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杀了马谡而不杀关羽?
同样立下了军令状,同样都没有完成任务,关羽和马谡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什么原因?
第一、关羽和马谡两个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蜀汉的开国元老,在刘备阵营中是仅次于刘备的存在。诸葛亮即使是想杀关羽也根本执行不了。刘备、张飞也不会坐视不理,事实上也是刘备出面求情;张飞威严恐吓。而马谡则不同,马谡一参谋身份,还没有独当一面过,属于无足轻重,杀之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第二、对两项任务的要求不同: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其实也是刘备、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诸葛亮故意派关羽去执行放曹的计划,是把放曹的责任由关羽承担,以给东吴一个交代;同时,关羽个人也趁机偿还了所欠曹操的人情,可谓一举两得。而守住街亭则是势在必得。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因此北伐失败,最后靠“空城计”才得以生还。
第三、刘备的“政治遗嘱”:刘备临终时曾交代清楚了不可以重用马谡,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只能纸上谈兵。诸葛亮一生谨慎唯独此事疏忽大意,所以他内疚不已实在无法面对马谡也无颜面对后主刘禅。
第四、形式不同:关羽放曹操之时,刘备集团只是一支相对独立的队伍,指挥打仗靠的是勇敢和义气;而马谡失街亭之时,蜀汉已经建国,指挥打仗靠的是军法和国法,所以诸葛亮只有斩杀马谡以肃军法。
第五、守街亭的第一人选本来不是马谡:其实魏延、王平、赵云等等都比马谡更加适合。当时是马谡强烈要求,而诸葛亮也可能存心想借机锤炼马谡,结果马谡令人大失所望。
第六、任务不是十分艰难:其实,只要马谡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屯兵扼守要道就可以守住街亭。偏偏马谡自作聪明,屯兵山顶,结果全军覆没。要知道,打败仗不要紧,可怕的是,一个将领不严格执行作战计划。马谡就是这样的人,喜欢出乎意料自作主张地去带兵打仗,结果造成诸葛亮满盘皆输。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后,又向后主上表自己请降三级,充分证明诸葛亮的高风亮节。由此可见,无论是饶恕关羽还是斩杀马谡,都是形势使然,诸葛亮本人丝毫没有私心杂念。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杀了马谡而不杀关羽?
杀马谡没有牵连,杀关羽会牵扯到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杀了马谡而不杀关羽?
华容道是一盘好局,从屠大龙演变成了"劫杀",关羽捉放曹,放跑了一条大龙。但赤壁大战的大捷还是主要的。让刘备乘胜追击打败了曹操,取得了汉中大捷。关羽是刘备最重要的大将和兄弟,诸葛亮当然要顾及刘备的感受,给予其留守荆州以观后效是最好的方法。
刘备带着张飞、赵云、黄忠等将领去争夺汉中和益州,而将关羽留守,就是等同变相惩罚。本来派诸葛亮监军,让关羽好好反省。
但庞统魂丧落凤坡,刘备不得巳将诸葛亮紧急招回。诸葛亮临走之际,再三关照关羽"北拒曹操,南和孙权"。
而关羽为了将功赎罪,向曹操发动了襄樊之战,水淹七军、迫降于禁、斩杀庞德,差一点逼使了曹操迁都。
失街亭是一盘危局,马谡不听王平建议在山下另扎一个营,被司马懿困在山中断水断粮,几成死穴。司马懿占领街亭扼住了战略制高点,让这一次北伐损兵折将、无攻而返。诸葛亮自贬三级,而将"罪魁祸首"马谡"挥泪斩之",给朝廷一个交代。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做出了精心准备。马谡第一回带兵,却犯了兵法大忌,失了战略要地,让诸葛亮的心血付之一炬。当时,魏延提出了"夜奔子午谷,奇袭曹老窝"的奇思妙想,但诸葛亮采纳了马谡"占居街亭,稳打包赢"的稳妥战法,却使街亭不保,险遭大败,要不是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北伐军险遭覆灭。这些才使诸葛亮奖罚分明,"挥泪斩马谡了"。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杀了马谡而不杀关羽?
原因如下:
一,从演义角度讲,因关羽轻视孔明,孔明为使关羽心服口服,明知他会放走曹操,却故意叫他埋伏在华容道,又立军令状!从而制伏了关羽!
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情,孔明焉能不知?就从这一点来讲,也不能杀关羽!若真杀了关羽,张飞岂能善罢甘休?孔明还能待在刘备帐下吗?再说,关羽虽未捉住曹操,但毕竟没有损兵折将。
三,最主要的一点是:史实是曹操确实从华容道逃走,但孔明安排关羽埋伏在华容道这个桥段是作者虚构的!史实根本没有这回事!
