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书“一合酥”真的是让大臣们一人吃一口酥吗?为什么?

曹操性情多疑而且诡谲多变,常令人捉摸不透而对他诚惶诚恐。如何让身边的人紧张兮兮的,手足无措的,最后再恍然大悟的,曹操总是乐此不疲。

曹操因为一步一鬼而借梦中杀人的习惯,杀了贴身的侍卫;曹操以大斗冒充小斗给士兵分粮,又借了管粮官的头给以平民愤;曹操还送给荀彧一个三层的空饭盒,逼得荀彧自杀;曹操还对是否杀死自己切齿腐心的吕布,假惺惺地去征求刘备的意见……

反正曹操的奇思妙想会经常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其目的就是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和不世之才,以进一步筑牢巩固自己遭人诟病的统治地位。因此,发生在曹操身上的浪漫而精彩的故事层出不穷如汗牛充栋。

故事之一、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打仗。行军路上,军士们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曹操一看士兵个个渴得耷拉着头,精神不振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手指前方说:“传令军士快走,前方有一片梅林,到了以后我们可以吃到熟透了梅子。”

听了曹操的话,众军士口中生津,馋涎欲滴,立即缓解了口太干渴的难受滋味,行军速度加快了几分,提前到达了目的地,完成了就军事任务。

由此也产生了我们使用了一千多年的成语“望梅止渴”。

故事之二:割须弃袍:

潼关之战,曹操被马超打得大败亏输。曹兵四散奔逃犹如豕突狼奔。曹操也混在队伍里,拼命逃跑。西凉兵就大喊:“捉住曹操有赏,长胡须的是曹操。”曹操就拔出腰刀,割了自己的长须。西凉兵有人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脱下袍子,往地下丢弃。

曹操反正就是削足适履,人家喊出什么特征,他就立即根据敌方的喊话,改变自己的特征。

要是我当时在西凉兵的队伍中,我就大喊:“脑袋圆而大的是曹操。”看你老曹能不能把自己的脑袋削尖削小。

曹操也是,干嘛非要配合西凉兵,你只要比人家跑得快就是。干嘛拿胡子、袍子出气。

不过,打仗能打得如此的有浪漫色彩,也的确可以在以后的岁月里,回味无穷;讲给子孙后辈们听,也可以引人入胜。

故事之三:割发代首:

曹兵要去讨伐张绣,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麦香飘散在空中。曹操下令军士不得践踏老乡的小麦,违令者格杀勿论。

命令刚刚下达,曹操的战马受惊,马车窜到了麦田之中,践踏了一片小麦。看着脚下的麦子,曹操哭笑不得,众军也是无言以对。沉默了片刻,曹操拔出宝剑,就要抹脖子自杀谢罪,以正军法。身边的人,就急忙上前,夺下曹操手里的宝剑。曹操说,刚刚下达了军令,自己就带头违反了,不自杀不足以整肃军法。

谋士程昱说:“圣人云,法不加至尊。丞相可以以发代首。”于是曹操割下了自己的一绺头发代替了自己的脑袋。

既然圣人都说了,法不加至尊。那就得听圣人的话嘛。但是,曹操的战马突然受惊,不知道是听了谁的话。

发生在曹操身上的有趣故事太多了,我就知列举这三个吧。咱们重点来看看曹操为什么要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是让大家一人一口地分着吃了吗?

似乎是,也不是。是让大家分着吃了不假,但却不是一人一口。这是字面意思。其内涵深远,让聪明绝顶的杨修给强词夺理地解释了,并立刻分着吃了。把曹操的好事给搅黄了。曹操当时是怎么打算的?

