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萧何有多厉害?
萧何、韩信、张良史称“汉初三杰”,萧何排名首位,由此可见萧何的过人之处。
刘邦自己也说过:
“供应粮草、招兵买马、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关键是得他们三人之助也。”萧何、张良、韩信三人,一个在巩固后方、居中调停,使刘邦没有后顾之忧;一个在前敌指挥打仗、战无不胜,使刘邦开疆扩土;一个常伴刘邦左右,使刘邦决策正确,不犯错误,刘邦不得天下,谁能得天下?
作为西汉开国元老、首席功臣,萧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都有哪些不同凡响的才干和表现呢?我今天总结如下:
第一、萧何拥有超凡脱俗的识人之能,能够发现乱世英主和发掘出一代名将。
萧何刚刚结交刘邦的时候,可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什么攀龙附凤。刘邦当时一事无成,还经常打架斗殴、触犯律法,全赖萧何的庇护,才得以平安。后来,刘邦当上了一个小亭长(相当于乡镇干部);而萧何担任的职务是沛县功曹掾(相当于副县长)。
刘邦由于大大咧咧,办事漏洞百出,每次都是萧何替他周旋,他才没有被撤职查办。
刘邦四十多岁了,才当上了当时最底层的小官,而萧何最早就发现了刘邦的领袖气质,坚信他总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所以说萧何眼光之锐利,真的是前无古人了。
刘邦他们起义的时候,萧何极力推荐刘邦担任首领。
另外,萧何还发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把韩信从一群低级军官中挖掘出来,推荐给刘邦,让韩信担任了最高军职大将军。这也是刘邦建立西汉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萧何精明强干,具有卓越的领导组织能力和建设巩固根据地的能力。
刘邦进取关中,萧何留守汉中,他全力以赴,征集兵源、筹备粮饷,确保了刘邦在前线的作战所需。刘邦攻下关中,东出函谷关,与群雄逐鹿中原。刚刚占领的关中地区疮痍满目、百废待兴,萧何进行了一些列的治理整顿。萧何在此地辅佐太子刘盈建立宗庙、社稷、宫室,设立地方政权。萧何对刘邦所攻取的地方都治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说,刘邦在前方开疆扩土,而占领区的治理巩固,却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萧何。也正是因为后方的巩固,保证了充足的军需,刘邦才得以在前方一心向前,后顾无忧。
西汉建立以后,萧何奉命整理秦代法律,废除了其“夷三族、连坐法”等苛刻的法令。“取其宜于时者”,制定了《九章律》。
第三、萧何高瞻远瞩,政治智慧杰出高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将士们纷纷到秦朝的仓库里攫取财物。萧何对秦朝的财物无动于衷,独自一个人进入丞相府,御史府,将秦朝的法律、政令、地图、档案等重要资料全部清点接收,并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使刘邦了解了天下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等,为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萧何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善于明哲保身。大家都知道,汉初黥布、韩信等诸侯王谋反,使得大汉狼烟再起。刘邦也为此绞尽脑汁,神经兮兮的,对萧何也是疑虑重重。
刘邦带兵讨伐黥布期间,不断派人回京打探萧何的动向。萧何的民间威望本来很高,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只好以搜罗美色、强买民田来自污,搞得民怨沸腾。刘邦知道萧何威胁动摇不了自己的皇位了,这才对萧何放心。萧何也因此得以善终。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这是封建社会的规律。萧何即使和刘邦关系再铁,也不能抗拒这一规律。因为,萧何功高盖主、望高震主。对此,萧何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萧何如果没有大的政治智慧,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第四、萧何为人慷慨大方,对朋友喜欢雪中送炭,具有高大的人格魅力。
刘邦有一次带一批民夫到咸阳赴徭役。刘邦本地的朋友们纷纷解囊赠送路费。一众朋友每人送刘邦300钱作路费,而萧何却送了500钱,刘邦感激不尽。
刘邦征讨诸侯王叛乱,萧何又拿出了大部分家财,支持军需。刘邦对此十分欢心。
第五、萧何不计前嫌,虚怀若谷,做到了任人唯贤不唯亲。
萧何与曹参有矛盾,但是萧何在临终之际,依然向汉惠帝推荐曹参继承他的相国之位,真正做到了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
萧何(?~前193年)身为相国,提倡简朴,依法办事而又廉洁自律。被百姓称颂曰:
“萧何为法,明若画一”。萧何坚持郡县制,协助刘邦剪灭韩信、陈豨、英布等地方割据势力,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萧何的慧眼识珠,还创造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了色彩,那就是:
萧规曹随!正史上的萧何有多厉害?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对于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有如下记载:
精通律法,慧眼识人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通晓法令,没有凝滞,又执法持平,所以做了沛县县令的主吏掾。 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刘邦曾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徭役,一般人送给他的路费只有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了五百。 秦朝的监军御史交给萧何的事情,萧何都办理的井井有条,于是萧何被提升为泗水郡的卒吏,考评为第一。秦朝的御史就向上级推荐,准备征调萧何,萧何坚决不肯,所以才没有去京师。
汉随秦制,举贤任能到刘邦起兵造反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副手督办事务。刘邦攻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到府库分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一人率先入宫把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律诏令、图书典籍收藏起来。刘邦做了汉王,就封萧何为丞相,项羽带领各路诸侯一把火烧了咸阳的秦朝宫殿才离开。 后来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的人口情况,贫富强弱以及人民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的得到了秦朝的图书档案。萧何还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任命韩信做大将军,在垓下一战彻底击败项羽一统天下。
建章立制,坐镇关中刘邦率领军队东进平定三秦,萧何做为丞相留守在汉中,收服巴蜀民心,发布政令,安抚百姓,及时为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全力攻打楚国项羽,萧何则奉命镇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 萧何制定了许多法令制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有的报告刘邦,刘邦认为可以就同意照办,有的来不及报告,是根据需要不经请示先做了,等刘邦回关中时再作报告。 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征集粮食,通过陆行水载的办法及时向前方运送物资,刘邦多次失败仗,士兵纷纷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兵去补充刘邦的军队,刘邦因此把关中的事情都交给萧何全权处理。
兄弟上阵,不招君忌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县与索城之间相持不决,期间多次派人到关中慰劳丞相萧何。鲍生看出了问题,就对丞相萧何说:“汉王生活在风餐露宿的战场上,却多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对您产生怀疑了。为您着想,不如把您的子孙兄弟能上战场的,都送到前线当兵,这样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就照鲍生的话去做,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忠君之心,谋国之人汉王五年,刘邦灭了项羽,平定天下,开始论功行赏。由于大臣们互相争功,各不相让,所以争了一年也没有把功劳等次定下来。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给他食邑最多。功臣们不服,都说:“我们这些人亲自身披铠甲,手拿武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有几十丈。攻城池、占领地盘,大大小小都立了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下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空发议论,却反而功劳居我们这些人之上,这是为什么?” 高祖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大家说:“知道!”高祖又说:“知道猎狗吗?”大家我回答:“知道。”高祖接着说:“打猎的时候,在前面追捕野兽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踪迹指示野兽的位置让猎狗去追杀的却是猎人,现在你们这些人只会捕捉野兽,功劳与猎狗差不多。至于萧何却能指挥猎狗出击,功劳就像猎人一样,再说你们一般只是一个人跟随我作战,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人,而萧何全族数十人都跟随我南征北战,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大臣们这才不敢多说什么。
