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自己当蜀国的皇帝,蜀国会胜出吗?

蜀国的败亡不是因为诸葛亮不是皇帝。诸葛亮如果亲自当了皇帝,北伐更不可能胜利;甚至不需要北伐,魏国南征、吴国西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灭了蜀汉。原因何在?

第一、如果诸葛亮废掉刘禅称帝,就不能以汉室正统自居,北伐曹魏就师出无名,诸葛亮失去了道义的制高点,蜀地官员和百姓都不会大力支持他,他就更不可能成功。相反魏、吴对蜀用兵,则可以说是师出有名了。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北伐是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的。蜀汉的国号为“汉”,也是表示继承东汉,延续汉朝福祚的意思,代表着汉室的正统。因此,蜀汉的北伐才获得了蜀地官民的全力配合和支持。诸葛亮每次北伐均能征集十万以上大军,这对于人口不多的蜀汉来说,是着实不易的。如果失去了广大官民的支持,诸葛亮就连兵源都是问题,更别说是北伐了。诸葛亮如果称帝,就会是“诸葛蜀”,大家觉得这个称呼顺耳吗?所以,如果诸葛亮称帝再北伐,就缺乏代表正义的主观能动性;恐怕他自己也没有信心取得胜利,因此就更不可能胜利。

有一句歌词唱道:

“爱不及开始,便匆匆结束。”

如果诸葛亮称帝,那结果就是:北伐还不及开始,就匆匆失败了。“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虽然失败,但是起码他还享受了一个过程。如果他称帝以后再北伐,恐怕不是功败垂成,而是功败于始。

第二、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于他的权力小、地位低,而是形势使然、蜀汉的整体实力使然。

诸葛亮名义上是丞相,是二把手,但是实际上却是蜀汉的最高决策者。我们都知道,刘备驾崩前交代给刘禅、刘理、刘永等,让他们对诸葛亮以父礼事之。也就是说,让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从这个角度考虑,诸葛亮就是“太上皇”。这样,关键时刻,诸葛亮是有否决权的。所以,《三国演义》原著中和电视剧中,每每诸葛亮和刘禅意见相左的时候,刘禅都顺从了诸葛亮。虽然往往都是刘禅最后批准了诸葛亮的请求,但是刘禅不批准能行吗?不批准,诸葛亮就跪地不起了。刘禅能忍心让诸葛亮老是跪着吗?那岂不就违背了先帝以“父礼事之”的遗嘱吗?

诸葛亮掌握着蜀汉的军事、行政、经济、人事、外交等大权,刘禅只是负责祭祀一类的礼仪性和程序性的工作。诸葛亮又是刘禅的“相父”,地位之高,无与伦比。诸葛亮的意志,在蜀汉畅通无阻,所以他北伐的阻力不是来源于权力不够,也不是民众支持的力度不够。

第三、诸葛亮不是皇帝却掌握着最高权力,蜀汉这种体制其实更有利于他的北伐。因为,后方有刘禅坐镇,诸葛亮更可以后顾无忧地进行北伐。

曹操四处征战,他的后方依靠荀彧,但是荀彧有些事情绕不开汉献帝;如果后方交给汉献帝,汉献帝却不能和他一心一意。而刘禅同学对诸葛亮的北伐可是一心一意地全力支持的。这点,诸葛亮就比曹操有利的多。我们知道:曹操北伐袁绍,后边有刘备乘机捣蛋;曹操南征陶谦,吕布就来个黄雀在后;曹操东征孙权,西凉马腾就成了后顾之忧……曹操的困境都是由于没有获得皇帝的认可和支持。至于曹操为什么不能获得皇帝的认可和支持,今天不是讨论的重点,因此我就点到为止了。

有人说,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因为苟安传播流言被后主刘禅召回,这不是诸葛亮受牵制的证明吗?是也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表面看起来是,实际上也是,但是却不应该是。就是说,不应该造成这样的结局。

皇帝刘禅召回,诸葛亮敢不班师回朝吗?诸葛亮可以敢,也不应该不敢。后主召你回来,你就回来?那么,后主不让你北伐,你为什么非要北伐呢?既然出发的时候不听皇帝的,为什么班师的时候就得听皇帝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

后主曰:“当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能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孔明曰:“臣受先帝之遇之恩,梦寐之间,未尝不设伐魏之策。竭力尽忠,为陛下克复中原,重兴汉室,臣之罪也。”

由此可见,后主刘禅已经不愿意北伐了,希望能够安享太平。另外太史官谯周也提出天相不应该北伐了。但是诸葛亮还是一意孤行,坚持北伐。后主也拿他没任何办法。《孙子兵法》云:

“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意思就是:根据实情,如果能够取胜,国君不让打,也必须要打;如果实情不具备取胜的条件,国君下令打,也坚决不打。一个好的军队统帅,应该进不贪图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违抗君主命令的罪责。只以保全民众和士卒,并对国君有利就行。这样的将帅是国家之宝。补充这段话的一句就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也是许多大将违抗君主命令的最有力的借口和最正当的理由。更何况,诸葛亮已经是蜀汉的最高决策者了,只要有利于国家和君主,他完全可以不理会刘禅的召回,继续进行他的北伐。要知道,邓艾都敢以此理论拒绝服从司马昭的命令。

