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打兵器的是谁,为什么能打出名震天下的青龙偃月刀?

刘备趁手的兵器是“双股剑”;关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张飞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这其中关羽的兵器最有鲜明的特色。

青龙偃月刀的特色有三:

第一个特色:它是《三国演义》中最重的兵器。

《三国演义》中兵器重量有记录的有四件: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刀:重八十二斤。

典韦的双戟:重八十斤。

王双的大刀:重六十斤。

纪灵的三尖两刃刀:重五十三斤。

第二个特色:有两个名字。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绝无仅有的拥有别名的兵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的名将能够同时使用两种武器,但是使用的一种武器有两个名字的仅此一例。

能够使用两种兵器(弓箭、佩剑除外)的名将有:

马超:使用枪和流星锤。

典韦:双大铁戟和小铁戟。

太史慈:枪和双戟。

徐晃:大斧和大刀。

王双:大刀和流星锤。

甘宁:大刀和铁链。

第三个特色:名字最长。

“青龙偃月刀”全称是五个字,和纪灵、程普、廖化三人使用的“三尖两刃刀”并列三国名字最长的兵器。像张飞的“丈八蛇矛”、吕布的“方天画戟”都是四个字。其他战将就的兵器大都是两个字。比如:大刀、大斧、双戟、铁链、双鞭等等。三个字的有:双股剑、流星锤等等。

介于青龙偃月刀有此三个特色,我认为它应该是三国兵器谱排名第一的兵器。吕布的方天画戟只能排第二。

那么,青龙偃月刀是怎么来的?当然不是从天而降,是和刘备的双股剑、张飞的丈八蛇矛一起诞生的。是由一位能工巧匠打造出来的。

当时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决定干事创业,于是召集了乡里的勇士三百多人在张飞的后花园宰牛设酒,开怀痛饮。来日他们收拾军器,才发现缺少马匹和武器。

刘备、关羽和张飞苦思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了两个中山大商人,他们是张世平和苏双。原来,张、苏二人每年往北方贩马,因为黄巾军的战乱而不得不半途而废。

刘备立即邀请张世平和苏双二人到庄上,置酒款待,向二人诉说了讨贼安民的宏图大志。张、苏二人大喜,就赠送给刘备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

刘备就用这一千斤铁为他的军队打造武器。与此同时,打造了双股剑、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刘、关、张三人分别使用。这三件神器伴随了他们的一生,为他们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关羽使用的兵器可能不是青龙偃月刀。《三国志》描写的关羽斩颜良是这样的: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是史书记载,我们丝毫不必怀疑。这里用了一个“刺”字,而不是“砍”也不是“斩”,似乎有点像是用的矛或者是枪或者是长刀一类的兵器。另外,根据记载,东汉末年好像还没有青龙偃月刀问世。

至于后世,因为人们对关羽的崇拜愈演愈烈,那么自然就应该别具匠心地给他配备一个很有特色很有威力的兵器。于是明晃晃的青龙偃月刀横空出世,使得关羽的故事更加精彩绝伦,更加引人入胜。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使用的也可能是青龙偃月刀的前身大长刀。这种刀是一种长柄大刀,创自东汉时期,是一种砍杀兵器。长刀的刃长三尺,柄长四尺,单刃,重十五斤左右。

到了宋代,长刀化作了七种存在式样,分别是:屈刀、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掉刀和戟刀。

所以说,偃月刀是宋代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之所以把关羽的兵器当做偃月刀,可能也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当然,青龙偃月刀的名震天下,不是打造它有什么难度,而是得益于使用他的人。因为关羽威震华夏,所以按在他身上的青龙偃月刀也随着身价百倍、名标史册了。至于善于打造偃月刀的人是谁,就无关紧要了,是不是?

给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打兵器的是谁,为什么能打出名震天下的青龙偃月刀?

