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卤城大战是诸葛亮采取“重地则掠”、诱敌深入的谋略,达到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诸葛亮五出祁山,由于粮草接济不上,就率军乘麦熟到陇上割麦,以充军粮。司马懿当然料到诸葛亮必会利用“重地则掠”的谋略,就提前在陇上安营扎寨,阻止蜀军前来割麦。这样,围绕着割麦与反割麦,诸葛亮和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

诸葛亮的探马打探到司马懿已经率兵在陇上安营,深思熟虑以后,就派遣三万士兵,每人带一把镰刀和驮绳去陇上割麦。同时,诸葛亮令人推出三辆一模一样的四轮车,每辆车又各配二十四人,他们个个身穿皂衣,赤着脚,披头散发,手持宝剑和七星皂幡,在四轮车的左右推车。诸葛亮又命赵云、姜维、魏延扮成天蓬元帅的模样,各率一千军士,走在四轮车前迎击魏军。

魏军见了这种阵势,感到稀奇古怪,赶紧向司马懿汇报。司马懿一看,只见孔明端坐四轮车上,头戴簪冠,身披鹤氅,手摇羽扇,左右二十四人个个似天神下凡;前面的千余士兵,人人像凶神恶煞。司马懿认为这是孔明的疑兵之计,就派三千军马去捉拿装神弄鬼的孔明。

魏军追了一程又一程,只是追不上。当魏军停下来不追的时候,诸葛亮的四轮车也停了下来;魏军退走的时候,四轮车又带着士兵跟了过来。魏兵个个不寒而栗,越追越是害怕,急忙赶回大营,向司马懿禀报事情的经过。司马懿说:

“这是孔明用的奇门遁甲中的缩地法,我们不必追了,也不必再去理睬他们了。”

魏军闭门不出,营外却传来了蜀军的擂鼓呐喊声,蜀军主动杀了过来。司马懿一看又是昨日的四轮车,就吩咐魏军把四轮车赶开。他眼看着四轮车被远远赶走,直到看不见为止。谁知,回头一看,那辆四轮车又出现在营前,司马懿就亲自带兵追赶,情况果然和士兵汇报的一致。司马懿就勒马回军,四轮车却又挡住了他的去路。司马懿往前看,前面有四轮车;往后看,后边也有四轮车。司马懿被四轮车搞得心慌意乱,就干脆弃了陇上的大营,带兵回到了上邽城,闭门不出。

诸葛亮用神出鬼没的疑兵掩护三万士兵割麦,并把割到手的麦子,全部运到卤城打晒。卤城大战,就此上演。

诸葛亮虚张声势把司马懿按在了上邽城。司马懿的探马探到诸葛亮只有少量士兵前来割麦,大军驻扎在祁山,就准备乘虚攻打卤城,想来个瓮中捉鳖,活捉诸葛亮。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晚上必然来攻打卤城,就把大批士兵埋伏在城外的麦田之中和城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处,城里留下少量弓弩手守城,只听号炮一响,就一齐杀出。

魏延感到疑惑不解,就问道:“丞相怎么知道敌军今夜必来攻城呢?”诸葛亮说:

“我用疑兵之计吓走司马懿,我们乘机割麦。但是这种疑兵之计,只能瞒过司马懿一时,当他得知我们兵少,必然会乘虚来攻。司马懿颇懂兵法,见到有机可乘,他是不会错过的。”

所以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已经把司马懿研究到了础润知雨的境界了。司马懿只要一抬屁股,诸葛亮就知道他要往哪里去。

当夜三更,魏军果然兵分两路,前来偷袭卤城。魏军在黑暗中接近了城池,城上矢石如雨,狂泄而下。魏军猝不及防,有些乱了阵脚,突然又是一声炮响,城外喊声大震,蜀军从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方向像潮水一样杀向魏军。魏军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搞得晕头转向,顿时大乱。蜀军乘乱冲杀,司马懿和郭淮一见魏军已经大乱,无力作战,只好率兵撤退。蜀军乘势追杀,魏军大败亏输,司马懿拼命突围而逃。魏军伤亡二万五千多人马。

诸葛亮以不到二万人,打败了司马懿来犯的十万大军,而且歼灭魏军两万多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了奇迹。卤城防御战的关键是:诸葛亮将计就计,以“出其匿伏”之计,打败了司马懿的“乘虚而攻”之计。

诸葛亮料敌先机是这场战斗取胜的决定因素。诸葛亮的妙计就妙在:

他把大批军马埋伏在城外,城内只留少数弓弩手,当司马懿来攻城时,佯装不知不觉,使司马懿以为魏军偷袭成功。在魏军自鸣得意而松懈的时候,城内城外突然发起攻击,一瞬间打乱了魏军的阵脚,乘乱冲杀,而获得大胜。

诸葛亮对司马懿要来偷袭的计谋完全是一种判断,因为事先并无任何迹象可供分析。但是,诸葛亮的判断和推测也不是凭空臆想的,他是根据战场的态势和司马懿的用兵特点来决策推断的。由此可见,战争之中,不仅要对敌方知情、知势,还要知人。

诸葛亮在城外打击攻城的敌军而守住了城池,是对“以攻为守”的灵活运用。对于兵法,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真实历史上的“卤城之战”,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总计歼灭司马懿军队两万五千多人,重创了司马懿统帅的魏军,自此司马懿畏蜀如虎,而在其中的“卤城之战”,诸葛亮采取诱敌深入、围点打援的策略,运用伏击,以弱胜强,歼灭魏军一万五千多人。此战也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之战”的历史原型。但这一战不是中国历史上诱敌深入的首战。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白起就曾统帅六十多万虎狼之师,在“长平之战”中实施过诈败诱敌深入、断敌粮草退路、阻其援军的策略,最后一举歼灭赵括四十余万大军。

历史上的“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采用火攻,也没有遭遇大雨,而是在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后,在蜀汉军队与龟缩在城池中的司马懿残部对峙期间,下起了连绵雨水,导致西汉水发大水,使得蜀汉无法通过水路继续运输粮食,而李严陆路运粮不力,最终使得蜀汉北伐军缺粮,诸葛亮只好撤军,司马懿得以逃过一劫,避免了被诸葛亮全歼。

公元231年阴历二月,蜀汉发起了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在汉中留下三万军队给骠骑将军、中都护李严,用以保障汉中安全且负责蜀汉北伐军的后勤供应,然后诸葛亮亲率五万步兵向西出发,进攻曹魏陇右之祁山。

在一年前的第三次北伐中,蜀汉军队夺取了阴平郡、武都郡,并在随后的阳溪之战中先后大破郭淮、费耀统领的关陇军团,因此陇右之魏军兵力薄弱。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攻击陇右,迫使曹魏出动中央军进行救援,然后寻机重创及消灭魏国实施救援的中央军。

西汉水从武都郡穿过,治所下辨设有码头,人口比较多,一派繁荣富庶景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蜀汉用船只经西汉水给北伐军运粮。

蜀汉北伐军从汉中刚一出动,军情就通过细作及斥候迅速传到了洛阳。由于大司马曹真病重,魏明帝曹睿于是任用大将军司马懿都督庸、梁二州诸军事,负责西部战事。

司马懿统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领精锐的十万中央步骑混合军团去救援祁山。

曹魏之所以出动中央军团,是因为其关陇军团已经在此前的阳溪之战中被魏延、吴壹打残。此次诸葛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逼迫曹魏出动中央军团劳师远征,既消耗其国力,又寻求达到消灭魏军有生力量的目的。

曹魏大军从关中出发前往上邽时,张郃向司马懿建议分一部分兵驻守在关中西端的重要后勤基地庸、郿二城,被司马懿拒绝。

【郃欲分兵驻雍、郿。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司马懿率军迅速赶往上邽,留下四千精锐军队给郭淮、费耀后,自己亲率主力军队,离开上邽,继续驰援祁山而去。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离开上邽,已往祁山开来,遂留数千军队继续进攻祁山堡,以持续吸引司马懿来救,自己则亲率主力部队经籍口、异道迂回逆奔上邽而去。

司马懿率领大军离开上邽、到达隃麋后,继续往祁山快速前进,但在即将到达祁山时,突然得知诸葛亮主力军队出现在了自己的后方,留在上邽的郭淮、费耀,率领四千精兵去偷袭诸葛亮时,遭遇伏击,几乎被全歼,上邽后勤基地被蜀军端掉,而且蜀汉军队开始抢割陇上的小麦。

显然,诸葛亮抢割陇上麦子是以战养战,既是为了给蜀汉军队自己准备粮食,同时也是为了断掉魏军的后备粮食。

想到即将要陷入缺粮困境,魏军将领大感恐惧。司马懿安慰道:“诸葛亮考虑的事情繁多,人又谨慎,他必然先设置营垒确保稳妥,然后再割麦。咱们有两天时间足可以赶到。”于是魏军放弃对祁山的救援,急忙掉头往回赶,经两昼夜紧急行军后,大军抵达上邽之东边,与蜀汉军队隔渭水相遇,双方隔水对峙。但几天后,诸葛亮突然率军撤走。

司马懿跟手下将领得意地说道:“我们来回长途紧急行军,非常疲劳,懂军事的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但是诸葛亮却不敢依据渭水应战。这个诸葛亮不难对付!”