但是,这次诸葛亮却非常顺从地服从了刘禅的命令,班师回朝了。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听话?原因就是:

诸葛亮做不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甚至正好相反。诸葛亮是“进而求名,退则避罪”。

诸葛亮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成功后流芳百世;而一旦北伐失败,他却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他的北伐,出征就必须让刘禅“批准”;后退则一定让刘禅“背锅”。既然如此,诸葛亮就不敢按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常识去执行。

诸葛亮想要借机回朝,以“清君侧”的名义清除异己。

当然,他这样做也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可能也是为了北伐大业不受干扰。但是,你满可以等到战略目标实现的时候再回朝啊!没有必要,一接到圣旨就立即执行啊!就连岳飞还得十二道金牌,才召回了朝中。诸葛亮在朝中的权力和地位都比岳飞高得多了,可是一纸文书,诸葛亮立即就回。诸葛亮就如此地“听话”?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诸葛亮本来也想退兵,刘禅的圣旨正好成了他的借口。

诸葛亮形势一片大好啊!为什么也想退兵呢?因为诸葛亮此次北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这次的目的是什么?大家应该知道,反正不是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不是一次战役的大胜就能决定的。

诸葛亮这次用八卦阵大破司马懿,使得司马懿不得不使用了间谍,施行离间计。诸葛亮的目的达到了,就是:在战术上打败曹魏,使曹魏不敢来侵犯,达到以攻为守即可。至于能不能恢复中原,天知道!

第四、诸葛亮有些事情感到为难和棘手的时候,刘禅就主动帮他解决,使得诸葛亮北伐之路更加畅通无阻。

李严违背了军令,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也不好过于追究李严的责任。刘禅就出面,把李严贬为庶人,替诸葛亮清除了障碍,扫清了道路。

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否受到了刘禅的牵制,关键不在刘禅,而在于他是否愿意受牵制。诸葛亮受先主托孤,长期名正言顺掌握蜀汉的最高权力。刘禅不但牵制不了他,而且还要老老实实地配合他,当好他的助手。

所以,当时的蜀汉的诸葛亮刘禅体制要比东汉曹操刘协体制、曹操荀彧体制都要优异的多;也比东吴的孙权陆逊体制要好。诸葛亮不当皇帝,在相父的位置上领导北伐比自己担任皇帝要利大于弊。

如果诸葛亮自己当蜀国的皇帝,蜀国会胜出吗?

谢邀!

可以肯定诸葛亮如当蜀汉皇帝不但不会胜出会输得更残。

(一)理由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他本人就是追随刘备打着匡扶汉室旗号而来的,刘备且顶着中山靖王玄孙才敢掀杆而起,才有英雄联盟,诸葛亮是八杆子打不着的。

(二)诸葛亮天生是劳苦的命,只能打下手,当不了皇上,那《事必躬亲》四个字不是用在哪里都行,就一县之长做比喻,样样过问你过问得了吗?那县设那么多部,委,办,局干什么呢?可以这么讲诸葛亮不懂发挥集体的智慧只相信自己,后来诸葛主政期间人才凋零这里铁的事实。

(三)无论荆州势力,还是益州势力都不会买诸葛亮的账。益州士族,托孤重臣李严,大将魏延,包括赵云是刘备的铁粉,诸葛亮若有不轨行为立即会被内部人诛之,别说胜利,连命也保不住。诸葛在组织能力,用人能上比刘备差得很远,不是一个级别。

(四)当年的曹操,司马懿权倾朝野,兵多將广都不敢称帝,怕的就是汉朝士族,各诸侯群体而攻之,曹操为什么奉天子(也有人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原因就是名要正言才顺,名应该是大于利的。

(五)诸葛亮本人也是忠于刘备想匡扶汉室的,绝不会出尔反尔,否则他不叫诸葛亮了,题主也就是想象力丰富罢了,闲聊而已!

如果诸葛亮自己当蜀国的皇帝,蜀国会胜出吗?

如果诸葛亮自已当皇帝会马上灭亡,原因,

一,没有刘姓的旗号,名不正。言不顺,内部反对之声四起。

二,诸葛自以为天下第一,看不起任何一个同事,会成为孤家寡人。

三,诸葛不是帝王之才,没有开国帝王之大气。

四,他刚复自用,不能接受他人之建议,排除异己,不用贤才用奴才。

如果诸葛敢称帝,蜀地各派系会马上造反,有可能不上半年,诸葛之旗号会马上灭亡。

如果诸葛亮自己当蜀国的皇帝,蜀国会胜出吗?

