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因为你可能很年轻吧,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看到了夷陵之战后,就不大愿意看了。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三国演义》剩下的那部分简直就是记流水账了。

为什么,后《三国演义》的阅读体验越来越差呢?关键就是故事情节。刘备、五虎上将、曹操、吕布等主角活着的时候,故事情节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人物形象设计的栩栩如生;各位大将们的武功修为高低层次分明;战斗画面惊心动魄;战争结果出乎意料……这些都是吸引年轻读者的主要内容。

最吸引青少年的基本就是大将之间的单挑。十岁左右的时候,我们看《三国演义》,看完了就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探讨争论哪个大将的武艺高。

《三国演义》两连环画共48册,第十三册《白马坡》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对关羽的崇拜之心,油然而生,至今不可磨灭。

颜良、文丑已经勇冠三军,够厉害的吧?尤其是颜良二十合就打败了徐晃。而袁绍却发出惊人的感慨:

“如果得到关羽,胜抵颜良、文丑十倍。”

袁绍可能是言不由衷,只不过为了促使刘备招来关羽。但是,十岁的我,当然对袁绍的话信以为真了,就更加对关羽崇拜的不行不行了的。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更加夯实了我心目中,他武功修为是继吕布之后的天下第一的印象。再后来,看到了连环画第二十册《长坂坡》,赵云一战斩杀曹将五十多人,对此感叹至深,但还是没有动摇关羽第一的深刻理解。总是觉得,赵云斩杀的都是无名小卒;而关羽斩杀却是无人能敌的颜良、文丑。说实在的,《白马坡》那一册,至今仍然是我最百看不厌的一册。这也许就是第一印象的缘故吧。也可以说,在我的心中,关羽已经先入为主而且根深蒂固地三国第二武将,吕布之后的第一武将。

课余时间,小朋友在一起讨论最多就是《三国演义》中谁最厉害,谁和谁大战多少合等等。并对没有直接交手的武将们也通过参照人物进行分析评估,再做出结论。节假日,我们甚至手持木棍、木刀、自制的红缨枪等等互相打斗,模仿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有时候,也探讨《隋唐演义》中的秦琼、罗成、程咬金等和《说岳全传》中的岳飞、牛皋、杨再兴等等。

总而言之,阅读英雄、模仿英雄、学习英雄、崇拜英雄是我们童年的真实写照。

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我最佩服的还是关羽。因为关羽的忠义天下无双;关羽的武功出神入化;关羽的人格惜弱怜贫;关羽的生活简单朴素;关羽的眼中蔑视权贵;关羽的将士同甘共苦;关羽的坐骑生死相随;关羽的晚上在秉烛夜读……

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令人扣人心弦的几处高潮: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火烧赤壁,华容道,战长沙,许褚裸衣斗马超,马超和张飞大战葭萌关,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姜邓斗智共十四处。关羽参与在内有八处;而关羽作为领衔主演的就有七处。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一半的情节高潮是关羽创造的。

所以没有了关羽,《三国演义》就黯然失色。关羽做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不仅仅是建立功业,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方面:他当理不避其难,行事问心无愧,做人正义凛然……

请问,谁能够面对令人寒颤的高手,主动请缨视死如归?谁能够为了保护两位义嫂,而牺牲名节投降敌方?谁能够立正站立,一夜不眠为嫂子站岗放哨?谁能够不顾旁人的耻笑,把新领导赏给的新衣服穿上,还把老领导给的旧衣服套在外边?谁又能够甘愿背上营私舞弊的罪名,我行我素放走令大哥感到棘手的敌酋?谁又能够主动抛弃荣华富贵和似锦前程,去投奔远在千里之外颠沛流离、穷途末路的大哥?

谁如果能做到这些中的一件,我就可以对他五体投地了。

关羽之后的三国,基本就是权力和谋略的较量,更多的是尔虞我诈和相互拆台。“忠”字在诸葛亮、赵云、姜维等人身上也有体现。但是,“义”字似乎不再提及。

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关羽、张飞等的忠肝义胆;中老年后喜欢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等的谋略博弈。这就是我对《三国演义》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这都是学历低不求宏伟理想的人通常反应,因为三国演义去到关羽死后,才是真正的三国演义上演,三国的人才靠时运能力生存到这个位置,再靠风口吹起的能力已经不可能了,所有的风口都已经退潮了,民众已经对大东汉王朝失望厌倦了,能给一口饭吃饱的人,人们就会死心塌地跟随这个人走下去,这时候的中原大地是真正的丛林法则了,所有关羽的死是催化三国顶立的主要时段了,后期才是人才斗争的真本事真面目。

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我坚持看到星落五丈原!

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谢谢邀请。

我也是这样,关羽死后,后边就没啥意思了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关羽死的时候,三国里面,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差不多都死了,或者不出场了。比如孙坚,董卓,吕布,典韦,周瑜,鲁肃等。关于死后,两三年的时间内,曹操,张飞,刘备,吕蒙等也死了。我们看小说,看啥呢,就是看人物,看故事情节。就好比,我们看电影,看电视剧,如果有明星参演,就会吸引观众去看,票房就会很高。没有明星,票房相对就会很低。我们熟悉的那些三国人物,就是我们心中的明星,英雄。三国后半部分,没有了我们熟悉的人去,也就没意思了。

二,三国演义关羽死后,后半部分确实有点烂尾了。开始的几十回,写的很细腻,两个人的对话,语言,都很传神。

比如李肃说吕布那一段,李肃送吕布赤兔马,吕布不知怎么报答,李肃说:某为义气而来,岂忘报乎?

还有孟德献刀那一段,孟德刚到,董卓让吕布去挑匹马送孟德。孟德心想,天助我也。接下来,董卓困乏,想睡一会儿,孟德想,此贼当休矣!

写的多么传神!我每读到这儿,就想起关羽在荥阳遇到胡班。胡班没见过关羽,但听过他的威名,就像去看看关羽长啥样。当时关羽正在读书,一边读,一边喝酒,拿书下酒。我读三国,读到过瘾的时候,也想喝两口。

但是,关羽死后,特别是刘备死后,也就没啥看头了,那种感觉,荡然无存。

三国就是龙头蛇尾,开始好看,后边差了很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