传说中,造这些兵器的人是蒲元。

历史上的关羽,未必是用刀。按现在考证以后的说法,一般认为关羽用枪的可能性更大。

在《演义》里,只说是“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并没有提到具体是谁打造了这些兵刃。

罗贯中的作品,全名应该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而在这之前,其实也有不少关于三国的作品,其中以戏曲最多。在元代杂剧中,有一出“蒲元识水”,曾提到蒲元是青龙刀的铸造者。

一直到明代,这个说法也被官方承认。而蒲元的后人,也一直在进行铸造作业。

北京旧城,紧靠正阳门西侧城墙,有一间规模较小的关帝庙,庙中的关公神像是明代宫廷供奉的,因此很有价值,据说庙里的神签也很灵验,去求签的人络绎不绝。

庙里有三口大关刀,是在嘉庆15年,由三元刀铺奉旨打造的。而据说,三元刀铺的人,就是蒲元的后人。换句话说,三元刀铺作为蒲元的后人,是被明代朝廷认可的。

庙里的三口刀,第一口刀重80斤,第二口刀重120斤,第三口刀重达400斤。每逢五月初九,刀铺还要专门派人到庙里举行“磨刀礼”,礼仪十分隆重。

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北京地铁的修建,连正阳门带旧城墙都拆了,这间具有重要文物意义的关帝庙自然也难逃噩运。

据说,这三口具有特别文物价值的大刀,也随着各类杂铁一起被丢进了炼炉,最后化成了普通铁器。

而当年关帝庙里的两座石碑,随砖石一起被运到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修建集体房屋。其中一座碑,是已知的正阳门关帝庙内最古老的碑刻,由万历朝翰林焦竑撰文、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汉前将军关侯正阳门庙碑》,另一座是康熙的书法老师沈荃撰文并书写的《正阳门关帝庙碑》。

2008年,两座石碑在村民拆建小房地基时被清理出来,据说现在已得到了妥善保存,但并不对外开放参观。

至于说“破坏文物”,在那个历史时期,谈不到什么破坏文物,大多数人还没形成那种观念。那场浩劫是众所周知的,它是整个年代的认知扭曲。现在任何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如果真的身处那个历史时期,我相信他们仍是会随波逐流,也许还很开心地去拆砖,去把关刀扔进炼炉。

没有人有资格置评那段疯狂的岁月,能做的只是记住前车之鉴,不要再疯狂一次罢了。

给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打兵器的是谁,为什么能打出名震天下的青龙偃月刀?

按照《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的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并非出自兵器大家之手,也称不上什么神兵利器,起码和曹操削铁如泥的青釭剑无法相提并论。

青龙偃月刀之所以名震天下,是因为刀的主人——武圣关云长。

青龙偃月刀的由来

黄巾之乱爆发,中华大地狼烟四起,这对原本就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百姓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汉室宗亲却家道中落,只能靠织席贩履为生的刘备心系苍生,在看到招兵告示的时候,不由得摇头叹息,因而结识了性情直爽鲁莽的张飞。

二人到酒肆喝酒,遇见了要赶去投军的关羽,三人一见如故,遂于张飞家桃园之中义结金兰,成为生死兄弟。之后,途径此地的大商贾张世平、苏双对三人拳拳报国之心极为敬佩,于是加以资助。

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有了钱,有了铁,招兵之前自然是要先打造兵器。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共聚乡勇五百余人,来见邹靖。

书中只是说良匠为三人打造了兵器,但并未提到姓名,猜测最多就是当地手艺最好的铁匠,如果是什么兵器大家,罗贯中不会吝啬一个名字。

不管怎么说,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问世了。它有三大特点:

  1. 名字最长
  2. 两个名字
  3. 分量最终

说到底,青龙偃月刀只是分量重一些的长杆大刀,没什么特别的。但是由于主人在未来的出色表现,使其跟着一起名扬天下。

小试牛刀

关羽随刘备平黄巾。初战,张飞枪挑邓茂,关公刀劈程远志,青龙刀首次饮血,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汜水关,华雄连斩袁术麾下骁将俞涉和韩馥麾下上将潘凤,再加上之前杀死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和孙坚部下大将祖茂,一时间威震十八路诸侯。

盟主袁绍一筹莫展,发出“可惜上将颜良、文丑未至”的感叹,于是,还是马弓手的关羽出面请战。

若非刘备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以他一个区区县令,原本连坐着的资格都没有,而除了刘备的发小公孙瓒和慧眼识人的曹孟德,也根本没人把他们哥仨当回事。特别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兄弟,在关羽请战时,袁绍甚至认为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平白惹人笑话。

不过,在曹操的坚持下,籍籍无名的关云长迎来了成名之战——温酒斩华雄。各家诸侯不禁有些吃味脸红,特别是袁术,在张飞“叫喳喳”之时,勃然大怒,外强中干的整了一句“俺大臣尚自谦让”,哎……

