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唐代大诗人,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之诗《咏怀古迹》如下: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是杜甫对诸葛亮的盖棺定论。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有和伊尹、姜子牙不相上下的大才干;有萧何、曹参一样的大功劳。他为了兴复汉室,操劳军务和政务过度而英年早逝,以致功败垂成。这是汉朝气数已尽,谁也回天无力的,不是诸葛亮你才能不行,也不是诸葛亮没有尽职尽责。
伊尹是商汤的开国元勋;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萧何、曹参是汉朝的开国元老,也是汉朝的首任和次任相国。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之高。杜甫既然是历史公认的“诗圣”,那么他就肯定不会信口开河地去赞扬一个与自己毫无瓜葛的古人。因此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之词,就可以作为分析评估诸葛亮德业功言的重要参考了。
应该说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他在德、业、功、言四个方面都有所成就,具体综合起来就是:
第一、诸葛亮理论成就非凡,善于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在三国时期独一无二。他的代表作有《隆中对》、《出师表》、《诸葛亮诫子书》等。诸葛亮在这些优秀的作品里面不但有卓越的战略构思;还有治国理政的具体措施;还有鼓舞人心的前景描述;还有发人深省的修身理念。像《诸葛亮诫子书》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句子可谓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自郐以下,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都把这几句话写来写去,写出来的书法作品也是无计其数。
第二、诸葛亮才高却不欺主、功高却不震主。并且以身作则,坚持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和自己的子孙对言传身教,教给他们治国安邦的才能,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但他对碌碌无为的刘禅同学总是恭敬有加,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刘禅同学的君主地位和威严。每一次北伐出征,诸葛亮都上表请示刘禅,从不大包大揽地自作主张。
诸葛亮的功劳之高已经赏无可赏了,但是自己有了失误却要自我处罚。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去街亭而退兵,诸葛亮就自清降三级,以右将军之职代理丞相和大将军。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清正廉洁。诸葛亮曾经因为兵力不足,而在军队实行轮岗制度,但是应该到期回家的士兵都不愿意走而愿意留下来帮助诸葛亮实现远大抱负。这进一步表明诸葛亮的高尚精神和优秀品格已经成功地塑造了蜀汉的一代年轻人。
在东汉末年,那个物欲横流、社稷丘墟;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诸葛亮能倡导并力行道德修养实在是难能可贵!
第三、诸葛亮不但政治才能杰出高超,科学技术也令人佩服。
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才能已经家喻户晓,我就不做过多的说明了。他在科学发明上也颇有建树。他发明的诸葛连珠弩是现代机关枪的雏形;他发明的木牛流马类似于当代农村广泛使用的手扶拖拉机;他南征孟获胜利后祭祀亡灵,一念天堂发明了馒头丰富了人类的餐桌……
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经世致用的发明创造,着实不易啊!
第四、诸葛亮在南征北战的战争中开疆扩土,业绩非凡,显示出他军事才干卓越高超。
北伐之中,他夺取了南安、安定、天水、陈仓等郡县,扩大了蜀汉的疆土面积。几次北伐他消灭了曹魏大将王双、张郃等人。第五次北伐火烧上方谷,差点烧死司马懿父子,打的司马懿龟缩不出。最为人称道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无论胜负如何,在回师撤退的时候都能够做到全师而归,其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是匪夷所思。
南征孟获,一举平定南方地区,对孟获七擒七纵,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少数民族经常叛乱骚扰的问题。从此以后,难中地区几十年再无战事。
能够解决民族间的边境问题,这可是造福桑梓的丰功伟绩啊!像司马懿解决的辽东问题,留下的后遗症就几乎遗祸百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让我们普通人就以此为准,来修身、齐家吧!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
他为何历史地位高?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忠心对于刘备,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真的!他病逝在五丈原军中。
你看唐朝大诗人杜甫写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两朝开济老臣心。为了蜀汉图强,诸葛亮真的是把全部身心皆付出。至死方休。
还有一点我要说,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诚,无与伦比。刘备白帝城托孤,也说了,后主肖,汝辅佐之,不善,汝可自立。当时诸葛亮当时只能涕泪顿首。
后来,诸葛亮辅佐后主,兢兢业业,有时候连饭都忘记吃,因为不仅是军中事务,还有整个蜀汉国家事务都要诸葛亮一人决断。真正的国家栋梁,不可或缺。
你看诸葛亮为蜀汉的未来的规划,推荐了一些正直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比如董允,费祎,蒋琬,都先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为蜀汉后几十年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那么还收降姜维,逐步升职,姜维是继承诸葛亮军事事业的大将军,屯田剑阁,对抗曹魏。
诸葛亮对于蜀汉真的是重要的存在,他七出祁山,虽未成功,但是忠诚可鉴。
