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一切都有可能”,前提是必须行动起来。奇怪的是,韩信没有采纳蒯彻的计策。

当时楚汉之争已历时三年,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而且,刘邦跟项羽的战斗是败多胜少,锐气被挫,粮食也即将枯竭。兵民也都疲惫不堪,怨愤满腔。而韩信则一路高歌猛进,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代国相夏说;又杀了成安君,攻占了赵国;紧逼燕国;又平定了齐国;南面摧毁了楚国的二十万大军;东面杀了项羽的大将龙且。

韩信以挟天下之势,盖天下之功,震诸侯之威,却居于人臣之位,所以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刘邦、项羽都意识到了韩信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则派出说客,希望以利害关系说服韩信能够保持中立。谋士蒯彻也趁机积极游说韩信,希望韩信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帝业。

蒯彻先跟韩信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

“此时刘邦、项羽的命运掌握您的手中。如果足下站在汉这一边,汉就得胜;如果站在楚这一边,楚就得胜。臣愿意披肝沥胆,奉献愚计,以诚相告,就恐怕足下不能采用。如果您真能听从臣之计,莫若与楚、汉都维持良好关系,您就可以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造成一种互相牵制的形势,谁也不敢先动。然后,以足下的杰出的才能和崇高的威望,有燕、赵做为挟从,从楚汉两军的虚弱之处出兵,控制其后方,顺从百姓的愿望,然后引兵向西,天下就会蜂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您的指挥?”

蒯彻建议韩信先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等到刘邦和项羽即将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兵收拾残局,就可以控制天下大势。

韩信却说刘邦对自己有恩而不忍心对刘邦坐视不顾。韩信说:

“汉王待我恩厚,将他坐的车子送给我坐,把他的衣服送给我穿,把他的食物送给我吃。我曾听人说过,乘人之车,要共人之患;穿人之衣,要分人之忧;吃人之食,要死心塌地为人卖命。我怎能够为了利益而背信弃义呢?”

蒯彻又提出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规律,并列举了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一进一退,结局不同但都是被卸磨杀驴的事实。蒯彻还列举了几个君臣关系很好,而最后翻脸无情,功臣惨遭杀戮的实例。比较现成的例子就是刘邦和张耳的事。蒯彻又进一步威胁韩信说:

“臣还听说,勇略震动人主的人,性命就会有危险;功高震于天下的人,没法给予封赏。大王的功劳之高,天下无双;谋略之奇,当世无二。今足下以震动人主之威势,挟着无法赏赐的大功,投奔楚国,楚人不信任;回归于汉,汉王感到威胁。在这样的情势下,足下将如何安身立命呢?您现在身居人臣之位,却功高震主,才高欺主,声名高于天下,我真为您担忧。”

应该说,蒯彻的话没有任何错也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韩信当时的确是这种情形。蒯彻劝韩信自立,韩信即使是不愿意反叛刘邦,但是也必须寻找明哲保身之法。最好的做法就是学习张良,想尽办法功成身退。哪怕是辞去一切职务,学范蠡一样泛舟于江湖也许能是个良好的结局。

蒯彻对韩信是分析、引导、诱惑、威胁的话都说尽了。韩信最终没有听取蒯彻的建议,蒯彻吓得赶紧逃之夭夭,销声匿迹了。

蒯彻当时还给韩信分析了独立以后的形势,又督促韩信不要犹豫,早下决定。应该说,蒯彻是费尽心思了,就想扶持韩信建立帝王之业。可惜的是,韩信的格局就是位极人臣即可。但是,以韩信的功劳、性格和刘邦的性格来说,他都很难做到善终。刘邦对功臣的杀戮也是登峰造极了,最后就连自己的连襟、吕后的妹夫、大功臣樊哙都要杀。只是执行者陈平,故意拖拖拉拉而拖到了刘邦驾崩,樊哙才得以保住性命。

