是半个荆州之主。魏延在此期间,对刘备进行了深入地观察,觉得刘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君子,所以就决心投奔刘备。
于是,魏延在刘备逃离新野到襄阳避难的时候,打开城门准备放刘备进城主持大局。结果被文聘破坏了计划,使得刘备无法进城,只好继续流亡。
由此可见,魏延是一心向刘,只要逮着机会就会把城池献给刘备的。所以,当关羽带兵前来时,魏延非但不想跟关羽交战,反而一直在苦思冥想献出长沙的策略。
韩玄派老将黄忠出战,一是因为黄忠武功高强、箭法精妙;二是因为也无人可派,长沙的战将大多反对韩玄,只有黄忠还忠于职守。韩玄也没有指派魏延,可能是他知道魏延的心思;魏延在长沙期间,很有可能也多次鼓动韩玄投降刘备;只是韩玄忠于曹操,不愿意加入刘备集团,魏延只能作罢。
老将黄忠大战关羽,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
关羽和黄忠两把大刀,刀片翻飞杀得天昏地暗、烟尘滚滚,却互相放水、有惊无险。关羽不忍心斩杀马失前蹄的黄忠;黄忠不忍心箭射毫无防备的关羽。
眼见着,关羽和黄忠已经彼此倾心,无法再战了。可是韩玄还是不识时务,反而要诛杀黄忠。魏延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挺身而出杀了韩玄,救了黄忠,打开城门迎接关羽入城。
应该说,魏延的蛰伏恰到好处。关羽的理性,也使得刘备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长沙;而且还意外收获了两员能征惯战的大将,为蜀汉的建立夯实了人才基础。
黄忠如果不是关羽的成全、魏延的搭救,就不可能顺利风光地加入刘备集团;黄忠就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了。
没有刘备的赏识和提拔,黄忠就没有大器晚成、名载史册的那一天。这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关羽战长沙,派老将黄忠迎敌,年轻的魏延为何不战?
关羽攻打长沙,韩玄之所以派黄忠出战原因很简单,无论武艺、名气还是信赖度,魏延都不如黄忠。
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黄忠和魏延的武艺。他们两人之间没有交过手,不过通过庞德,可以比较出他们的武艺高低。在汉中之战时,魏延去杀曹操时遭遇了庞德,最终是庞德奋力出手,将魏延杀退,可见在庞德全力出手时比魏延略强。
而在此后不久的樊城之战,庞德曾经和关羽大战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而庞德是跟曹操表了决心抬棺出战,此时肯定也是全力出手。而在长沙之战时,黄忠也曾经和关羽大战一百余合战平,显然其武艺至少和庞德相当。如果考虑长沙之战时关羽正当壮年,而樊城之战关羽年纪已大,那么黄忠的武艺比庞德还要略胜一筹。所以综合来看黄忠肯定要比魏延武艺高强。
其次从名气角度来说,刘备在决定攻打长沙前,已经知道长沙有个老将黄忠,有万夫不当之勇,显然黄忠的名气一直很大。而魏延则不然,魏延出场是在刘备从樊城撤到襄阳被拒之门外之时,魏延夺了城门要放刘备进来,但是却被文聘率军阻拦。文聘出来的时候还喊了一声“魏延无名小卒”,虽然文聘说这话有可能是为了贬低魏延,不过总体来说,他的名气肯定不如黄忠。
而且魏延是在襄阳逃走以后再投奔长沙韩玄的,而韩玄觉得他傲慢少礼,因此不肯重用。而黄忠久镇长沙,韩玄对他也是非常倚重,关羽来的时候,韩玄第一件事是找黄忠来商议对策。显然在两人中韩玄更信赖黄忠。
所以最后韩玄决定命黄忠出战也就不奇怪了。
关羽战长沙,派老将黄忠迎敌,年轻的魏延为何不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出兵夺取江南四郡。在陆续占领零陵、武陵和桂阳后,在后方镇守的关羽主动请缨夺取长沙。在战长沙时,关羽遭遇了黄忠的顽强抵抗。但是,我们发现身在长沙的将领中,有一位猛将魏延一直没有上阵。韩玄为何不让他迎战关羽呢?