当时,有人给曹操进献了一合桃酥,曹操尝了一块,唉,口味不错,就提起笔来,在盒子上写下了一合酥三个字。曹操的打算是:首先制造一个悬念,以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什么氛围?我来给大家假设性地描述一下:

曹操写完一合酥三个字后就走开了。这时候,曹丕、曹植和徐晃、张辽、程昱、钟繇、贾诩等人来找曹操汇报工作。曹丕首先看到了盒子上的字,一问侍卫,得知是曹操写的。曹丕就说:“父王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啊?”曹植说:“父王的话往往意境深远,大家各抒己见,猜猜看。”

钟繇说:“大王的书法近来大有超过王右军之境界啊!看笔法优雅,又不失力度,颇似银钩铁画一般。”

张辽说:“大王肯定是由这一合酥,想到了筹备军粮的事情。”

徐晃说:“魏王肯定是刚刚吃了一块,就公务繁忙,而顾不得吃饭,就处理公务去了。”

曹植说:“我父王肯定是正酝酿写一首诗,可能是有人来打断了他的思路。”

正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之时,曹操又过来了。大家都怀着崇敬的眼神仰望着曹操。

曹操就说:“许褚,你猜猜看,我写这三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站在曹操身后的许褚抓耳挠腮,嘿嘿一笑说:“大王是不是怕我们不认识这种点心,就写下来给予明示。”

许褚话音刚落,大家都哈哈大笑。许褚真不愧为是头脑简单之人啊!

看到在场的文武官员,都莫名其妙的神态,曹操是得意洋洋,就说:“如果郭奉孝在的话,就能猜的出我的心意。”

曹操说完这句话,发现贾诩似乎欲言又止。就说:“贾诩啊,你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贾诩轻轻地清了清嗓门说:“这种点心是大内皇宫的八个大名厨用了二十八种食材加工而成,其中含有:人身、鹿茸、燕窝、枸杞、鱼翅等等珍品,食用以后可以强身健体、滋阴壮阳而又延年益寿,保质期是半年之久。这样的点心加工起来费时废料,极其难得,就连普通的妃子恐怕也是难得一尝。请教大王,不知道臣说的对不对?”

曹操眯着小眼说:“对啊,是这样的,你接着说下去。”

贾诩继续说:“大王食用之,肯定想到了众位将士浴血奋战却没有品尝一下这种点心。大王对属下的体恤之请,是古往今来的所有帝王都不具备的。”

贾诩说道这里,曹丕用崇拜的眼神凝视着他,心想:“贾文合厉害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

曹操说:“文和只说对了一半,我今天不但是想到了大家,还准备让大家一人一口地尝尝这个点心,分享一下这美好的滋味。”

曹操话音刚落,齐刷刷地跪倒一片。众人齐声高呼:“魏王泽被苍生,德加四海,又愿意和臣等同甘共苦,臣等感激不尽。臣等从今以后虽肝脑涂地,不能报答魏王的大恩之万一。魏王万岁,万万岁。”

于是许褚带头,大家就一人一块津津有味地吃了这一盒酥。曹操看到曹丕、许褚、徐晃等个个眼中都含着感动的泪水,哽咽着品尝点心。曹操的内心深处也是高兴至极,激动不已。曹操第一次体验到了和众人分享的快乐。

曹操从此以后,变得大公无私,他除了政权以外,一切都愿意和他人分享。

曹操临终之际,交代给他的小妾们,要她们全部改嫁,以把自己的精神广为流传,也是受这次分享一盒酥的启发而做出的决定。不过这美好的画面,都被那个号称才智冠绝天下的杨修给撕得粉碎了。

曹操想借题发挥,正面宣传一下自己的大好机会被杨修破坏了。杨修因此给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也使得最赏识他的主子曹植与世子之位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曹操手书“一合酥”真的是让大臣们一人吃一口酥吗?为什么?

在曹操与杨修的故事中,有一个“一合酥”的故事脍炙人口。说的是塞下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盖上写了“一合酥”便放下了。杨修见了,便把酥分给同事们吃了。曹操问起这件事,杨修回答说,是曹操写的一人一口酥,自己只是照曹操说的做罢了。曹操表面上嬉笑自若,但是却埋下了杀杨修的根苗。事实情况是这样吗?

