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下放了军权。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甚至个别的县令都可以自己招兵买马,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一些军阀。这些军阀有的完全独立,有的依附于大军阀,有的既保持一定的独立又有选择性的服从朝廷的领导。
这个时候,有的军阀像曹操、刘备等磨砺以须想要重新统一天下;有的军阀如袁绍、孙权等唯利是图想要不断扩大地盘;有的军阀像刘表、刘璋等老迈昏弱不思进取;有的军阀像袁术、张鲁等是野心勃勃想要称王称帝……因此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搞得大汉天下烽火连天、乌烟瘴气。
但是,无论军阀之间打得有多激烈、多热闹,终究还是打内战。也就是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而不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既然是民族内战,那么军阀手下的大将投降了别人也好;军阀首领投降了别的军阀也罢,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连刘备、孙权这样的君主级别的人物也有过投降的历史,何况是别人。这个大家也容易理解,各地军阀怎么说也还是一个朝代,说着同样的语言,使用着同样的度量工具,流通着同样的货币,要是合起来也是不难的。这就像一个大家庭,几个大了的儿子要闹分家,家长年老体衰,就干脆不闻不问,视而不见以图省心了。
但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说得就是古代同一个国家的内部分裂与统一的规律。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要说的是:东汉末年所谓的投降,只是换了一个主公而已。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投降,说得好听一点,其实也就是人才流动。
大家觉得曹操和袁绍是敌人吗?他们都是东汉朝廷的大将军;再者一个是兖州牧,一个是冀州牧。他们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政府的同僚啊!所以从袁绍手下投奔到曹操手下,与其说是投降还不如说是跳槽。
所以东汉末年,谁也没有为投降而较真过。像吕布之所以臭名昭著,不是因为他的投降,而是因为他每次投降都亲手戕害了自己的前任主公。
所以在兵败如山倒的时候,投降别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刘备被曹操打得无家可归,就毫不犹豫地投奔袁绍;像马超被曹操打得全军覆没,就亟不可待地投降了张鲁;像孙权被刘备打得落花流水,就无可奈何地投降了曹丕等等。
由此可见在东汉末年,投降已经是家常便饭,是司空见惯的,是谋生的常用手段。而偏偏是于禁的投降关羽却被曹魏广为诟病。曹丕因此对于禁常常是冷嘲热讽,最后于禁也羞愤而死。那么于禁是不是遭受了什么覆盆之冤?于禁的内心究竟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我就事论事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于禁的投降方向把握的不好。
投降还有方向?当然有,东汉末年正确的投降方向有三:
1、由小到大:像甘宁,由太守黄祖投降到大诸侯孙权,就是由弱小的一方投到强大的一方。这样甘宁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东吴一代名将。像徐晃由小军阀杨奉手下投降到大军阀曹操手下,也从此以后前程似锦。
2、由暗到明:即我们常说的弃暗投明。像法正由昏暗的刘璋手下,主动投降到英明的刘备手下,也一度创造了辉煌。
3、由地方到朝廷。像张郃由地方大军阀袁绍手下投降到代表朝廷的曹操手下。
投降的方向对了,就可以使自己的事业有成,甚至是建功立业,史上留名。而于禁由曹操手下投奔到关羽手下,是弃大而就小,并且不符合任何一个正确的方向。
第二、于禁的投降目的不明确。
于禁的投降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动机,给人留下了贪生怕死的负面影响。好像于禁就是为了活命而投降。不过,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说是怕死似乎也有些牵强。你若真的怕死,就不必要上战场了,是不是?