韩信要做忠臣良将没有错,错的是他没有做到善始善终,最后还是要反叛刘邦。韩信在拥兵自重,声势震天的时候没有反刘邦,却在自己已经丧失兵权,位低势衰的时候造反,实在是自取灭亡。

应该是,韩信如果听从蒯彻的建议,造反不一定成功,因为他的士兵大多不是自己的嫡系,而是刘邦交给他带领的。但是,他当时拥兵中立,还是可以做到的。韩信只要不是对刘邦发动进攻,只是做壁上观的话,士兵们不明就里,是会听从他的军令的。三足鼎立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等到刘邦和项羽打得两败俱伤,韩信再出来收拾残局,届时刘邦是否能够指挥韩信就另当别论了。如果韩信要继续忠于刘邦,就必须采取步骤功成身退。反观韩信的做法,在自己的封赏问题上得寸进尺,挟功邀赏而不是知惧而戒留有余地。所以韩信的悲剧性结尾是毋容置疑的。

蒯彻曾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功业难成而易败;时机难得而易失。”不知道韩信临死前是否能够记起蒯彻的话。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三足鼎立和七分天下,这两个结果对于韩信来说,哪个难度更小一点?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判断出来:乱世之中,割据势力越多,自己越能立足。

韩信在历史上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都占据了天下1/7或者1/8的地盘与势力。但他依然没有成事。那就更不用说三足鼎立的这种局面。所以韩信就算脱离刘邦,也形不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性格中有三大缺陷,导致他永远不可能单独成事第一个缺陷:轻信于人。这是领导者的大忌

韩信一直对刘邦极有信心,他相信刘邦不会把他这只功狗怎么样。

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做过两次非常大的牺牲:

第1次是:公元前204年刘邦彭城兵败后,刘邦逃到了韩信的军营中。趁着韩信还是在睡觉的时候轻松的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第2次是: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刘邦跑到了齐王韩信的军营中,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由齐王改为楚王。

这两次对于韩信来说,他认为的是自己将手中的精兵全部上交给刘邦,是自己做出的重大牺牲。而刘邦对他又有解衣推食之恩,以及三不杀的承诺。

所以韩信始终认为刘邦不会杀自己。但他忘了刘邦是一个帝王。

第二个缺陷:优柔寡断。太纠结了,必受其乱

韩信的性格是很优柔寡断的,特别在对于处理政治事务上。

韩信自立最好的时机是占了齐国之后被封为齐王的时候,刘邦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而自己却拥有精兵强将。

当谋士蒯(kuai)通,劝他自立,他倒是万千纠结了。

一方面他觉得刘邦对自己有恩,不忍心背叛刘邦。另一方面与刘邦讨价还价,让刘邦确认自己的王位与封地。

如果他当时但凡能下的狠心,无论是自立还是联合刘邦对付项羽或联合项羽对付刘邦,华夏大地上都会有他自己的一份基业。

所以当刘邦打败项羽腾出手来后,马上便剥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还是两头不讨好。

第三个缺陷:恩怨心重。身处高位,不能有感情。

当历史上漂母对韩信的一饭之恩美谈的时候,就注定了韩信的悲惨的结局。

他那个时候已经是楚王了。一个王,心中要考虑的永远是自己的王位,以及各种维护自己王位的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当韩信作为一个王对自己的以前救命恩人给予千金来报答时,他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为王不能有感情。

韩信的一生,总结出来就是需要被肯定,他所做的一切事,都透露出他骨子里那种极度的自卑。这是原生家庭对他造成的伤害。本来他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他没有把握住。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不会,只是短暂的,等项羽年岁大了懂得人情险恶,放下道德标准,也学着刘邦,韩信耍阴,刘邦,韩信不再打得过项羽,其实项羽手下人才顶多,问题在项羽太年轻,听不进去他们的谏言,但他对谋士还是很尊重的,只是大好的谋略从不采纳,自认武功天下第一,用不着耍流氓手段,但他就是输了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苍茫大地很遗憾地告诉你: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能形成,原因如下:

一、项羽、韩信的格局远逊于刘邦。

文友们都为韩信遗憾,认为他过分看重刘邦的知遇之恩,没听盱胎人武涉、齐国人蒯通的游说,错失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机遇,最终被刘邦、吕雉的夫妻老婆黑店坑了!事实并非如此!