司马懿率大军在后跟踪而进,追赶了大约八十里路后,在西汉水北岸,又远远地看见了蜀汉军队。由于魏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司马懿手下将领纷纷请战,要求直接挥兵攻打,但司马懿未轻举妄动。

【(宣王)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

【(帝)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

【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司马懿让大军列好阵势,做好埋伏,然后派遣手下将领牛金带领轻骑兵去攻击蜀汉军队,意图假装败退以引诱蜀汉军队追击,但是刚一接触,蜀汉军队却突然再次撤走。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眼看蜀汉军队迅速撤走,张郃向司马懿建议道:“蜀军大老远来进攻陇右,我们应该从长计议,不与他们作战最为有利,况且我们祁山堡的守军已经知道我们大军已到,必然会继续固守,不会轻易放弃。如此,我们就驻守在这里,然后分出一支奇兵,装作绕道去截断蜀军后路的样子。我们虽然不宜进攻他们,但也不能不逼迫他们,免得让大家小看我们。现在,诸葛亮军队粮食不多,坚持不了多久也将要退走了。”司马懿没有听从张郃的建议,继续率大军追赶蜀汉军队。

【(宣王)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司马懿大军继续紧急行军七十里左右,途中经过木门道,向南抵达祁山附近之卤城地区,发现蜀汉将领王平正带领一部分军队在西汉水南岸据山驻守,而诸葛亮自己则在北岸依山驻扎。司马懿随即登上西汉水北岸的山上,不发起进攻,却修筑营寨,与诸葛亮对峙。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司马懿手下的贾栩、魏平等一帮将领纷纷请战,并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很不爱听。但由于此前诸葛亮破坏了曹魏上邽后勤基地,并收割了陇上小麦,使得魏军粮草不足,于是在对峙十多天后,司马懿决定速战速决,向蜀军发起进攻。

【是时,陇右无谷,宣王等粮亦尽】

司马懿命令张郃率领一部分军队进攻南岸的王平,而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大举进攻北岸的诸葛亮军队。眼看北岸蜀军抵挡不住,往后逃跑,魏军乘胜追击。正在大举追杀时,突然两翼冲出了魏延、高翔、吴班率领的大批蜀汉军队,箭如雨下。魏军立刻损失了一万五千多人,损失惨重,司马懿急忙转身往回逃跑,疯狂地跑了七十多里,躲入先前的城池中避战。 此时攻击王平的张郃军队,攻不动南山,见状也赶忙跟着逃跑。蜀汉军队则乘势追杀了七十多里,然后与躲入城池中的司马懿残部再次对峙。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三国志 王平传》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那个时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长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着“卤城之战”曹魏损失一万五千名左右的士兵。

对于“卤城之战”,陈寿《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均有所隐晦,只写了一半,没交代“司马宣王攻亮”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交代“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之后的下文,恰恰是缺失了《汉晋春秋》这一段相关文字;《晋书》更是美化司马懿,把诸葛亮卤城之战中的“诈败诱敌”当做诸葛亮真败进行描写,同样也没有交代下文。但在《汉晋春秋》与《资治通鉴》里记载比较完整,算是对《三国志》进行了补充。再结合地理,敌对两军自卤城之战后,对峙位置从木门道以南的卤城地区转变到了木门道以北,明显看出司马懿曾经往上邽方向逃跑了至少七十里路,说明《汉晋春秋》的记载是真实的。

当然,陈寿《三国志》成书于司马氏晋朝,必然要体现司马氏当局的意志,必然要掩盖司马懿本人的败仗。考虑到蜀汉没有史官以及陈寿艰难的处境,可以理解作者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交代“卤城之战”下文的原因。须知陈寿在著写《三国志》时,因稍微客观了一点,就“战战兢兢,死罪死罪,顿首顿首”。

