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司马昭没有杀掉刘禅?
在古代,弑君是最大的罪名,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任何人会产生弑君的念头。在佛教中讲的是,弑君会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也就是说,如果犯了这样的大罪,来生也不能过上好日子了。生生世世,受苦受难,谁愿意这样啊?
杀掉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不难,问题是,杀掉了以后,如何收拾残局?如何堵的住天下悠悠之口?因为国君是用来效忠的而不是用来杀害的。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价值观。杀害一国之君就会失去一国民心。
想当年董卓把汉献帝当做掌中玩物呼来喝去的,但是他依然没有弑君自立的念头,而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汉献帝的禅让。
曹操为了控制汉献帝杀了董贵妃,杀了董承全家;后来又杀了伏皇后和伏完三族。但是,曹操却不敢杀汉献帝。曹操只是用三个女儿控制汉献帝。
古代的一些大将,手握军权,杀死皇帝易如反掌。但是,请问你为什么要杀了皇帝?如果不想当皇帝就控制住皇帝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想当皇帝就不能杀了皇帝。因为皇帝是天命所归,代表的是天。谁如果杀了皇帝就是逆天行事,自己就代表不了天了,就不能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帝。所以,明白人是不会杀害皇帝的,哪怕是退位的皇帝。除非有一种情况,退位的皇帝就性命不保。那就是:对于推翻他新当上皇帝的人存在巨大的威胁。
皇帝一般都经常要杀了什么人呢?毫无疑问是造反的人和威胁他皇位的人。通常情况下有四种:
第一种:已经造反了的几乎是必杀无疑。造反是臣子的第一大罪,过去,你有点腐败不要紧;你任人唯亲也不要紧;你营私舞弊也不大要紧。但是一旦造反,那就罪无可赦了。因为造反而没有被杀的只有明代的李自成吧,朝廷还接受了他的投降。
第二种:没有反迹,但是反心已露的。比喻有结党对抗皇帝的,还有发表不正当言论对皇帝表示不满的等等。像明初的李善长、胡大海等基本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形一旦皇帝得知,那是绝对会斩草除根的。只要露出反心的人,在各种条件的促成下,反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种:无心造反,也无反迹,但是有造反的实力的。
这样的人往往是大忠臣,但是具备了造反的能力,皇帝不放心啊。皇帝经常会想:你现在是忠臣不假,但是不代表你会永远是忠臣哪?你没有反心不假,但是不代表你永远没有反心哪?有朝一日“黄袍加身”了,怎么办?
所以面对实力强大的大将,皇帝最喜欢拒恶于始,防患于未然而来个一刀了断。所以很多战功卓著的大将如何功成身退也是一门大学问。
第四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心所向的人。
像岳飞,宋高宗本来剥夺了岳飞的兵权,没有什么必要再杀害他。但是,民间对岳飞的精忠报国十分的佩服敬仰。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岳飞祠,老百姓没事的时候就去上上香,希望岳飞保佑大家平安。这还了得?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嘛!你岳飞被老百姓崇拜到了这样的程度,简直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啊!哪一天,你突然心血来潮,登高一呼,那赵构还能当的成皇帝吗?于是,犹豫不决的赵构下定了杀了岳飞的决心。
刘禅同学在公开场合反复多次表态自己胸无大志、乐不思蜀,显然不具备以上四种情况。所以,刘禅可以享受幸福安乐的生活。另外,司马昭之所以善待刘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第一、三国尚未统一,统一大业可谓任重而道远。善待刘禅同学,就可以使曹魏和东吴以刘禅为榜样,有利于将来以最小的代价统一天下。事实也证明,司马昭的决策正确无误。吴主孙皓就是模仿的刘禅自缚投降,而未做殊死抵抗。
第二、魏主曹奂尚未禅让,优待刘禅就可以使曹奂看到“退一步海阔天空”。从而顺利实施禅让。三年以前,曹魏大臣准备公推劝进司马昭,结果魏主曹髦攻打晋王府。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杀了曹髦,震惊天下。当时的实力派陈泰因此反对司马昭,劝进的呼声也烟消云散。司马昭也不得不牺牲了成济,以正视听。司马昭因此未能如愿以偿地当上皇帝,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皇位留给了儿子司马炎。
现在对司马昭来说,蜀汉已亡,东吴孤掌难鸣,收复东吴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司马昭此时不想也不必要节外生枝,再闹出什么纰漏,以免影响统一大业。
刘禅对司马昭或者说对司马家族没有丝毫的威胁;刘禅本人也没有东山再起的任何想法和影响力。当时如果杀刘禅有弊无利;如果善待刘禅有利无弊。
所以如果司马昭不是丧心病狂,他就不可能杀害刘禅。
为何司马昭没有杀掉刘禅?