诸葛亮历史地位高的原因主要还是他的忠诚,忠心可嘉,一片赤诚,这是一般人做不到和景仰的,那么我们今天讲的诸葛亮精神主要就是他对于蜀主刘备的忠诚,以及在刘备去世后,五虎上将都去世后,他独揽危局,屡次北伐,力图扩展疆土,其实以当时的实力,诸葛亮是肯定明白的,曹魏占领大部分北方领土,中原领土,群雄被消灭不少,那么诸葛亮北伐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谢谢大家。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武侯诸葛亮出将入相,和刘备君臣相互信任、开创霸业成就了彼此,而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更是成为历代王朝推琮的忠臣良相的典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自然也清楚长期相持“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只能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为蜀汉政权博得生存空间和时间。辅佐蜀汉两代帝王的诸葛亮,最终病死于第六次北伐曹魏的途中,正如诗圣杜甫诗中所描写的一样“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确实,从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的推荐,寄居荆州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身为丞相的诸葛亮第五次亲自北伐,54岁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出将入相”、“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辅佐君主治理蜀汉,更是最终病逝征途为蜀汉北伐耗尽最后一滴血,自然也成为了千古忠臣良相的楷模。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谢谢邀请,西环君来答题!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西环君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个人的杰出能力及贡献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诸葛亮都算是一个全才性人物,正史侧重于其政治才能,而演义侧重于其军事才能。后世给予的头衔有四个: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扶助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天下三分有其一;博望、新野之火,平荆南四郡、据荆襄而收两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诸多战绩;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一系列制作发明;《出师表》《诫子书》等著作传世。
劝课农桑、鼓励工商,发展蜀汉经济,蜀锦畅销三国各地。发掘、提拔、引荐、培养了诸多文臣武将,填补蜀汉的人才需求。
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忠臣和智者的完美结合
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忠臣孝子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青史厚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人生写照。这样的诸葛亮,无疑是历代文臣努力追赶的标杆,也是历代帝王推崇并渴求的对象。
三、绵延几千年的文官统治系统
这一条至关重要,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真正掌握实权的总是文官系统。 流传着一句话: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这句话居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对的?不可思议!说这句话的,如果是开国之主,那一定是已经开完国了,为了淡化武将的开国之功,也为了诱发文官积极参与国家管理与建设,才产生了这句话。
即位之君,就更好理解了。没捞着开国,为了凸显自己和自己领导班子的重要性,没事就说一句: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无病也要呻吟两声,找找存在感。
跑题了。诸葛亮在整个历史文官体系中,是被推在前边作“偶像”存在的,各代智者也不乏以“当代孔明”、“小诸葛”“活诸葛”自称或称呼其人。
四、《三国演义》的加成
这条才是重中之重!三国演义之前,对诸葛亮的推崇来自于正史和民间传说。罗大大更狠,直接将传说中别人身上闪光的也毫不客气的加在诸葛亮头上,比如空城计、比如草船借箭,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现在都是诸葛亮的光荣事迹了。而历史真相呢?诸位看官自己搜着看去…
无论是哪种原因,结果就是诸葛亮火了,那不是一般的火,甚至西环君相信更多的人会倾向于演义而忽视历史!
西环居齐,针砭历史,坚持原创,捍卫自己发声的权利!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诸葛亮高风亮节,被后世所敬仰,犹如高山上的松柏,常青树,永垂青史!
纵观诸葛亮一生,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乃天下第一忠义表。而首肯诸葛亮的竟是三国归于晋的晋武帝司马炎。他赞叹蜀汉黎民百姓缅怀诸葛贤相的爱民如子,他更感慨西南少数民怀念诸葛的民族政策(被尊为"阿祖阿公")。
到了唐玄宗,诸葛亮被列为十大武宗之一。成都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诸葛亮的战略(隆中对)和军事理论(传予了姜维)丶民族政策和创造了连弩箭丶木牛流马和一本"马前课"是堪与刘伯"推背图"齐名的千年预言书等,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关键是诸葛自幼以管仲乐毅为楷模,他树立起了古代一代忠良的形象,为华夏文明史增添了华丽一章,这是他成为百姓津津乐道而爱戴的最主要原因。
诸葛亮几乎没有个人一丝绯闻,在古代封建社会确实是千载难遇的忠贤。在英帝国侵略我西南之时,一个少数民族头领在弹尽粮绝之时发布"泣求全国同胞相救书"上写道:"决心不负`阿祖阿公`之嘱托,誓与敌寇血战到底,誓与疆土共存亡!"可见,1千多年后,西南同胞感怀诸葛亮之情怀与日月齐辉。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一本书,造就出一群人!
中国四大名著,世界文化遗产。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丞相。山东琅玡阳都(今沂南)人。青年时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刘备三顾茅庐。便有未出山野,三分天下的名篇《隆中对》。
诸葛亮因《三国演义》而名。中国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孔明足智多谋的形象,已深入中国文化,深入人心。评书,说书人及农家炕头三国故事,代代相传!京剧,《借东风》,《空城计》,更是上流人士的爱好。"我站在城楼观山景,只听得城楼外乱纷纷,……"这西洋唱片,是有钱有势有层次家的标配。近代又有大量的外国翻译作品,尤其是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翻译,使得诸葛亮的形象,飘洋过海,津津乐道。
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力推崇诸葛亮的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思想。封溢号,忠武。建庙宇,尊为十哲之一!而后世文人,如陆游,杜甫,等名诗名句,更是推崇备至。文人雅室之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墨宝如云。《出师表》倒背如流。《诫子书》流传至今。
诸葛亮的治政思想,措施,对后世也有极大的学习意义。推行限制豪强势力,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加强对西南各族地区的统治。兴修水力,屯田汉中,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动科技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八阵图等等。对统一和开发我国西南地区,有十分重大的贡献。有《诸葛亮集》。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思想家,发明家,书法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