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
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进取中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毫无疑问,诸葛亮是忠于汉朝的大忠臣。
诸葛亮早年丧父,东汉末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他虽然过着躬耕读书的生活,但是一直关心时局的发展。
当时,正好刘备在荆州为了扩大势力,而礼贤下士,求访人才。徐庶等人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和各派政治势力的布局情况,对刘备提出了:
曹操地广人众,“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又任用贤能,“可与为援而不可图”;益州刘璋暗弱昏庸,有机可乘。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伺机北伐中原,统一天下。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隆中对”。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得力谋士。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策略,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又西进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一直担任蜀汉的丞相之职,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后主刘禅,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注重发展农业,大力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抑制豪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执政期间,他一直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诸葛亮曾先后五次北伐,由于魏蜀实力相差太过悬殊,诸葛亮的北伐事业未竟。
从对诸葛亮的简单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到,诸葛亮是一代名将良相,而且一直忠于汉室,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去辅佐汉献帝呢?
第一、汉献帝已经没有帮助诸葛亮实现理想的能力和实力了。
汉献帝聪明机智不假,但是他毕竟缺乏统一天下的大志和才干。汉献帝拥有的政治资源,就是一顶皇冠,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汉献帝手中没有军队,没有地盘,没有财富,更没有雄心壮志。他追求的只是能够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而已。否则,汉献帝在董卓被诛杀的时候,是有很大的机会掌握政权,实现乾纲独断的。但是,由于他的怯懦、他的苟且偷安的内心使得他失去了百年不遇的大好机会。
于是,李傕和郭汜崛起,并大闹长安,使得东汉终于走向难以逆转的瓦解之路。当时,王允、吕布、马腾、韩遂、张济等不少大臣和军阀还是忠于汉室的。但是,由于汉献帝的软弱,使得董卓死后,东汉失去了唯一一次中兴的良机。东汉从此日暮西山。
此时的汉献帝就如“泥菩萨过江”,哪里还有和诸葛亮并肩作战,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
第二、汉献帝已经彻底被曹操架空,要辅佐汉献帝,曹操就是挡在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大家都知道,曹操曾经说过,我就是大汉,大汉就是我。大家也都知道,荀彧虽然忠于汉室,但是还是要被曹操挟持利用。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荀彧就立即被曹操清洗。所以,诸葛亮要是去投奔汉献帝的话,就等同于投奔了曹操,就得为曹操效命。关羽曾经高呼“降汉不降曹”,其结果还不是为曹操上阵杀敌,差点因此害死了刘备?
所以,诸葛亮深知,当时如果投奔汉献帝的话,就是背道而驰,与自己的理想之路,越来越远了。因为,以当时的局势,投奔汉献帝,就等于是投奔了曹操。而曹操是要篡汉自立的,所以被曹操控制就无法为汉朝尽忠报国了。
第三、从诸葛亮的风格来看,诸葛亮要想投奔谁,就必须欲擒故纵营造出对方上门请求他的氛围。汉献帝不可能做到三顾茅庐,甚至是一顾也做不到,因此他就不能辅佐汉献帝了。
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在司马微、黄承彦等名士的一路指引下,才找到了诸葛亮的。为了考察刘备的诚意,诸葛亮两次故意避而不见。直到第三次,刘备才得以和诸葛亮当面畅谈心中的理想。诸葛亮才表示,为了刘备的诚意,为了拯救百姓,决意出山辅佐刘备。
根据东汉的人事制度,皇帝是不大可能直接任用一个普通百姓做官的。东汉实行的是“征辟制”和“察举制”。普通人要做官,需要由三公征用,或者是各地的郡守、刺史、州牧向朝廷举荐才行。
当时诸葛亮在隆中一代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却也没有名列“江南八骏”,因此就没有人向汉献帝推荐他。也许大家也都知道,诸葛亮的人生梦想,不可能会借助汉献帝来实现吧。
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以他对蜀汉政权的忠心,还有匡扶汉室的决心,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誉。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连他的敌人都感到敬佩。在曹睿向司马懿托孤的时候,就专门提到了诸葛亮,希望司马懿能够如同诸葛亮一样对曹魏政权鞠躬尽瘁,扶保幼主。可是司马懿一旦权力在手,就颠覆了曹魏的江山。这样一对比,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诸葛亮精神的伟大。
诸葛亮的一生,是追求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一生。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之后,就为刘备的事业尽心尽力。他在接管蜀汉政权后,内修政理,外交东吴,在他的有生之年连续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最终由于双方的实力过于悬殊,诸葛亮壮志未酬,病逝在北伐的战场上。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江山,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但是,我们在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汉献帝的朝廷还存在的时候,诸葛亮既然对汉室如此忠心,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奔汉献帝,辅佐汉献帝去重建汉室江山呢?诸葛亮却偏偏要去辅佐刘备,在刘备的领导下去匡扶汉室呢?
