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纵横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

在《三国演义》中,虎牢关一战,吕布5合杀河内名将方悦,1合杀上党太守张扬的部将穆顺,10合砍断武安国手腕,战不数合打败公孙瓒。后来,又上演了“三英战吕布”的经典好戏。

濮阳一战,许褚吕布,战20合以后,曹操说:“吕布非一人可胜。”派典韦出马,与许褚双战吕布。最后,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一哄而上,六人群殴吕布,吕布全身而退。

经过这一系列的战斗,吕布武功天下第一,基本得到大家的公认。正史吕布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主要还是看《三国志》吧。

《三国志》是这样写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是对吕布才能的描写。

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自不安。

由此可见,吕布身高力大、武艺超群,这个不假;吕布贪财好色也是实情。另外,吕布在司徒王允的敦促下诛杀董卓也是事实。还有,董卓掷戟差点刺中吕布;吕布因为婢女与董卓反目成仇也都有记载。《三国演义》的描写应该还是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的。只不过,把吕布的“飞将军”这一比喻理解为天下第一,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

无论如何,吕布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这一定是不容置喙的!

三国演义中纵横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

全面解析正史中的吕布:

一、形象:比较普通,正史未做描述

《三国志》里没直接讲吕布的形象,我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吕布的长相没什么可说,寻常武人样貌而已,因此不必提。倘若吕布长得像”城北徐公“那么美,陈寿不会不提。《三国志》里有这些描述:

绍有姿貌威容。(袁绍)长八尺余,姿貌甚伟。(刘表)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许褚)美姿颜。(孙策)瑜长壮有姿貌。(周瑜)有容貌计略。(程普)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孙权)........

这些长得帅的陈寿都有所着墨,若吕布姿貌过人,承祚应不会惜此“美姿容”三字。

二、武艺:整体属于中上等,但射术数一数二

1.吕布武艺不错,但远非三国第一。

《三国志》里讲吕布的武艺,直接的描写是这样说的:

以骁武给并州。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间接描写是这样:

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这描述基本只是说布乃骁将,勇武过人,战场上一般人不敢上前逼近厮杀。 再来看一下《三国志》对于其他几个武将的描述:

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关羽)雄壮威猛,亚于关羽。(张飞)强挚壮猛。(赵云) 超有信、布之勇;兼资文武,雄烈过人。(马超) 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手格猛兽。(曹彰) 勇力绝人,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许褚) 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孙策)

从陈寿对于这些武将武力的描述上来看,吕布并无傲视同侪。若论骁武有关羽张飞,论膂力也有曹彰许褚,可见正史上吕布并不像故事中讲得乃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勇将。

2.吕布以弓马见长,射术在三国可排名第一。

辕门射戟一事。《三国志》里是这样说的:

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不得不说,这个简直是太帅了。

吕布此番展示,实是铤而走险,毫无退路,众目睽睽之下大言先出,倘若一箭射偏,则损一世英名不说,刘备也恐将为纪灵所破,于己不利。毫无疑问,他对己之射术颇有把握,自恃十拿九稳,方才敢如此设局。

“诸将皆惊”,这诸将里有勇将关张和袁术手下第一大将纪灵,他们都诧异于吕布的神箭,可见其事之难。 能与之并论的也只有“猿臂善射,弦不虚发”的太史慈了。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

于城下一箭将叫骂敌兵手掌钉入梁柱,颇可媲美辕门射戟。但吕布放大言于先,说略胜一筹也未为不可。可见吕布射术不说并世无双,也是鲜有人能望其项背的。

3. 具有一定的统率力

首先,冲锋陷阵确实很厉害,不枉“飞将”之名。在其投靠袁绍帐下时:

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

同时,张辽、高顺等名将,对吕布也是忠心耿耿。

但是寄人篱下依附袁绍时,他治军不严,纵容将士,算不得良帅;寄人篱下却不知韬晦,所谓无谋。

将士钞掠,绍患忌之。

三、人品与气节:不忠、好色、人品较差

1.吕布不忠,这是毫无疑问的了。《三国志》说 :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可见丁原还是看重吕布的,对待下属吕布应当是颇为不错的。接下来是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

董卓都能看出丁原很器重吕布,并且十分信任。但是轻易的便“诱布杀原”?为什么呢?我以为,是因为丁原之首级便是吕布的进身之阶。所谓“诱”,无非是钱财美女,宝马神兵以及高官厚禄罢了。我们不知道吕布受了多少好处,但他见利忘义是确确实实的。弑主之后,加官进爵。