像刘禅作为一个皇帝,投降了曹魏也似乎没有受到什么非议。因为刘禅同学的投降是为了减少流血牺牲,是为了早日促成三国统一。
像刘璋当初投降刘备,也是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也使得老百姓免去生灵涂炭。也就是说,这些投降都有些崇高的目的。
像张辽投降曹操,是因为不愿意看着刘备为他苦苦哀求;关羽为他长跪不起等等是为了成全朋友义气。
反观于禁的投降似乎只有一个被人歧视的原因,就是:为了活命。这就使得于禁回到魏国以后被人鄙视和孤立。
第三、于禁的投降没有任何必须投降的理由。
当时,和他一起被关羽擒拿的庞德誓死不降,而被关羽一怒之下斩首了。庞德可以不降,于禁也可以不降,并不是不投降就可能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像关羽当初如果不投降曹操,那么以曹操的为人,刘备的两位夫人就很难安全着陆,后果也是不堪设想。所以关羽的投降是牺牲自己的名节保全了两位嫂子的名节,是舍己为人,是忠肝义胆,因此被所有人理解和称颂。
像黄权,如果不投降曹丕,那么长江北岸的数万将士都无家可归而可能被东吴一举消灭。所以,对于黄权的投降,刘备并没有谴责也没有追究。
像黄忠如果不投降刘备,就从此淡出军界,无法创造“老当益壮”的奇迹等等。
第四、于禁投降的时机不对。
当时,曹魏已经建国,刘备、孙权也已经称王。东汉正式分裂为三国了。于禁此时投降关羽就有点叛国投敌的意味,和以前军阀之间的混战有些细微的区别。
第五、于禁辜负了曹魏对他的优厚待遇。
于禁当时是左将军假节鉞,地位在张辽、徐晃、张郃等大将之上。于禁的职务和地位在曹魏集团是仅次于夏侯惇、曹仁、曹洪等宗族成员;在外姓大将之中,于禁的地位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
曹魏给予于禁的封赏越是优厚,此时就对他越是失望透顶,因此曹丕才对于禁不依不饶。
第六、以于禁的资历和威望投降了别人,对曹魏的士气打击太大。
于禁早年由鲍信手下转投曹操,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经历了无数大小战斗。在宛城一战,于禁在曹操大败之际,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整合四散逃跑的队伍而被曹操称为“胜过古之名将”。
于禁跟随曹操参加过征吕布、破袁术、拒袁绍、御张绣、讨刘备、战马超等等战役,可谓战功显赫,和曹操也是战友情深。因此,于禁的投降就会给曹魏的将士们起到了十分不好的示范效应。
以后再打仗,肯定就多少有人会想:“于禁将军都投降了,我们又何必死战不降呢?”
综上所述,曹丕对于禁的投降无论如何,都要大作文章,以避免军心涣散。另外曹丕刚刚继位不久,更担心手下的文武背叛自己。因为,此时曹魏国的文武们尚没有受到曹丕的多少恩遇。他们之所以忠于曹丕,其实还是因为基于对曹操的感情和忠心。也正是因此,曹丕就要对背叛曹操的人严厉地打击报复,以儆效尤。曹丕所作所为当然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同样是投降:刘禅同学的投降,因为“乐不思蜀”而被人津津乐道;关羽的投降是因为“降汉不降曹”而流芳百世;张辽、张郃的投降须审时度势而脍炙人口;黄权的投降因别出心裁而不了了之;徐晃、甘宁的投降都是“良臣择主儿事”而获益匪浅……
于禁的投降却倍受屈辱,含恨而终。于禁最后的一降,似乎一笔抹杀了自己三十多年以来,为曹魏所立下的汗马功劳。而庞德的誓死不降却为子孙一劳永逸地获得了荣华富贵。所以说,于禁的投降是何其的不值,何其的失算啊!