功臣之首,万世之功列侯全部受封完,又开始评定位次,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了七十处伤,攻打城邑,占领地盘,功劳最多,应该排名第一。”高祖刘邦已经折服功臣,多给了萧何一些赏赐,等到排位次时,不好意思在为难众功臣,但是心里还是想让萧何排在首位。 了解刘邦心意的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家话都说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杰出战功,但是这只是一时的事情,而皇上与楚军相持五年,经常打败仗,兵士伤亡很大,多次只身逃命。然而萧何经常从关中派遣士兵补充前线,并不是皇上有诏令要他征召的,数万士兵多次正赶上皇上最困难的时候奔赴前线。汉军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从汉中水路运输,才保证了军队的给养没有中断。陛下虽然多次丧城失地,但是萧何保全关中地区来等待陛下,这是永垂万世的功劳。现在即使失掉曹参这样的人几百个,对汉朝有什么损失呢?如果汉朝只得到像曹参那样的人一百个,也不一定能保全天下。怎么能让一时之功的人凌驾于万世之功的人之上呢?应该把萧何排在第一,曹参第二。”高祖刘邦说:“这样很好。”于是就下令把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朝见皇帝,上朝时也不必快步走。 汉高祖刘邦说:“我听说推荐贤才的人应该受到奖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经过鄂千秋的表彰才更加显著。”于是让鄂千秋仍然享有关内侯的食邑,再加封为安平侯。这一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部得到了封赏,而且都有食邑。又给萧何额外加封两千户,因为汉高祖刘邦秦朝时曾经到咸阳服徭役,萧何比他人多送两百钱。
不受封赏,不恋虚名汉王十一年汉将陈稀叛乱,刘邦亲自带兵讨伐,到了邯郸。陈稀的叛乱还未平定,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杀了淮阴侯韩信。刘邦听到淮阴侯韩信被杀的消息,就派使者带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命令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名士兵做萧何的卫队。大臣都来向萧何祝贺,只有召平一人来报忧,召平原来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沦为百姓很穷。在长安城的东面种瓜,瓜甜美可口,所以人们把这种瓜叫做东陵瓜。就是用召平以前的封号来命名的,召平因此出了名。 召平对萧何说:“您的祸患从这里开始了,皇上在外面风餐露宿、艰苦作战,而你却留在家中安享富贵,没有任何战功,反而加封官职。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叛乱,皇上对你也怀疑了,设置卫队保护你,并不是宠幸你。希望你推掉封赏不要接受,把家里的钱财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那么皇上一定会高兴。”萧何依计行事,高祖刘邦果然大喜。
自污保身,无为脱罪汉王十二年秋天,黥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带兵征讨,同时又多次派人询问丞相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因为皇上在军中指挥平乱,就抚慰勉励百姓努力耕种,把财物都拿出来支援军队,就像平定陈稀叛乱时一样。这时一位门客劝萧何说:“你不久就要遭到灭族之灾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增加什么呢?让你刚到关中就得到百姓的拥护,十几年来人民都依附你了。现在你还努力去赢得人民的拥护,皇上所以多次派人来慰问你,是害怕你的威望太高,。现在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做些放贷之类的卑贱之事,来败坏自己的名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于是依计行事,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刘邦平定黥布的叛军回来时,百姓纷纷拦路上书告状,说相国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农民的田地房屋数千万。刘邦到了京城,相国萧何去朝见,刘邦笑着说:“你身为相国竟如此利民!”并把老百姓的告状书都给萧何看,说你自己去向老百姓认罪吧。萧何就趁机替老百姓求情说:“上林苑中许多空地荒废很久,是否能让百姓到那里去耕种?不要只长草来喂养禽兽。”刘邦龙颜大怒说:“相国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贿赂,才会替他们来要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廷尉给萧何戴上刑具关押起来。