一、汉献帝的汉室实际上是曹操掌控下的傀儡。汉献帝和他的朝廷实际上是命运多舛。汉献帝在被董卓推上皇位后,就成为了各路诸侯手中的傀儡。他和自己的朝廷没有地盘,没有军队,只能四处流浪,在各个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在最窘迫的时候,汉献帝的大臣们只能亲自去为生计奔波,甚至有饿死在野外的。
在各路诸侯中,有的像吕布那样,没有能力辅助朝廷而表示爱莫能助的。有如同袁术自立为帝,想要更新换代的。还有像袁绍那样的,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看着汉献帝的朝廷自生自灭的。当然,也有像曹操那样的,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最终,汉献帝被抢先一步的曹操迎到了许都,成为了曹操的傀儡。曹操在将汉献帝朝廷刚一接到许都时,就在保证汉献帝他们的衣食住行外,首先自己谋取了假节钺,录尚书事的职权,一举控制了汉献帝朝廷的文武大权。从此,汉献帝成为曹操手中的一块政治招牌,为他的事业服务。
在汉献帝的朝廷中,自然有很多忠于汉室的人物。这些人中,甚至还包括了曹操的亲家荀彧。可是,这些人没有实权,在曹操的严密控制下,他们根本就无力和曹操对抗。正如曹操在土山与关羽约三事时所说的,吾为汉相,汉即吾也。诸葛亮的政治敏感度那么高,自然会对汉献帝的朝廷看得一清二楚。他在东吴联盟时,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这样的朝廷里,又如何能够匡扶汉室呢?
在汉献帝的朝廷中,人们名义上为汉室做的每一件事,实际上都是为曹操的事业添砖加瓦。如果对曹操的举止稍有不满,马上就会遭到残酷的杀戮。曹操为了打击汉献帝的势力,连汉献帝的皇后、贵妃以及外戚都毫不手软。他的亲家荀彧只是对曹操晋位国公、加九锡表示反对,就被曹操软禁而死。试问一下,诸葛亮投奔汉献帝,在汉献帝的朝廷任职,他想要匡扶汉室岂不是自寻死路?因此,以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他是不会去那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汉献帝的朝廷去任职的。
二、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出于双方理念的契合与对他的感激。但是,诸葛亮还是胸怀大志的。历史记载,他在躬耕陇亩的时候,就自比管仲、乐毅。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胸怀天下的人才,自然不会愿意与草木同朽。但是,他的治国理念和曹操不和,他的想法是让汉室延续下去。可是,因为有曹操的高压政策,他又不能去朝廷辅佐汉献帝,他只能寻求明主,以待天时。
虽然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是当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意气相投,一拍即合,一篇《隆中对》成为了千古绝唱。在这篇《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阵营和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切合实际的为刘备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略蓝图。刘备也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事业也从此走上了正轨。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已经关注很久了。在当时争夺天下的各方势力中,只有刘备是一直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刘备的理想就是结束乱世,重建汉室江山。只有刘备才敢于和曹操在战场上抗争到底,宁死也不屈服。
诸葛亮通过对刘备的了解,才认为刘备的政治口号,和自己的愿望最为契合。诸葛亮想要重建汉室江山,可是到那个曹操控制的汉献帝的朝廷去匡扶汉室,无异于去曹操的屠刀下送死。所以诸葛亮想要实现他的理想,加入刘备阵营一条路。因此,诸葛亮事先做好了准备,等待君臣相会的那一刻。
在刘备以三顾茅庐的最高礼仪来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就顺水推舟的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来为刘备和自己的理想奋斗。正是诸葛亮与刘备意气相投,才演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剧。
三、诸葛亮匡扶的汉室实际上是刘备的汉室。我们从以上的阐述,就能够对诸葛亮要匡扶的汉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诸葛亮要匡扶的是汉室,他要的是重建汉室江山,而这个汉室江山,自然是刘备的汉室江山。至于说汉献帝的那个曹操傀儡的汉室,则是将来再解决的问题。
