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是关羽被杀事件。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曹操,背后下手,攻取了2荆州,并且擒杀了蜀汉头号大将关羽。

孙权占领荆州,使刘备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也失去了“万人敌”的关羽,更重要的是:他分兵两路进取中原的战略计划化为泡影,从而限制了蜀汉政权的发展空间。

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在刚刚称帝两个月的时候,即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便准备大举进攻东吴。大将赵云等劝谏无果。刘备先派人调驻守阆中的张飞,领兵万人,到江州(今重庆)会合东下。结果,张飞未及出动,就被部将范疆和张达杀害。刘备更是对东吴咬牙切齿。七月,刘备留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太子刘禅守国,赵云为后军都督,自己亲帅大军东征。

孙权因为害怕刘备的报复,也提前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孙权先是将都城由建业迁到武昌,以据守荆州;又任命陆逊为镇西将军,所部李异、刘阿等进驻巫县、秭归,加强西线防守;同时派遣使臣到蜀汉求和,要求重归于好。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写信给刘备,劝说刘备解除仇恨,共同对付曹魏,这些均遭到刘备的拒绝。

孙权又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韩当、孙桓等诸将及五万大军,西上抗击蜀军。

长江三峡是吴、蜀之间的主要通道,为了夺取东部峡口,保障蜀军能够顺流直下,刘备派吴班、冯习为先锋,率兵四万,攻下了巫县,然后进占秭归。陆逊向东实施战略退却,一直退到了夷道、猇亭一带才停止。刘备在东进的同时,派侍中马良到蛮夷地区活动,对诸蛮夷进行抚慰,赐予他们官职、赠送金帛,争取到了蛮夷的支持。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率兵支援刘备。孙权却怕魏国乘机出兵,自己两面受敌,就向魏文帝曹丕上表称臣。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刘备。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正月,蜀将吴班、陈式的水军占领了夷陵,屯兵长江两岸,刘备进驻秭归。二月,刘备准备大举东进时,治中从事黄权建议:

吴军战斗力强大,蜀军顺流东下,进易退难,自己愿为前锋先行试探性进攻,请刘备率主力殿后,伺机而动。

刘备却出乎意料地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指挥江北诸军以防魏军的进攻,自己率主力从长江南岸翻山越岭继续前进。刘备没有采纳黄权的建议,却把黄权提拔使用了。由此可见,刘备也预感到黄权的建议是正确的,只是他太过急功近利了,就没有采纳黄权的稳扎稳打的建议。

刘备很快就到达了猇亭,前锋到达夷道,将孙权的侄儿孙桓所部吴军包围。吴军众将急于迎战,陆逊却主张欲扬先抑,伺机后发制人。陆逊解释说:

“刘备锐气正盛,且乘高据险而守,难以一举攻破。即便打败,也很难获得全胜。如果出击不利,则对大局不利。当前应该激励将士,多方出谋划策,等待形势出现变化。现在,蜀军沿山地进军,也难以全面施展兵力,自然而然就会感到疲惫而进入山林之中,到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其弱点,慢慢地对付他们。”

陆逊于是下令退出山地,将几百公里的崇山峻岭地带让给了蜀军,自己集中力量在猇亭地区,以逸待劳。

对于陆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防御方针,吴军诸将没有完全理解,他们认为陆逊怯懦而感到愤愤不平。孙桓被包围后,一直请求增援,陆逊的部将也请求分兵去救。陆逊为了不分散兵力,坚持自己的作战方针,他认为孙桓可以因为他在军中的威望高、夷道城池牢固、粮草充足,不必担心。等打败刘备以后,孙桓之围自解。陆逊严肃军令,下令任何人不得出战。

蜀军被阻挡在沿江的山地中难以前进,刘备就在巫县至夷陵一带数百里地安下了几十个营寨。陆逊拒不出战,破坏了刘备企图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进入相持不下的局面。蜀军找不到决战的机会,在崇山峻岭之中又运输困难。入夏以后,天气闷热,士气低落,刘备被迫舍船上岸,在沿江的山林中下寨,并且处处结营,分散了兵力。陆逊见刘备的攻势被遏制,兵疲将躁,又舍舟登陆,就不再担心蜀军水陆并进,认为反攻的机会到来。