无论怎样,通过黄巾之乱和讨伐董卓,关公初露锋芒,使天下英雄侧目,而青龙偃月刀,也逐渐开始闪光。

巅峰

刘备徐州战败,与关张失散,单骑投了袁绍。关公被刘备家眷拖累,难以突围,在张辽的劝降下提出三个要求,之后携两位嫂嫂暂时栖身在曹操处。

曹操对关公礼遇恩待,甚至将吕布的宝马“嘶风赤兔”送于关公。可关公一心惦念刘备,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大哥身边,可惜一直不知其下落。另一方面,他受曹操大恩,以他义气深重的性格,又不能不报便离去。曹操深知关羽心事,于是丝毫不给关公上战场的机会,妄图将其永远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白马之战。袁绍麾下第一大将颜良刀劈宋宪、魏续,二十合击败徐晃,令曹军诸将栗然。不得已,曹操在程昱的建议下,请关云长助战。

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颜良死后,袁绍又派出与颜良齐名的大将文丑,出兵延津。文丑箭射张辽,力退徐晃,关公赶到。

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关羽斩杀颜良文丑,可以说是自己一生勇武之巅峰,而伴随他的青龙偃月刀也因此而大放异彩。之后,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和刘备、张飞重逢。

英雄迟暮,宝刀易主

刘备入主西川之后,留关羽镇守荆州。关公北伐,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

为了应对关羽,曹操与孙权暗通曲款。吕子明用陆伯言之计,先是诈病迷惑关公,继而白衣渡江,奇袭了荆州。在沔水与徐公明大战的荆州军流言四起,士气低落,关公得知后方失守,急急回军,结果被徐晃趁势杀得大败,腹背受敌之下,年近花甲的关云长败走麦城。

突围时,关公父子被潘璋部将马忠设伏擒获,宁死不屈之下,被孙权所杀。孙权将赤兔赐予马忠,而关公的宝刀冷艳锯则被赐予潘璋,以表功绩。

青龙刀易主,再无光华,潘璋的武艺比关公有天渊之别,以至于明珠暗投,宝刀蒙尘。直到刘备伐吴,关兴为父报仇,斩杀潘璋重夺宝刀。

之后,关兴成为诸葛亮麾下重要干将,随其北伐,立功无数,可谓虎父无犬子,即便如此,关兴之勇也始终无法与天下无双的关云长相提并论,再加上英年早逝,所以青龙偃月刀再没有释放出往日的光华,流落在时间长河之中……


由此可见,威震天下的并不是青龙偃月刀,而是武圣关公,是关公成全了青龙偃月刀之名。当然,以上种种,皆为演义情节,与历史不同,切勿混淆。

给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打兵器的是谁,为什么能打出名震天下的青龙偃月刀?

这个人不存在!

根据史料研究,历史上真实的青龙偃月刀,应该出现在唐宋时期,具体时间节点也难以考证。

北宋仁宗年间,官方编纂修订了一套《武经总要》,是关于军事和兵器的大百科全书。在此书中,首次提到了青龙偃月刀,书中称之为“掩月刀”。根据图式,“掩月刀”就是青龙偃月刀。书中说它“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偃月刀劈砍威力巨大,但过于笨重,在战场并不适用更未普及,更多是在演武场或者表演时显示军威,或作为仪仗兵器。

那么,青龙偃月刀,怎么就跑到关羽手中了呢?

首先,关于青龙偃月刀的打造,有很多神话传说。

在淬炼宝刀的过程中,辛苦、艰难,火候难以掌握,连经验老道、打铁一生的老师傅都没有把门。当炼到最后一火时,已至半夜,突然炉火迸出雪亮光芒,直射天空,恰巧此时空中飞过一条青龙,被刀光所斩。那宝刀毫光斩了青龙,龙血落入刀头,变得通体乌青,于是青龙偃月刀问世。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的神话传说。但是,青龙偃月刀有如此精彩的神话传说,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武圣关羽才配得上他。于是,罗贯中就将青龙偃月刀亲手送给了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一下青龙偃月刀的由来。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在桃园中痛饮一醉,发愁没有马匹和兵器。忽然有两个中山大商,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于是,三人便命良匠打造兵器。刘备双股剑,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关羽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青龙偃月刀在关羽手中大放异彩,斩杀名将无数。而以青龙偃月刀为主角的故事,比较知名的就有关公挑袍、单刀赴会等。