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卓布二人应该是度过了一段情深义厚的蜜月期的。后来为何吕布又叛了有父子之谊的董卓呢? 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

董卓因为小事居然对心腹大将掷戟,亏得吕布敏捷躲过。事后还是吕布道歉的。董卓可能大大咧咧不觉怎样,但吕布却深以为意。即不说吕布量狭,可见也绝非气度宽大之人。从此吕布就对董卓离心离德了。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2.好色无疑。他应该算是给董卓戴了绿帽子,否则不会那么害怕,这明明地是他不厚道,对董卓不起。

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刚刚好吕布害怕东窗事发董卓要找自己麻烦,既然有人要杀董卓,不如送个顺水人情,自己也去了心头一患。父子之谊?别了吧,我还要睡你的女人呢。背叛就在一转眼,所谓反复小人,当真实至名归。

3.吕布不义,攻人不备

吕布为曹操所败,穷途末路,是刘备收留了他,然后呢?

备东击术,布袭取下邳,备还归布。布遣备屯小沛。布自称徐州刺史。

虽说其时军阀混战,各为其利,无可厚非。但这乘虚而入也实在是很不光彩,可说吕布不重信义。 其后便是辕门射戟一事,真心觉得这是吕布一生最为光辉的一刻了。

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於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

4.为人反复,唯利是图

袁术求亲一事。

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术遣使韩胤以僭号议告布,并求迎妇。沛相陈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国难,於是往说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今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布亦怨术初不己受也,女已在涂,追还绝婚,械送韩胤,枭首许市。珪欲使子登诣太祖,布不肯遣。会使者至,拜布左将军。布大喜,即听登往,并令奉章谢恩。

此一事颇显吕布反复无主见。尚自怨恨袁术先是不纳己又显量狭。受了左将军一职后便得意忘形,不是稳重之主。可见即使自己做了主公,唯利是图的毛病还是改不掉。

后来反反复复,吕布还是摆脱不了自己的这些毛病,承祚原话即已说的明明白白。

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

5.没有气节

投降之后白门楼下的表现呢?

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世之虎将,在投降被缚之后要求绑得松一些,着实可笑。投降求将,要是讲史上无气节之将领的话,吕布当为典型。

三国演义中纵横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演义》中纵横无敌的吕布,在正史中的记载基本是相同,只是细节处进行了演义化描写,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在陈涛所著《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了吕布的生平。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首先对呂布的勇猛给予肯定,具体又介绍了吕布的武艺,“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飞将军”“布有良马日赤兔”这样吕布的就与《三国演义》中骑着千里马,手挚方天化戟,所向披靡的无敌形象相吻合了。

《三国志》对吕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见益思迁,的性格也做了描述。

吕布早年追随丁原,“以布为主薄,大见亲待”很受丁原的亲近与厚待。董卓成事以后极恨丁原,由于畏惧吕布,就诱使吕布杀了丁原。提升吕布为骑都尉,並且十分宠爱信任,“誓为父子”。

《三国演义》王允使用连环计除掉董卓的故事,在《三国志》也有记载。在吕布与董卓交恶的过程是这样说的:“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拨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于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吕布犯了不该犯的错误,自觉恐惧,这时王允出现了,劝说吕布刺杀董卓。“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吕布杀了董卓得王允厚待,任命吕布为奋武将军,授符节,仪同三司,进封温侯,共同主持朝政。

《三国志》这段记载与《三国演义》略有不同。王允除掉董卓也没有使用连环计。貂蝉这个连环计中的关建人物,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王允利用吕布害怕暴露招到惩罚的心理,诱使吕布杀了董卓。

吕布之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情节上没有差异。吕布被曹操获,向曹操乞降,曹操略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

正史中的吕布与演义中基本相似,只是演义中的吕布因故事情节需要,而略有不同。

三国演义中纵横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身上有三个标签,分别是:赤兔马、方天画戟、武艺天下第一。正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的就是如此,以演义来看,吕布的武艺是天下第一的,最好的证明就是三英战吕布和曹营六将战吕布。

关羽、张飞二人本来就是超一流的猛将,但他俩联手也不过和吕布打个平手,许褚、典韦乃曹营排行第一和第二的猛将,但是他俩联手再加上夏侯渊、夏侯惇、李典、乐进四将也不过勉强打跑了吕布。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武艺是没有争议的排名第一,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觉,感觉历史上的吕布也如此,实际上正史与演义相差还是蛮大的。

