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曹操费尽心机从刘备手下挖走了徐庶,是因为他领教了徐庶的厉害。因此他就要不择手段,也要剪除刘备的羽翼。

徐庶化名单福,主动投奔刘备的。刘备当时被曹操打败,失去了徐州,又损兵折将,就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新野百姓对刘备十分拥护,并歌功颂德不亦乐乎。当时有颂功之言曰: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单福满腹经纶,需要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干的平台啊,就暗中寻找可以效命的主公。曹操的平台很大,但是曹操的名声不佳;孙权的平台不小,但是孙权缺乏招贤纳士的想法;刘表的平台似乎也可以,但是刘表任人唯亲,在他手下也难以有所发展。刘备的到来,使得徐庶看到了希望。协助刘备发展壮大,然后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如果自己一不小心,能够名载史册那就更是心满意足了。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刘备就是传说中莘莘学子们的最好归宿。但是,传说归传说,到底是不是真实可靠的?徐庶需要自己亲自考察,对刘备进行甄别。看看刘备的仁义道德是确凿无疑的,还是夸大其词的?

通过徐庶的考察,刘备是一位仁义君子。何以见得?徐庶就地取材,用的卢马来考验刘备。徐庶和刘备一见面,刘备就以礼相待,恳求徐庶帮助自己实现梦想。徐庶却先相了一眼刘备的的卢马。说此马眼睛下面有泪槽妨害主人,必须想办法解除灾难。刘备就请教徐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救。徐庶就说,可以先让另外一个人骑乘,等妨害了别人以后,再骑乘就安然无恙了。

刘备一听徐庶的方法,不喜反怒。你这不是教我损人利己之法吗?这有违于道义啊!

于是刘备就对徐庶说:“本想得到先生的教诲,谁知先生一见面就教我损人利己之法。如此,我就不敢再向先生领教了。”

换句话来说,刘备的意思就是:看来你也没有什么大才,不会教我正道,我也不需要你了。

要知道,能以阴谋诡计办成大事的人才向来不少,也不很难得。要是想征用那样的人才也不很难。刘备之所以还没有一个好的军师辅佐他,主要原因就是他要找的人不但需要有经天纬地之才;还要有高尚品质之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德才兼备。

徐庶通过的卢马看出刘备是一个一心要利国利民而不是要谋求私利的伟大人物,就心满意足地参加了刘备集团。

徐庶加入刘备集团时间不到一年,就连败李典、曹仁等曹魏大将。最重要的是,徐庶还相当会来事,关、张、赵等大将都心悦诚服。像关羽和张飞二位眼高于顶的大拿级别的大将也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徐庶的调度和安排。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要靠刘备的“尚方宝剑”和刘备的劝说安慰,关、张二人才勉强服从诸葛亮的调度。这很可能是诸葛亮出山之时,操作的太过高调,引起了关、张二人的强烈不满。

刘备自称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是如鱼得水。结果,曹兵来犯,关、张二人就冷嘲热讽地说让那个什么“鱼”啊“水”啊去迎战曹兵。最后刘备说,谋划要靠孔明;冲锋陷阵还得靠二位贤弟。关、张二人这才大大咧咧地出战曹兵。

反观徐庶对关、张、赵三人指挥的得心应手,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不得不说,徐庶影响别人的能力和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亲和力也是得天独厚、浑然天成的。这是诸葛亮所欠缺的。诸葛亮领导下属更多的靠智慧、靠法制、靠权威;而徐庶领导大家似乎更多的是靠人格魅力。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的,实际情况可能诸葛亮也是魅力四射。

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就感到奇怪:刘备怎么突然就变得用兵如神了,不是那个屡战屡败的败军之将了。一调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叫单福的人给刘备指挥作战的。程昱又进一步调查,原来单福是荆州名士徐庶化名的。曹操就决定把单福挖出来,以削弱刘备的军事指挥力。

曹操知道,一个人一旦归顺了刘备,就很难再改投他人了。从前的关羽就是前车之鉴,无论怎么感化,关羽都无动于衷,最后一得知刘备的所在,立即千里迢迢寻找刘备去了。搞得曹操鸡飞蛋打。所以,对徐庶就不能采用感化的方式了,而是用欺骗的方法,把徐庶从刘备身边挖走就行。至于徐庶能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关紧要了。