一、“一合酥”背后的博弈。

这里所说的“酥”,在古代时指的是一种奶制品,如同奶酪一般。这种奶制品制作讲究,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因此,塞下的少数民族才会把这种食品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曹操,以获得曹操的青睐。曹操的举动也十分蹊跷,他当时并没有食用这盒酥,而是在盒面上写了“一合酥”放在了桌案上。

杨修看到了曹操放在桌案上的酥,便把它给同事们分食了。曹操问起这件事时,杨修解释说曹操写的是“一人一口酥”,因此自己就按照曹操的意见办了。如果从杨修的解释来说,这三个字写在一起,拆开来看确实是这五个字。曹操也没有对此深究,而是一笑了之。

不过杨修的解释有些牵强。三个字的笔画结构与五个字的笔画结构肯定是有差别的。不过杨修是以开玩笑的形式做这件事的,曹操也就当作玩笑引以为乐。但是,曹操在酥盒盖上写这三个字,真的是为了看看手下的愚智,给大家开个玩笑吗?

我们看曹操想盒盖上写这三个字完全是多此一举。如果想要做个记号,他只写一个酥字就行了,没必要去写一合两个字。因为是个人都能够看出来,这是一盒酥,而不是一箱子酥。因此,曹操不是无缘无故多写一合两个字,这个问题被聪敏过人的杨修看到了。杨修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曹操的这个谜题进行了解读,和同事们分食了这盒酥。

二、“一合酥”埋下了曹操杀死杨修的根苗。

在杨修看来,“一合酥”这件事只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在历史上也能够留下一段风流佳话。但是杨修并没有想到,这件事触犯了曹操的大忌,让曹操对他产生了严重的警惕。可以说,曹操对杨修的杀心就是从这个“一合酥”事件引发的。

有人说,曹操杀死杨修是为了给曹丕扫清继位的障碍,其实这个解释似是而非。因为曹操杀杨修的时候,曹植已经彻底失势,曹丕已经成为世子,掌控了曹魏的大权。而且曹丕和杨修的感情很好,在登基后还在怀念逝去的杨修。因此,杨修是不可能成为曹丕登基的阻碍的。

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死杨修呢?让我们从“一合酥”事件中找寻这个答案。我们看杨修的所作所为,是如何触犯曹操的大忌的。首先,我们看杨修的家世。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与袁氏兄弟一样,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门。从他的父亲起,往上三代都担任过汉朝的太尉,权势显赫。

当然,杨修的家族如同袁氏家族一样,门生故吏满天下,有着很雄厚的社会基础。这种势力如果被曹操所用,当然是曹操的助力。如果与曹操为敌,则会给曹操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曹操的心里对杨修是有着天然的猜忌。这种猜忌和对司马懿的猜忌一样,是刻在曹操的骨子里的。

其次,杨修依仗聪明,胆大妄为。我们从“一合酥”这件事上,可以看到杨修不是那种内敛的人。曹操的书房原本是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他却把这里当成了玩笑的场所。边疆进献曹操的珍贵食物,被他当成开玩笑的玩物,随便吃掉。

即便是曹操是真的开玩笑,杨修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处理这盒酥。但是他不应该自作主张,视曹操如无物。在曹操询问此事的时候,杨修还寻找理由来堵住曹操的嘴,让曹操无话可说。像曹操这种枭雄,对杨修的这种做派,自然是十分反感的。一盒酥尚且如此,遇到其他的军国大事,杨修的态度可想而知。

第三,杨修的这种做事的方式方法,让曹操十分疑忌。曹操写下“一合酥”的时候,自然有他的心思在内。这三个字当然也可以看成五个字,可是其中的含义就发生了根本的差别。曹操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对自己的手下进行考察。

