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为什么没有去找过郭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张三丰为什么和郭襄分道扬镳了,而不是一起去闯荡江湖。
这其中的离奇曲折、缠绵悱恻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我们就从张三丰被驱逐出少林寺说起。
张三丰原名张君宝,是少林寺觉远大师的徒弟。觉远大师是少林寺的勤杂工,负责打扫一下卫生啦,晒晒藏经阁的经书啦,挑水打柴啦等等零活杂活。
觉远大师在晒经书的时候,顺手牵羊地看了一些经书。其中就有闻名于世、江湖人士梦寐以求的《楞伽经》即——《九阳真经》。谁如果修炼了《九阳真经》上的法门,就可以练成至高无上的内功。
觉远大师不知道这是修炼武功的书啊,他就是觉得经书中的经意佛法十分的对自己的胃口,因为喜爱而百读不厌,不知不觉的就把《九阳真经》全文一字不落给完整地背诵上来了。可以说,觉远大师学习《九阳真经》之所以学得好,主要是他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学习的境界有四个,分别是:
“乐而学之”,即学习是一种无上的快乐,不学习就痛苦万状;一学习就心旷神怡。感觉学习是人生最大的欢乐,无可替代,学习上瘾了。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这种境界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或者是才艺或者是技术技能,无不立竿见影,马到功成。“好而学之”,即因为爱好而学习。业余时间,把学习当做是打发时间的爱好。学习起来有一定的趣味,但也不是不学习就难受。这是学习的第二境界。以这样的境界学习,可以也学到很多东西,但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至高境界。“用而学之”,是为了有用才学习知识或者是技术技能、才艺等等。像我们为了考职称,那么即使是不爱学习,也必须得学;再比如有人为了实现梦想,就从小努力学习,很少参加游戏玩乐等等。像所谓的“头悬梁、锥刺股”啦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是学习的第三重境界,即带着目的去学;带着功利心去学,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取得一定成绩的。这种学习方法,虽然有时也可以功成名就,但是由于属于强求,实现梦想的过程,往往本人感觉很是辛酸很是痛苦。“迫而学之”,被逼无奈很学习。这是学习的最低境界,看似正在认真学习,其实心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学习者完全是应付公事一样,装模做样一下,至于能不能学到什么东西,就毫不在意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就是这样:几乎每天早上,他都是被母亲赶到学校的,每天都是哭哭啼啼的上学去的。反正就是不愿意上学,只要不上学,干啥都行。这样的人,即使是坐在课堂上,他能学到什么吗?觉远大师爱好看经书,仅此而已,他牢记了《九阳真经》的全部内容,包括九阳神功的心法。而张君宝在师父的耳濡目染之下,也爱好读书,就记住了部分九阳神功的心法。这样觉远师徒自学成才,二人都具备了绝世高手的内力。由此可见,乐而学之的效率有多高。
《倚天屠龙记》中旁白说道:
“觉远的内功之高,已经不在当世任何高手之下。”
而十五六岁,小小年纪的张君宝竟然也是不知不觉地晋级一流高手。他竟然挫败了以一人之力单挑少林寺的绝世高手:“昆仑三圣”何足道。
张君宝在第三次华山论剑结识了杨过和郭襄。杨过传了张君宝四招掌法;郭襄送给张君宝一对铁罗汉。