于是,曹操明火执仗地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曹营。程昱又骗取了徐母的笔迹,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去了一封信,让徐庶弃刘投曹。

徐庶是一等一的大孝子,不能背叛刘备投奔曹操,但是也是心神不宁。刘备得知事情的原委,就主动劝说徐庶加入曹营。

徐庶感念刘备仁至义尽,就承诺终身绝对不给曹操出一个主意。刘备亲自送徐庶离开,送了一程又一程。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刘备和徐庶终须一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黄叶遍地,碧空万里,秋天的颜色使刘备和徐庶两人都伤心欲绝。徐庶再也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伤感和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涕零,就向刘备推荐了才干比自己大十倍的“卧龙”,即诸葛亮。

徐庶加入曹营以后,母亲对他的拘泥小节而放弃大义,十分失望,就含恨自杀。

曹操费尽心机把徐庶搞到身边,并不是为了重用徐庶。曹操身边谋士如云,有治国大才荀彧;有料事如神的郭嘉;有多谋善断的程昱;有出口成章的华歆;有老奸巨猾的王朗;有奇谋常出的荀攸;更有老到毒辣的贾诩……

曹操手下,各种人才应有尽有,还差徐庶一人吗?他之所以必须挖走徐庶,就是为了挖刘备的“墙角”。

曹操之所以没有挖走诸葛亮,是因为他没有抓到诸葛亮的家人,没法要挟诸葛亮。他也完全没有想到,诸葛亮能掀起那么大的狂涛巨澜。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老板都是对人才非常渴望的。

特别是曹老板,在《三国演义》中,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欣赏和渴望,比较典型的一次甚至不惜绑架了徐庶的妈妈,来逼迫已经成为刘备军师的徐庶跳槽到自己这里,从此贡献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但是奇怪的是,曹老板从来没有去挖过诸葛亮,甚至连欣赏之意都没有表达过,只是在诸葛亮火烧新野后说了一句“诸葛村夫,安敢如此!”。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曹老板愿意费劲巴拉地去挖徐庶却不挖诸葛亮呢?

一,

之前听过一个观点是曹操的智囊团已经人才济济了。

虽然诸葛亮出山时,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已经病故,但是曹氏集团,仍然拥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样的一流智囊,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烈。

我认为不对。

大家注意下,徐庶和诸葛亮这两个人是前后脚成为刘备的军师的,相隔时间大概也就是三顾茅庐那几个月,挖徐庶之前,曹操智囊团也是已经人才济济了,但为啥曹操听说徐庶是刘备军师时还是要吼吼地要挖他呢,所以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成立。

二,

难道因为信息受阻,没人在曹操面前给诸葛亮“背书”吗?

徐庶和诸葛亮这俩人原来是老同学,在当刘备军师之前,曹操对他们二人都不认识,所以是不存在徐庶大名鼎鼎而诸葛亮默默无闻这样残酷的对比的。

相反,徐庶和诸葛亮相比,应该是徐庶更没名气。因为徐庶有过前科,之前曾经杀过人犯过罪,还易名叫“单福”,所以他的行事自然比诸葛亮要低调神秘多了。

那是谁推荐了徐庶呢?是曹操的谋士程昱。

‍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

曹操问,徐庶的才能跟你比,怎么样啊?程昱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徐庶比我强十倍!程昱真是又谦虚又有才,居然还能把才能给量化了。这就不难理解曹操为啥看重徐庶要挖他了。

但是,诸葛亮同样有人背书啊!

为诸葛亮打广告的正是跳槽后的徐庶。

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相对比程昱对徐庶的“量化”式夸奖,徐庶对诸葛亮的夸奖感性多了,但同样很到位,各种排比、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都用上了。诸葛亮是明月,我是萤火,我怎么敢跟他比!