几天以后,有个姓王的卫尉在刘邦身边当差,就小心的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一下突然把他抓了起来。”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始皇丞相的时候,有功劳都归皇帝,有过错都自己承担,现在相国萧何自己大量接受商人的金钱贿赂,却又假惺惺的替老百姓求我的上林苑,这是讨好民众抬高自己,所以把他抓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在职位权范围内,如果碰到对百姓有利的事儿,为他们请求,这正是宰相应该做的事,陛下怎么会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再说陛下与楚相争多年,之后陈稀、黥布叛乱时,陛下率兵亲自征讨。那个时候相国独守关中,只要稍微动一动,那么函谷关以西早就不属于陛下了。相国不在那个时候为自己谋私利,怎么会在今天看上商人的那几个钱呢?况且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过失而丢掉了天下,李斯把秦始皇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呢?陛下怎么能怀疑相国是那样浅薄的人呢?” 刘邦听了不太高兴,有一天刘邦派人拿着皇帝的符节赦免相国萧何。萧何年纪大了,平时一贯谦恭谨慎,这时赶快入宫脱掉官帽,赤着两脚向高皇帝刘邦认罪。刘邦说:“相国算了吧,给老百姓请求上林苑我不同意,说明我不过是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主,而相国才是贤明的。我故意把你关起来,是想让老百姓都知道我的过错。”
萧规曹随,不争不强萧何和曹参关系一直不好,萧何生了重病,汉惠帝亲自来看望。汉惠帝问萧河:“相国百岁以后谁来代替你?”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汉惠帝就说:“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点了点头说:“陛下看得很准,我死也不遗憾了。” 萧何购买田地、房屋都选择在偏僻的地方,造房子也不修建有高大围墙的宅地。并且说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简朴作风,如果不成器家产也不会被权贵所抢夺。汉惠帝二年,相国萧何死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正史上的萧何有多厉害?
萧何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汉马功劳,下面我们来看看萧何究竟有多厉害?
萧何是沛县的世家大族,他在沛县任职县长秘书,是县长的左膀右臂。
那么那时候萧何处理政事到底有多好呢?
这么说吧,秦朝每年都有评选优秀员工的制度,每次评选,萧何都是整个泗水郡的第一名。要说这么优秀的人,肯定是会被提拔到秦朝中央去任职的。要不大秦就太腐败了。
是的,他们有邀请让萧何去,但是萧何拒绝了。
这就不得不说萧何的眼光十分的独特了,因为他已经看出大秦气数即将用尽了。
后来,他跟着自己曾经的下属,刘邦开始起义了。
力挺刘邦,在他的支持下,刘邦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刘邦未起义之前,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之所以很长时间在这个亭长之职上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萧何的保护。
到了秦末乱世,刘邦开始召集了一伙亡命之徒起义了。
这时候萧何也加入了进来。因为萧何在沛县是相当的有影响力的,他推崇刘邦,那些跟随萧何的人,也都归属到了刘邦的旗下。然后,刘邦带领一伙人马,把沛县的县长给杀害了。
这标志着刘邦已经官宣了,彻底的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后来刘邦投靠了项梁,在项梁这里结识了项羽。
在秦灭之前,项羽和刘邦一起担负起了灭亡大秦的使命。后来刘邦和项羽兵分两路杀入到咸阳城。
推荐韩信,让刘邦打出了一片大好江山。项羽因为参与了巨鹿之战,耽搁了时间,这就给了刘邦提前进入秦的都城咸阳的机会。在刘邦率领部下进入到咸阳之后,其他人都是抢钱抢美女,唯独萧何抢的东西和他们不一样,萧何抢的是国家的地图,人口的档案。
你看萧何是不是很不一般,在他的眼里,这些东西要比钱值钱。
这也是后来为何萧何能当宰相的原因。
之后,就是刘邦把大秦给灭了。项羽打了巨鹿之战,名动天下,然后也来到了咸阳。历史上极其有名的鸿门宴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鸿门宴因为项伯的告密,刘邦的机智,让刘邦逃过一劫。
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前去汉中上任。
在这期间萧何给刘邦推荐了军事奇才韩信,刘邦就是在韩信的带领下,开始杀出汉中,冲出关中和项羽角鹿中原的。
帮刘邦管理国家,运送粮食和输送兵员。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时候,萧何坐镇咸阳城,在后方给刘邦提供粮草和士兵。可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
但是,刘邦对萧何并不放心,因为萧何的名声在关中实在是太好了。他很怕萧何摆他一刀,自己当王了。
所以,隔三差五刘邦就问萧何最近好不好?