我们看待刘备的时候,总是拿他跟汉高祖刘邦相比较。在史书上说,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这不过是从刘备的日常为人处世方面来进行的比较。如果我们从刘备的创建事业的风格来看,刘备更倾向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刘备对于汉献帝的朝廷,和曹操一样,只是用他的名义而已。在实际的作为上,刘备并不拘泥朝廷的命令。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并不理会汉献帝的朝廷。他对于曹操的看法和诸葛亮一样,认为他是汉贼。那么汉贼把持的朝廷,发出的命令自然不会听从了。这样,当刘备的实力得到发展后,他就以刘秀为榜样,来处理天下事务。当年的刘秀先是在更始帝刘玄的朝廷任职,在得到机会去河北后,脱离了刘玄的控制,就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刘秀在十三年的战争中,略定河北,图取两京,打败赤眉和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终于统一了全国,重建了汉室江山,建立了东汉政权。
刘备和诸葛亮真正的榜样就是刘秀。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从荆州出兵以向宛洛就是当年刘秀进军的翻版。当年的刘秀,面对刘玄政权,面对赤眉军拥立的汉室政权,还有天下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权,他是根本一概都不承认。他只是依靠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有自己手中的军事实力,将这些政权一扫而光,直至建立自己的天下。
刘备和诸葛亮也是和刘秀一样的想法,在自己的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汉献帝的名义做事。而一旦自己羽翼丰满,就开始自己的事业,把汉献帝抛到一边。刘备在夺取汉中后,就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强大到不惧怕曹操的程度,就自立为了汉中王。
当时的曹操得知这个消息,气得破口大骂,要亲自率军讨伐刘备。这是因为刘备的举动,说明了他已经和曹操以及汉献帝的朝廷划清界限,准备要独立统一天下的行动了。只可惜的是,孙权惧怕刘备的实力增长过快过强,勾结曹操,撕毁了盟约,使得刘备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击,损失了关羽和他的军队,以及荆州的地盘。
在曹魏篡汉后,为了重建汉室江山,刘备称帝。这个时候,刘备名正言顺的成为汉室的继承者。诸葛亮也作为刘备的丞相,为匡扶汉室而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自始至终,他要匡扶的汉室,就是刘备与他共同创建的汉室江山,而并非是汉献帝的汉室江山。
结语:汉献帝在被曹操奉迎到许都后,实际上已经成为曹操的傀儡。曹操只是利用他的政治招牌,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汉献帝和忠于他的臣子,没有任何实权。他们如果不顺从曹操,就随时招来杀身之祸。在这个朝廷中,效忠汉献帝,实际上就是效忠曹操,荀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诸葛亮就算是忠于汉献帝的汉室,要让他去投入这个牢笼送死,他是根本不会去的。
而诸葛亮并不是那种死板固执的腐儒,他以法家之道行事,根本不理睬那些陈规陋习。他要匡扶汉室,就不会去匡扶汉献帝那个傀儡汉室。恰在此时,刘备的三顾茅庐,让他找到了辅佐的对象。基于和刘备共同的目标,君臣意气相投,诸葛亮这才出山,辅佐刘备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诸葛亮所说的匡扶汉室江山,实际上指的是他和刘备创建的汉室江山。他和刘备以刘秀为榜样,准备结束天下的战乱,以刘备汉室宗亲的名义,像刘秀那样再次建立新的汉朝。在刘备刚刚拿下汉中就马上自立为汉中王的行动,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在曹魏篡汉,刘备称帝后,刘备和诸葛亮就更名正言顺的为了重建汉室江山而努力。在刘备去世后,接受托孤的诸葛亮,也接过了刘备未竟的事业。他为了这个事业而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笑,但也是有一些问到点子上的。关键就是汉献帝没有邀请,诸葛亮也没有三顾茅庐,并没有许给诸葛亮什么样的一个身份地位,薪酬待遇等等,这些都没有的话,谁会为汉献帝献身服务呢?
刘备虽然不是很有势力,但是他很有诚信,给予了诸葛亮足够的尊重,足够的地位,影响力等等,然后让诸葛亮有一个充分的施展空间,这样诸葛亮才能够发挥作用。
因此刘备是一个很大的伯乐,他愿意给诸葛亮各种各样的好处,就相当于一个大老板,他愿意给职业经理人一定的钱和待遇,从而给了职业经理人经手靠,职业经理人就愿意为老板很卖力的打工了。
看先帝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他不会花钱,不会用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被曹操挟持了。作者为高级#策划##经济师#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在头条看世界##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写作##正能量##诚信经营破万粉#
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
这个忠心同用他不用他,参与不参与,听他不听他,和当时的乱象实际情况都有关系,至少他不是乱象的制造者,他的出山是平乱的,太乱太复杂了,亿万人心的天下,自然之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
一言以蔽之:士为知己者死!