可见,诸葛亮并不缺别人推荐(而且诸葛亮的营销团队超强的,以后一定要细细讲讲。)

三,

那差距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有一种可能性,是曹操不喜欢诸葛亮这种画风的人。

我不是说曹操不喜欢智商高又工作勤奋的人哈,我是说诸葛亮身上的某些特点是曹操很反感的——那就是高调外加嘴炮技能MAX。

这个答案可能听起来比较搞笑。

但事实就是每个人确实都是有自己的的喜好和厌恶的,有些人可能就是不喜欢内向安静的人,也有些人可能就反感能言会道的人。曹操也是人,对人才也会有自己的喜好选择。曹操身边有几个轻狂且爱打嘴炮的文人,比如轻度患者孔融,中度患者杨修,重度患者弥衡,曹操都极其厌恶。前两个都被曹操干掉了,最后一个,曹操使了一招借刀杀人,送到荆州结果了弥衡。

来,咱们看一下诸葛亮早期的画风。

诸葛亮自号卧龙先生,好为《梁父吟》,躬耕南阳尚未出山时,就自比管乐。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很会为自己打广告立人设,常常跟别人说自己的才能比得上“管、乐”。管、乐即管仲和乐毅。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乐毅扶弱燕,下齐国七十城。两个人一文一武,一个治世能臣,一个军事奇才。

把自己比作这样的旷世能人,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就好比写新闻起了个酷炫的标题,更能抓人眼球,起到了广泛传播的效果。事实也证明,这事确实传播很广,水镜先生知道,老同学徐庶知道,刘备知道,东吴的张昭知道,曹魏的王朗也知道,可见诸葛亮自比“管乐”这事儿在当时是很出名的,凡是稍微打听说过诸葛亮的,都会知道。

坏处就是这样确实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嘲笑和质疑。例如诸葛亮游说东吴时,张昭就怼过诸葛亮,他说:我老早就听说你自比管、乐,刘豫州也说自从得到了先生就如鱼得水,但为什么你们现在还是被曹操打得望风而窜呢?

多么一针见血地质疑啊!虽然当时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暂时回怼了这个问题,但之后若诸葛亮没有用一生去展现相匹配的才能,那就真的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可见诸葛亮在外人眼里是从不隐藏自己的才华,总是高调示人,能言善辩的人。而这样的人是曹老板所不喜的。

四,

还有一个原因,两个推荐人程昱和徐庶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不同。

程昱是曹操身边的资深谋士了,且在曹操多次征战中和曹操配合默契,两人心有灵犀,互相欣赏和信任对方。而徐庶当时是曹操阵营的新人,且又因为答应过刘备到了曹营“终身不设一谋”,所以肯定是表现平平,曹操对他的信任度自然不能跟程昱相比。那这俩人分别夸奖的人自然在曹操心里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另外,也没有好的方法去挖诸葛亮。

能挖到徐庶,是因为徐妈妈就在曹操地盘,曹操容易拿来要挟。而当时诸葛亮的亲戚都在南方,曹操抓捕不到。而且就算能抓到,我觉得曹操也不会再这样挖人了,因为前一次虽然徐庶真的挖来了,但最后徐妈妈还是觉得愧对儿子的名节而自杀了,好好的一个挖人搞得如此尴尬!徐庶也“心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挖徐庶实在太失败,体验感太差,我想曹老板短时间内对挖谋士也丧失了兴趣。

五,

说到这儿,其实都是因为曹操不招诸葛亮,但是,如果历史重写,曹操听说诸葛亮后,也同样欣赏他,并也像刘备一样,早早就对诸葛亮礼贤下士,发放offer,诸葛亮会选谁呢?

我想他还是会选刘备。

原因可以用贾诩当年劝张绣选择投降曹操而不是投降袁绍时的话来解答:

“绍强盛,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听闻了刘备先后两位军师,即徐庶和诸葛亮。但奇怪的是,曹操想方设法地挖走了徐庶,却对更厉害的诸葛亮没有采取招降措施。

在“唯才是举”的曹操眼中,是他瞧不上诸葛亮的能力,还是他已经不需要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了呢?