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三国时代,投降的人基本上都没事,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均是如此。然而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的蔑视,原因是于禁投降的过程和原因比较特殊,因此被蔑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于禁投降的事情以及于禁被蔑视的原因。
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的人都没事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从一个诸侯投降另外一个诸侯或者从一个国家投降另外一个国家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不会出现诛杀的恶性事件,这是由于当时各个诸侯都在争夺人才,一旦出现诛杀的问题,很容易出现阻隔人才归附的问题。
比如曹操麾下的张郃,张辽,徐晃等人都是从其他诸侯那里投降过来的,而张郃更是火线直接投降,随后直接带兵攻打以前的同僚,因此投降的事情在曹操麾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东吴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前期的糜芳,傅士仁,郝普以及潘濬都是从刘备麾下投奔东吴;到了后期,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从魏国投奔东吴,因此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这种投降的事情非常普遍,也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没有遭到东吴的虐待。
在蜀汉方面更是如此,刘备麾下的部将,不管是来自荆襄还是益州,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其他诸侯,他们大多得到了合适的位置,并没有受到歧视,可见,投降这个事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蜀汉后期,来自魏国的夏侯霸投降蜀汉之后更是受到重用。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不仅是前期投降的人没有事,即使后期投降的人也没事,绝大部分人都受到受降国家或者诸侯的重用,因此投降在那个时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敌对方鼓励的事情。
于禁投降为何遭受曹丕的蔑视呢?于禁的投降和其他人的投降不同,有其特殊性,不能够同日而语,我们来看看,于禁的投降为何有其特殊性。
01.于禁失败自身负有主要责任。
关羽水淹七军,导致于禁麾下三万人马毫无反抗之力,不得不束手就擒,作为主帅的于禁负有主要责任。
在关羽兵围樊城之后,曹操让于禁率领三万兵马解围,此时的于禁已经是左将军,假节钺,负有最为直接的责任。
位高权重的于禁在面对强敌关羽的时候明显大意轻敌,一方面没有观测到附近河水的汛期,这是作为统帅应该而且必须知道事情,却被他忽略掉,另外一方面,当大水围困的时候,作为统帅要的做的第一步应该是组织有效的兵力救援和抵抗敌人,而不是放下武器投降。
三万人马统帅的于禁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不够,面临如此危机时刻,想到都不是救援和抵抗,反而是顾忌自身的性命,确实有违他的职责。
从水淹的结果来看,真正死于洪水的人马不多,反而绝大部分弃械投降,这个和于禁带头投降有着密切关系。连主帅都投降,其他的将领和士卒更加没有理由坚持战斗下去。
纵观其他人投降本身并不负有主要责任,比如关羽投降曹操,是因为刘备遭遇曹操大军然后独自逃跑,导致关羽被围下邳无法脱身,不得已投降,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身上;又如黄权投降同样也不负有主要责任,在他投降曹魏之后,蜀汉有司打算捉拿其家属问罪,结果被刘备拒绝。
因此可见,拥有假节权力的于禁在这场失败中,完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失败之后又毫发无损的投降更是让人无法容忍。
02. 于禁投降关羽后,被东吴作为战利品送还魏国。
于禁投降之后的遭遇比较特殊,在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那些人都没有他这样的遭遇。于禁先是投降关羽,被关押在江陵,关羽败亡之后又落到孙权手里,成为孙权的战利品被送还给魏国,作为和魏国交好的筹码。
在战斗中失败后又回去的情况,在三国时期也有,但是于禁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他人投降之后,极少有又回去的,比如糜芳,潘濬以及黄权这些人莫不是如此,一旦投降过去了,就再也没有回去,更是没有被遣送回去。
投降之后,只要没有被遣送回去,那么就不会有再次受辱或者被杀的可能了。
03. 曹丕的性格问题。
曹丕的性格问题是也是于禁被送还之后再次受辱的一个重要原因,曹丕为人心胸狭窄,比较记仇,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报复人,在对待于禁这事上更是如此。
