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抹黑贬低了东吴人物吗?

好像是有所贬低的。其中对周瑜的描写就不大客观,甚至有些歪曲事实、变本加厉。实事求是地讲,周瑜是一个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足智多谋而又气度恢弘的英雄大将。但是《三国演义》中却多次对他表现的阴险狡诈,心胸狭隘而且气量太小。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周瑜初次见面就算计刘备,似乎完全不顾孙刘联盟的大局。

周瑜扣留诸葛亮,又邀请刘备前来商讨军务大事。刘备为表达诚意,不顾众人的劝阻,准备到江东会见周瑜,关羽随同保驾护航。

周瑜邀请刘备的目的何在?《三国演义》我们看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肃问瑜曰:“公欲见刘备,有何计议?”瑜曰:“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吾今乘机诱之杀之,实为国家除一后患。”鲁肃再三劝谏,瑜只不听。遂传密令:“如玄德至,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壁衣中,看我掷杯为号,便出下手。”

周瑜的心狠手辣和阴险凶恶盈然于纸。后来,由于关羽的震慑,周瑜担心自己被关羽斩杀,而不敢下达狙杀刘备的命令。

第二、周瑜大战曹仁,刘备却渔翁得利,占领了南郡。周瑜就准备攻打刘备,夺取南郡。

虽然刘备是渔翁得利了,但再怎么说,刘备也是从曹仁手里夺取的南郡。而周瑜竟要立即率兵攻打刘备。鲁肃又及时赶到,劝阻了周瑜的军事行动。鲁肃反复提醒周瑜,说如果此时两家互相吞并,曹操势必乘机前来,就形势危急了。再说,刘备本来就与曹操交厚,逼得紧了,刘备可能投奔曹操,那就得不偿失了。鲁肃又承诺由他负责向刘备讨要南郡,周瑜这才作罢。

第三、为了夺取荆州,周瑜竟然使出下三滥的手段,使美人计陷害刘备。结果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把刘备骗到东吴招亲。结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妙计行事,得到了乔国老的帮助和吴国太的赏识,化险为夷,并娶了孙夫人安全回到荆州。一路上,周瑜派出一波又一波的军队追杀刘备,都被刘备巧妙地化解。周瑜因此气的发昏。

第四、周瑜妒贤嫉能,竟然在联盟期间,不识大体,多次谋害诸葛亮。

当周瑜发现诸葛亮的谋略水平远胜自己的时候,就煞费苦心地要杀掉诸葛亮。

1、派诸葛亮到聚铁山阻断曹军的粮道,只给诸葛亮一千兵马,明摆着是借刀杀人,让诸葛亮死于曹军之手。

2、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想要以违抗军令之罪名,斩杀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化险为夷。

3、等诸葛亮借来东风,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时候,派徐盛和丁奉,不问皂白,追上就杀。诸葛亮却早已在借东风的时候安排了退路。最后在赵云的保护下,诸葛亮金蝉脱壳,安然无恙地返回荆州。

第五、周瑜抗曹开始并不情愿,是诸葛亮以《铜雀台賦》激怒了周瑜,周瑜才成为抗曹派。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态度: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原来,诸葛在《铜雀台赋》中描写的人曹操是如何地仰慕大乔、小乔两位江东大美女,如何如何地迫切想把两位大美女搞到手中等等。反正就是对孙策和周瑜视而不见,侮辱之甚不过如此啊!周瑜就勃然大怒,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了。军国大事,竟然取决于个人的情绪好坏。这当然是对周瑜的严重抹黑。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因为屡屡陷害刘备和诸葛亮却屡屡失手而气死的。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却与演义中的周瑜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看真实历史上的周瑜:(175~210)三国时东吴名将,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叔祖父周景于东汉时担任过太尉,父周异做过洛阳令。周瑜和孙策同年,因此两人十分友善。周瑜曾经把自己的大宅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互通有无,来往密切。后周瑜又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和江南,建立孙吴政权。当时乔公有二女,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二人关系更加密切。

200年,孙策死,孙权继承遗业。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共同辅佐孙权。

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江南震惊。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主降派,力主迎降;周瑜与鲁肃力主抗曹,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十月,周瑜担任左都督,与右都督程普、赞军校尉鲁肃统帅精兵三万与刘备会师,在赤壁与曹军对峙。赤壁大战中,黄盖诈降、火烧曹营等战略战术都是周瑜的精心策划。

曹操北归以后,周瑜乘胜进攻南郡,被流矢所伤。周瑜为了稳定军心,忍痛指挥,“案作军营、激扬吏士”,打败曹仁,迫使曹仁后退。周瑜还消灭了江夏的黄祖集团,清除了东吴西进的障碍。三十六岁的时候,病亡。

《三国演义》中对孙权等也有所贬低。说孙权是以貌取人的江东鼠辈;把鲁肃描写成呆头呆脑、滥竽充数的军官;把潘璋、朱然等大将写的一文不值等等。

可能是因为东吴杀害了关羽,作者为了获得人们的支持,才故意这样描写。因为,武圣深得人心;那么杀害武圣的人就不得人心,这似乎也顺理成章,可能也是为了迎合广大读者的意愿。

《三国演义》抹黑贬低了东吴人物吗?

《三国演义》写东吴人物,可以说是走了折中路线:宋元人创造的那些糟蹋周瑜的段子,《三国演义》删去了一些把周瑜写得特别蠢的,许多都保留了;而《江表传》里那些明显美化周瑜的内容,《三国演义》一样收录。

常见有人要证明“历史上的周瑜不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气量狭小”,就举周瑜感化程普的例子,其实这个故事明明白白写在《三国演义》四十四回,罗贯中也没隐瞒。

所以,有人认为《演义》里的周瑜是个不能自洽的半截人,其实不太抠细节的话,也不妨认为《演义》里周瑜的形象倒是完整而丰富的:才智不如诸葛(这个真没办法)但也是第一流人物。

对本阵营的人物,恢宏有大度,嫉妒诸葛亮,但那是因为他把诸葛亮看作江东的头号敌人,诸葛亮要是能跳槽到江东来,他就很乐见,全不顾虑来个比自己更有才的,自己就得靠边,真是忠心耿耿高风亮节。

所以,《三国演义》写东吴人物,相比后世的历史研究者,认识不够清晰深刻,不少地方没抓住重点,写得距离历史事实比较远,诚然有之。但不像归不像,要说多抹黑贬低,倒也不见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