自阴历五月中旬卤城之战结束后,开始连续下雨,诸葛亮担心西汉水涨水,预感粮草运输将会出问题,于是写信给驻守在汉中、并负责粮草的李严,提出了三个策略。上策要求李严率领驻守在汉中的三万军队迅速前往几无兵力的关中雍、郿二城,截断司马懿军队后勤供应及其退路。 这个上策正是先前曹魏大军从关中出发时,张郃所担心,故那时曾建议司马懿分兵留守雍、郿二城。中策则是要求李严努力克服困难,继续保障北伐军的粮食供应。但是李严在回信中拒绝了上策和中策,并要求诸葛亮撤军,采取了要求诸葛亮撤军这一下策。

【《华阳国志》记载: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

“黄土”即如今陕西汉中勉县的黄沙镇,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在黄沙镇屯田、练兵。

由于诸葛亮先前抢割了陇上小麦,导致司马懿大军濒临断粮,但由于郭淮长期驻守陇右,具有主场优势,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从少数民族手中搜刮了一批粮食,靠这些粮食苦苦坚持,直到从关中辗转运来粮食。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连绵的雨水使得西汉水暴涨,无法行船,李严难以通过水路运粮,也未能通过陆路运来粮食。李严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到达北伐前线,面见诸葛亮,不断地要求撤军。到了阴历六月底时,蜀汉北伐军粮食将尽,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撤军,认为撤退中的蜀军必然军心动荡、队列不整,又缺乏营寨保护,正是趁机歼敌的良机,于是命令张郃率兵追击。张郃认为“归兵勿追”,结果司马懿不听,强令张郃执行命令。结果当世名将张郃在木门道惨遭蜀军伏击而陨落,数千魏军被歼灭。

【《三国志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华阳国志》: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张合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

【《三国志 诸葛亮传》: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三国志 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遭受重大损失,总计被歼灭两万五千名左右的士兵,损失名将张郃,自此畏蜀如虎;战役中诸葛亮不拘泥于兵法,灵活机动,始终保持主动,始终牵着司马懿鼻子走,通过诱敌深入、围点打援和伏击,大量歼灭了曹魏有生力量,严重消耗了曹魏国力,最后安然撤军。

远在成都的蜀汉皇帝刘禅,得知诸葛亮撤军,遂派人询问李严,说形势大好为何撤军?李严回答说这是诸葛丞相为了诱敌深入、扩大战果,以进一步重创魏军。

诸葛亮撤军回汉中后,李严却表示惊讶,声称粮食充足,问诸葛亮为何撤军?

如果说诸葛亮以前因为顾全大局还能容忍李严的一系列错误行为,但这一次李严不仅严重失职,还欺上瞒下,给北伐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更是企图逃避责任并推卸责任于诸葛亮。诸葛亮决定不再容忍,随即与车骑将军刘琰等众多大臣共同向刘禅上书,弹劾李严,并展示与李严的往来书信,当场对质。李严哑口无言,被刘禅贬为庶民。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卤城之战是发生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场较量,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兵北伐祁山,而魏国则以司马懿为都督率兵抵御,诸葛亮通过诱敌深入,最终击败魏军,且导致魏国大将张郃被射杀。大致介绍一下这场战役的经过吧。

战争背景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将魏将贾嗣、魏平围困在祁山。而此时魏国方面曹真刚刚病逝,于是以司马懿为都督,提督雍、梁二州军事,统率张郃、费曜、戴凌和郭淮等救援祁山。

张郃献分兵策,意图兵分两路,一路全力救援祁山,另一路则驻守关拢,意图前后夹击,全歼诸葛亮军于陇右。

司马懿则认为,如果分兵后的两路大军都能独挡诸葛亮,分兵自然是个好办法,如果不能挡,那么就会被诸葛亮各个击破。司马懿的战略是以将军费曜和征蜀护军戴凌率军四千协助郭淮镇守上邽,自己则亲率大军救祁山迎战诸葛亮。(下图,双方进军路线)

司马懿没有分兵,诸葛亮却分兵了,他料定魏军必定会前来营救祁山,于是诸葛亮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攻祁山吸引司马懿,自己则亲率另一路从祁山至上邽。