陆逊派兵试探性的进攻,虽然失利,但是他摸到了蜀军的弱点。蜀军的营寨都以木栅构成,又地处峡谷,草木丛生,于是确定了以火攻打败蜀军的策略。陆逊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蜀营放火,顺风点火后,乘势发动总攻,蜀军顿时大乱。朱然带领五千精兵做前锋;诸葛瑾、骆统等率部配合陆逊主力进攻猇亭;韩当率部负责进攻涿乡,切断蜀军退路。结果,吴军连破蜀军四十多座营寨,并以水军切断了蜀军与长江西岸的联系。蜀将冯习、张南战死;包围孙桓的蜀军溃逃;马良、沙摩柯被步骘消灭于零陵;刘备被迫退守马鞍山。

陆逊督促诸军四面围攻,蜀军进一步溃败,前后被消灭数万人。蜀军的舟船、军械、物资消失殆尽。刘备乘夜冲出包围,孙桓穷追不舍,刘备靠焚烧丢弃的器具堵塞山道,才得以脱险,退回白帝城。赵云率军抵达白帝城,阻住了吴军的进攻。江北的黄权因退路被吴军阻断,投降了曹丕。为防备曹魏乘机进攻,陆逊建议孙权下令停止了追击蜀军,夷陵之战结束。根据夷陵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东吴之所以没有继续追击刘备,乘机灭掉蜀汉,原因就是:

第一、陆逊担忧曹魏的威胁。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卦阵》:

陆逊曰:“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军,必乘虚来攻。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遂令一将断后,陆逊率大军而回。退兵未及两日,三处人马来报:“魏兵曹仁出濡须,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数十万,星夜至境,未知何意。”

由此可见,陆逊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夷陵之战,刚刚结束,曹魏立即大军压境了。而且三位统兵大将都是曹魏一等一的顶级大将。

第二、东吴的战略意图。

东吴当时并没有消灭蜀汉的战略规划,东吴以防守曹魏为主。因为,赤壁之战的大仇,曹丕时刻不忘。孙权对此心中明了。孙权只是想要占领荆州,并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能守住江东就是他的初衷。而且夷陵之战,孙权自始至终都想跟刘备讲和,是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想要灭掉东吴。东吴提前没有灭掉蜀汉的计划,所以夷陵之战一结束,立即就准备对付曹魏。

第三、东吴当时也不具备灭掉蜀汉的实力。

夷陵之战,蜀汉损失巨大,但是东吴也实力大减。东吴的大将朱然、甘宁、潘璋三人被杀;副将李异、谢旌等被杀;士兵的伤亡更是不计其数。东吴即使全面进攻蜀汉,由于地势等原因,蜀汉防守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综上所述,如果东吴继续追击刘备,则后方空虚,必备曹魏所乘。曹魏的三路大军在三位名将的率领下,长驱直入,很可能一鼓作气灭掉了东吴。

夷陵之战使得蜀汉元气大伤,力量更加衰弱,刘备也一病不起,第二年病逝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虽然表面上看是东吴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对于东吴来说,亦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蜀、吴两国的综合国力,大大缩短了蜀汉和东吴的国祚。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孙权想过趁机灭了蜀汉,只是没有战机,加上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动向刘备求和。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兵败夷陵以后,陆逊率军追到夔关,结果在鱼腹浦误入诸葛亮所布八阵图,差点身死。后来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不忍,将他引出。陆逊不敢再追,又担心曹丕乘虚来袭,所以收兵撤退。这让人觉得在夷陵之战以后不久东吴就已经撤军,其实这并不准确。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兵败后吴军一路追击。刘备进入撤回白帝城以后吴军也没有放弃,吴将李异、刘阿等人在城外的南山安营下寨,和蜀军对峙到八月才撤走。刘备战败大约是在六月或者七月,所以吴军在白帝城下大约待了一个月的时间。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吴军千辛万苦追到白帝城,又和蜀军对峙这么久,自然不是来欣赏风景的。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孙权自然是对益州有些想法,派出李异、刘阿等将追到白帝城,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可乘之机捞一把。

不过刘备也是戎马半生,虽然在夷陵打了一个大败仗,但是并没有慌乱。撤到白帝城以后刘备亲自坐镇关上,以安定军心。白帝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国灭蜀以后,东吴曾经派遣步协、陆抗等人攻击白帝城。结果被守将罗宪击退。此时刘备亲自坐镇白帝城,手下部队比罗宪还要多,吴军始终没有找到战机。