一、有眼无珠的韩玄不知道魏延的能力。韩玄派黄忠迎战关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黄忠,在长沙城的将领中,实在找不到可以派出的将领。他心中也知道黄忠年事已高,派他去迎战关羽实在勉强。因此,只要有人主动请缨去迎战黄忠,韩玄就会答应他。
于是,他的管军校尉杨龄主动要求出战关羽时,韩玄马上就答应了。其实在他心中,对杨龄能否抵抗关羽也是心存疑问的,只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罢了。结果不出所料,外强中干的杨龄,率领一千人马出城飞奔五十里,和关羽交手不三合,就被关羽砍于马下。
由于再也无人可派,韩玄只得派黄忠出马,大战关羽。由此可见,韩玄对黄忠并不特别倚重,只要有任何其他的选择,他就不会选择黄忠。这也说明,他心目中对魏延这个人的能力一无所知,如果他知道魏延的才能,自然会让他出战的。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率领百姓渡江南下,在襄阳城遇到了魏延。魏延率领数百人打开城门,放下吊桥请刘备入城。但是,魏延此举遭到了文聘的阻拦,双方在城门处大战。刘备见此情景,不忍殃及无辜,率军离去。魏延则从巳时打到未时,部下丧尽,才去长沙投靠了韩玄。
从这段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魏延是具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他仅仅率领数百人马,就敢帮助刘备夺取襄阳。如果不是刘备心存不忍,也许早就夺取襄阳了。他和文聘交手三个时辰,面对全城的敌军,丝毫不惧。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魏延还能够突围而去。
按照魏延的表现,韩玄让他迎战关羽,至少比杨龄强得多。但是韩玄却没有选择魏延,这说明韩玄根本就不知道魏延的能力。这是因为魏延手下仅有数百兵马,说明他原本在荆州就是一名中下级将领,在荆州并不出名。韩玄无从知道魏延的经历,为他投靠韩玄创造了条件。
再加上魏延在襄阳城下的一战,已经让他上了荆州投降派的黑名单。魏延要去投靠随刘琮投降曹操的韩玄,他就要隐姓埋名,不让韩玄发现自己是当时襄阳之乱的主角。这样,魏延投靠韩玄时,必定是以一名职场新人的身份加入的。他的能力水平,评判的标准仅仅是韩玄的眼光了。
韩玄却是一个有眼无珠的人,根本就无法识别人才。韩玄这个人本身性格就有缺陷,他暴虐好杀,大家都讨厌他。而魏延这个人又傲慢少礼,让韩玄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更谈不上重用了。就这样,韩玄手下空有魏延这样的猛将,自己却并不知道,只能依靠老将黄忠去迎战关羽了。
二、魏延无意迎战关羽。除了韩玄此人有眼无珠的原因外,魏延本人无意迎战关羽也是双方没有交手的原因。在关羽攻打长沙时,黄忠、杨龄都主动请缨,要求迎战关羽,也都如愿以偿。如果魏延想迎战关羽,他主动请战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在长沙之战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看到魏延的身影。直到他解救黄忠时,才看到他的出现。
这是因为两个原因,让魏延根本就无意出战,为韩玄卖命。第一个原因,是韩玄和魏延之间的矛盾。韩玄此人原本对魏延没有好印象,但是一切矛盾都是双向的,魏延对韩玄也没有什么好印象。这是因为魏延此人心高气傲,对于那些无能之辈没有好脸。
在刘备阵营中,他除了刘备之外,连诸葛亮都被他看成胆怯之辈,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韩玄。在魏延救出黄忠,诛杀韩玄的时候,说出了他对韩玄的评价。他说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这里说的轻贤慢士中的人就包括魏延自己。试想一下,魏延怎么可能会为看不起自己的韩玄迎战关羽呢?