诸葛亮为何面对魏国大军仍然选择了分兵,他又跑到上邽去干什么?事实上,诸葛亮是跑去收麦子了。

偷割麦子,诱敌深入

我们知道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困难就是后勤运输,所以诸葛亮趁着司马懿亲率大军救援祁山,后防较为空虚的时机,果断分兵前往魏国的后勤基地上邽,击败了驻守此地的郭淮和费曜,然后跑去收割魏国的麦子。这也源于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他认为司马懿在得知自己绕道后方之后,必定会率军前来攻击自己,而不会选择继续进军祁山。

史料记载,魏军在得知诸葛亮突然出现在自己后方“诸将皆惧”,而司马懿也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果断放弃了进攻祁山,而选择了回军迎战上邽的诸葛亮。原因有二,一是只要击败诸葛亮的主力,那么祁山之围自解。二是自己大军的物资储备基地被占,容易造成军心涣散,于战不利,所以必须回救。

然而就在司马懿疾行两日两夜,马不停蹄的率领大军返回时,诸葛亮却来了个“望尘而遁”。诸葛亮并没有和司马懿正面交锋,而是撤往了上邽以东。

司马懿扑了个空,于是向手下将领说诸葛亮这是不懂兵事,既不选择以逸待劳迎战我军,又不敢据渭水抗击我军,说明他根本不敢和我们正面交战。于是乎,司马懿为了击败诸葛亮,顾不上休息,又连忙率军追了上去。

司马懿这次倒是追上了,史料记载司马懿“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双方军队在汉阳相遇。好不容易追上了诸葛亮,司马懿连忙发起进攻,史料记载司马懿“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也就是说,双方才刚刚接战,诸葛亮又跑了,这次他直接撤往了卤城,而且占据南北二山,对魏军形成了包围。

卤城之战,魏军惨败

从史料记载来看,卤城有南北两座山,两座山之间还有条河,诸葛亮将军队一分为二,亲自率军驻扎在北边,王平驻军于南侧,阻断中间河流,对魏军形成包围。这是由于魏军主要以骑兵和战车为主,而蜀军则以步兵为主,这种地势下交战,对于蜀军更为有利。

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突然停军有些不解,因此未敢直接发动进攻,而是选择了观望。他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必然不足,久而久之蜀军自会撤去。然而令司马懿没想到的是,蜀军的军粮没有出现问题,魏军的粮草却开始紧张了。加上部将强烈要求出战,于是在五月,司马懿终于对蜀军发动了进攻。

由于蜀军驻守在南北两边,因此司马懿也兵分两路,使张郃领兵攻击南部的王平,而自己则率军攻向北方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部署是将主战场放在北方,令南方的王平依据防御工事坚守不出。

在北边,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也就是没有选择死守,而是令魏延等人对魏军展开反攻。另外根据记载,“帝攻拔其围,亮宵遁”,司马懿对北边的诸葛亮发动进攻之后,迅速突破了北方的蜀军,诸葛亮又给跑了,于是追击。

诸葛亮显然又玩了一次诱敌深入,如此被轻易突破的北部防线显然不是蜀军主力,诸葛亮“一战击溃”,魏军追击,然后再由以逸待劳的主力对魏军来了个迎头痛击。可想而知,司马懿这次显然是败了。

卤城之战以司马懿的战败而告终,根据蜀汉一方的记载,诸葛亮这一战缴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而之后,魏国方面为战败的司马懿再次增兵,双方对峙一个多月,蜀军由于粮草不济开始撤退,而魏军的援军也已经到达,于是对蜀军再次展开追击。诸葛亮却设下伏击,再次战败魏军,而且射杀了魏国大将张郃。

虽然这也是一场精彩的诱敌深入战法,不过却不是历史上第一例,长平之战白起采取的也是诱敌深入之策,最终将赵括率领的赵军围困击败。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史上一般把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主动退避三舍击败楚军,以及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将领白起击败纸上谈兵的赵括,称作较早的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争。

远的不说,就在蜀汉建立不久后,刘备发动征讨孙吴的夷陵之战,孙吴大都督陆逊诱敌深入,火烧连营,一战击败不可一世的刘备,就是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之一。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就整个战役而言,诸葛亮采取的是典型的声东击西战术,并非诱敌深入。

其中的卤城之战,不仅不是诱敌深入,而且更不是最早的战例。

最关键的是,这次战役的结果,对诸葛亮来说是胜是败,也存有很大的争议,史书有截然不同的记载。

不同史书记载的不同的卤城之战的过程

对于卤城之战,大体上有三个版本的记载:

陈寿版本的卤城之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输粮草。粮草用尽,退兵途中,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张郃。