想当年,当诸葛丞相还是一个娃娃的时候,虽说肚子里很是有些值钱的东西,可惜没人能够看得上眼。所以呢,这个姓诸葛的娃娃整天阴着脸,皱着眉,以为怀才不遇,吃饭不觉着香,喝酒却觉着淡。
也就是这个时候,穿着救世救民外衣的刘皇叔听说这个姓诸葛的娃娃头上一拍,脚下立马都会响起来,从头到脚尽是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所以低着头,弯着腰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两人刚一见面,倾心交谈,居然把关羽、张飞都晾在了晒衣架上。诸葛亮那叫一个激动呀,简直没法说。
自此以后,这个以仁义名动天下的刘皇叔把诸葛亮捧在手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爱得不得了。大事小事都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凡是诸葛亮说的话,不对也对。甚至,到了晚上,动不动钻进诸葛亮的被窝,俩个人有着永远也说不完的悄悄话。
因为刘皇叔的绝对信任,诸葛亮立功无数,名动天下,甚至,被天下人传成了智慧的化身。而他的故事,也流传千年,甚至成了一个个神机妙算的神话。
与其说诸葛亮帮助刘皇叔取得了三分天下,倒不如说刘皇叔成就了诸葛亮一生传奇。
换做是老陈,也会死心踏地忠于那个让自己的生命大放异彩的不二伯乐。
对吧?
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天才也需要机遇题主问: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
应该说,诸葛亮的确是忠于汉室,在隆中对时,他就对刘备说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可见他是心向汉室的,把曹操视为国贼。既然如此,他为啥不去辅佐汉献帝呢?因为他就是一介草民,你想辅佐就能辅佐吗?诸葛亮在荆州都没混出个名头,正如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当时诸葛亮的名声,也只有很小的朋友圈里才知道,试问朝廷怎么把他提拔为国家重臣呢?他就是一介布衣,怎么辅佐皇帝呢?所以,天才也是需要机遇的,没有遇到刘备,诸葛亮啥也不是。
第二,汉献帝只是曹操操纵下的傀儡诸葛亮在隆中对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汉献帝根本就是曹操控制下的一尊傀儡罢了,你怎么去辅佐呢?所以,忠于汉室,最紧要的事,不是去辅佐皇帝,而是打倒曹操。要打倒曹操,只能依靠外部力量。当时反抗曹操的诸势力中,刘备的立场是最坚决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孙权曾问他: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慨然答道:“刘豫州英才盖世,士人仰慕,纷纷前往投奔,就像百川归海一样。就算大事不成,这也是天意,岂可投降曹操呢?”由此可见,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就是忠于汉室的表现,做好与曹操决战死底的打算。并不是说一定要到朝廷辅佐汉献帝才叫忠于汉室。
第三,乱世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我们不要把古人看作花岗岩脑袋,食古不化。忠于汉室,也不代表只忠于汉献帝。很多人以为儒学讲愚忠愚孝,这是不对的,儒学有人性化的一面。并不是说只要是皇帝,就得无限忠心。孟子不是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儒家思想里,人民是排第一位,国家排第二位,君主只是排在第三位。即便你是个皇帝,你没有为国为民,你没有尽到你的责任,那么作为臣子我也不必尽自己忠君的义务。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君君”就是“君主做到君主的责任”,在这个前提下”臣臣“,”臣子竭心尽力辅佐君主“,臣子做事,不是为了养肥你皇帝,而是帮助皇帝实力国强民富的理想。所以东汉名将马援曾说过一句话: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臣子也是有选择的权力,所以诸葛亮最后选择刘备,而不是汉献帝。
第四,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不是汉献帝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说的奸凶,无疑就是篡权的曹魏,而兴复汉室,是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而是汉献室的东汉政权。同样的汉室,为什么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刘备而非汉献帝呢?
首先,东汉政权到汉献帝时,已经名存实亡了。东汉后期,经历了董卓之乱,汉献帝从来就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先是受制于董卓,后受制于凉州将领,后又受制于曹操。实际上,汉献帝的东汉政权,只是军阀们操纵下的政权罢了,并不能起到真正中央政权的作用。
其次,刘备确实是难得的明君。无论从哪方面看,刘备都是诸葛亮心目中理想的君主。首先,刘备是个仁君。我们从三国史,可以看到刘备没有像曹操那样经常搞大屠杀,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戮,在官渡之战坑杀七万袁军,也有过杀边让、孔融、逼死皇后等事件,这些恶行,刘备是没有过的。刘备在荆州跑路时,还是数十万民众愿意跟着他,可见他也是得人心的。其次,刘备雄才大略。在魏/蜀/吴三方争斗中,刘备的奋斗最为艰辛,他出身最低,可凭借的资源最少,最终能与曹、孙三足鼎立,实为不易,非有雄才者不能为之。其三,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既是刘备选择了诸葛亮,也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二者互有关联。没有诸葛亮,刘备难成大业,同样,没有刘备,诸葛亮或许终其一生都是草民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