四,马谡是主动自请去守街亭而立的军令状!实战中根本不听王平之言,更把诸葛亮要求当道立寨的嘱托当成儿戏!街亭一丢,损兵折将,失地陷城!原来夺得的三个县城全丢失!闹得诸葛亮差点为司马懿所擒!必须斩首以正视听!
以上所陈可知,关羽伏兵华容道是虚构的!马谡丢街亭是真正的事实!又因两者的战况不同,两者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同!所以,虽然是都立了军令状,但有必杀与不可杀之差别!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杀了马谡而不杀关羽?
答 | 江隐龙
先讲一下两个事件在正史中的脉络。首先是华容道义释曹操。赤壁之后战曹操的确是从华容道北逃的,但并没有任何史料证明是由关羽把守。按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所注引的《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这说明曹操在华容道后大笑是真的,但只笑了一次;刘备在事后也开始放火追杀,但为时已晚。所以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关羽释曹操这一出,自然诸葛亮也不可能以此为由责难关羽了。相对来说斩马谡则与史实相对接近,马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失了街亭而后被斩,《三国演义》并没有太多改写。
所以仅以《三国演义》来论,诸葛亮才有以华容道责难关羽的可能。那为什么诸葛亮不杀关羽呢?其实诸葛亮正是想放曹操,才会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否则他只要改变一下张飞、赵云、关羽的出场顺序,曹操也便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
诸葛亮不杀曹操,其因不在曹操,而在周瑜。当时刘备势孤力穷,根本无法与孙权相比。曹操虽有赤壁之败,但其主力尚存,只要曹操不死,其实力依然是天下第一,而有了这个天下第一在,周瑜就不敢先取刘备。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大乱,周瑜会做什么?他当然不会北伐取徐、青二州,他第一件事就会是取荆州——所以,曹操必须活。
而杀马谡,其实是败笔。马谡固然有罪,但蜀国国小民贫,最缺的就是人才。诸葛亮杀了马谡就相当于杀了自己的继承人,马谡死后诸葛亮事必新躬,蜀国之灭亡与诸葛亮之后的人才断档有着直接关紧。当然,《三国演义》中为了表明诸葛亮因公废私而斩马谡,这与史实也是相对符合的。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杀了马谡而不杀关羽?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好解答的,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誓同生死。某种程度上,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诸葛亮。这种情况下,关羽的生死诸葛亮是不能掌控的,得刘备点头才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要杀关羽的场景出现在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后,因为关羽在之前立下了军令状,结果放走了曹操,关羽也自知难逃责罚,诸葛亮就要按照军令状处置关羽,这时刘备出面说情,诸葛亮也就顺势饶过关羽。
在关羽去华容道后,刘备就觉得关羽出于往日曹操对他的恩情,可能会放了曹操,诸葛亮说他也料到会有这结果,但是诸葛亮夜观星象,曹操还不会死亡,同时如果曹操灭亡那北方就会陷入混乱。以刘备现在的实力是很难去争夺地盘的,反而更有利于孙权,这对刘备是不好的局面。所以诸葛亮也是不主张杀掉曹操的。
所以最后华容道对关羽的处理反倒成了诸葛亮严肃军纪的一次机会了,让其他人看到即使关羽犯了军法也是要受惩罚的。
马谡的情况和关羽不同,首先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上来的,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遗言也要重用马谡,自然对马谡也是给予厚望。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打了魏国一个出其不意,初期非常顺利,连夺魏国陇右三郡,剩余两郡拿下看起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这时魏国才反应过来派出张颌率军增援,诸葛亮想派人驻守在魏军必经之地的街亭,阻挡敌人几日,待拿下陇右地区,魏军就会撤退了。
按理说街亭战役是决定这次北伐能否成功的关键,诸葛亮应该选择魏延、吴仪这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诸葛亮也想给马谡一个机会,所以也是有点犹豫。结果马谡毛遂自荐要去守街亭,还要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一看这情况,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马谡,还派王平辅助他。
结果刚愎自用的马谡一到街亭就忘记了诸葛亮在街亭建立防御阵地的嘱咐,也不听王平的劝告,一意孤行跑到街亭旁边的山上防守,美其名曰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张颌大军一来,把马谡团团围住,断了水源,马谡彻底玩完,逼不得已的马谡只能带着没精打采的军队冲下山攻击以逸待劳的魏军,结果可想而知。马谡自己狼狈逃回大营。
面对没有完成任务的马谡,失望透顶的诸葛亮必须按照军令状来处置他,不单单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导致北伐的失败,也是诸葛亮在为自己用人不明的深深自责,也许他这个时候想起刘备临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也是追悔莫及啊。
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