陈寿先生,记载非常简单,既没有提到卤城之战,也没提到诱敌深入的问题,在何地、如何射杀张郃也不得而知。

张郃是曹魏后期超重量级别的人物,足以影响曹魏国家基业的大将,他被射杀,影响深远,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才是。

陈寿之所以没有较详尽的记载,就是对这场战役的结果存在质疑。

既然搞不明白,就一笔带过,让别人去补缺,让后人自己去分析、判断。

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同样是《三国志·张郃传》的记载,几乎是如出一辙,诸葛亮还保祁山,张郃追至木门道,被诸葛亮所设伏兵,乱箭射中右膝身亡。

因此,从陈寿所记载的这次北伐来看,非常简略。除了诸葛亮设伏射杀张郃之外,看不出其他更大的战术。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的记载

习凿齿是东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汉晋春秋》,对诸葛亮这次北伐记述比较详细。

但习凿齿记述三国史事,是以蜀汉为正统,认为魏武帝曹操虽然有恢复汉室之功,但曹魏接受汉室禅让,再禅让晋朝,也是篡逆。他是以晋朝承接两汉为时间顺序,来记载这段历史的。

先不去管这些,看看习凿齿是如何记载卤城之战的吧。

(懿)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诸葛亮北伐,围困祁山,联络鲜卑轲比能等一起出兵,轲比能抵达故北地石城以响应诸葛亮。

当时,魏大司马曹真有病,魏明帝命司马懿从荆州入朝,把西方战事托付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就来到了长安,把大营驻扎这里,都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诸将。司马懿留下四千精兵,命费曜、戴陵驻守上邽,其余人马一起跟随西进,救援祁山。

这是司马懿第一次与诸葛亮面对面直接交锋,彼此互不了解,而且司马懿对于陇右地区的熟悉程度也远不如诸葛亮。

双方都比较谨慎,一上来 并没有直接肉搏,而是捉起了迷藏。

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

当时,张郃提出分兵进驻雍、郿,其意图是把兵力一分为三:一部驻守上邽;一部在雍、郿方向防御,保护长安大营;一部分救援祁山。

这可能是张郃多次与诸葛亮打交道,对诸葛亮用兵比较熟悉的缘故。但司马懿不同意,认为分兵上邽之后,若再分为前后军,一旦前军被击败,就成了楚三军被黥布所擒的局面。

也就是说,司马懿非常谨慎,把被诸葛亮分而围歼。于是,司马懿率大军尽出,进攻祁山。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前来救援祁山,就留下部分兵力继续进攻,然后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上邽。

留守上邽的郭淮、费曜等冒然与诸葛亮交战,被击败。诸葛亮趁机把上邽地区的小麦收割一空。

司马懿扑了个空,得知诸葛亮大军已经抵达上邽后,就回军追击,在上邽之东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集聚兵力,依靠险要,与诸葛亮进行对峙。

司马懿拒守不战,诸葛亮无法交战,于是引军而走。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

司马懿跟着诸葛亮就来到了卤城。

此时,张郃沉不住气了,就再次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远道而来,多次求战而未得逞,必然会认为不战对我军更为有利,推断我军打算以持久战拖垮他们。在祁山方面的守军得知我大军就在附近,军心自然稳定,敌军企图占领祁山的目的难以奏效。现在应该抓住机会,分出一支奇兵进攻敌军背后,对其发动突袭,而不应该畏惧不前,挫失民望。目前,诸葛亮粮食已经不多,不久就会离去了。”

但司马懿还是不同意分兵,继续寻找诸葛亮交战。但等遇到诸葛亮时,又在高处挖掘营寨对峙,却不跟诸葛亮交战。

司马懿葫芦里究竟卖的是啥药,没有人清楚。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贾栩、魏平等诸将多次请战,司马懿就是不同意。

魏军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是因为司马懿第一次到西线主持军事,与将领们磨合不够。将领们不能完全理解司马懿的战略意图。同时,也有不信任司马懿,认为他惧怕诸葛亮的意思在内。

到了五月份,在将领们的强烈请求下,司马懿才派遣张郃进攻南部,由何平(王平)督监的蜀汉无当飞军,自己从中道向诸葛亮大营发起进攻。

诸葛亮派遣魏延、高翔、吴班拒敌,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退还保护长安大营。

至此,卤城之战就应该说结束了。

史料的记载,无论简单还是详细,其过程大致一样。

但不同的是,双方对这次交战的结果,各自表述却有极大的不同。

接下来,到了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派遣张郃率军追赶,在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伏乱箭射死了张郃。