(关云长单刀赴会)在关羽死后,青龙偃月刀被潘璋所得,后来关兴为父报仇雪恨,杀了潘璋,青龙偃月刀又回归关家。自此,关羽的后人,均以青龙偃月刀作为临阵利器。比如,水浒传中的关胜、岳飞传中的关凌等。

时及当代,关羽和青龙偃月刀已经被互相视为象征。至于题主所问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谁人打造,则找不到那位巧夺天工的名匠了。

给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打兵器的是谁,为什么能打出名震天下的青龙偃月刀?

导语

我国古代除了万里长城和南北大运河,四大发明而外,冶金技术方面也写下光辉篇章,通过生产实践,摸索和总结了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等一系列的工艺方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活动于汉代末年的刘备、关羽、张飞,是这个群雄逐鹿的佼佼者,他们除了自身经历颇有励志和感动的故事外,手中使用的兵器,也引起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由于作品体裁的特点,书中人物的经历甚至使用的兵器,都与真实的历史记载大相径庭。如关羽的兵器应该是当时流行的“长戟”,而不是“青龙偃月刀”,因为《三国志·关羽传》对此的记载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青龙偃月刀只能是挥砍,没有“刺良于马下”之说。但是,为了叙述方便,仍然假设关羽使的是大刀。

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后,部队的装备必须有保障,那时的武器装备无非是刀、枪、剑、戟,部队也装备了大砲,可惜只能抛出大石头,与铁器制作无关。

据《北堂书钞》记载三国时的工匠蒲元,据说是成都附近的蒲江县人,他釆用淬火技术为诸葛亮造出三千口刀的事迹。他锻造的刀非常锋利,可以把装满钢珠(就是铁砂子)的竹筒一刀分开。

据说蒲元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淬火用的水很有讲究,必须用蜀江之水,汉江水和涪江水都不行,那么,蜀江之水究竟为何地之水呢?我认为应该是从岷山主峰流经灌县都江堰的水,这里的水温度很低,夏天站在水里都很刺骨的凉,这是雪水。

三国末期,锻铁是很先进时麾的工作,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就十分喜欢锻铁,他与七贤之一的向秀配合,向秀烧火鼓风,兼当钳手,嵇康甩开膀子大干,一把二锤抡圆了砸向铁砧,向秀则用小锤指点二锤击打处和频率。所以嵇康是西晋时著名的“肌肉男”。

刘、关、张三人的兵器,包括时至今天的某些铁器,都要保证刀刃的锋利和坚固,怎么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一,锻造红炉必须有风箱鼓风

二,燃料必须使用有烟煤

三,刃面必须“夾钢”

我稍微解释一下,如果使用无烟煤,烧红的铁很硬,无法锻成形,只有使用有烟煤,烧红的铁才是软的,容易成形,直到今天的铁匠(当然,现在很多老铁匠都是大学的教授或者非遗传承的师爷了)仍然要用有烟煤升炉烧铁。

“夹钢”则是把优质钢的长条夾入普通刀面的沟槽中,烧红后,用铁锤快速击打成形,时间必须控制好,否则刃口的夹钢要“起层”,没有与铁器融合一体,用文艺一点的语言形容叫“雨打芭蕉”,疾如骤雨。

蒲元作为三国名工匠,自然要为三位蜀国领导整好一身行头,亲历亲为,干脆在都江堰的二王庙立一杆大旗:“蜀汉军工板块本部“。在岷江河滩盖起工棚,运来汶山的优质烟煤,几十盘红炉烧起,蒲元操钳执锤,亲自烧铁、夹钢、锻打,加热,淬火,红砂石打磨,于是天下名器诞生,关二爷喜不自禁,亲自为刀柄穿上红樱,取名“青龙偃月刀”!

结束语

中国早在西汉时期炼出的钢驰名远及欧洲,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普遍认为:“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与比美。”《中国历史上的钢铁冶金技术》由此可见,刘、关、张三人的兵器,并非浪得虚名。

给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打兵器的是谁,为什么能打出名震天下的青龙偃月刀?

兵器因人而得名,并不是他刚开始就那么出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