在于禁被东吴送回之后,曹丕好言相劝,还以春秋时期的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安慰于禁,并且拜于禁为安远将军,这些事情看起来让人欣慰,给人以大度气度恢弘的明君模样,可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后续羞辱于禁做准备。
曹丕让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又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图画,让于禁受尽屈辱。杀人莫过于诛心之法,这些做法让于禁无颜存活,因此羞愧得病死去。
正如,司马光所说的那样:“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因此,曹丕这样做完全不像一个君子所为,实则小人的手笔。
04. 于禁出身低微。
于禁出身比较低微,既不是豪门大族,也不是曹操宗室,而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底层小民。他从一个小卒开始奋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获得曹操的认可,并且成为军内首屈一指的大将,被曹操授予假节的权力。
于禁的成功在那个充满门第偏见的时代确实令人抢眼,他的地位即使许多曹氏宗室和夏侯氏也无法比拟,因此当他失败投降回到魏国之后,更是遭受许多人的嘲讽。
对于这样一个根基浅,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曹丕对于他的打压也是毫无顾忌,更是拿他作为典型,杀鸡骇猴以以儆效尤,让其他人以此为戒不敢再像于禁这样轻易投降。
正是由于于禁出身寒微,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政治地位低下,也就很容易被打压。相比后来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于禁投降的行为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诸葛靓出身豪门,即使父子参与叛乱,甚至诸葛靓在投降东吴之后更是举兵攻打司马氏,然而在西晋灭东吴之后,诸葛靓不得不再次投降西晋。由于司马炎顾忌诸葛家族的威望,不得不放弃追求诸葛靓的过往的罪过。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代,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其他人投降均没事,只有于禁投降遭受到曹丕的嘲讽,以至羞愧而死,其原因在于于禁投降的因果有些特殊,同时也和曹丕的性格和于禁本人出身低微有关。
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在三国时代,由于战乱的时势,很多人都难以保证自己能够从一而终。于是被俘后投降就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在这些俘虏中,有很多还得到了重用。比如曹操的手下就有很多这样的将领,比如张辽、许褚等人。但是,在三国的这些将领里,有一位将领却下场凄惨,这位将领就是于禁。
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他很早就跟随了曹操,在曹操麾下屡立战功。史书记载他在曹操作战的时候,进攻的时候作为先锋,撤退的时候作为后卫。因此曹操对于禁十分器重,他封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占据荆州的关羽兴兵攻打襄樊。曹仁只有几千人马,面对关羽的三四万水陆军,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于禁率领精锐的七军人马合计三万多人,以庞德为副将,救援襄樊。
于禁率军来到襄樊前线,在庞德的奋战下,给了关羽很大的打击。在战斗中,庞德还用弓箭射中关羽额头一箭。后在曹仁的指挥下,于禁率领军队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地方,以掎角之势抵抗关羽。谁知道当时秋雨连绵,汉水暴溢,于禁的七军全部被关羽淹没。于禁、庞德都被关羽的水军擒获。
面对关羽,庞德威武不屈,宁死不降,被关羽所杀。而于禁则卑躬屈膝,投降了关羽。不过,关羽也没有任用于禁,而是将他送回荆州看管。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又解救了于禁。孙权因为已经投降曹操,对于禁还是比较优待的。但是作为一员降将,于禁受到了东吴将领的鄙视,度日如年。
等到于禁回到曹魏的时候,已经是曹丕禅让登基以后了。于禁见到曹丕已经是形容憔悴,须发尽白。于禁对曹丕痛哭流涕,曹丕虽然表面上对他表示同情,说他的失败是由于天灾,不是作战的过失,还恢复了于禁的官职。可是,曹丕在内心里十分厌恶于禁的所作所为。
他让于禁出使东吴,在出使前,让他去参拜曹操的陵墓。在墓室里曹丕预先让人画了于禁投降的场景,有关羽胜利的场面,有庞德威武不屈的场面,也有于禁低头乞降的场面。于禁看了以后,回去就因为内疚病死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事情,那些投降的人中,除了吕布因为反复无常,让人不能信任被杀外。其他的将领一般都没有受到多少刁难。可是,于禁则是一个意外。他投降之后,不但其他势力的人对他冷漠侮辱,连自己势力的人也对他嘲笑挖苦。使得他连气带愧,一病不起。
为什么于禁会得到这种下场呢?我们看看于禁的生平,就会明白,为什么大家对他的投降都觉得不可原谅。