韩信是有颗感恩的心的,当年赠他饭的漂母,在韩信封王后回赠千金;韩信对汉王刘邦心存感激,曾对蒯通说:汉王解衣推食,我不能忘恩负义。

但我希望能帮读者们拔开迷雾见着青天。韩信只想在刘邦手下封王,没有角逐天下的大志向,这才是他不肯与项羽、刘邦三足而立的根本原因。

韩信并不像文友们想象的那般皮薄。韩信经萧何举荐,坦然受了刘邦的筑坛拜将,随后势如破竹,一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地区,韩信扫平复反的魏王豹、赵国、代国、用广武君计策招降燕国。竟不顾汉使郦食其已说降齐王的事实,趁齐王准备降汉、撤除防御之际,打到临淄,又打败龙且的楚国援军、杀死龙且,赶跑齐王田广,竟又上表毛遂自荐当假齐王。韩信的脸皮该厚时还是厚得出来的!逼封齐王这等事情他也是敢做的!

韩信政治上的最大梦想不是夺得天下,而是在刘邦手下裂土分王。他从没有想过和汉王分庭抗礼,他从没有称帝的野心。这也是千总汤和大头兵朱元璋在涿州军营中,汤和像朱和尚的马弁的原因!但汤和比韩信政治悟性力高得多,从不向和尚伸手要权、从不向和尚炫耀军功、和尚封啥爵就做啥爵,从不挑精捡肥,汤和这个朱和尚革命的引路人,开国时第一次封爵连公爵也没封到,但他依然勤勉工作,最终封公,能功成身退,不是没理由的!

但韩信忘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个手握逼封到的王印、又不思进取的军事奇才,等待他的只有死路啊!刘邦不是慈善家,他心怀天下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王爷韩信,能是年轻时就想像秦王一样威风八面、君临天下的流氓亭长刘邦的对手吗?

项羽的最终理想也只是推翻秦王朝,封个王,他这个王比韩信的要求高些,是个大哥王。他进入咸阳,为故国复仇,行杀人放火之能事,最终还放弃咸阳,返回楚国,做了个霸王,就再无进取心。他与刘邦、黥布等的战争,无非是收拾不听话的小弟,让他消停些。

综合上述,韩信、项王均无天下争霸的雄心壮志。

二、刘邦军事集团(除韩信外)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实力不容低估。

读《史记》应该客观,韩信一路势如破竹,除了韩信的卓越指挥才能外,还因为对手太弱。如井陉之战,如果成安君听了李左车之言,韩信能否活着出去都是个问号!刘邦面对的则是超级能用兵、战斗力爆棚的项羽集团,刘邦和项羽斗智斗勇,也能抗衡,张良、萧何、陈平、樊哙、周勃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派武涉游说韩信三足鼎立,只是在龙且死后、项羽集团实力衰退后的权宜之计,一旦项羽缓过劲儿,他一定会拿实力较弱的齐王韩信开刀。到时刘邦趁火打劫是必须的!韩信能否闪过项、刘雷霆之击是个大大的问号!

三、韩信所部均是刘邦旧属,能否跟着韩信造反,也是个问题。

文友们看好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这没错。但韩信的后勤保障能力、驾驭文臣武将能力都是难题。后世三国时的汉中之仗,曹操就因为后勤问题输给了大耳贼刘备。

刘邦的旧将跟韩信打项羽、帮刘邦打天下,拼命是必须的。但如果韩信自立门户,形同背叛,有几人死心踏地跟着韩信要打大大的问号啊!而且韩信有致命的缺陷,不善搞政治。三国中的钟会收复蜀地后,想自立为王,成功了吗?论军事才能,当时钟会、邓艾、姜维号称三驾马车,邓艾已被钟会灭了,钟会、姜维联手不还失败了吗?要知道刘邦可是防着功臣们一着,家小都在关中萧何、吕雉那里扣着哩!连老丞相、老朋友萧何也要把家族中男丁赶到刘邦营中立功兼做人质!其他在齐国韩信处做官的大臣们能没有人质在刘邦或吕雉处吗?