从《汉晋春秋》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取得了大胜,司马懿大败,而且搭上了张郃这员大将的性命。

但这不是唯一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懿取得了大胜。

《晋书·宣帝纪》的记载

《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房玄龄等二十一人编纂而成。

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这里也说到,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将上邽之麦抢收一空。司马懿在汉水北面列阵,等待与诸葛亮交战。这与《汉晋春秋》记载一致。

司马懿派遣牛金率领轻骑引诱诸葛亮上钩,但诸葛亮刚一接触就撤军走了。

司马懿跟着诸葛亮的屁股就向祁山方向追赶。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并不是诸葛亮诱敌深入之计。

诸葛亮在卤城,依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如果勉强说是诱敌深入,诸葛亮在这里也是深沟高垒,准备与司马懿长久对峙,而不是伏击战。

演义中所说,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就发生在此时。但史料记载,此时既没有火烧,也没有水淹。

最终,司马懿攻破了诸葛亮的重围,诸葛亮乘夜逃跑。司马懿追击,大破蜀军,俘虏及斩杀上万人。

从这里看,无疑是司马懿取得了卤城之战的胜利。这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有明显的不同。

究竟孰是孰非,宋朝史学家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几乎是完全采纳了《汉晋春秋》的记载,而对于《晋书》的说法给予了完全否定。

《资治通鉴》的可信度很高,司马光的观点可谓重中之重。

那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记载呢?

卤城之战结局究竟如何呢?

对于这些不同的记载,豹眼认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可信度稍微高一些。但豹眼更倾向于卤城之战不是一边倒的战役,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也就是说,诸葛亮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收获不小,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司马懿俘获及斩首万余人。

其理由大致有几方面:

第一,就当时的情况看,双方是对峙,攻坚战,并不是遭遇战或伏击战。这种情况下,一方大胜的概率较小,很可能都损失很大。

按照当时的惯例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有铠甲,只有经过多次战阵的老兵及军官才有资格佩戴铠甲。有资料计算,这次诸葛亮斩杀魏军一万五千人,这比较可信,从缴获的铠甲可以推断。

最低级的军官是伍长,三千甲首起码就是三千伍长,司马懿至少要损失一万五千人。

第二,就整个战役,包括卤城之战来看,司马懿都高度谨慎,一般是深沟高垒,与诸葛亮对峙,没有出现被诸葛亮围歼的局面。

魏延、高翔都是名将,战斗力不弱,但曹魏也有许多名将。在交战中,名将都没有阵亡的记载。

只能说交战很激烈,但损失基本是低级军官而已。这就说明是一场面对面的混战,双方都没占到便宜。

第三,从战后赏赐来看,这不是一面倒的胜利,甚至双方都没有认为是大胜。

曹魏方面,损失了大将张郃,这是很大的损失,尽管这是卤城之战后,诸葛亮退军时被杀。张郃不是在卤城之战中直接被杀的。

即便如此,就整个战役来说,曹魏因为有张郃被杀,就称不上获胜。

蜀汉方面,按理说,收获那么大,魏延、高翔、吴班等人一定是立下了大功,应该得到封赏。但查阅不到诸葛亮对他们赏赐的情况,这就说明,蜀汉损失也很大,至少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战绩,诸葛亮咋好意思说自己大胜,进而大赏将士呢?

陈寿之所以一笔带过,可能就是难以断定胜负,习凿齿、司马光以及房玄龄等人,可能只是从一方面的史料做出的结论,而没有把全面的史料做为参照。

从整个战役来看,还有个问题值得注意:诸葛亮目标是陇上的小麦,司马懿的目标是找到诸葛亮大军决战。双方对这次战役的诉求并不一样,诸葛亮只是想以战养战,而司马懿想的是彻底解决蜀汉的军事力量,以期彻底解决曹魏西北边患的问题。

诸葛亮连年北伐,劳民伤财,抱怨很多,并没有得到蜀汉上下的一致支持。诸葛亮南征南中,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战略,已经尝到了甜头,屡屡北伐的目的也在这里。

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直取上邽小麦,就是表现。但司马懿的目的不在于城池一时的得失,而是要消灭诸葛亮的军事实力。