杨修猜出了曹操的哑谜,却没有看穿曹操的真实用心。他自作聪明地认为,曹操只是想看看手下的愚智,却不知道他同时考察的是手下的品行。因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有着多种处理的方法。在这个时候,当事人也可以通过选择处理问题的办法,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杨修在这个考察中,明显是失败者。曹操从这件事中,看出杨修有着见利忘义的苗头。他可以为了个人私利,来曲解上级的意见。如果让他独自担当重任的话,很可能会给曹魏的事业带来灾难。后来,杨修在为曹植谋划出城门的时候,将类似的错误又犯了一回。

曹操为了考察曹丕和曹植的才干,让他们出城办事,同时让守门的官吏不予放行。曹丕遇到阻挡便返回了。而杨修向曹植出谋划策,让曹植借着曹操的命令斩杀守门官吏,强行出城。这件事看似曹植胜出,可是在曹操心中曹植则是失败者。这件事完全是杨修的“一合酥”事件的重演。

第四,让曹操下定杀死杨修决心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他在曹魏家族拥有的影响力。原本在曹操眼中的家族威胁,在曹魏上下被看成了出色的人才。杨修此人才华出众,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作为曹植的主要谋士,却受到了曹丕的赏识,这是在曹魏阵营中绝无仅有的。

从“一合酥”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曹操的手下对杨修的信赖。当杨修把曹操的一盒酥分给大家吃的时候,大家都毫无顾忌地吃了。在汉中之战时,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就判断曹操要撤兵。结果整个曹军将士都相信杨修的判断,全体准备撤军。如果曹操死后,杨修有了异心,对曹魏江山绝非益事。

从以上的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杨修对曹魏政权的威胁。最终曹操为了曹魏江山的长治久安,在去世前诛杀了杨修。有人感觉杨修死的冤枉,其实曹操诛杀他并不算错。还有一位与杨修相似的人物,因为比杨修做事内敛,投靠了曹丕,得以活了下来。最终曹魏江山就亡在他的手中,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如果杨修不死,最后的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结语:

杨修破解了曹操的“一合酥”谜题,却让自己走上了死路。曹操通过这个谜题,不但考察手下的愚智,还考验手下的品行。杨修的智力有余,但品行欠缺,被曹操就此打入了另册。杨修依仗聪明,胆大妄为的行为,犯了曹操的大忌。

再加上杨修家世显赫,社会势力雄厚,在曹魏阵营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杨修这个人与曹植、曹丕同时交好,这在曹魏集团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曹操死去,无人制约的杨修将成为曹魏的心腹大患。为了曹魏的江山稳固,曹操最终诛杀了杨修,而这一切都源自“一合酥”这件小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手书“一合酥”真的是让大臣们一人吃一口酥吗?为什么?

“一合酥”,即“一人一口酥”;通过杨修解释为“一人吃一口”,于是将“一合酥”吃完。

这里是写杨修自作聪明,胡乱解释作者和曹操真意。作者给读者的提示在于“杨修”文化不正,胡乱解真家文字。“杨”即“扬”,“修”即不正,“正”是不用“修”的。因此,“杨修”就是指的胡乱宣扬继承不正文化之意,杨修的解是心智自作聪明,脱离了“一”和“一人”的人手文化根本,这样的欺骗世人的唯心小聪明文化给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作者或曹操手写的“一合酥”,强调了手或手写,意在导引读者从人手文化理念上理解“一人一口”这样的中华民族文化美味(酥)。字圣仓颉所创造的汉字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手文化基础上的。“一”,就是人手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人类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奇绩;“一人”指的就是通过探索未知自然的“无为”创新出前所未有先进生产、制造技术的人,这样的人引领引导人类社会前进提升,因此,“一人”是人类社会最需要最期待期盼出现的大人才,可以称之为人类社会前进的指航明星或灯塔的。这就是仓颉造“大”字用“一人”的原因,意思就是“一人”最值得世人尊敬拥戴。

怎样才能激发国家民族多出现,早出现“一人”这样的大人才呢?只有动员全社会成员的力量,让世人都讲“一”和“一人”,都敬“一”与“一人”,这样就可以使“一人”这样的大人才出现的早些快些容易些。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难,易相成”的道理:出现“一人”之大人才很难最难,而社会成员人人用口尊一讲一则是容易的。这样的治国理政文化理念,就可以促进国家民族技术创新的提高,就可以使国家民族强大。

曹操手书“一合酥”真的是让大臣们一人吃一口酥吗?为什么?