都不是,从诸葛亮的出身和当时的环境来看,曹操很难招揽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诸葛亮的出身与徐庶不同,与曹操的立场相对立

曹操知晓徐庶的信息是因为程昱的一段话。

曹操见到李典和曹仁都被刘备打败了,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于是就问对方的军师单福到底是何方神圣。

程昱解惑说,这个人不叫单福,真名为徐庶。早年曾因报仇杀人而获罪,为了不连累家中老母,抵死不说自己的姓名。后来被官府绑缚游街令众人辨认,却没想到被同伴劫走,自此隐姓埋名。

曹操听闻之后就得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那就是徐庶的出身并不好,否则也不会有如此曲折的经历。

程昱说这个人胜其十倍,当然是夸张之语,但并不妨碍曹操将其“招揽”至麾下。

曹操知晓徐庶的能力,是因为刘备在徐庶的辅佐下打败了自己的军队。但知晓诸葛亮的能耐,却是在战败之前。徐庶曾对曹操讲,自己和诸葛亮比,那就好比是萤火与皓月的区别。

曹操之前不知道诸葛亮吗?其实不是,听到了这个姓氏,外加知晓了其避难来到荆楚之地的身世,曹操大概就明白了诸葛亮到底是何许人也了。

与曹操同一时代里,出身“汝南袁氏”的袁术曾经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而这个人后来就投奔了荆州刘表。复姓诸葛本来就比较少见,且处于荆楚之地,还有如此声望,那么诸葛亮大概率就和诸葛玄有关。

也就是说,诸葛亮出身琅琊诸葛氏,这是一个名门望族。

曹操的出身一直是他的一个劣势,甚至其以“唯才是举”为招揽人才的方略,就是为了弥补出身的不足。虽然他儿时经常和袁绍等贵族纨绔子弟一同交游,但实际上他是名义上的“宦官”之后,属于寒门子弟。

在察举制下,一个好的出身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要不然为何刘备一直要打着“汉室宗亲”的名号呢。

在当时,贵族和寒门有着天然的对立,袁绍等人一直瞧不起曹操等寒门出身的人,同样曹操也对贵族出身的很多人抱有敌意。

比如说被他找了理由杀死的杨修,就出身“弘农杨氏”,这也是一个“四世三公”的家族。

虽然曹操和诸葛亮没有见过面,在之前也没有交集,但仅仅是凭借着双方的出身,就有了天然敌对的理由。

虽然曹操可能并不在意贵族子弟为其所用,但诸葛亮这一族是瞧不上曹操的,否则他们一族人就不用刻意从北方的琅琊郡跑到南方的豫章、襄阳去了,就近投靠“辅佐”汉献帝的曹操岂不是更好。

而曹操得知诸葛亮其人的时机,也很微妙。

以当时的形势来说,曹操没有招揽诸葛亮的时机

曹操与诸葛亮正式的交锋是在攻取荆州的战争里,但这一场战争却有些虎头蛇尾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曹操基本上已经平定了北方,按照之前毛玠为其规划的方略,只需要一步一步地收复各地割据势力的板块就足够了,而当时曹操的兵锋所向就是荆州。

荆州是刘表的地盘,鲁肃曾经提出“三分天下”的设想,其中就有刘表一份,可见荆州势力其实还是很大的。

曹操已经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但没成想刘备在最前线抵抗了几次之后,刘表死了,刘琮降了,荆州就这样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曹操之手。

既然军队和物资都没有太大的损耗,所以曹操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想要吞并孙吴势力,这才有了一场赤壁之战。

从关联上来说,荆州之战和赤壁之战看似声势浩大的两场战役,但实际上是紧密衔接的,前者根本就没怎么打。

江东之地实质上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后一块版图,其他诸如川蜀等地方根本就没有威胁,各处割据势力对这个地区也都没有太多的想法。毕竟川蜀虽然险峻,但也闭塞,易于防守,但也难于出川。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必须要表现出与敌对势力誓死一战的决心。

其实如果不看结果,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曹操会输掉这场战争,毕竟双方的力量对比太过悬殊了。所以曹操一方的势力里,大家所想的基本都是打赢之后该如何来统一天下的问题。

诸葛亮这种人才其实在哪一方阵营里都不嫌多,如果在四处征战的时节里,曹操自然也是想要接纳这样的人才,但在天下即将一统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他真的不缺人才。

曹操如果在这种背景下表露出招揽敌方俊杰的意愿,会有很多的麻烦。

比如说,新招揽的人才该用什么样的利益来赏赐呢?之前的谋臣武将还有大量的战功可供其搏取,但天下即将一统,新加入的人要从何处立功呢?