一是于禁深得曹操信任,他辜负了从曹操以下所以将士的信任。
于禁在投入曹操阵营后,得到了曹操的器重。他作战勇敢,而且还任劳任怨。在和张绣的战役中,曹操因为没有防备,被降而复叛的张绣打败。于禁率领几百部下在其他军队都散乱的情况下,虽败不乱,阻击敌人。即使是有人向曹操诬告自己,也不去分辨。在打退张绣的追兵后,曹操问明原委,对于禁的品行、能力大加赞赏。从此对于禁委以重任。
随着于禁战功的增加,最后于禁被曹操封为左将军,假节钺。在五子良将中,唯有于禁拥有假节钺的权力,可以先斩后奏。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曹操对于禁的倚重了。
而在救援襄樊的战役中,由于曹操身在关中,手下几员亲族大将都无法脱身。在这个时候,曹操违背了自己的不把重兵交给外姓将领的原则,将重要的七军交给了于禁。这种信任是在曹军中绝无仅有的。
但是,于禁的变节,完全辜负了曹操的信任,也让曹军上下丢尽了脸。曹操得知消息后,不禁说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所以说,在当时,于禁只有一死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他屈膝投降,只能得到大家的唾弃。
二是于禁此人性格严苛,在言行不一的情况下更会引起大家的仇恨。
如同一个以道德纪律自居的人物,当他的面具被揭穿后,大家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东西,那么大家对他的敌视会比被人强上十倍。
于禁就是这样一个人。于禁在曹军之中,以铁面无私著称。他处处严格要求别人,曹操也利用他的这一点来用他约束军队。他在战斗中,抓住了投降的朋友陈豨。其他人都认为陈豨投降,不必杀死,可以把他送交曹操。可是于禁却以曹操有令,被围后投降的人不能赦免,居然杀死了陈豨。
就是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以自己的道德品质自居,以曹操的信任为依靠,在曹军中不可一世。史书说曹军的人都对于禁惧怕三分。
但是,这样一个人,在生死关头,暴露了他的本来面目。大家看清之后,先是感到被欺骗的不满,然后感到对他的变节的愤恨,根本就不会对他有一丝一毫的怜悯。自己成天要求别人做到这,做到那,可是当大家看清他的真面目,根本就是虚张声势的东西,谁会对他有好感。
再加上,于禁日常作威作福,得罪了很多同僚。曹丕长期在曹操军中任职,肯定对他有所印象。当于禁落难后,对他落井下石,自然是人之常情。
第三,曹丕要树立忠君的道德标准。
在当时,三国的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天下局势的稳定,各地的人才已经没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各个国家的君主都要建立自己的国家体系,这时,忠君思想就成为各国君主提倡的最重要的品质。
曹丕刚刚建立魏国,他对此更是要求严格。他正好以于禁和庞德作为教育臣下的教材。让大家明白,忠君效死光荣,屈膝变节可耻。这样一来,于禁的悲剧自然就不能避免了。即便是于禁愧疚而死,曹丕也没有放过他,给他的谥号是厉侯。
结语:
于禁作为曹操手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深得曹操重用。他为曹操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尽心尽力。在曹操的时代,他成为五子良将中仅有的假节钺的将领。
他凭借这自己的战功,依靠着曹操的信任,在曹军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而且平日里他道貌岸然,处处严格要求别人,让大家对他都惧怕三分。
可是,在襄樊战役中,他兵败被俘。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他没有经受住人生的考验,屈膝求饶,变节投降。这引起了所有人对他的愤恨。在事后,他也是懊悔万分,最终愧疚而死。他如果知道日后会如此待遇,还不如当时如庞德一死了之呢。
人生的道路很长,但是最关键的只有几步。如果在这几步走错了,就是用生命也无法挽回的。因此,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不能不慎重啊。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投降这事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正常,自古以来就有投降不杀的原则,当然也有意外,至于投降后受到何种待遇却取决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的会重用,有的会被杀,不存在投降就一定会遭到蔑视的情况。
比如三国早期,吕布投降曹操被杀,吕布手下的张辽投降曹操却受到重用,还有官渡之战中的张郃投降曹操也受到重用,更奇葩的是刘备,都不知道投降多少次了,可无论哪一次,刘备都受到重用。
于禁三国早期的投降有一个特点,早期的投降非常普通,因为天下大乱,无数地方势力想要崛起,就得不断地吸引人才及其他势力加入,因此三国早期的投降也可以理解为政治势力争夺战,各家势力对于投降自己的人那可是极其厚待,甚至是仇恨都能不计前嫌。比如,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结果张绣在贾诩劝说下投降曹操,曹操大喜,不仅绝口不提杀子之仇,反而与张绣结成亲家,之所以这样,因为这是政治手段,曹操想要壮大,想要支持力量,想安心打官渡之战,所以厚待张绣。