此后在夷陵之战中被打散的蜀军也陆续返回,白帝城蜀军兵力越来越多。孙权只是想趁机捞一把,啃硬骨头可没兴趣。毕竟曹丕也不是什么可靠的盟友,如果东吴和蜀汉继续打下去,只能便宜了曹丕。既然吞不下蜀汉,那么让蜀汉继续存在共同对抗曹丕才是对孙权最有利的情况。

所以在发现没机会以后,孙权就撤军转而向蜀汉求和,这也是当时他最现实的选择。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魏蜀吴三分天下,时而这两方联合起来攻打另一方,时而另两方联合起来攻打这一方,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长期稳固的存在。就问题夷陵之战后吴国不趁机灭了蜀国而言,一起去看看。

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对三国的走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进入正题,夷陵之战后吴国不灭掉蜀国的原因有哪些。第一【自身原因】吴国和蜀国的这次厮杀,吴国虽然以胜利告终,但是吴国战士死伤惨重,士兵们一片死寂,没有生机也没有活力,国家经济迅速下滑,国家实力不足。如果此时再与蜀国继续纠缠的话,损失不可言说,也不可挽回。

加之此时的蜀国,内部矛盾尖锐。主要还是针对是否乘胜追击蜀国的问题,朝中元老及孙策的旧部,觉得应该持续战役,但是新进的主帅陆逊持反对票,因为长时间的战争缘故,国力不支,士兵倦怠。

第二【外部原因】虽然吴国位于水乡迷人的江东,地理位置很优越。但是如果要攻打蜀地,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毕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加之吴国不善陆地山川战,攻陷蜀国是很难的一件事。

还有,如果此时吴国攻打蜀国,曹魏只会坐收渔翁之利,并且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攻陷蜀吴两国。加之吴国和魏国因为领地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吴国如果此时攻打蜀国,魏国同样也是它的敌人,最后只能腹背受敌。

以上所述,就是笔者对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攻占蜀国原因的一些见解。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夷陵之战后吴国无法趁机灭了蜀国,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吴国趁机攻蜀,下面展开聊一聊个人的理解。

一.天时,吴蜀继续相争,曹魏得利

夷陵之战后,蜀国大败损失惨重,刘备败逃白帝城并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主持大局后,迅速稳住败势,调整布置并准备好抵抗吴国的继续进攻。

吴国在夷陵之战后也颇有损耗,经济与军力水平都有下降。如果吴国此时强行趁机伐蜀,实力上不济,加上蜀国诸葛亮已做好准备,不一定成功,一旦陷入胶着,此时曹魏在旁虎视眈眈,吴蜀相争,曹魏得利,弄不好吴国伐蜀之时,正是魏国亡吴之时,这或许是吴国无法趁机灭蜀的主要原因。

二.地利,长江水道和川蜀腹地易守难攻

夷陵之战后,如果吴国趁机进攻蜀国,进攻必经路线是长江水道,长江水道地势凶险万分,东低西高易守难攻。只要蜀军以逸待劳据险而守,吴军进攻难度非常大。

即使吴国胜利通过长江水道,接下来有更加难以攻克的川蜀战略腹地,川蜀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加上民风彪悍,吴国又不善山地战,进攻川蜀的战争会很艰难,需要付出惨痛代价。时间上,吴国也很难短时间内占领川蜀腹地。

三.人和,吴国内部不和

夷陵之战后,吴国内部将领不和,是否攻蜀意见不一,许多将领希望趁机攻蜀,但是主将陆逊却坚持退兵以防魏国偷袭。虽然陆逊是孙权亲自拔擢的新晋人才,但是军中威望不足,无法统领诸军攻蜀作战。当时将领中有孙策时期的旧将,有宗室贵戚,大都数将领自负看不起陆逊。夷陵之战后,陆逊退兵也考虑到长期作战无法节制其他将领,趁机攻蜀恐有所失。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在三国时期,由于关羽镇守的荆州被东吴袭取,更甚于连关羽本人也遭擒被杀。

刘备、关羽、张飞情深义重,关羽之死,让刘备、张飞在伤痛之余,立志要找东吴报仇。

再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就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率大军征讨东吴。当然,蜀地是刘备的根基和大后方,自然不能有失,所以就让诸葛亮坐镇后方。

安排好一切后,刘备就带兵去攻打东吴了。

然而,让刘备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大战还没开始,张飞就被部下所杀而死于非命。更加残酷的是,英雄一世的刘备最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

刘备此战的失败,是蜀汉失去荆州后的又一次实力大损。

蜀汉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此战之后的近40年的时间里,三国魏蜀吴互相之间的领土基本保持不变。

当然,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虽然惨败,但不久,作为胜利一方的东吴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议和了。而刘备由于此战的失败而心力交瘁,就同意停战。到了第二年的四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而他自己就离开了人世。

那夷陵之战中东吴孙权战胜刘备,为什么不趁机灭了蜀汉呢?