经常被领导问候,不是什么好事,为了打消刘邦对自己的惦记,萧何把自己能打仗的亲人,儿子,侄子全部送到了刘邦打仗的前线,说是让他们去给刘邦打仗,其实就是让他们到刘邦那里当人质。
刘邦见到萧何的亲人都到了,就这才放心。
从此,一心一意的来对付项羽了。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多的时间,随着韩信在北方战场上的节节胜利,项羽逐渐由战场上的主动进攻,变为了被动挨打。
为吕后出谋献策,除掉韩信。最后,项羽在刘邦,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的联合下打败了项羽,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萧何被封为了万户侯。
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还被刘邦评为第一功臣,把他推到大汉丞相的宝座上。
萧何在当丞相之间,尽心尽力,让大汉在之前战乱的基础上渐渐的恢复到了平静,然后减少各种赋税和徭役,民生得到了休养,大汉的国力逐步恢复起来了。
刘邦晚年诸侯王开始叛乱,刘邦开始剿灭各地的诸侯王了。
就在刘邦去平叛陈豨的时候,吕后告诉萧何,韩信要造反了。
吕后向萧何求计策,萧何亲自把韩信给骗到了长乐宫,然后吕后命令手下把韩信捉住给灭了族。
这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的由来。
萧何自毁名节只为保命。刘邦在平叛最后一个异性诸侯王英布之后,这时候他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刘邦又开始惦记起萧何来。
他还是觉得萧何的名声太好了,若是萧何想在他死后,造反当皇帝,只要双臂一挥,关中的老百姓都会归顺他的。
刘邦的这种惦记,又被萧何给捕获到了。为了打消刘邦的惦记,他开始自毁名节,大量用低价来收购关中百姓的土地,导致百姓对他恶语相加。
就是这样刘邦最后才放了萧何一马,没有在自己死前,把萧何给干掉。
刘邦死后,萧何一直兢兢业业地在丞相之位上辛劳,直到汉惠帝执政时候,他因劳累死在了丞相之职位上。
这就是萧何大致的一生。
正史上的萧何有多厉害?
萧何是兴汉的第一功臣,也是最大功臣。可以说,没有萧何的鼎力相助,就没有一介亭长刘季的根本什么事。
先是萧何和曹参等人杀了县长,响应陈胜吴广反秦号召,然后扶持亭长刘季当了义军首领,这才让刘邦斩露头角,日后成为威震一方的英雄豪杰。
兴汉三杰,萧何是首当其冲,正是有他镇守后方为刘邦源源不断地供应粮草,才保证了刘邦在前方能放心地征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顾无忧,才能放手一搏。
其次,三杰之一兵圣韩信,也是萧何独具慧眼,"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让刘邦放下身段设"拜将坛",出人意料地亲自提拔重用韩信为大将军。
正是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破三秦封锁,兵出汉川,才让刘邦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兴汉伟业。
亥下最后一战,也是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联合彭越、英布三路围杀,让楚霸王项羽全军覆没,乌江自刎。
萧何在兴汉后,又帮助吕后确立嫡子继任制立下大功。同时,也帮助吕后害死了"有异志"的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刘邦临死,吕布问后事如何?刘邦关照"萧何之下曹参,曹参之下王陵,但王陵憨直,可由陈平佐之"。
萧何为汉朝承前启后,做出了巨大贡献,基本上汉承秦制,一成不变。其后曹参等人也都是"萧规曹随",实行道家"无为而治",安民重农,汉朝慢慢强盛起来,很快就实现了史上第一个"文景之治"。
正史上的萧何有多厉害?