曹操三国早期整个天下都在创业,对于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有人来投降,那绝对是喜事,因为在政治上利于有利地位,但是到了晚期,等到三国鼎立各国己建立政权基本定型时,统治者优先考虑的是属下的绝心忠心,情况发生改变,三国晩期基本上不再容忍投降,但也有例外。比如刘备手下的黄权因夷陵大战后路被断投降曹魏受到重用,但刘备因为是自己的过错并没有处罚黄权在蜀汉的家属,这是因为刘备的仁慈。还有文钦因反动司马师专权发动叛乱,失败后投降吴国,受到重用,后来又率军支援诸葛诞反叛司马师,文钦因与诸葛诞有矛盾被杀,他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又投回魏国,照样受到重用的,因为有政治好处。
曹操手下五子良将相对而言,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的于禁下场刚非常凄凉。首先,曹操渡过创业早期后,为了加强对将领及士卒的控制,规定了制度,如果将领或士卒在战争中投降,他们的家属就得承担连带责任,这一招也很管用,但仍然有向外投降的例子,比如王平,就是背叛曹操投降刘备的。于禁也是曹魏将领,当然也适用,于禁投降后,他在曹魏的家属都承担连带责任。其次,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太高了,他的投降有损于曹魏的国威,曹丕就很看不起于禁。
于禁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他所率领的又是曹魏精锐中央军,还是因为战败投降的,于禁的失败,三万精锐中央军投降,这在曹魏创业史上还没有如此大的损失。打个比方,于禁的投降相当于一国的战区司令、钦差大臣带着3万精锐中央军投降了另一个国家,而且是成建制的投降,你让曹操和曹丕脸面往哪里放?对已方士气是多大的打击?曹丕能不恨吗?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最后,于禁的投降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曹丕如果不对这种行为严厉打击,那么下次就会有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可以说,曹丕蔑视于禁的方式己经很柔和了,换了曹操,杀了于禁也有可能,这个不难理解。为何于禁投降关羽被曹丕蔑视,三国时期的投降不是很正常吗?
于禁投降综上所述,曹丕蔑视于禁都算轻的了,于禁这种战败投降是可以直接斩杀的,曹丕只是采用了柔和的手段处理于禁而已。
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事实上,三国时期投降的猛将非常多,但之所以只有于禁遭到蔑视,主要是因为他被这三个人给坑了!
悲催的于禁
一说起曹魏名将,众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五子良将,而五子良将中,最厉害的当属张辽!然而事实上,最开始的时候,五子良将中最厉害的人,应该是于禁!那么于禁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为何他被挤出了五子良将之首呢?
事实上,相比于其他人,于禁算是曹营中根正苗红的名将,他算是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打天下的人,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乃是投降过来的,所以曹操对于禁非常信任。再加上于禁治军有方,颇有威严,所以他在军中地位非常高,曹操对他非常器重!
当年宛城之战,曹操遭到张绣的偷袭,被打得大败,其手下四处逃窜,唯有于禁沉着冷静,带领手下坚决抵抗,最终才成功的稳住了局势,避免了整个曹军的大溃败。自此,曹操对于禁越来越器重,于禁在曹营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以至于他已经隐隐成为了曹营外姓将领中的第一人!
众所周知,曹操用兵有个特点,那就是器重本家将领,不信任外姓将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张辽徐晃本事厉害,但他们几乎都是从征的结局,很少看到他们独自统帅一支大军。其中的张郃,甚至熬到了曹营众将都死得差不多了,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才有独领大军的机会,可见曹操乃至曹丕等曹魏统治者,是多么的不信任外姓将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禁却获得了独领大军的机会!
当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将曹仁打得狼狈不堪,为了不丢失樊城这个重要据点,曹操准备派人去增援曹仁,而这一次,他选中的领兵之人,便是于禁!单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于禁的地位以及受信任度是多么的高,张辽、张郃、乐进、徐晃等人根本比不上他,他才是真正的五子良将之首!
不过遗憾的是,在于禁统兵增援樊城的过程中,他被关羽给击败了,而且最终投降了关羽。不久之后,关羽又被孙权偷袭击败,于禁落入了孙权之手。最终于禁被孙权送还给了魏国,但他却并没有受到礼遇,反而被曹丕鄙视,甚至让他观看当年被击败的画像,让于禁感觉非常屈辱。于禁一把年纪了,根本受不了曹丕给他带来的屈辱,于是他选择了自尽,自此一代名将陨落,他在世人中的评价也变得越来越差,最终被踢出了五子良将之首!