其实,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但东吴想要灭了蜀汉还是很困难的,再加上还有曹魏政权的因素,孙权自然不能轻举妄动。

首先,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就退到了白帝城,一些东吴将领虽然很想乘胜追击、攻打蜀汉,但刘备退到白帝城后就不退了。

孙权听闻刘备就在离边境不远的地方驻扎,有些害怕,就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刘备就收拢失散的蜀兵,同时赵云带着援军也赶来了。

此时的东吴军,纵然是胜利之师,但也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机会。

其次,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让蜀汉政权元气大伤,但刘备的后方还是很稳固的,一则蜀地本就易守难攻,二则,又有诸葛亮坐镇。

东吴想要乘胜灭了蜀汉,还是很困难的。

最后,当时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夷陵之战是蜀汉、东吴之间的战争,而一边还有曹魏再看热闹呢!

曹魏就是想坐收渔翁之利,计划着等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后,不管他们最终谁胜利,到时自己再出手,就可一举消灭蜀、吴了。

三国鼎立,可以互相牵制,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吴主孙权、吴将陆逊,并非易于之辈,他们又怎么会想不到曹魏的想法。

孙权、陆逊也担心,如果东吴大军全力灭蜀,一旦进入蜀地,就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那时东吴前进难,又不能退。

如果正在着紧急的时候,曹魏突然攻打东吴后方。由于东吴大部分兵力都在攻蜀,这时曹魏攻打东吴后方,东吴自然难以应付。

正是由于孙权、陆逊担心曹魏会突然袭击东吴后方,所以就停止追击蜀军而主动撤军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不久,曹魏果然攻打东吴,但好在陆逊早就做了防备,才没让魏军得逞,曹魏也只得无功而返了。

所以,东吴在夷陵之战胜利后,不是不想灭蜀,而是灭不了,也不能这么做。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指挥兵马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可谓强劲。孙权见刘备来势汹汹先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陆逊与刘备相持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重大失败。

那么吴国在取得重大胜利后,为什么不趁机灭掉蜀国呢?

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孙权没有趁机灭掉蜀国最重要的原因是惧怕曹魏政权趁机灭掉吴国。

从当时的战场形势来看,刘备与曹魏之间有东吴阻隔,虽然孙权为了拉拢曹魏政权第一时间向曹丕称臣,但夷陵之战后孙吴虽然胜利但也受到很大损失,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吴国进一步攻打蜀国,曹丕很可能趁虚而入,吴国腹背受敌,那么先被灭掉的就是吴国。

这也是由三国地理形式决定的,无论蜀国和吴国谁胜谁负,曹丕唯一可以攻击的只有东吴。

何况蜀国和吴国一旦分出胜负,曹魏政权要面对蜀国和吴国合而为一的力量,对曹魏政权相当不利。曹魏政权不可能等着吴国灭掉蜀国后再攻打吴国,东吴很可能面对魏国和蜀国的夹击。

(二)、蜀国地势易守难攻。

蜀国的主要位置是现在的四川、贵州、陕西等区域。陕西等区域属于黄土高原,而四川、贵州属于山地。从古至今,山地一直都是易守难攻的地区。

古代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水利资源丰富,四川盆地历来被称为粮仓。

夷陵之战后蜀国虽然势微,但吴国损失也不小。当时为了抵抗刘备,除了后方留下必要的兵力,东吴已经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派上了前线。东吴虽然在战役中打败了蜀军,自身也蒙受了过万人的损失。

吴蜀相较依然势均力敌,何况吴国以长江为险善于水战,如果进入山地战没有优势可言。

总之,吴蜀相争不能不顾及曹魏政权虎视眈眈。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吴国和蜀国夷陵之战也是下大了国本,没有实力进一步攻打蜀国。

何况以水战之兵与蜀国打山地战,最终吃亏的可能是吴国。

所以吴国虽然夷陵之战胜利,也不敢有贪图蜀地之心,它没有应对蜀魏夹击的实力,也没有能力逾越蜀国的天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