刘邦动辄到韩信营中不打招呼带兵就走,让韩信另外招兵,一是因为前线军情紧急,二是因为怕韩信有自己的韩家军。刘邦建国后,把韩信由齐王改封楚王,都是怕韩信坐大,简言之,刘邦一只眼睛盯着和项羽的前线战事,一只眼睛盯着手下各个王们哩!刘邦的人生信条是:只允许我刘邦流氓无赖,不允许他人学我刘邦流氓无赖。往韩信这类王手下掺沙子之类的功课刘邦绝不会少做,这可能也是韩信不敢分家的原因!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历史首先不可能假设,如果按照题主说法,韩信自立为王会三国鼎立、清水哥的结论是,韩信根本没有任何希望。但由于韩信的自立,有可能出现南北朝,或者刘邦一统天下的时间会拖延几年,但项羽肯定不能成事。

首先韩信如果造反,他的利益集团在哪里,麾下的将领和军队是刘邦的,不是韩信的。韩信在自立有多少人跟着走,又有多少人依附,军需粮秣,士兵的来源这些不是一个军事家能够做到 的。这是政治家的事情,韩信是军事家,战略家,但绝对不是政治家。如果韩信是政治家也不会最后横死未央宫了。打天下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那是集体协作的团体的成果,刘邦成就天下。依靠三杰为首一大群文臣武将。韩信有谁,麾下没人,更为确切地说,韩信代表了谁。项羽是旧贵族的代表,刘邦是新兴阶级的代言人。韩信呢?,没人,没有任何一个集团和阶级愿意代表韩信,也就是说韩信又能代表谁?从根本上韩信就必然是失败的。

韩信临死之前说“悔不用蒯通计”韩信是后悔了,即便当时起兵造反也不成功。自韩信向刘邦要当齐王的时候,韩信就失去了刘邦的信任。韩信虽然也是封王,和有独立武装集团的彭越、英布不一样,这二人是入股,韩信是一个人参加刘邦集团的,在刘邦集团没有势力和人脉,一旦造反,一个人也来不出来。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在韩信军中,韩信只负责打仗,军需供给,所有人事任命,调任,转职都归刘邦管。韩信根本无权干预。刘邦核心集团是丰沛元从集团,包括萧何,曹参,周勃、樊哙、郦商、灌婴等等。韩信加入刘邦集团比较晚。虽然位高权重但始终没有进入核心集团。韩信不具备造反的条件。

韩信虽是三军主将。但实权不大,职位比他低的阳陵侯傅宽,平阳侯曹参,颍阴侯灌婴却有实权。他们始终监视着很韩信的一举一动。大概一起事就得败亡。综合来说,韩信不具备造反的条件,机会。再就是韩信不会反,第三韩信就算造反也必将被刘邦与项羽所灭。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为什么都说没这种可能?本来就是假设性问题,何况,我认为韩信完全有可能真的脱离刘邦,只不过缺那一点点机缘。如果他真的脱离了,显然会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首先,韩信肯定不是那种愚忠的人。虽然他曾经说过刘邦在自己落魄之时对其破格提拔,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有知遇之恩。甚至在关键时刻一口回绝了项羽使者和自己的谋士蒯彻劝他自立的提议。但是,韩信对刘邦,可不是一味的顺从,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获得足够的地位、权势,如果不满意的话,他随时有可能反叛。有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不顾大局强攻齐国