再比如,其麾下的旧部已经足够统一天下了,曹操若还是表露出对敌对阵营人才的渴望,那么就是表明其对自己麾下的不信任。

所以无论是从新人才的安置,还是从旧部下的安抚等角度来说,曹操都不能再表现得如之前那般求才若渴了。

诸葛亮是有才,也有名望,但对于即将完成大业的曹操来说,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所以说,曹操对徐庶与诸葛亮持两种态度,目的是不同的:

以阴诡的计谋招揽徐庶,既为收纳人才,也为打击敌人,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但如果出现招揽诸葛亮的行为,那么既会寒了部众的心,也没有足够的利益进行分配,可谓毫无益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曹操虽然是一个大反派,但不得不佩服他的用人之道,只要有才华的人他都想用,但也有自己主观和自私的一面。他十分爱好武艺,是个武痴,博览群书,特别是兵法类书籍。曹操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智谋过人,还擅长武艺,手里还掌握了80万大军的兵权,挟天子而令诸侯。

曹操想挖走徐庶,因为在他眼里徐庶是个难得的人才,并且了解徐遮的弱点,挖走徐庶更容易些。而诸葛亮在曹操的眼里只不过是个“山野村夫”,没什么才能,毕竟徐遮在战场上已经以实战向曹操证实了他的实力。下面来看下徐庶和诸葛亮在曹操眼里的分量,到底如何?难度真的是曹操看走眼了嘛?

1.徐庶早期名气大,战功赫赫,令天下人闻风丧胆

当年刘备几乎屡战屡败,眼看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的。徐庶被刘备的品德感动,他决定拜刘备为主公,追随他打江山。刘备连吃败战,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聘徐庶为军师。局面出现了大反转,徐庶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

之后的名声更大了,令曹军闻风丧胆。接连数次打败曹聚大将曹仁,吓得曹仁和他的副将李典逃回了许昌,并将此事告诉了曹操。当时曹仁只知道军师叫“单福”,但曹操的谋士程昱却识破了,笑道说:“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并将其才华告知曹操,徐庶的智谋远在他之上。

而此时的曹操可谓是第一次遇到了对手,并且输得那么惨,按照他的性格和做事风格,肯定要赢回来的。于是听从了程昱的建议捉了徐庶的母亲,要挟徐庶加入曹军。这样一来,一举两得,不仅撤走了刘备的最核心的军师,还同时为自己添加了一位谋士。毕竟,徐庶的才华已经是有目共睹了的。因此,曹操对徐庶印象非常好,很仰慕他的才华,一心想着拉拢他。

2.诸葛亮早期默默无闻,没什么名声,曹操压根看起不他

诸葛亮3岁失去母亲,8岁丧父由叔父抚养长大。但在诸葛亮16岁时,叔父又病逝了,至于哥哥相依为命,生活在南阳的一座山里。诸葛亮一向清高,恃才傲物,常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曹操身为将才,消息肯定也很灵通,诸葛亮的存在他应该时知道的,但是他不相信诸葛亮这个年轻人。而刘备则不同,徐庶前往曹营前,将诸葛亮的才能告之刘备。刘备相信了徐庶的话,毕竟徐庶的功绩就摆在哪里了。后来才有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如果换做曹操,他肯定不会相信一个年轻人会有如此的才能,更加不会三顾茅庐。

曹操得知诸葛亮火烧新野,他气得拍腿,大骂诸葛村夫。由此看出,诸葛亮在曹操的心目中,始终还是一个山野村夫罢了,就连吃了败战了还惦记着诸葛亮的出身贫寒。可想而知,诸葛亮在曹操的眼里始终不如徐庶。另一方面,曹操和徐庶年纪相当,而诸葛亮却是年纪轻轻的人,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没有背景,在曹老板心中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3.徐庶有软肋,诸葛亮很难找出弱点,曹操爱才如命,却也有自知之明