郭襄送给张君宝的铁罗汉有一尺大小,装在一个木匣中,带有机簧,一经调整,就能自动打出少林罗汉拳。这是一位少林前辈送给郭襄的生日礼物。张君宝闲着没事的时候,就拿出这对铁罗汉,调了机簧,看它们打罗汉拳玩。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少林罗汉拳竟然深深地印在了张君宝的脑海之中。
“昆仑三圣”其实就是何足道一个人。何足道是昆仑派前辈,以精通内功、剑法、弹琴而自豪,自认为这三样都冠绝天下,因此以“昆仑三圣”自居。他又觉得这样自称似乎太过狂傲,于是又把自己的名字加在最后。就成了“昆仑三圣何足道哉?”的意思。
何足道受人之托,到少林寺传话,结果无意中打败了少林派的三大俗家弟子,因此少林派的方丈天鸣禅师;少林达摩堂首座无相禅师;少林罗汉堂的首座无色禅师,三位少林派的顶尖人物,为了维护少林派的声誉,坚决要求何足道跟少林派比武。何足道无法推辞,就只好表演了自己的一手绝技。我们看《倚天屠龙记》第二回《武当山顶松柏长》:
何足道不答,俯身拾起一块石子,突然在寺前的青石板上纵一道、横一道地画了起来,顷刻之间,画成了一十九道的一张大棋盘。棋盘经纬线笔直,犹如用界尺界成一般,每一道线都深入石板半寸有余。这石板是以少室山的青石铺成,坚硬如铁,数百年来人来人往,亦无多少磨耗。他随手以一块尖石挥划,竟然浑陷盈寸,这份内功实是世间少有。
他这手划石为局的惊人绝技一露,天鸣、无色、无相以及心禅堂七老无不面面相觑,心下骇然。天鸣禅师知道此人这般浑厚的内力寺中无一人及得,他心中光风霁月,正要开口认输,忽听得铁链拖地之声,叮当而来。
觉远大师挑着一对大铁通,脚上拖着铁链出现了,张君宝跟在他的后边。这可能就是天意了。他要晚出来一会儿,天鸣禅师就向何足道认输了,故事就结束了,觉远大师的生命也不至于就此打住了。
觉远大师出来了,他用双脚擦去了何足道在青石板上划的一寸多深的棋盘,显示出来了登峰造极的内功。张君宝又以杨过所传授的四招和自学的铁罗汉的招数,挫败了何足道,使得何足道对少林武功心服口服。问题就来了,张君宝的武功从何而来?天鸣禅师等均表示没有传授张君宝武功;张君宝招认是靠铁罗汉自学的,但是招式可以自学,内功心法呢?没有任何人传授张君宝内功,那么少林寺就认定张君宝属于偷学。偷学武功严重违反了寺规,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重则将偷学者处死;轻则废掉武功,挑断手筋脚筋。
少林派又不是灭绝师太,为什么会有这么灭绝人性的处罚条例?不就是偷学了点才艺吗?还至于吗?再说偷学者不也是少林派的人吗?
是不假,但是,是少林叛徒。出了叛徒很严重,少林派就因为出了“火工头陀”一个叛徒,就闹得少林派衰落了七八十年,在江湖上默默无闻,似乎有点无可无不可。以此为戒,少林派制定了严厉处罚偷学武功的条例。
火工头陀,是少林派的一个烧火的僧人。他偷学了少林武功,打伤了少林派一百多名罗汉,并且打死了达摩堂首座苦智禅师,逃出少林,开创了西域少林一派。此事是少林派多年的苦衷。痛定思痛,少林派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根源就是有人偷学少林武功。
张君宝此时才十五六岁,就要面临着被打死或者被挑断手脚筋的处罚。觉远大师于心不忍,就挑着两个大铁桶,一个铁桶装着张君宝;一个铁桶装着在少林寺里闯祸了的小郭襄,飞驰下山而逃。少林派组织了许多僧众在后追赶。
觉远大师,一口气跑了五六十里,终于摆脱了少林和尚的追赶。但是,由于觉远大师挑着郭襄和张君宝两个人,加上年事已高,精力消耗透支太大而去世了。觉远大师临终之际,口中念着经文而走。郭襄和张君宝听者觉远大师念的经文,目送大师离开人世。这样,郭襄和张君宝二人各自凭着记忆,部分默写出觉远大师临终时背诵的经文。他们以此为修炼内功的心法,分别开创了峨眉派和武当派两大门派。
郭襄和张君宝各自以残缺不全的九阳神功,就开山立派,由此可见,九阳神功的厉害。后来张无忌练成了完整版的九阳神功,天下无敌。这个今天就不是讨论的重点了。那么郭襄和张君宝二人逃出少林寺以后,为什么没有一路同行,而是分道扬镳了呢?