在韩信连续攻灭魏、代、赵、燕等国后,又发兵攻齐。刘邦两手准备,也命说客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投降。田广决定归顺,韩信本也准备撤兵,却因谋士蒯彻劝说,不能让郦食其一个文人功劳在自己之上,于是毅然攻齐。齐国本已决定投降,所以放弃抵抗,被韩信杀得大败。田广以为郦食其出卖自己,将其烹杀,转投项羽。虽然韩信最终成功灭齐,但本来可以兵不血刃解决齐国问题,韩信却浪费兵力,并让事情冒了风险,有了不确定性,还搭上了一个重要人才郦食其的性命,此外,让汉军显得言而无信,影响声誉,对之后刘邦的作战和统治都有不利因素。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韩信要自己有功劳,让自己获得实际的利益,可谓不顾大局。

二、要挟刘邦封其假齐王

韩信攻下齐国后,正逢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急需韩信救援。韩信非但不去,还给刘邦送去一封信,以齐人反复无常为由,请求设立假齐王管理齐地,气得刘邦破口大骂,不得已封了他齐王,命他攻打西楚。这种乘火打劫的行为恐怕也是后来刘邦处置韩信的一个重要因素。韩信正是得到了刘邦齐王的封号,才出现了那段“义正言辞”拒绝项羽说客的名言。而这,说白了就是因为刘邦满足了他的要求。如果刘邦没有满足他,恐怕结局就不是这样了。难保韩信不会倒向项羽或者自立。

所以,韩信在刘邦麾下,不代表他不会离开刘邦自立。他没走只是因为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那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了,韩信还会不会那么听话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韩信之后的人生轨迹也验证了这一点。

刘邦一统天下后,韩信改封楚王,因为收留项羽爱将钟离眜被告谋反,刘邦伪游云梦,韩信怕杀身之祸杀钟离眜,而刘邦还是抓走了他,降为淮阴侯。此后韩信在长安一直口出怨言,耻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为伍。刘邦征召韩信随军出征,韩信也一直借故推脱。完全处于一种消极怠工的态度。

而最终韩信的死,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他真的参与了陈豨叛乱。当时陈豨离京,韩信送他时说等他起事,韩信就在京城响应。后来陈豨果然叛乱,刘邦亲征,韩信称病不随军征讨,暗中与之通信,要在长安杀吕后刘盈来响应陈豨。最后,事情败露,吕后与萧何联手,谎称刘邦已灭陈豨,召开庆功宴,韩信不敢不去,进入长乐宫后被杀死。

虽然很多人认为韩信没有参与谋反,是官方给他的欲加之罪。但是,韩信之前的种种举动说明他的不满,他虽没有了当年的造反资本,却有了造反的动机。个人认为,韩信谋反的可能性远大于未谋反。

(蒯彻)

故而,在当年项羽的使者和蒯彻劝他自立时,如果韩信的政治敏锐性更强,能够认识到刘邦今后会对自己动手,或者说,蒯彻和项羽使者的说辞更有煽动性一点,让韩信认识到不能屈居刘邦之下。恐怕韩信真的会自立。

那如果韩信自立了,之后天下局势会变成鼎足而三显然是不言自喻的。韩信的军事能力显然是当世无双,他先败楚军于京索之间,后连破魏、代二国。刘邦把其精兵尽夺,韩信又带着一群老弱残兵灭了赵国逼降燕国,刘邦故技重施再夺其精兵,韩信还可以带老弱残兵灭齐,并在最后完成对项羽的合围。这样的军事实力,足以让他在兵力远少于他人的情况下高歌猛进。

而另外两方,项羽的勇猛举世无双,破釜沉舟的壮举、领袖灭秦的声威、天下盟主的身份,如果可以让韩信从刘邦身边离开,就足以让项羽在短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而刘邦,论军事能力三人中最差,却有最高的政治能力,身边又有张良、陈平、陆贾等谋士说客,这些人擅长分化瓦解各国,为刘邦争取盟友,让刘邦逐个击破。加上刘邦能屈能伸的性格,一定不是那么容易就败的。

所以,如果真的韩信脱离刘邦自立,结果就是韩信依靠军事实力、项羽依靠勇猛与声威、刘邦依靠政治和外交,可以鼎足而三较长一段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