徐庶是个大孝子,他的母亲就是徐庶的软肋。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捉到军营,逼迫徐庶成为自己的军师,这点是非常容易办到的。但是徐庶进了曹营之后,却没有给曹操献过计策,这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徐庶是个人才,但抢来的人是不能为己所用的,这点曹操自然是心里有数的。倘若再用相同的方法把诸葛亮也弄来,结果和徐庶一样,岂不是浪费了粮食,操碎了心。

从诸葛亮的身世来看,他的身边几乎没有亲人,并且结婚很迟。诸葛亮的性格是那么的高傲,曹操也有自己的个性,两人合不来的。曹操的才智和兵法也是十分了得,可谓是高高在上的曹操怎么会委身去请一个村夫来帮忙呢?况且没办法从诸葛亮身上找到突破口,没有亲人,没有妻子。他身边的人都接二连三地死去,养成了他孤傲的性格。没有“三顾茅庐”,岂会轻易为他卖命。

新野之战,从曹操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举动而言,他们两就结下梁子,没办法相处。另一方面还是要提到曹操的自知之明,那就是徐庶的事件,如果再用相同的办法把诸葛亮弄到曹营来,也是白白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曹老板不会做这样亏本的买卖的。因此,即使诸葛亮有再大的才能,曹操再怎么爱才如命,两者无法凑合在一起。

4.结语:

综上所述,曹老板只能挖走徐庶,撬不动诸葛亮。曹操得知徐庶在前,后遇诸葛亮。曹老板用阴险的手段挖走徐庶,不能再用相同的手段对付诸葛亮。徐庶有软肋,诸葛亮却没有,两者比较而言,曹老板只能撬动徐庶,不能动用诸葛亮。曹操也是个自负的人,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都很高,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而诸葛亮只是个村夫而已。

(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曹操的人生信条是:“宁负吾,勿负人,”所以善于使用些下作手段以达到目的。曹操俘获了徐庶的母亲,以此为人质要挟徐庶,加上徐庶又是一个大孝子,东汉末年的伦理道德也是以孝治天下,选才用人以举孝廉的方式进行,而且徐庶的亲人也仅有老母一人,形势逼迫徐庶不得不放弃事业前途,投奔曹操帐下以便侍奉年迈的老母。诸葛亮也许早就料到曹操会故技重演,派人捉拿他的家人,《三国演义》曾提到曹操派兵去隆中捉拿诸葛亮的家人不获,已提前逃离。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对他有知之恩,况且诸葛亮与刘备志趣相投,不会轻身仕曹操。不会象现在的人,鲜廉寡耻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谁给的钱多跟谁干。古人很重操守和名誉,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之说,以诸葛亮的报负和志向,肯定会选择刘备的。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曹操因为挟持了徐庶老母,才逼来了孝子徐庶。可曹操无论如何都永远得不到诸葛亮的老母,无法逼迫诸葛亮啊!

曹操得到了徐庶的人,却得不到徐庶的心"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言不发"。强扭的瓜不甜,曹操就死了心。

关键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一心匡扶汉室,忠于汉帝,可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背道而驰。曹操为了荀彧等人信守汉廷而大感头痛。不能再来一个汉室信徒,乱了朝中,得不尝失。这也是曹操放弃诸葛亮的一大原因。

正是诸葛亮,帮助了另一个天下英雄刘备,在赤壁大战上打败了曹操,让曹操欲得天下之梦彻底破碎。曹操至死,都只能徒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我杜康。

曹操爱才如命,确是发布过"求贤令",欲得天下志士仁人。可他又不注意细节,当初乱杀无辜,让追随他的陈宫含泪离去。又是挟人之母,强逼人就范。这一切,让天下义士心寒,断然远离。

而刘备专于曹操反行之,以诚待客,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让诸葛感动不已,愿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报效刘皇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