司马懿也清楚诸葛亮非等闲之辈,所以非常谨慎,不直接交战,而选择对峙。

因为诸葛亮是以战养战,没有足够的粮草,时间一久就自动退兵。这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兴师动众,本想打打秋风捞点好处,但结果是两败俱伤,无法跟蜀汉父老交代,就列举了此战大量的缴获,意在告知成都方面,这次大战,我们收获颇丰。其目的是平息成都方面的怨言。

这次诸葛亮退军,也是因为李严督办粮草不及时所致。李严本就不支持北伐,如果诸葛亮此次没有收获的话,就更难以服众。

诸葛亮退军后,就以督办粮草不利,弹劾了李严。如果诸葛亮不把卤城之战作为大胜,如何让李严服罪?岂不正好被李严抓住把柄?

如果不是诸葛亮记录下来这次战役的缴获,习凿齿、司马光等人如何会清楚其结果呢?

再说,战场缴获这事,有多大的水分,很难说,就跟司马懿俘斩万余人一样,都很可能是根据时局的需要,所上报的一个数字罢了。

不管是否是司马懿的阴谋,但张郃毕竟被斩杀。如果司马懿不虚报一些军功,如何跟曹叡交代哦?

所以,对于史书一些数字,不可过于信以为真。

诸葛亮撤军之后,诸将都建议司马懿抓住时机,赶紧调集粮草,以备明年诸葛亮再来决战。

但司马懿却说,这次交战后,诸葛亮辎重损失巨大,粮草严重匮乏,三年之内不会再来。

果不其然,三年之内,诸葛亮没有再次北伐。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才又一次开始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最后病逝五丈原,遗憾地结束了他的北伐事业。

因此,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特别是卤城之战,不过是一次非常普通的、战况较为惨烈的直接面对面对决,双方战术方面乏善可陈,没有多少战术含量。

这也是历代军事学家对这次战役提及较少、探讨不多的原因吧。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孙子兵法,享誉全球。传说孙膑曾被学弟庞绢陷害,失去双足。后来领兵和狂傲庞大战,最早采用了"诱敌深入"的诱兵战术,每天退兵后留下炉灶呈下降数,老庞喜不自胜,对手越打越少了。就开足马力穷追不舍。

直到老庞追到一山凹中,看见一棵大树上大写"厐涓到此,一命呜乎"才惊觉中计,已然来不及了,一声炮响,万箭穿心。

这显然比诸葛亮早的多的诱兵之计。

孙子兵法和36计,其实早有诱兵之计了。

诸葛亮的卤城大战,是四出祁山的一战。诸葛亮主动发起进攻,都是为了调动魏军中央军前来救援,一来可以寻机消灭大量魏军主力,二来可以等待机会乘虚而入攻入魏都,一举灭魏。

司马懿正面打不过诸葛亮,后来也担忧诸葛亮的计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索兴坚壁清野,诸葛亮在世,就永做缩头乌龟,不予决一死战。

形势本在诸葛掌控中,突然天上连降大雨,阻碍了交通。负责后勤运输粮草的李严玩忽职守,没有及时运输粮草。诸葛亮因天时不利、粮草失继,不得已而罢兵。虽然阵后斩了李严,但诸葛亮失去了一次很好进攻且有可能调动中央军的机会,给魏延等人创造长途奔袭魏都的良机。

天不佑诸葛,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诸葛亮非常喜欢,也非常擅长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

卤城之战就是一个经典战例。因为同志们都已经做了详尽阐述,本文不再累述。

但是卤城之战并不是中国最早的诱敌深入的战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先就把“诱敌深入”的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了。

第一个,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

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在外19年。流亡到了楚国的时候,楚成王对他礼遇有加,他问重耳,您以后回到晋国,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如果这能回去,晋国和楚国打起仗来,在中原相遇,我会退避三舍(90里)。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这就是晋文公。晋国和楚国都要争霸天下,爆发了城濮之战。金军后撤90里,“退三舍以辟之”。

一方面,是报答当年楚成王礼遇之恩。另一方面,是因为楚军士气旺盛,晋军主动后撤,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楚军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结果被以逸待劳的晋军打的大败而回。

第二个,是战国后期,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最后获胜,关键就是赵构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

长平之战爆发以后,赵国老将廉颇建立起坚固的防线,坚守不出,秦军一筹莫展。秦王使用反间计,昏庸的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秦王却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主持长平之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进攻秦军。白起将计就计,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45万赵军就这样陷入秦军重重包围之中,最后全军覆没。

诱敌深入的精典战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