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
我就是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什么事都赶上了:
1、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面临的各种考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忆苦思甜”不忘本,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
2、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7、18岁就下乡的大有人在,从不娇惯自己,摸爬滚打磨砺了坚强的意志,至今回想起来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下岗失业,不少中学同学和亲人们都赶上了,他们只能自谋职业,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选择坚强地面对现实和生活;
4、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50、60后的这波老年人大都兄弟姊妹好几个,最多的十几个,但是他们结婚后只准许生一个,都把孩子当成宝,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成才。
5、如今他们年龄大了最孝敬老人,而父母们多受封建礼教影响“重男轻女”会比较多,身为儿女大多数“父母在不远游”,给父母养老送终是最大心愿。
6、如今他们体弱多病还最累。有人不仅照顾父母还要给自己的孩子看孩子,却从来不图回报,是最讲奉献精神的一代人。
7、这一代人当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如今老龄化社会在即自己的养老面临着问题,也不会难为孩子给自己养老,他们生长在新社会接受新教育聪慧又开明。
小结:这一代人是共和国繁荣昌盛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多数人任劳任怨奉献,特别能吃苦耐劳,始终把生活的磨砺和锤炼当成人生的一笔财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是有能力有担当、有进取心责任心于一身的人,也是与时俱进的老人。
如今他们日渐衰老,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这些人大多数有养老金、医疗保险,年年涨工资,在独生子女难以给自己养老的时候,也从不抱怨谁,而是自己默默寻找希望。
他们在当今社会也是努力学习,争取不落伍时代,是这个时代可敬可佩的一代人。
这些老年人,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其它年代出生的人,是感受不到他们的艰辛的,什么都让这一代赶上了。新中国刚成立,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时候他们出生了,大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拉紧裤腰带大干社会主义。看护他们的任务都落到了哥哥姐姐的身上了,六七岁的孩子,照顾一两岁的孩子,可想而知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虽然说去上学了,又有几个能上到高中的,除非家庭条件好的少数人能上到高中,大部分初中没毕业就下地干活了。十三四岁就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了。
到了结婚年龄又赶上了晚婚晚育,生孩子时又赶上了计划生育。市民户口的赶上了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不容易熬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可以大干了,农村的那一代,因为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低,工厂没人要。市民户口的上班族,又赶上下岗大潮,文化知识低首当其冲是下岗的对象,可怜的一代人就是这样过来的。
欣慰的是这一代人,思想意志很坚强,没有被困难所吓到,因为他们是在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万恶的旧社会;一颗红心献给党;办法总比困难多;同心同德干革命,群策群力干四化。在这样的气氛中成长过来的一代人,应该得到点赞的,我觉得应该是这一代人!
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绝大部分都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一,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有正确的人生观。
二,从小参加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好,动手能力强,能吃苦。
三,从小崇拜英雄,科学家,爱国情怀浓。大部分青年都以能参军保家卫国而感到光荣。
四,对生活充满激情,任劳任怨,普遍具有奉献精神。
五,人与人之间团结友善,互助精神好。
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正是新中国艰难起步的时代,在毛主席领导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尽管坎坎坷坷,仍艰苦奋斗,心灵都打上了火红年代的烙印,从单纯热情至失落,但大多数人至老都崇敬拥护毛主席。
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
不管褒扬也好,骂也好。瞧得起,瞧不起,他们都是新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二代建设者!他们从文革风雨中走来,在体制改革的浪潮里求生嬗变,历经磨难!他们无私奉献,努力耕耘把国家建设成举世瞩目的强国!他们承上启下没有辜负老一辈的希望,交接班的时候五星红旗依然在祖国大地迎风飘扬!如今,他们都修成正果,成了爷爷奶奶辈了。回首往事,他们此生无憾,无愧于心!
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孝敬父母的一代,是为独生子女鞠躬尽瘁的一代。是形成老龄化社会的一代。他们经历丰富,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这个时代的人们努力奋斗,中国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他们中间许多人做出了贡献,也有相当多的人作出了牺牲。50后,60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热爱祖国,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能吃苦耐劳,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