第二个原因是魏延心里早就想加入刘备阵营。魏延之所以来到长沙,就是因为在襄阳城下的那一战。他在群敌环伺的情况下,毅然打开襄阳的城门,放下吊桥迎接刘备入城,说明他早就对刘备仰慕已久,希望加入到他的手下。
在襄阳之战后,魏延没有去直接投入刘备的阵营,而是来到长沙,自然有他的打算。我们从魏延的行为可以看到他的性格,他希望能得到刘备的重用,因此也想用奇功引起刘备的注意。他在襄阳城下没能献城成功,还折损了所有手下。这样单枪匹马去投奔刘备,自然是心高气傲的魏延所不取的。
因此,魏延投靠韩玄是有他的目的,就是要等待机会为刘备建立奇功,好为自己加入刘备阵营受到重用打下基础。关羽来攻打长沙,正好符合魏延的愿望。他暗中准备向关羽献城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去为韩玄抵抗关羽呢?
不过,魏延的所作所为被诸葛亮看穿,对他屡次背叛主公,并且还弑杀了长沙太守韩玄的行为很不齿。诸葛亮因此一见魏延就要杀了他,说他不忠不义,而且脑长反骨,日后必反。虽然这是诸葛亮震慑魏延的举动,但是魏延的所作所为确实让诸葛亮对他不得不防。
结语:在长沙之战中,我们看到关羽和黄忠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在长沙城中,有一员猛将却一直在袖手旁观,那就是魏延。魏延之所以没有出战关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韩玄此人有眼无珠,根本不知道魏延的能力。
另一个原因则是魏延本人无意迎战关羽。他对韩玄轻贤慢士的态度感到痛恨,同时还想要加入刘备阵营。在得知关羽来攻打长沙时,正中魏延下怀。他一心准备立下奇功,将长沙献给刘备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不可能会去为韩玄火中取栗迎战关羽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战长沙,派老将黄忠迎敌,年轻的魏延为何不战?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红脸的关羽战长沙!
老将黄忠当仁不让,出城大战关羽,前后总共三回,结果不分胜负。
第一回,关羽与黄忠大战百多回合,关羽找不到黄忠破绽,两人罢战收场;
第二回,关羽与黄忠战至五十多回合,关羽卖一个破绽,欲使绝技拖刀计,不料关羽正要发力之时,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愿胜之不武,罢战收场;
第三回,关羽黄忠战三十多回合,黄忠拨马便走,关羽在后紧追,黄忠回转身射箭,一共三次,第三次射中关羽的盔缨,关羽驻马,这一战又罢战收场。
此后,黄忠被长沙太守韩玄猜疑,负气在家中闭门不出。
至于问为什么魏延不出战。
因为魏延一开始就不打算出战关羽。
关羽叩关长沙,魏延就有意投靠刘备势力。
无奈太守韩玄并无此意,加上黄忠等一班官员将领也站在韩玄一边。
魏延人微言轻,自然潜伏再做观察。
黄忠出战三战关羽,在韩玄看来。每次都有机会,却一直不取关羽性命。神经已经绷的紧紧的韩玄,自然怀疑黄忠这老家伙心怀二心。
于是韩玄对黄忠心存猜忌,黄忠在家闭门不出,魏延也不吱声。
这韩玄对外无力驱退关羽,对内又四处猜疑,而这时候,魏延借机煽风点火,挑唆心怀不满的和意志不坚定的将士们聚拢到他身边。
最终,魏延反了,关羽进了长沙。
可惜,中国自古鄙视魏延之流。
因此,虽然魏延为关羽进长沙立下最大功劳,可是在《三国演义》中,从关羽往上,诸葛亮、刘备没一个瞧得上魏延。
魏延也是有一身本事,却处处受制。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关羽战长沙,派老将黄忠迎敌,年轻的魏延为何不战?
这个问题不是魏延不出战,是罗贯中不安排魏延出战,罗贯中将安排黄忠为五虎之一,他就安排了黄忠与关羽大战一场来展现二虎将之风彩。而魏延是罗贯中与诸葛亮都不喜欢之人,魏延一出场就被孔明说成脑后生有反骨要斩之,悲剧英雄魏延到最后还是逃不出孔明之手掌心,因此有露名之事,罗贯中老先生是不会安排给魏将军的。
关羽战长沙,派老将黄忠迎敌,年轻的魏延为何不战?