吕布骑赤兔马

一、吕布的武艺

《三国志 吕布传》: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吕布擅长骑马与射箭,臂力过人,被人称为“飞将”,提起飞将,最著名的应该是西汉飞将军李广,李广的个人武艺突出,经常单枪匹马与匈奴人对战,但是在历史上,李广缺少战功,终身不被封侯,并且没有谋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吕布就是翻版的李广,都是有勇无谋的将领,《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吕布的评价是: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

吕布有咆哮老虎那样的勇猛,却没有超群智慧的谋略,轻抚狡诈而反复无常,眼中有的只是私利,这就是有勇无谋。

吕布辕门射戟

《三国志 吕布传》: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

辕门射戟也能证明吕布的武艺,吕布能够一箭射中戟上的小支,从而化解了纪灵对刘备的战争,这个武艺确实比较惊艳,说明吕布箭法高超。

武艺是需要经过实战检验的,正史中记载吕布的战绩,唯一一场比较重大胜利的就是吕布与黑山军的战争。

《三国志 吕布传》: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

黑山军张燕有精兵万余,骑兵数千,吕布有一匹好马叫赤兔,他常常与他的亲近将领成廉、魏越等人一起冲锋陷阵,最后大胜张燕军队,这里的记载过于简略,吕布打败张燕多半靠的是武力。

吕布号称飞将

黑山军其实是一支农民起义军,战斗力一般,其首领张燕骁勇善战,张燕还有一个称号是飞燕,大概是这支军队移动非常快,而吕布是骑着赤兔马,带领骑兵打败张燕的,以骑兵对骑兵,利用速度与勇猛打败对方。

二、吕布的单挑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单挑的情节,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感觉两军对垒主将不单挑一番好像就是打仗,实际上正史中的战争完全不是这样,至于单挑,在正史上也存在,但极为少见。

《英雄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这是正史中记载吕布唯一的一次单挑,发生在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的战争中,当时郭汜在长安城北,吕布在长安城内,吕布打开了城门,率军与郭汜对峙,吕布说道:你们暂且退兵,我们来通过决斗以定胜负。

吕布单挑刺伤郭汜

于是郭汜与吕布单挑,最终的结果是吕布用矛刺中了郭汜,郭汜被自己部下所救,郭汜与吕布于是各自罢兵,这场仗最终是吕布失败,李傕与郭汜占据了长安城。

从记载中看,吕布的兵器并不是方天画戟,而是矛,这才符合历史,所谓的方天画戟不过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吕布的武艺是强于郭汜的,郭汜是董卓手下的凉州将领,这个人的军事能力也是有的,曾经与李傕一起打败了名将朱儁。

郭汜的个人武力不得而知,他原本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校尉,属于第一线的作战将领,作战经验丰富,武力应该不会差,吕布单挑能打败郭汜,在东汉末年至少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正史上的单挑靠的完全是经验与武力,身经百战的将领与人单挑,并不一定就能胜利,还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能在正史中记载的单挑取胜,都是了不起的将领,比如同时代的关羽斩颜良,关羽在战场上斩杀敌方主将的行为,其难度不亚于打赢一场战争,所以被载入史册。

吕布

三国演义中,有三英战吕布的情节,但在正史中,完全没有这种可能,关羽、张飞都是三国时期的万人敌、熊虎之将,连吕布都不是,只能被称为飞将,在评价上,吕布就不如关羽和张飞。

如果在正史上,吕布与关羽、张飞任一人单挑的话,吕布都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被打败的可能性会更高,毕竟关羽有万军之中斩颜良、张飞有长坂之战据水断桥的壮举,都是吕布比不过的。

三、吕布的战绩

吕布在董卓手下做中郎将时,被孙坚打败过两次,一次是阳人之战,胡轸与吕布不和,导致失败,另一次是吕布在洛阳殿后被孙坚打败。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城时,吕布赢了单挑,输了战争,狼狈逃走,在持续2年的兖州争夺战中,吕布占尽了先机,还是被曹操打败,最终在下邳之战,吕布被曹操攻破了城池,被俘虏后赐死。

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

吕布一生最大的战绩就是打败了黑山军这支农民起义军,再加上偷袭夺取了刘备的徐州,作为一方诸侯,吕布也算是历史留名,但是吕布的战绩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同时代的关羽、张飞、孙坚、张辽、孙策的战绩都超过了吕布。