在汉初三杰中,萧何与张良、韩信完全不同:
张、韩是天纵英才、国士无双,二人各自在文、武方面的才能让其他人望而兴叹;
而萧何则是另一种类型,他既不能率军作战,又不擅长军事谋略。
那萧何厉害在哪里呢?通俗点理解:萧何胜在娴熟的职业技能、高超的“情商”,相对而言,这些技能是可以模仿的,因此也更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首先,萧何有一个另类之处:他曾经是刘邦的领导、恩人。
秦朝建立后,为了全面消除贵族阶层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朝廷采取丞相李斯“以吏为师”的主张,逐渐打造起一支训练有素的官吏队伍,萧何就是其中的一员。
《史记》称萧何“通晓法律、无人能比”,在沛县县令手下当差。从后来县令招待吕公时,萧何主管收礼、安排宾客位置,由此看来,他应当是一县之长的亲信、骨干,按今天的概念来理解,有点像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之类,在任何时期,这都属于成功人士。
但奇怪的是,这么一位县高级干部,却会刻意照顾一位小人物——“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无论是在当平头老百姓、还是做亭长(类似于派出所所长)这种小官时,刘邦经常得到来自县长亲信的关照。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关于其原因,我们可以结合另一件事加以猜测。
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来泗水郡督察工作。萧何跟着这位来自中央的领导办事,表现极为出色,在后来的考核中名列第一。爱才的御史打算上奏朝廷、把萧何调进京城工作,但面对这种寻常官员梦寐以求的机会,萧何竟然再三推辞,最终对方遗憾而去。
因此,萧何之所以照顾刘邦,最有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其一,秦帝国的一揽子政策,是对过去几百年旧体系的全面推翻,必然会存在较多问题;而萧何身在基层、精于吏事,见惯了最真实的情况,对王朝存在的巨大危机深有感触。而刘邦这种草根英雄人物,则代表着官员体系外的另一个群体,萧何关照他,极有可能是提前押宝,以便将来多一条后路;
其二,逆反心理。在县令招待吕公的酒席上,萧何曾说时任亭长的刘邦:“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句话看似嘲笑,实际上更像是为刘邦找台阶下;也许正是刘邦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才让对森严官僚体系心怀不满的萧何心生好感,因此刻意对其进行关照。
一言以蔽之:萧何极有可能是把刘邦当成了自己的另一面:相对于有脸面、有地位、在现有体系下循规蹈矩的自己,豪爽、洒脱、胆气十足的刘邦,契合了萧何内心中挑战秩序的另一副形象。他照顾刘邦,说好听点是善于识人、押宝潜力股;难听点就是投机倒把、狡兔三窟。在任何时期,这都不失为明智之举。
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紧绷的秦朝地方体系瞬间崩溃,各郡县纷纷杀死当地官员起义,惊恐之下的沛县县令也想见风使舵、起兵响应。主吏萧何联合狱掾曹参劝说县令召回逃亡在外的刘邦等人,一是为了提高事变的成数,毕竟刘邦在基层更有号召力;二是可以凭借对刘邦多年的照顾,能够使其被自己所用。
说得直白点:萧何多年的投资终于要见到收成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先是县令竟然临阵变卦,害得萧何差点丢了性命,不得不翻墙投奔刘邦;随后刘邦竟然振臂一呼,让沛县城内父老乖乖打开城门。如此一来,萧何就成了背叛朝廷的官员,也变成了刘邦的部下。
萧何的心情八成不怎么愉快,更何况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凸显出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武力成了决定一股势力生死存亡的首要因素,在刘邦手下最受欢迎的,一是能冲锋陷阵、率军打仗的武将,二是可以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但遗憾的是,在这两方面,萧何都不擅长;相比较在鸿门宴上大出风头的张良、樊哙,乃至凭借军功逐渐升迁的曹参,萧何一度显得销声匿迹、默默无闻。
不过,通过在占领咸阳后的一项举动,萧何成功的跻身于刘邦阵营的权力核心圈。
杀入咸阳后,众将纷纷奔向府库抢夺金银财宝时,萧何却视财宝为无物,径直秦丞相御史府,把秦朝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全部收集起来,等于是抢占了全国的战略情报资源。
