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夏侯惇为什么要吃自己的眼睛,是饿了吗?
他当然不是因为饿了。如果夏侯惇是饥肠辘辘的话,那就可以吃粮食,吃酒肉,没有必要吃自己的眼珠。再说了,当时曹操也不缺粮食。
曹操当时富得流油,他把汉献帝迁到许都,一方面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面也是许都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曹操养活了东汉整个朝廷,还差前线将士的粮食?
曹操在讨伐张绣的时候缺过粮食,他就让管粮官克扣士兵的粮食。事情败露以后,他又杀了管粮官,以平息士兵的怨气。曹操在官渡之战时也缺少粮食,最惨的时候,军中只剩下了一天的粮食。后来,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库,使袁绍更加缺粮而大败亏输。两次缺粮,把曹操的奸雄嘴脸暴露无遗。
但是,这一次就不存在曹操缺粮一说。因为这是战争的刚开始,总不能一开始就缺粮吧,那三军将士谁还肯卖命?曹操缺粮一般都是远征地方军阀,又跟征讨的军队长期相持不下,旷日持久而后勤保障不上,才造成的。
这一次是曹操联合刘备讨伐吕布。吕布武功修为很高,又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加上陈宫的谋划,多次在曹操远征他人的时候骚扰曹操的大后方。因此曹操早就想除掉吕布,以免除后顾之忧。这次正好刘备也跟吕布闹翻,和吕布勾勾搭搭的袁术也忙着称帝自顾不暇,消灭吕布正是万事俱备。
夏侯惇和弟弟夏侯渊担任先锋带领五万大军先行。吕布手下大将高顺出城三十里迎战夏侯惇。
高顺和夏侯惇大战五十合,高顺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夏侯惇就对高顺穷追不舍,两人绕阵而走。结果高顺的副将曹性暗箭伤人,一箭射中夏侯惇的左眼。《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中这样写的:
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叫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入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
看,夏侯惇拔矢啖睛气壮山河。效果也是不错的,曹性因此也大吃一惊而措手不及被夏侯惇斩杀。夏侯惇瞬间就给自己报了大仇。
试想,如果夏侯惇拔下箭头,带出眼珠后,在那期期艾艾捂着眼喊疼,那么很可能曹性就会落井下石再补上一箭。夏侯惇非但杀不了曹性,自己的性命是否可以保住都是尚未可知的。
由此可见,夏侯惇中箭以后,并未因为疼痛而失去理智,相反此时他的头脑更加清醒。他深深地懂得:
第一、自己中箭不假,但是一定要坚持不倒,以免动摇军心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一旦夏侯惇倒下马来,那么士兵们不明真相就很可能认为他中箭身亡而四散溃逃。那么局面就无法收拾了。而自己坚持下去,即使是失败,也可以让士兵们知道他还活着而有序撤退,从而避免出现毁灭性的后果。事实证明,夏侯惇虽然因为受伤败退,但是整体上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第二、夏侯惇要营造一个自己勇猛无双、空前绝后的巨大形象。从此以后,普天之下,无人不知夏侯惇老将军“拔矢啖睛”的伟大创举。而且千年以后还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曹操众将得知消息后,对夏侯惇更是佩服不已,从此都对夏侯惇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居于夏侯惇之下。
第三、夏侯惇以轰轰烈烈的动作和振聋发聩的语言,要在现场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以鼓舞己方士气,打击敌方的士气。
结果,曹性就被夏侯惇此举搞得目瞪口呆而被速杀。但是高顺却没有上当,立即组织进攻,打得夏侯惇大败而归。夏侯惇被夏侯渊救回营中。
夏侯惇老将军失去一只眼睛以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因为一目了然而变得豁达大度多了。而且再有出战的机会时,他仍然奋勇争先不甘示弱。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夏侯惇全然不惧关羽的强悍而大战关羽。刘备在新野招兵买马,威胁曹操,夏侯惇毛遂自荐前去活捉刘备、诸葛亮。
曹操要取蜀灭吴,夏侯惇提出先取汉中张鲁,并积极参加战役。
总而言之,夏侯惇老将军并没有身体残废而自艾自怜精神颓废。夏侯惇老将军的“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值得表扬和学习。
无论如何,夏侯惇老将军拔矢啖睛都不是因为饥饿难耐。如果有人非要说,人的眼珠好吃,那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三国夏侯惇为什么要吃自己的眼睛,是饿了吗?
这位大哥,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差点笑出声!你是要笑死我,好继承我头条号的5.5万粉丝吗?我也想问你,比干挖心是不是因为也是肚子饿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夏侯惇有一只眼睛是瞎了的,那么他究竟是怎么瞎的。真的是因为饿了吗?(问题的这个梗太搞了)
据《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公元193年(献帝初平四年 ),夏侯惇镇守濮阳。
当时刘备与曹操密谋图吕布,哪知却被吕布拦截了书信。吕布大怒,攻打刘备,曹操来救,吕布遣高顺来阻挡夏侯惇。
吕布手下曹性放暗箭,一下子就打了10.5环,命中了夏侯惇的左目。
这要一般人,估计得哇的一声哭出来了。
可就在此时,夏侯惇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随手就将箭从眼眶中拔下了,这一拔不仅箭头出来了,连眼珠子都出来。我去,还有这种操作,拔一送一的。。。。
夏侯惇怒吼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话刚落音,夏侯惇见自己这眼珠子都不需要加热,新鲜出炉,还带着点余热。夏侯惇一张嘴,就直接把自己的眼珠给吃了。两军的将士看了之后,无不感到骇然。
这就有了以后的夏侯惇拔矢啖睛传说。
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恶心。不过,在古人的价值观里,夏侯惇的这种操作并没有什么的。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损,不可轻弃。在讲究礼仪的三国时期,把眼睛吃回自己的肚子中,不但没人会觉得无法理解,觉得恶心,还会让人觉得合情合理,称为美谈。
夏侯惇虽然丢掉一只眼睛,却赢了那场仗,从此成为了曹军的中流砥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