四、吕布的武力在当时的排名

吕布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武艺是天下第一,但这只是虚构的,在正史中,如果也弄一个武艺排名的话,吕布可能要排到第十名之外了。

正史中武力排第一的是关羽,万军之中独自斩杀敌军主将,整个三国时期仅此一例,黄忠斩夏侯渊是在乱军之中杀死的,张辽斩蹋顿同样如此。

《三国志 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关羽看到了颜良的麾盖,在万众之中骑马刺杀颜良,斩其首级再回来,袁绍手下的将领都不能抵抗关羽,于是解了白马之围,关羽的武力就是那个时代的天花板,所以正史中对关羽的评价是:万人敌、熊虎之将。这是吕布比不了的。

三国万人敌只有关羽和张飞

正史中排第二的应该是张飞,他跟关羽一样是万人敌、熊虎之将,在长坂坡之战中,张飞带领20个骑兵阻挡了曹军的追兵,并且同样是无人敢上前挑战,这是霸气,也是实力的体现。

接下来是文鸯,单枪匹马杀入敌军之中,杀伤近百人,几进几出,敌军不敢追击,但是此事过于玄乎,感觉不真实,而且是《资治通鉴》记载的,同时代的史书没有这样的记载,再加上文鸯知名度也不高。

孙坚两次击败吕布,还击败了亲自上阵的董卓,是十八路诸侯中唯一打败董卓的人,比当时的曹操还要厉害,孙策独自率军开拓江东六郡,在武力能与太史慈打得不分胜利,这也是正史上记载的单挑。

张辽在合肥之战以800兵力勇闯孙权十万大军营地,几进几出,威震江东,白狼山之战,张辽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马超独自迎战杨阜与宗祖昆弟七人,重伤杨阜,杀死其余所有人,马超还差一点杀死曹操。

吕布武力排在十名之后

许褚力大,曾倒拖牛尾巴行走百步,又是曹操的宿卫,武艺过人,不亚于吕布,典韦单手能举牙门旗,五步之内杀敌无人能比,率领十余校尉挡住了张绣军数千人,死战不退,庞德在战场上斩杀将领郭援,勇冠三军,又在襄樊之战射中关羽前额,这三人都是不亚于吕布的猛将。所以在正史上,吕布的武力要排到十名之外了。

三国演义中纵横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

正史中的吕布没有第一猛将的名号,但武艺也是很厉害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开篇写道: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

开篇就说明了吕布非常骁勇善战,《三国演义》里吕布纵横无敌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而且正史里多次对吕布超强武艺进行了描写。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正史里的吕布也是弓马娴熟,体力超过常人,号称飞将军,而且吕布的坐骑也确实是赤兔马。正史的吕布武艺有多高,我们通过吕布的战例了解一下。

吕布当初是丁原的手下,丁原对吕布是很器重的。汉灵帝驾崩后,丁原就带着吕布来到都城洛阳,大将军何进找袁绍,丁原等人策划诛杀宦官张让等人,等何进和妹妹何太后一商量,何太后不同意,于是何进秘诏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等董卓来到洛阳,何进已经死在宦官手里,于是董卓掌握了京师的大权,他想着把丁原的队伍也吞并了,当董卓听说吕布是丁原的心腹爱将,也不敢轻举妄动,董卓都知道吕布不好惹,说明吕布勇武已经天下闻名了。

董卓给予吕布好处,吕布得到好处,马上背叛了丁原,斩下丁原的头送给了董卓,董卓马上兑现承诺,

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董卓收吕布当儿子,是有目的地,董卓杀过很多人,他也担心有人找他报仇,为了保险起见,董卓不论到哪,都把吕布带在身边,带吕布干嘛,因为吕布武艺高,碰上个刺客董卓心里有底。吕布实际上成了董卓的私人保镖。

可惜好景不长,董卓脾气暴躁,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发怒了(这和貂蝉真没关系),他顺手拿起个小戟奔吕布就扔过来,

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

董卓武艺也不错,力量也很大,戟的速度一定很快,吕布能避开,说明吕布身手敏捷。此事过后,吕布和董卓也有了嫌隙,而且吕布借给董卓守家门的功夫,和董卓的奴婢私通,吕布也担心被董卓发现,最后权衡利弊,在王允的劝说下,把董卓也杀了。