原因就是:
第一、张君宝是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没有男女私情的想法,也没有这种欲望。
张君宝如果不是被少林派赶出,很可能一生都在佛门修行,或者过着敲木鱼、念佛经的日子。正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得过且过,根本不会有成家娶亲的计划。所以他对郭襄虽有好感,但是却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第二、张君宝知道郭襄心中对杨过念念不忘,因此就不愿意去打扰郭襄的生活。
即使张君宝钟情于郭襄,也产生过和郭襄厮守一辈子的美好愿望。但是他知道郭襄心中所想的是杨过,就不愿意打乱郭襄的内心世界。郭襄去少林寺是为了向天鸣禅师打听杨过的下落,而不是为了去见他,这个张君宝也很有自知之明。张君宝知道:自己和郭襄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第三、张君宝把郭襄当成了姐姐。
张君宝是一个孤儿,突然有了年龄相仿,稍大一点的一个姐姐,感到幸福和快乐。姐姐对他的关怀和爱护,他十分珍惜,不愿意破坏了这份纯洁的美好情感。
第四、张君宝的强大的自尊心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
郭襄当时看张君宝被少林清除,无处可去,就好心说让张君宝到襄阳去找爹爹郭大侠。郭襄似乎有庇护张君宝的意思。能够投奔郭大侠,当然也是武林年轻人士不错的选择。郭大侠名满天下,跟着郭大侠就会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武林人士无不以此为荣。但是张君宝却认为郭襄有些轻视于他。他认为一个男子汉,应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而不是靠着他人的照顾来谋生活。张君宝不想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其实郭襄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为了激将张君宝。
俗话说得好:“人不激不奋,水不激不跃。”
郭襄深知张君宝身怀绝世内功,只要他自己努力,假以时日肯定能成为一代宗师。杨过就是这样的,在逆境之中,不妥协、不放弃,奋发图强,终成一代大侠。从张君宝的身上,她似乎看到了杨过的影子。
大家都知道,郭襄自小就很是善解人意,为人豪爽大方,如果她真的诚心想让张君宝投奔襄阳,就一定会这样说:“君宝,现在襄阳被元军攻打正紧,我爹爹急需帮手。你的武功高强,肯定能助我爹爹一臂之力。希望你以民族大义为念,前去襄阳,帮助我爹爹守城吧!”
此话一说,张君宝颇有侠义心肠,他能不快马加鞭地赶往襄阳吗?郭襄之所以不想诚心让张君宝投奔襄阳,是因为:郭襄深知,即使是张君宝去了襄阳,襄阳也镇守不住了。与其让张君宝前去做无谓的牺牲,还不如想法让他自立门户的在武学上开创出新的天地,光大武林,也可以留得青山,以后再图恢复中原。
郭襄的做法十分正确,在她的激将之下,张君宝到了武当山,自立门户,开创了武当一派。郭襄也开创了峨眉派。张君宝后来改名张三丰,他的武当派内功心法就是他听到了觉远大师临死前背诵的九阳真经,记忆中的一部分。郭襄的峨眉派的内功心法也是残缺不全的九阳真经,也是听觉远大师临死前背诵时,记忆深刻的一部分。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九阳神功,竟然支撑了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由此可见佛经的厉害之处。
张三丰也并没有抱残守缺,而是经过自己的钻研和苦练,自创了武林奇葩太极拳,使得我们的传统武学更加发扬光大!张三丰不愧为一代武学大宗师!
张三丰为什么没有去找过郭襄?