说实话司马昭真不敢杀刘禅,或者说只要是投降的皇帝他都不敢杀,为什么?因为杀不起,从汉朝开始再到曹丕篡汉,就没出现过杀前朝皇帝的先例。看看曹丕是怎么善待汉献帝的就知道了,当初曹丕逼着汉献帝三辞三让受禅之后,曹丕名正言顺的改朝换代。别看这个动作很恶心,其实非常重要,如果直接把汉献帝杀了或者赶出去,只要不是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传国玉玺就等于是篡位,是抢来的皇位,要不了几年全天下只要有实力的军阀就能去抢他,还拉帮结派的讨伐这个逆贼。
所以禅让这个步骤虽然多余还恶心,但想到名正言顺就必须接受禅让,堵住别人的口,行的是正义,是正儿八经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得来江山。曹丕不仅不敢杀汉献帝,还要当祖宗一样供养他,你要是杀禅让的皇帝试试,以后别人也杀你的后人。汉献帝虽然被贬为山阳公,他享受的可是皇帝的权利,曹丕特别批准他可以用皇帝仪仗,可以称朕。见到曹丕不用称臣,不用跪拜接旨,除了权利以外其他方面跟曹丕平起平坐。汉献帝死后,曹丕用天子规格下葬,他的墓叫陵寝,这就是司马昭看到的末代皇帝的待遇,他还敢杀投降的皇帝不,汉献帝起码是被逼退位的,还不是投降的。
当初汉献帝和伏皇后还有董贵人秘密杀死曹操,结果被曹操反杀,曹操也只敢杀光皇后一家人和皇子,根本不敢动汉献帝一根汗毛。要是杀汉献帝之后很可能死的比董卓还难看。最后没办法,只能把自己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不让汉献帝找其他女人又来杀自己报仇。后来魏帝曹芳想杀死司马师,事情败露,司马师也不敢杀曹芳,还要逼着郭太后盖章才能废掉曹芳。这样一来就名正言顺了,如果是司马师自己把曹芳废了,那么他就是董卓。
最让司马昭后悔的事情就是曹髦的死,曹髦的死给司马氏埋下一个重磅炸弹。本来司马昭已经完全具备改朝换代的条件了,就因为曹髦的死打乱了一切计划,当时司马昭听到曹髦带人杀向司马昭这里来的时候,他根本不在乎,因为他知道曹髦跟小孩闹家家一样,根本翻不起大浪。他只是叫贾充拦住他而已,但是司马昭小看了曹髦的决心,他是去拼命的。
司马昭最后悔的就是没叮嘱贾充千万不能伤害曹髦,他可不敢杀天子。当曹髦被杀的消息传来后,司马昭一屁股坐在地上六神无主。这是司马昭最失态的一次,以前被姜维逼上绝路的时候也没感到这么无助。因为曹髦的死关系非常大,世家大族们都准备劝进了,这这节骨眼上来了这一出。如果只是废掉曹髦,他还是有希望活着就篡位,一旦杀了曹髦意义就完全不一样。当时世家大族陈泰就明着反对,当着所有人的面质问司马昭要怎么处置,说明氏族们已经质疑他了,再也没有人提劝进的事情了。弑君这事还没人做过,司马昭是第一个,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师哪个不比司马昭厉害,看谁弑君过,因为这事不能做。
后来蜀汉灭亡刘禅投降的时候,司马昭就善待他,只要不是明着谋反,司马昭就不能杀他。刘禅也很配合假装“乐不思蜀”,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等到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之后,灭掉吴国重新统一全国,吴主孙晧投降。刘禅和孙晧这俩亡国之君都被养在洛阳京都,省的他们不老实。
全国大一统之后,司马炎意气风发,非常高兴,把文武百官功臣名将都叫来大摆宴席。顺便把刘禅和孙晧这俩亡国之君也一起叫来普天同庆。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司马炎问孙晧,我在这里早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座位。没想到孙晧马上站起来,指着旁边的座位说,我在建康城也为陛下准备了这样的座位,孙晧说完,司马炎哈哈大笑,君臣同乐。司马炎他也知道,杀亡国之君是最愚蠢的行为,将来谁也不能保证江山能传多久,子孙后代会不会被别人杀。
后来等到刘裕掌握东晋大权之后,废掉晋帝自己称帝,建立南北朝的南朝第一个朝代宋朝,也称刘宋。刘裕称帝后把司马氏皇族斩尽杀绝,斩草除根,其中一条就是当初司马昭弑君。从刘裕可是破坏了制度,以后每次改朝换代皇宫和皇族都是血雨腥风,杀前朝皇室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永无止境。
为何司马昭没有杀掉刘禅?