话说,关羽领兵攻打长沙郡,长沙太守韩玄遣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二爷与黄汉升大战败余合而不分胜负。第一日未分胜负,约定第二日再战,但二人依旧分不出伯仲,此时的战场之上,可谓是英雄爱英雄,壮士惜抓壮士,老黄忠马失前蹄,关二爷虽使拖刀计,但不曾乘人之危。为报答活命之恩,老黄忠也不忍杀伤关羽,因此虚射两箭,第三箭射中盔缨。韩玄恼怒要斩黄忠,幸亏魏延出手,杀掉韩玄,将城池献出。(下图为古色古香的关二爷)
以上便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大战长沙郡的桥段,但有个问题却值得注意:关羽攻打长沙,老将黄忠迎敌,而年轻力壮的魏延为何不出战?不说正史,只说演义。魏延之所以未能出城迎战关羽,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其一:魏文长忠义之人,敬重关云长之威且说魏延一怒斩韩玄,而后投拜关羽,单从一个“拜”字,就可看出魏延对于关羽是有敬畏之心的。以魏延的性格,他看不上的人是不会敬拜的,而对于关羽去很是例外,显然,他对关羽有好感,更有敬畏之心。在演艺中,魏延与关羽一样,都是面如重枣,而且善使大刀。在归顺之后,两人十分默契,魏延也一直视关羽为偶像。这一点关羽是看得出的,因此他对于自己的铁杆粉丝也格外器重。(下图中关二爷的帽子是个亮点)
关二爷这个人的性格太过于自大而且有些自负,在他眼中,除了大哥刘备和老兄弟张飞,其他人都靠边站。因此关羽看人总是带着不服气的劲头,在他眼中赵云不过是个保镖,而马超更使他讨厌,甚至因为马超直呼刘备姓名而惹得他不满,要联合张飞教训马超。虽然关羽对黄忠有些器重,但是依旧说出“大丈夫岂能和老兵同列”这样的嘲讽之语。只有魏延是关羽不反感,而且还很愿意接触之人。当然,两人都是直男,而不是弯的。(下图:怒吼吧,魏延!)
其二:魏延敬佩刘备仁德,早有投奔明主之心魏延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对刘备产生了好感和敬佩。当年,刘备携带百姓渡江之前,曾在荆州城外哀求开城,让百姓躲避追杀,而刘琮就是不开,魏延一怒之下骂了刘琮,而后砍杀守城士卒,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并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很可惜,刘备“表面”以仁德为本,不肯进城,枉费他魏文长一番好心,为此,魏延还与文聘大战一番。就在魏延与文聘大战之时,刘备却自顾走了,魏延白白牺牲了手下不少弟兄,最终势单力薄逃了出去。(下图:刘备的内心潜台词:其实我很虚)
很显然,刘备弃魏延于不顾,彰显出他的自私,但是魏延去没有怨恨他,依旧被他的仁德所感动,这也成了他日后跟随刘备的原因之一。
其三:韩玄目中无人,魏延怒杀庸主关羽攻打长沙之时,魏延投奔韩玄时日不多,因此韩玄根本不清楚魏延的实力,没有将其放在眼中。韩玄狗眼看人低,认为长沙第一猛将只有黄忠,而魏延不过是个投奔自己的落魄之人罢了,根本不足以与老将黄忠相提并论。
魏延也知道韩玄是个什么货色,因此暗气暗憋,隐忍而不发作。但韩玄要杀黄忠之时,他终于忍不住了。韩玄的残暴不仁让魏延很恼怒,也恰恰是韩玄的残暴不仁与轻贤慢士给了魏延献城投降的一个理由。因此,韩玄要杀黄忠之时,魏延挥刀砍死刀手,并大叫“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
魏延一声怒喝,振臂一呼,瞬间有几百人响应他,看来韩玄也是个该死之人。魏延除掉他,也正合将士们心意。
魏延这个人自从跟随了刘备之后,很受刘备倚重,刘备让其跟随左右,这一点便看出刘备是非常信任他的。而魏延呢?没有给自己丢脸,甘愿从底层做起,一直在阵前杀敌,一步步做到将军之职。按理说,魏延这个人是很忠直的,但诸葛亮却偏偏看不上他,认为他是个反复无常之人。最终,魏延依旧没有逃过诸葛亮的计谋,这也许就是他的命运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