金庸的小说里已经有答案了。
张三丰下少林以后,本来是想找郭襄的,可惜路人开挂,把他的自尊心激了起来。
张三丰去寻郭襄,遇见郭靖想必是一场佳话,不过以郭芙的骄纵,说不定张三丰就成了杨过第二。
也幸好张三丰没有去,不然一代宗师肯定死守襄阳,我们也就没办法看到张无忌的故事了。
原文如下:
但听那妇人说道:“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却去依傍姐姐和姐夫,没来由的自己讨这场羞辱。咱们又不是少了手脚,自己干活儿自己吃饭,青菜萝卜,粗茶淡饭,何等逍遥自在?偏是你全身没根硬骨头,当真枉为生于世间了。”
那男子“嗯、嗯”数声。那妇人又道:“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那男子给妻子这一顿数说,不敢回一句嘴,一张脸胀得猪肝也似的成了紫酱之色。
那妇人这番话,句句都打进了张君宝心里:“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没来由的自己讨这场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
他望着这对乡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来覆去,尽是想着那农妇这几句当头棒喝般的言语。只见那汉子挺了挺腰板,不知说了几句甚么话,夫妻俩大声笑了起来,似乎那男子已决意自立,因此夫妻俩同感欢悦。
张君宝又想,“郭姑娘说道,她姊姊脾气不好,说话不留情面,要我顺着她些儿。我好好一个男子汉,又何必向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这对乡下夫妇尚能发奋图强,我张君宝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决,当下挑了铁桶,便上武当山去,找了一个岩穴,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习觉远所授的九阳真经。
张三丰为什么没有去找过郭襄?
答 | 獬执事
《神雕侠侣》最后一幕没有留给杨过与小龙女,而是眼见杨过与小龙女并肩下山的郭襄。《神雕侠侣》洋洋几十万字,读到这里心要碎两重,第一重是为杨过与小龙女而碎,第二重则是为郭襄而碎。书里是这样收尾的: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正是: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不用说“一见杨过误终生”之语了,此时的郭襄心里的确在想“相思相见知何日”这个问题,只是杨过身侧有小龙女,到底的 “相见争如不见”。就在片刻之前,张三丰(那时还叫张君宝)与郭襄第一次相遇。或许是张君宝还不谙男女情事,又或许是彼时的郭襄也不过是一个“求不得”的小女孩,远没有那般魅力,张君宝并没有对眼前这个“大姐姐”有更多的印象。书里如此道来:
郭襄回头过来,见张君宝头上伤口兀自汨汨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是奇怪,不知她为甚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此便说不出口。
在金庸的世界里,一次包扎已经足够点燃爱情的火花了,但张君定此时对郭襄显然没有任何超乎常情的感觉——直到《倚天屠龙记》的第一章,这种感觉才变得不一样。在《倚天屠龙记》的开始,郭襄先是跟无色过了十招,“张君宝在旁看得出神”;而后郭襄要走,“张君宝脸上一红”,“张君宝颇为依依不舍,却又没甚么话好说”;最后郭襄要送他“铁铸罗汉”,“张君宝一怔,不敢伸手去接”,最终还是接了。
张君宝爱上郭襄,也就是这个时候——如果说之前那个郭襄还只是一个小姑娘,那此时的郭襄已经郭家有女初长成。郭襄出尘脱俗,名门之后,武功在她那个年纪已经颇为非凡,再加上游历了江湖之后自有一股豪迈之气,对张君宝这个未谙世事、刚刚开始步入青春期且没有接触过异性少林弟子来说,杀伤力近于正无穷。于是这一对“铁铸罗汉”就再也没有离开张君宝。
而当张君宝遇到俞岱岩时,张君宝已经成了张三丰。张三丰是这么说的:“这对铁罗汉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侠赠送于我。你日后送还少林传人。就盼从这对铁罗汉身上,留传少林派的一项绝艺!”