刘禅(shàn)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汉第二位皇帝。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年17岁,在位四十一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期间,魏国权臣司马昭曾试探刘禅有无复国之心,问其思蜀否?刘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也!成语典故“乐不思蜀”出于此。
司马昭经过一段的观察,认为刘禅对魏国已经没有威胁,为安抚笼络蜀人之心,上奏魏帝封其为安乐公。曹魏灭亡后,西晋建立,刘禅继续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因病逝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世人皆云,刘禅昏庸,有"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之说。可在三国之中,蜀国国力最弱,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亲自处理朝政,维持蜀汉统治达二十九年之久。蜀国灭亡之后,他又能于乱世之中得以善终,也不能不说其还是有大智慧的。
为何司马昭没有杀掉刘禅?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蜀汉皇帝刘禅在各地蜀军尚在抵抗之际,选择了投降,原本以为刘禅的投降,可以免除成都的兵灾,安保百姓,但没有想到的是,因为钟会的野心,引发了一场成都兵变,导致很多蜀汉重臣被杀,成都陷入短暂的混乱,等到一切恢复正常之时,投降的皇帝刘禅以及大部分幸存的蜀汉大臣一起被押解到魏国都城洛阳。
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县公,被当成傀儡供奉起来,关于刘禅的晚年,还有一个“乐不思蜀”的故事,讲的是刘禅在洛阳,有一次司马昭举行宴会,安排演奏蜀中的乐曲,当时陪坐的一众蜀汉旧臣全部黯然泪下,唯独只有刘禅面不改色,神情自然,于是司马昭就问刘禅:相信蜀地吗?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地。
刘备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
刘禅有个旧臣叫郤正,这个人之前算是刘禅的秘书,为刘禅投降时写过投降书,郤正上厕所时告诉刘禅,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应该这么回答:先人的墓地都在蜀中,我没有一天不相信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你回蜀地,果然司马昭再问刘禅,刘禅就把郤正教他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说这话怎么这么像郤正说的,刘禅回答说:对,就是他教的。司马昭一下子哄堂大笑。
很多人就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凭借自己故意装傻,换取了司马昭的信任,认为刘禅没有威胁,所以没有杀他。并且司马昭还对刘禅有一个评价,是这么说的: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无情可以到达这个地步,即使是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更何况是姜维呢?这从侧面也可以印证司马昭认为刘禅是真的愚蠢,连司马昭都这么认为,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呢?相比之下,我更认可司马昭对刘禅的评价,但是,司马昭不杀刘禅并非因为刘禅愚蠢或者大智若愚,而是因为两汉到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杀害皇帝会获得恶名,这会延缓司马昭代魏的政治进程,这才是根本原因。
后主刘禅
刘禅的生死决定权,其实不在于他是谁,也不在于他是个怎么样的人,而在于司马昭想干什么?司马昭一辈子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像曹丕代汉建魏一样,代魏建晋吗?有人说,司马昭不是杀死了魏帝曹髦吗?再多杀一个皇帝又有何妨?