首先,这个伪命题不能胜出。

诸葛亮作为古代忠义贤相的代表,立志效仿管仲乐毅的高风亮节,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对不会做出"如果刘阿斗扶不起,就自行决断"的事来。否者,诸葛亮就变成了诸葛不亮,就要消失在黑暗之中了。

在三国鼎立之中,蜀汉最为弱小,换作任何人,都很难北占曹魏天时,南据孙吴地利,就是诸葛亮竭尽全力争取人和,奈何有心杀敌,无力回天。诸葛亮作为蜀汉掌管军政大权,直接带兵六伐,能以攻为守确保后方安定,已是蜀汉最好的结果了。

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好皇帝,也需要左有张良式谋士,右有韩信式战将,方能坐镇中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总不能让皇帝干领兵打仗的事吧!

蜀汉未能大一统,主要是失去了关羽,失去了荆州战略要地,失去了一次效仿汉光武的"隆中大计"。

按照"隆中大计",刘备大军出益州,另派一员上将出荆州,直扑洛阳,两路夹击。赢了曹魏,就等于占据了天下制高点,天下可定。

但计划不如变化,刘备倾力进占益州,半途雏凤不幸命丧落凤坡,不得已从荆州调回诸葛亮。让关羽一人独撑荆州。遂酿良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悲剧。

荆州之失,蜀汉就变成三国最小的国家。本来人口和土地已超过东吴,声威隆盛,大有将"隆中大计"付诸行动。而关羽和荆州没有了,天平已不倾向蜀汉了。

诸葛亮纵有通天本领,也难以施展平生的抱负了。除非司马懿没有东山再起,曹魏阵营自乱阵脚,诸葛亮可以让魏延放手一搏,直捣老巢,方有取胜的可能了。

而这一切,别提了,都是事后诸葛亮啊!

如果诸葛亮自己当蜀国的皇帝,蜀国会胜出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一直都是出动出击,给我们一种曹魏不过如此的错觉。

但是个人观点:假如诸葛亮自己当皇帝也很难胜出!

原因分析如下:

1、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诸葛亮称帝,势必要废掉刘禅,刘备收拢的人才大多有光复汉室情结,文臣武将不会跟随他。如果刘备还在世就更加不可能了,那个年代命如草芥,可能会被赵云这些死忠直接废掉。别说争霸天下,直接就胎死腹中了。

三分天下

2、人才凋零

蜀国中后期,蜀国人才凋零。三国后期十大名将中除姜维(蜀国)和陆抗、丁奉(吴国),像邓艾、钟会、夏侯霸、文鸯、王濬(jun)、羊祜(hu)、杜预都是魏国战将。

3、蜀地人口、经济等资源劣势,支撑不了征战中原

①人口劣势,魏国人口占了绝对优势,数倍于蜀国。

263年,刘禅向邓艾上户口簿,计“户28万,人口94万,兵10.2万、吏4万”

263年,曹魏有“户66.34万,人口443.28万”

280年,西晋灭吴时,吴国有“户52.3万,人口230万,兵23万,吏3.2万”

西晋统一时,全国总人口是767万,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是5648万6千8百56,可以看到从东汉某年战乱到西晋再次统一,人口数量衰减巨大。

人口对比

②经济不如魏吴、当时中原是全国经济核心地区,蜀地顶多就是农业发达点,经济完全比不上魏国和吴国。

4、综合上述条件、地理位置注定了蜀国的失败

蜀地易守难攻,诸葛亮想争夺中原必须主动出击,不可能一直当缩头乌龟,而从诸葛亮几次北伐就能看出来。但曹魏在北方,拥有巨大的骑兵优势,加之有后勤补给优势,蜀国想大胜取得辉煌战果的可能性很小。蜀地确实是进可攻、退可守,但是自身实力限制在那,虽然能硬撑,但失败是迟早之事。

诸葛亮六出祁山


以上言论,为个人观点,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如果诸葛亮自己当蜀国的皇帝,蜀国会胜出吗?

显然不会的,诸葛亮刚愎自用,不去培养人才,历史上成功的帝王哪一个背后不是有一个政治集团,汉高祖刘邦,沛县带出来的人,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一块商量事情,当然刘邦本身自己也非常优秀,善于听取意见,懂得变通,领悟力极高。

加上他遇到的名将韩信,名仕张良,后勤保障萧何,虽然他前期打不过项羽,好像从来都没有打得过,最后一次还是韩信出手灭了项羽,但是刘邦懂得用人,识人,反观诸葛亮呢,凡事都是自己做主,用了一个马谡,结果这个人纸上谈兵,魏延奇谋,诸葛亮不用,

那韩信呢,他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前可是没打过仗的,但是韩信喜欢用奇谋,这一点比诸葛亮要强很多了,诸葛亮至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操劳,身后根本没有一个政治集团辅佐他,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诸葛亮还喜欢搞小动作,对待反对自己的人,毫不手软,自己北伐没有取得成绩还不让人说了。但是他不爱听,动不动就把人搞死,这样谁愿意在他的身边待呢?

一句鸡汤,你优秀了,自然会有更优秀的人与你并肩,首先足够自己足够优秀,其次是让比你优秀的人帮着你变得比他们还优秀,诸葛亮他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以上观点自己随手而写,轻点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