这种独树一帜的行为,自然会引起刘邦的注意,毕竟眼下秦朝已经崩溃了,已经到了分地盘、同时准备下一阶段更激烈博弈的新阶段,想要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占据优势,必须提升综合实力,如何治国理政将上升到与打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萧何在这方面的成熟与老练,无疑是出身底层的刘邦最需要的。
因此,萧何凭借着自己多年官场培养出的素质,成功的为自己攫取了有利身位。随着刘邦由沛公升级为汉王,萧何一跃成为了丞相。毕竟矮子里面挑将军,在刘邦阵营中,曾经被朝廷御史看中的萧何,当然是头号治国人才。
进入汉中后,萧何理政的才能日益凸显,刘邦也越来越离不开他,韩信得到重用的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后来,当刘邦带着一众文武东进与项羽逐鹿天下时,萧何留守关中,以一己之力带领大后方整顿政务、发展经济、征集粮草、输送军队。
正是由于身后有萧何这么一位既能干、又忠心的帮手,刘邦在跟项羽作战中屡屡被打得丢盔卸甲、损失惨重,却总能迅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毕竟关中资源虽强,但如果执政者水平和能力不够也是白搭(如秦二世)。
正是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萧何的地位才逐渐变得不可替代。但随着刘邦的全面获胜、汉王朝的建立,萧何逐渐面对着新的困局:与刘邦的冲突。
在之前的战争期间,萧何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也在关中、巴蜀形成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而随着天下趋于安定,萧何的相权逐渐成了刘邦皇权的巨大威胁:事业草创,刘邦既需要萧何的政务才能,却又忌惮其权力与威望(更可况对方还曾是自己的领导),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压制。
于是乎,在分封功臣时,刘邦利用手下人之间的矛盾,刻意抬高萧何、贬低曹参:群臣都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刘邦却故意把这一殊荣给了萧何,并且准许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看似抬举,实际上是把理政的萧何推到军功集团的对立面,好让双方掐个头破血流,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萧何此时的角色其实很尴尬,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就会沦为众矢之的。情况若恶化到一定地步,保不准刘邦会丢卒保车、舍弃属于少数派的萧何。
此时的萧何,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高情商”:
为了进一步博取刘邦、吕后的信任,萧何不惜投其所好,利用韩信跟自己的交情,活生生把对方骗到了绝境;
而因此功劳被拜为相国、加赐重赏后,萧何则听取召平的建议,坚决辞让封赏,并且把大量家产、资财捐给军队,让刘邦龙颜大悦;
下一年,刘邦在征讨英布的途中,还没忘记派人来调查萧何在干什么。为了保命,萧何通过强买民田等自污方式来打造一副毫无野心的形象,以打消刘邦的疑虑;
此外,他在购置田地住宅时,必定选那些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房子时,也从不修筑围墙;
而对于跟自己一向不和的曹参,萧何也刻意退让,后来当汉惠帝向其咨询继任人选时,他毫不迟疑的推荐了这位老对手。
萧何的一切举动,其实跟当初他在沛县时照顾刘邦一样,都是为了明哲保身,甚至不惜招上坑害老友(韩信)、欺压百姓等恶名。但这就是封建政治的无奈,也是人性的悲哀。
人类向来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早年的萧何对刘邦照顾有加,虽然也许有私心的考虑,但刘邦从中获益匪浅却是事实;
而随着刘邦在乱世中的崛起,萧何凭借自己娴熟的理政才能身肩重任,帮助老友稳步成长为问鼎天下的帝王;
但当天下太平时,萧何在艰苦岁月中积累起来的功劳与名望,却成了皇权的潜在威胁。如果萧何没有那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情商,搞不好他也会步入韩信的后尘。
汉初三杰中,一个被杀,一个隐退,另一个夹起尾巴做人,这看似是巧合,却是人性的必然。
正史上的萧何有多厉害?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追韩信是他的杰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