要说张三丰只是为“留传少林派的一项绝艺”,显然不止于此。但此刻的张三丰也已经武林泰斗,阅尽人间沧桑了。郭襄在张三丰心里,更是一个象征,一个回不去的印痕,一个隽永的坐标。郭襄只属于张君宝,而一旦张君宝变成了张三丰,郭襄也就成了“郭女侠”了。张君宝会去找郭襄,但张三丰不会去找郭女侠,因为时光啊,回不去了。
就如同那一对铁罗汉啊,毕竟是后人的故事了。正如同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时的感叹:“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张三丰为什么没有去找过郭襄?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见。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如诗一般。
这两个人实在是太相似,仿佛是命运故意在设置这样一个轮回,造就两段至真至切之情,两段难诉说的相思,两个武学宗师,两个传世的门派。
初识时境遇是相似的,倾心于心中的他/她时,来得晚了。
与郭襄相识之时的张三丰,不是张三丰也不是张真人,而是张君宝,一个清朗俊逸的少年。对一位为他包扎伤口的小姐姐心生好感,对出手相救自己的小姐姐暗暗倾心,一如当初的郭襄,铭记着十六岁那年,漫天绚烂的烟花。
可是郭襄的大哥哥心里有一个绝世无双的小龙女,可是张君宝的小姐姐心里有一个世无仅有的杨过。都是一份“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的缘分。
可他们谁也不会主动去接近对方的。一旦分别了,便是永远的分别了。
郭襄的心里放不下杨过,于是遍游天下,可若真的想去找他,又怎会寻了一生,未有一面相逢。所谓的遍寻天下,不过是让心平静下来的借口。
张君宝的心里也放不下郭襄,所以他成为了张三丰,在峨眉旁立了武当,却一生中再没与郭襄相见。就连何足道,也是见了郭襄许多面。若真有心相接近,又怎会如此。
对郭襄而言,杨过是神,是偶像,加之与小龙女的般配,这段情只能是暗藏心底,她永远不会去打扰这对神雕侠侣。对张三丰而言也是同样,他不需要和这个小姐姐在一起,在自己的心里,她太过神圣如偶像,反不能亵渎。但她可以一直留在自己心里,即使过了千年百年,心中的她仍然是那个那个明慧潇酒的少女。
只要想起他/她,心里是满的,也是暖的。
一切便够了。
张三丰为什么没有去找过郭襄?
张三丰是一个没有开挂版的郭靖。
这种人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在一般人眼中,木讷朴实,没有光华,与杨过这样聪明玲珑的人比起来,毫无亮点。
但这些人内心的笃定和坚持,是远甚过常人的,甚至是远甚过那些惊才绝艳的高人,他们注定是一代宗师。
这样的人,尽管一无所有,他内心的骄傲和自尊,也同样是不能折屈的,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丈夫。
同样,爱情也不能。
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成为谁。
13岁的张君宝,就爱上了郭襄,可是,当他拿着郭襄给他的信物让他去找郭靖,他的内心是不甘于寄人篱下的。
所以宁愿竭尽一生气力,硬生生撕开自己的武学大道,也绝不会去伏低做小。同样你也可以看看郭靖当年,成吉思汗不谓不强,东邪黄药师也不是不厉害,但面对郭靖这个少年,却不能动他半分主意,只要他认定的事,就是九头不回。
以他跟黄蓉的相知,被托雷一言相讥,尚且要放下与黄蓉的感情,绝不肯背弃金刀之约。
当然,郭靖比较幸运,碰到了一个更加智慧的黄蓉,能慢慢的俯就他,等待他,郭襄是没有她母亲的慧眼的,她眼里只能看到一个杨过。
那么,山不来就我,我亦不会去就山,就这样吧,张君宝就算把铁罗汉放在身边一百年,也绝不会去看女神一眼,这就是一代宗师的心境。
张三丰为什么没有去找过郭襄?