虽然司马昭被曹髦称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这并不代表司马昭就想杀曹髦,曹髦之死完全是个意外,因为这出乎司马昭的意料,也正因为曹髦之死,引发魏国朝政以及大多数曹魏旧臣对司马昭的不满,这延缓了司马昭代魏的进程。
司马昭弑君
曹髦如果不死,按照篡位流程,司马昭经过几次推辞之后就应该被封为晋公,加九锡,然后按照曹操当年篡位流程一样,接下来就应该封晋王,但是曹髦自公元260年一死,有三年的时间,司马昭无法继续篡位进程,只能忙着补救因为曹髦被死而受损的政治声誉,古人很重视声誉的,别以为武力强大就会让人屈服,当年董卓也很强大,但一样被天下讨伐,司马昭想要取代魏国,就得按部就班,像当年曹操一样,哪怕是做个样子,也得按照流程来。
同时,两汉时期是以儒家经学为治国思想和道德标准,儒家讲的是忠君爱国,皇帝作为两汉的最高统治者,哪怕是个傀儡,也没人敢随便杀的,王莽代孺子婴称帝,只是把孺子婴软禁了,曹丕代汉,给汉献帝刘协封山阳公,而且世代世袭下去,哪怕是末年傀儡皇帝,在新王朝建立时,都会善待,哪怕是表面的,这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和治国思想。
诸葛亮与刘禅
所以司马昭善待刘禅,这跟刘禅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关系,而跟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无论刘禅是聪明还是傻,司马昭都不会杀他,而是供养起来,这还能为后来的东吴皇帝投降创造榜样,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看看后来司马炎是如何对待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的,就会明白了。
孙皓投降晋朝后,也被迁到洛阳,司马炎对孙皓说:我在这里设了一个位置,等你很久了。结果孙皓毫无惧色地说道:我在南方也设置了一个位子等陛下。这等于是孙皓直接挑战司马炎的权威,换作后来的南北朝的话,要是敢这样说,马上就被杀了,但司马炎没杀孙皓,还封孙皓为归命侯,让他继续在洛阳居住,直到四年后善终。
此外,孙皓还敢侮辱晋朝权臣贾充,贾充曾经对孙皓说: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孙皓却说:有做为臣子却弑杀他的国君以及奸险狡诈不忠的人,就对他用这种刑罚。孙皓的话就是明摆着讽刺贾充杀害魏帝曹髦,以贾充的狠毒和地位,想要害死孙皓,还不是易如反掌,但是,孙皓照样活得好好的。
刘禅乐不思蜀
孙皓跟刘禅相比,没有装孙子,也没有装傻子,反而跟晋朝皇帝和权臣硬扛,但人家孙皓不是照样没事,况且孙皓这个人比刘禅残忍多了,作恶也多,最后照样善终,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杀亡国之君的,这与孙皓干了什么没有关系,况且那个时候,晋朝都建立了,天下都一统了,杀孙皓根本不影响局势,但司马炎还是没有杀。
比起30年后的永嘉之乱来,刘禅和孙皓真是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好时代,永嘉之乱时,汉赵皇帝刘聪杀害了晋怀帝及晋愍帝两位皇帝,晋怀帝司马炽是怎么在刘聪表面表现的,不断地对刘聪歌功颂德,还当仆人给刘聪倒酒,结果呢,因为晋朝旧臣一哭,就被刘聪给毒死了。
司马炎统一三国
晋愍帝也是如此,作为曾经的皇帝,给刘聪做牛做马,刘聪登基为帝,晋愍帝司马邺像臣子一样跪拜在地,宴会上给刘聪洗酒杯,刘聪上厕所时晋愍帝帮刘聪拿马桶盖,遭受百般凌辱,结果呢,晋朝旧臣一哭,晋愍帝也被刘聪给杀了,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开始,皇帝被杀成了常态,这是儒家礼仪制度的崩溃,也是政治环境的恶化。
但是在魏晋早期,并没有杀害皇帝的传统,这个时候的儒家礼仪制度尚存,还没有完全恶化到什么礼仪制度都不顾的地步,所以刘禅和孙皓比起晋怀帝及晋愍帝来说,运气好了太多,生在了一个不杀亡国之君的时代,如果晚生30年,他俩的命运还不如晋怀帝及晋愍帝,这跟他们的为人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时势所决定的。
为何司马昭没有杀掉刘禅?