一合酥是小说《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

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虽然表面上含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一合,竖写可以看成“一人一口”。

其实这是罗贯中根据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加工而来的。

《世说新语》是怎么说的呢?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故事大体相同,只不过《世说新语》中曹操写的是“合”,而不是“一合酥”。

《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则靠谱的多。

曹操尝了尝别人进贡来的奶酪,又将盒子盖上,并写下“合”,是闭合的意思,根本不是说的一盒奶酪。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曹操得到奶酪之后,怕被下毒,于是写下“一合酥”。这样既能试探手下人谁更聪明,也能让别人为自己试毒。

这里顺便说一下,古代的“酥”和我们今天说的凤梨酥、桃酥的“酥”根本是两回事。

清朝中晚期以前,酥一直指的都是乳酪。

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中,酥被解释为“酪也”。元代《韵会》说得更具体:“酥,酪属,牛羊乳为之,牛酥差胜”。

文学作品中也能体现出这一点。

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春雨是像乳酪,还是像点心渣子?

比如说酥胸,你认为美女的胸像奶油还是下面这种桃酥?

曹操手书“一合酥”真的是让大臣们一人吃一口酥吗?为什么?

曹奸邪,疑心甚重,常睨属下,觉杨修心计颇广,曹恶之,大事无能,测心度量,小巧细缜,实乃小聪之人。

时塞下献饹,曹尝一口,四下环顾,见修鼠盼,知其意,遂盒上书"一盒酥",小戲而去。

休见状,捧盒思详,顿大悟,于是分酥与众人而食,众勿敢忘从,修咀嚼下咽,鼓众人食之。

曹旋至,见众食酥,问何意?休朗言,"谢主公赏赐,盒意示众,意即一人一口食",曹唯诺赞之。心更忌。

休更无惮,常以聪而傲,曹平汉中,战况不佳,欲攻马超强拒,欲退恐蜀军笑耳,半夜窃撤,适食鸡胁,询军号,曹感处境,曰"鸡胁",曹知杨修解而先行,察营,果如其然,以泄军机处斩。

处世维艰,三分聪明,掩其二分,方可安定,锋芒太露,必竞夭折,大智若愚,处世根本,浮夸虚缲,贻害非浅,杨修之鉴,小聪勿用,慎之!慎之!

曹操手书“一合酥”真的是让大臣们一人吃一口酥吗?为什么?

曹操手书一合酥,并不是让大臣一人一口,而是一个即兴之作,原来就是想看看大臣们敢不敢吃?偏偏遇到了耍小聪明的扬修,不仅吃了,而且想说得冠冕堂皇,曹操虽然不喜,确实无法找岔子

而曹操好才,性格多疑!最害怕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扬修的小聪明反应速度还是有几分欣賞,如果扬修是真聪明,知道曹操的为人,那就应該点破不说破,一生平安不说,可享大富貴!偏偏扬修是一个做事高调之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聪明发挥到扱致,让众人佩服自己,这为自己留下了杀身之祸!到了修建相国府的时候,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话字,也是想看看那个能解?偏偏又是扬修一眼识破,就是门阔了,把门给小一点就可以了!曹操深恨之!

到了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退守斜谷,夏侯惇询问口令?曹操一句鸡肋!扬修又发挥才智,鸡肋的意思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臣相要退兵了!要士兵收拾行李,准备撤兵,曹操突然发现手下收拾行装,原来又是扬修多事,暴虐凶殘的曹操以扬修动摇军心,终于杀了杨修!然后退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