谁说张三丰没有去找过郭襄,后来两人不仅见过面,还生下一子,就是武当七侠中的张翠山。
南宋末年,郭靖黄蓉夫妇独守襄阳,力拒蒙古,次女出生,名唤郭襄,由于其家学渊源,所学武功驳杂,行事纵性与其外公黄药师相似,遂有“小东邪”之称。
十六岁,郭襄于黄河风陵渡口偶识神雕大侠杨过,杨过送其三枚金针,并承诺帮其实现三个愿望,由此郭襄心生暗愫,芳心所属。
生日当天,杨过率江湖群雄以贺,三件生日大礼,更是使其终生难忘。
三论华山与杨过小龙女等江湖豪杰齐聚华山之巅时,巧遇张君宝与师父觉远大师,追讨盗取少林寺藏经阁内《楞伽经》的潇湘子与尹克西。
郭襄仗义执言,并为张君宝用手帕包扎止血,张君宝首次仔细打量,见其神姿秀丽,明慧潇洒,一动嗔怒,灵台便不再如明镜止水了。
此后,郭襄因与家人志向不同,离家出门游历,开始追寻神雕侠。
三年后,途经少室山,意欲拜访少林无色禅师,适逢昆仑派祖师何足道自负才高,上少林寺论剑,山间偶遇,因此而暗恋郭襄。
何足道虽技惊全场,却被张君宝暗自修炼九阳真经的内力深厚而震惊,以至于深感羞愧,故返回西域而创昆仑一派,觉远也因张君宝被指暗自偷学少林武学,违背了少林必须有师承的武学研习制度而不得不带张君宝与郭襄逃亡。是夜,觉远口颂“九阳真经”圆寂,郭襄、张君宝、无色皆有所悟。
临别之际,郭襄送与张君宝铁罗汉、金丝镯,骑驴而去。自此,张君宝刻骨铭心魂牵梦萦,他也知道郭襄痴恋杨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张君宝本想投奔坚守襄阳的郭靖夫妇,在距襄阳二百余里的武当山下,遇到一对少年夫妻,听得妻子数落丈夫,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却要去投靠姐姐姐夫,除死无大事。 难道非依靠别人可?
张君宝本在郭襄面前就自惭形秽,如今听得此言更是心如哽咽,决定开山立派,他日能与郭襄面前光前裕后。
言念及此,心意已决。张君宝只身上了武当山,并改名张三丰,渴饮山泉,饥餐野果,苦心研习觉远大师临终所传授的《九阳真经》, 开创了武当一派。
这时,襄阳城破已数年,大宋河山已是蒙元天下,郭襄继承其父恢复河山,驱除鞑虏的遗志,一方在打听屠龙刀的下落,一方积极联系抗元势力,同时也在寻找杨过的下落。
此时,抗元名臣文天祥,散尽家财,起义兵,坚持抗元,可惜兵败被抓。
中原武林为了能使自己扬名天下,各自为政,决定劫狱拯救文天祥,郭襄希望中原武林能从长计议,毕竟蒙元朝廷初建,统治未稳,不敢贸然下手,可惜中原武林勾心斗角,一盘散沙,对郭襄所说置若罔闻。
果不出所料,图谋败露,文天祥反受其累,结果提早被杀。这时的张三丰已在江湖小有成就,本就对郭襄思念已久,得知自己饱含深情的女子如今是身心疲惫。
于是偷偷地找到了郭襄。如今两人已近不惑之年,江湖纷争、儿女情长早已看淡,只是郭靖夫妇的遗愿没有后继之人而感到唏嘘不已。
张三丰告知郭襄,神雕大侠杨过夫妇因早年疾患未除,留下一子后,已去世数年。
郭襄听闻,想到国家已破,父母殉国,心许之人已亡,又想到如今武林群龙无首,各自为政,不禁泪流满面。
张三丰不停安慰郭襄,又转到相互安慰,由此情不自禁,心心相惜。
那一夜,圆月之下,花开香暖,连成一体。
不久,郭襄顿悟出家为尼,成为峨嵋派的创派祖师。不想那晚之后竟怀有了身孕,于是偷偷告知了张三丰,张三丰得知自己与心爱之人有后,甚是高兴。
小孩出生后,张三丰悄悄将其接到武当,并将当初送给自己的金丝镯送还给郭襄,以期对孩子有个念想。
小孩自幼拜张三丰为师,得承张三丰武术及为人处世之道,此人就是武当七侠中天赋最高,人称张五侠的张翠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