那么问题来了,曹营中降将那么多,张郃是投降的,张辽是投降,徐晃也是投降的,为何他们投降受基本没事,而于禁投降却遭到了曹丕的鄙视,甚至被逼自尽?
事实上,其他名将投降没事,而于禁投降却被逼自尽,主要是因为他被这三个人给坑了,若不是这三人,他绝不至于落得如此结局!
一、庞德
庞德本是马超的副将,当年马超战败以后,选择投靠刘备,而庞德认为投靠刘备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他选择了和马超分道扬镳,并最终投入了曹操的麾下。襄樊之战时,庞德和于禁一同出征,在战场表现非常勇猛,给关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而且当天降大雨,曹军被关羽围困时,庞德也表现出了悍不畏死的气节,一直坚持作战到最后一刻,令人颇为感叹。相比之下,其他曹军的表现就差了许多。
当时曹军急冲冲地赶到樊城,根本没料想到会发这么大的水,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准备战船,于是面对大水,他们只能选择向高处退避,而关羽军队是有大船的,于是荆州军都乘坐大船进攻曹军,最终击破了曹军的心理防线,曹军成建制投降,关羽近乎俘虏了三万曹军精锐。而且作为曹军主帅的于禁,也选择了投降关羽!
在三国那个时代,投降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当年徐晃本是杨奉的手下,结果他投降了曹操,受到了重用。张辽本是吕布的手下,后来他投降曹操,同样受到重用。张郃本是袁绍的手下,官渡之战中他临阵倒戈,投降了曹操,也受到了重用……说白了,在那个时代,投降乃是一件正常的事,并不会受到过多的苛责。于禁在襄樊之战中已经尽了全力,他之所以战败,乃是因为失去了天时地利,他的投降无可厚非,然而他没想到,他的身边竟然会有庞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身边人都一样的时候,大家并不会受到苛责,所谓法不责众。然而当身边出现异类,而你又和异类不同,那么你就很可能受到苛责!庞德便是那个异类!
曹军众人都投降了,但庞德却选择不投降,这便将于禁等人衬托得贪生怕死。尤其是当关羽给庞德提供了生还之路,准备招降庞德时,庞德仍然选择宁死不降,要给曹操尽忠,并最终遭到关羽诛杀,这更加把于禁凸显得贪生怕死,以至于曹操都发出了如下感叹!
《三国志》: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以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按照三国的惯例,投降本是一件正常的事,只要主帅尽力了就行,所以曹操本来是不会对于禁太过苛责的。但庞德的宁死不屈,直接把于禁凸显得非常窝囊,要知道庞德加入曹操阵营才五六年,而已经跟随曹操已经三十年了,这种情况下,庞德选择尽忠,而于禁选择变节,这就直接把于禁打入了地狱,使得于禁的评价直线下滑!也就是说,其实于禁之所以会受到曹丕等人的鄙视,其实完全是因为有庞德在那里做对比,若没有庞德的宁死不屈,于禁的苟且偷生其实也能够受到理解!
二、孙权
三国中投降的人非常多,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洗白自己,就是因为他们投降后的战绩非常不错,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比如张辽多次更换主公,按照惯例,他的评价应该不怎样,然而他在加入曹营后,凭借白狼山之战以及合肥之战,直接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对曹操的忠心,于是他直接洗白了自己,世人对他的评价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再比如张郃,官渡之战中他临阵倒戈,导致袁绍彻底战败,按道理说他应该被评为小人。但他在加入曹营后表现非常好,后期更是成为足以抗衡诸葛亮的名将,于是张郃也成功洗白了自己,使得众人对他的评价也得以改观!