李傕,郭汜之乱后,吕布投奔了袁绍,在常山攻打张燕,吕布骑着赤兔马冲锋陷阵,打败了张燕,吕布的兵将虽然勇猛,但纪律性太差,所到之处到处抢掠,袁绍曾经派壮士暗杀吕布,结果刺杀失败,吕布逃跑了,在逃跑途中,袁绍派人追杀吕布,追兵都知道吕布勇猛,没人敢靠近,吕布得以逃脱。陈宫把吕布接到了兖州,从此吕布也成了一方诸侯,被曹操打败后,吕布又趁刘备和袁术开战的机会,夺取了下邳城,当上了徐州刺史。而且上演了一次真实版的辕门射戟。

刘备驻扎小沛的时候,因为和袁术结了仇,袁术命大将纪灵进攻刘备,吕布知道后,就带了一千步兵,二百骑兵前来劝架,他把纪灵和刘备都请到营里喝酒,席间,吕布命守门士兵在营门口立起一枝戟,然后吕布对纪灵等人说:

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

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

吕布的箭法惊人,武艺高强,但吕布有勇无谋,陈登父子又给曹操做了内应,最终吕布败给了曹操,出城投降,曹军见吕布投降了,把吕布捆了个结结实实,吕布说:“这捆得太紧了,”曹操说:“伏虎焉能不紧,”曹操这句话也证明吕布勇猛过人,最后曹操听了刘备的话,把吕布勒死了。

总结:演义里纵横无敌的吕布,在正史里也是武艺高强,箭术高超,演义里写得吕布,基本上和正史相符。

三国演义中纵横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

在正史里面记载的吕布,基本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形象。从大面上来看也可以这么说,吕布在《三国演义》里的人设,基本上符合史书上的记载。

有关吕布单挑、好色、背叛等内容,都能在《三国志》里找到它的影子。有些在《三国志》里没有记载,但是却出现在裴松之作的注里面。

只不过在史书里面还有那么几处记载,虽然不能说颠覆了《三国演义》里吕布的形象,但也与我们平时熟知的吕布大相径庭。

我们平时熟知的吕布形象,是一个骑在赤兔马上,头上有两根雉鸡翎的将军。可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吕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员武将,吕布最初从事的却是一个文职。

主簿是掌管文书的一个职务。吕布最初就是丁原的主簿。大张旗鼓地偷吃酥糖的杨修,就是曹操的主簿。鹰视狼顾的司马懿,也是曹操的主簿。

三国时期好多有名的将领,都是从事过主簿这个职务。三国时期文武双全的武将那么多,是不是跟这儿也有一定的关系?

吕布从文职转成带兵的武将,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只不过吕布曾经也干过文职,还是会和排名第一的武将形象产生冲突,甚至让人有点儿不太愿意相信。

史书上还有一处记载,吕布狼狈起来的时候,居然也是那么地不堪。简直就是在颠覆吕布第一武将的形象。

吕布的手下郝萌伙同陈宫叛乱。吕布在不清楚具体的情况下,拉着老婆直奔厕所。两人一前一后从排污的洞里钻出,然后一路跑到了高顺的营中。

从厕所里逃跑,那哪是吕布这种武将干的事儿?这明明就是曹操他老爹干的事儿嘛!

曹操的老爹最终被杀死在厕所里,吕布却成功地逃生,但终归还是有损第一武将的形象。

正史记载与《三国演义》还有一处明显的不同,吕布的名声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臭。

在《三国志》里,吕布去投袁术,“术恶其反覆,拒而不受。”这里考虑一下袁术的为人,吕布这个“反覆”恐怕只是袁术的推托之词。

吕布遭到袁术的拒绝之后,又去投到袁绍那里。袁绍并不是“恶其反覆”,而是“患忌之”,也就是说袁绍有点儿忌惮吕布。

袁术和袁绍兄弟俩儿都不待见吕布,却有不少人喜欢吕布。张杨、张邈,还有当时在曹操手下任职的陈宫。

这个张邈是谁?

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像张邈这样的侠义之人,却能够看好吕布这个“反覆”之人。这是不是能够说明吕布的名声并不是那么不堪。

陈宫趁着曹操出征这个时机,决定和张邈、张超、许汜、王楷等人一起背叛曹操。陈宫对吕布的评价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这个评价也是相当高了。

吕布在得到陈宫等人的支持之后,引兵前来攻打曹操的领地。“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很快曹操就只剩下鄄城、东阿、范三个城池了。

吕布能够那么快地夺取曹操的领地,并不是因为吕布作战多么勇猛,而是因为曹操下辖的郡县都在响应吕布。

这也能充分地说明,虽然是有着陈宫等人反叛的因素在内,但当时的吕布还是有着很高的威望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