提起司马昭,就一定会想起那句熟悉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司马昭阴谋狡猾,企图篡权夺位,他在对待蜀汉后主刘禅的处置问题上也一直是犹豫不决,杀与不杀他权衡了很久,但最终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杀掉刘禅。
我们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认为刘禅是一个昏庸愚昧的君主,没啥大的本事,还给他贴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然而历史上的刘禅绝不是这样的,他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但也绝对不是昏庸愚蠢的,事实上,刘禅还是比较聪明的,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准备杀他,刘禅虽然没有勇气以身殉国,但他还是巧妙的应对司马昭,从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三国末期,随着天下形势的剧变,各国势力的强弱已逐渐明朗,魏国经过一代枭雄曹操多年耕耘打下的基础,国力越来越强,而吴蜀两国各自偏安一隅,已被魏国甩了几条街,它们亡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诸葛绪等人兵分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名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在剑阁关不能前进半步,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道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急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统领御林军前去抵抗,结果被邓艾打败,全军覆没,诸葛瞻也战死, 在这种情况下,再抵抗就毫无意义了,为了城中百姓的安危,刘禅主动出城投降,被魏军押往魏国都城洛阳。
刘禅乐不思蜀在自己的眼皮下待着,司马昭心里较为踏实,还给他封了个“安乐公”但他还是不完全放心,毕竟刘禅是蜀国的君主,也还是汉室的正统皇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只有他完全臣服,司马昭才能高枕无忧,毕竟司马昭是想废魏自立的,这个关键时刻决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因此,司马昭时不时的试探一下刘禅,如果刘禅有丝毫的不臣之心,就要坚决果断的杀掉他,于是司马昭找来蜀汉的歌姬,表演蜀国的节目,演奏蜀国的音乐,再来观察刘禅的表情有没有反应,在一旁的蜀国降臣有的潸然泪下,有的低头不语,唯独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这样的话虽然暂时骗过了司马昭,但对于心狠手辣的司马昭来说还是担心刘禅会成为大患,过了几天,司马昭又来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做出很悲伤的样子说:“我是很想念蜀国,因为祖先的坟墓还都在那里。”司马昭始终没有找到刘禅的把柄,于是又把刘禅迁到河南鹤壁的一个寨子里,想看看刘禅远离自己后,会不会有所变化。
刘禅来到这里后,就在门上刻了“中山寨”三个大字,刘禅的表现大大出乎司马昭的意料,也使得司马昭对刘禅的敌意彻底发生了改变,不再对刘禅产生杀意了。
这三个字到底有何特殊的意义而让司马昭不杀刘禅了呢?“中山寨”的中山二字,其实是大有来头的,刘备的祖先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是汉景帝的第九个儿子,汉武帝的异母哥哥,被封为中山王,中山就是取的这两个字。
刘胜是最典型的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人,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理想,他自我的最大理想就是享受生活,其他与政治有关的都不关他鸟事,这也是他保命的聪明之处,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吃喝玩乐,他妻妾成群,光儿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对的高产王爷,可谓是纨绔子弟的典范了。
刘禅将寨名改成中山寨,一方面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他的志向,他也要像他的祖先刘胜那样,只去享受生活,其他的事都不闻不问,蜀国已经翻篇了,已与自己无任何的关系了,现在唯一的就是保命,没有其他任何想法。
刘胜乐不思蜀,无志无能,杀了他,自己也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反而还会激起巴蜀和天下人的共愤,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刘禅装傻充愣,说的那些话也骗不过司马昭,司马昭不是受骗了,而是他喜欢听那些话,司马昭灭蜀以来,由于战争,使得魏国的国力下降,民怨沸腾,国内矛盾突出,而蜀国地方势力和旧臣的势力都相当的庞大,杀一个投降的君主可能会引起当地豪族和旧臣的暴动,因此,杀了还不如养着。
为何司马昭没有杀掉刘禅?
第一,刘禅没有任何政治威胁。刘禅自己并没有什么能力,诸葛亮死后,蜀国朝政腐败无能,再加上诸葛亮跟姜维不顾蜀国民力,穷兵黩武,让蜀国国力耗尽,诸葛亮时期,内政尚且清明,诸葛亮死后,内政腐败,而姜维继续用兵,这足以让蜀国君臣失尽民心,蜀国民众不为刘禅所用,姜维死后,刘禅少数心腹大臣也掀不起大浪,况且蜀国已灭,刘禅君臣被迁往洛阳,离开蜀地老巢,更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杀了刘禅反让自己留下政治污点。
第二,司马昭善待刘禅,可以彰显自己的仁政。虽然刘禅在蜀地民心丧尽,但他仍然是蜀国贵族既得利益集团的最高代表,如何对待刘禅,关系到蜀国投降贵族的人心稳定,如果刘禅被优待,其他追随刘禅的势力,就会对司马昭产生好感,认可接受司马昭的统治,甚至对司马昭忠心效力,笼络蜀国君臣百姓的人心,这对巩固新占领的蜀国具有政治意义。
第三,优待亡国之君,怀柔东吴。司马昭灭掉蜀国,威震三国臣民,但是刚刚新吞并的蜀国并未完全跟魏国融为一体,灭蜀也消耗了他很大的实力,魏国短期无力伐吴,但是在声势上,吴国很惧怕司马昭。此时的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让吴国君臣都知道,灭国之后,也会像蜀国一样,得到善待,如此可以瓦解东吴的抵抗意志,降低日后灭吴的阻力,从心理上先降伏东吴。也就是说,司马昭善待刘禅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为了做给东吴看的。如果司马昭杀掉刘禅,不到毫无意义,反而激怒蜀国贵族势力,东吴也就会誓死抵抗司马昭的进攻。所以说,司马昭不杀刘禅,就是一种政治攻心术,是一种君临天下的战略性手段,也体现他一统天下格局气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