按照上述理论,襄樊之战,于禁虽然投降了关羽,但只要他在加入关羽阵营后表现良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一样可以洗白自己。估计当时的于禁也深谙这套规则,所以他准备投降关羽后,好好打几仗,以战绩洗刷屈辱,结果还没等于禁施展开来,孙权就偷袭了关羽,把关羽打得大败。最终,于禁在关羽这边还没坐热乎,又直接成为了东吴的俘虏。而众所周知,吴军的战斗力一直不行,于是于禁彻底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说白了,若是当时孙权不偷袭关羽,任由关羽继续做大做强,那么等关羽彻底信任于禁后,以于禁的能力来看,他完全有大把的机会证明自己!只要于禁打几个令众人刮目相看的胜仗,那么世人就只会认为于禁是在弃暗投明,他的能力毋庸置疑!遗憾的是,阴狠的孙权终结了这一切,打破了于禁的所有计划,所以说,孙权乃是坑害于禁的第二人!
三、曹丕
于禁在曹魏阵营混了三十年,算是曹操的元老班底了,能够以外姓身份混到如此高位,可见于禁在曹魏内部的根基是多么的深厚!再加上于禁在曹操的起兵生涯中,多次力挽狂澜,所以他和曹操培养出了深厚的战场友谊。在这种背景下,即便于禁投降了,曹操也不会对他痛下杀手,毕竟当年的那份感情还在,所以说只要曹操活着,于禁回到曹魏后,虽然不可能官复原职,但肯定不至于被逼自杀!
然而倒霉的是,当于禁被送回魏国时,曹操已经去世了,小气的曹丕登顶帝位了,于是于禁倒霉了!一方面曹丕本身比较刻薄小气,他觉得于禁的投降,损害了魏国的国威,所以他非常痛恨于禁;另一方面,当时曹丕初登帝位,需要天下人对他忠心,于禁的这种变节行为自然要受到打击。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下,曹丕对于禁越来越愤怒,最终逼死于禁!
说白了,若不是曹丕上位,于禁很可能不会死!曹丕乃是坑害于禁的第三人!
结语
总的来说,三国降将那么多,之所以单单于禁被鄙视,完全是因为他被这三个人给坑了!这三个人分别是庞德、孙权、曹丕!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虽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责主而仕的处世名言,但也有背主投降他人可原谅不可原谅的问题。
三国时期,关公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当时于禁为了保命,投降也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于禁身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跟随曹操已久,在关键时刻,不顾身后尚有多年报效的强大曹魏,不顾忠义名节,不能像庞德一样杀身成仁,却贪生怕死,屈辱投降,实是让人不耻。我们来分析下三国其他人的投降情况。关公降曹,是在不知刘备生死的情况下,为保刘备两位夫人,不得已才降曹,后来等到知道了刘备消息后,马上挂印封金,又投奔了刘备。不忘旧主,不弃旧爱新,更彰显关公忠义千秋,义薄云天。张辽投降曹操,是在白门楼吕布陨命后。吕布三姓家奴,名声不好,被擒尚欲求饶,为张辽所不耻。但张辽被擒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深受曹操喜爱。曹操一心招降,张辽已无旧主,在此情况下,张辽投降,自然也被人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张郃、高览降曹,那是因为袁绍不明,听信谗言,难成大事,二人为形势所迫,无力回天救袁绍才被迫投降曹操,颇有贤臣择主而仕之美。姜维降蜀汉,作为孝子的姜维,本有复汉大志,再有母亲为诸葛亮接走之忧,没办法才投降蜀汉。后来姜维在诸葛亮北伐之后,继承其遗志,九伐中原,尽忠蜀汉,就是在蜀汉灭国之际,尚拼尽全力,杀邓艾,去钟会,至死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精忠汉室之人,再加《三国演义》的喧染,受后人敬之尚且不暇,怎再会对其有所垢病?夏侯霸降蜀汉,是因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司马氏对曹氏宗亲大不放心,就对曹氏宗亲大开杀戒,曹氏宗亲有灭族之险,曹魏有被篡国之危。在此危急时刻,夏侯霸背国投奔蜀汉,也在情理之中。
反观于禁降关公,背弃了曹魏几世厚恩,完全出于贪生怕死,没有一点儿忠信可言,没有一点儿气节可依,面对外敌淫威,磕头求饶,辱家败国。更何况后来于禁又回到曹魏,尚不引辱自残,曹丕怎能不对其蔑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