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常联系,但彼此间却心有灵犀,你认可吗?
我是认可的。真正的朋友不会经常打扰,但是却经常在心里,都会知道彼此最需要什么,所以在关键时刻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第一时间出现在你面前。
我和老公认识的一对夫妇就是这样的朋友。刚开始是我老公认识的她家先生,那时候他们一起做广告策划,而这位先生的父亲恰好是我在医疗界的上级,对我非常关照,就有了不错的印象。后来我们搬家,很巧在一个小区内,这才又结识了他的妻子,原来是一个十分漂亮、贤惠、善解人意的女人,于是两家就经常来往。
相处中发现,我们两家夫妇有个共同点就是大度宽容,从来不计较送什么东西你多我少,我们总是了解对方家庭最需要什么。奇妙的是,他们夫妻还和我父母、我公婆一家关系也不错,可能这地方小,也因为这位先生是个热心人,深受两家老人的欢迎。这对夫妇三个孩子,年龄上差不多比我们小一旬,所以我们会在经济上恰当地给予资助,他们也是有求必应,会在家庭生活中加以关照老人,彼此有一种默契,叫“需要时招呼一声”。因为他们平时工作家务繁忙,所以不经常联系,但有什么事总会出现。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真正的朋友从来不会整天“挂”在嘴上,也不经常联系,但心里一直都没有忘记对方,而且有事情时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行,有事情只要是能力范围之内的,都全力以赴。
所以,我认可这种观点。那种整天呼来唤去的、天天粘在一起的吃喝玩乐的、微信里天天问候早安的,真未必是一辈子的朋友。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有人说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常联系,但彼此间却心有灵犀,你认可吗?
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常联系,但彼此间却心有灵犀一一我不但认可,而且对此很有感触和体会。我一生中交过不少朋友,挚友、诤友也不少,我们不一定常联系,但我得到过挚友们不少帮助,现在很愿意趁此机会写一写真正的朋友。
我有一位学兄叫浓,在初中时比我高一班。浓从小就是孤儿,都是国家和集体供他读书。浓初中毕业后就报名参军报效祖国。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后被政府安排在县气象站工作。浓因为从小就生活艰辛,性格比较沉默。他对党和国家感恩戴德,积极要求上进,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年纪轻轻就入了党,成为工程师、业务骨干,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他沉默寡言却为人真挚,办事谨慎稳重,从不说大话、夸海口,深得大家敬重。
1970年我被安排在国营工厂工作,和浓的工单位相距有五公里远。我知道他没有兄弟姐妹,在敬重他的同时又非常同情他,因此就有意常去走动,去的时候也会从县城买点菜,或买两斤米粉丝等手信带去,让他感受到兄弟般友情的温暖。有时他想我了,就打电话来问我星期天有没有空来,如有空来,他就会预先在单位伙房里开多一份饭,让我在他那里吃了午饭才回工厂。有时候我去县图书馆借书,也会顺便去浓兄那里吃个午饭才回厂。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那三天,他每天中午都会非常准时地弄好午饭,等着我从考场回来吃饭热菜香的午饭,那一种感动,如今半世纪过去,想起来都还会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因为有作家之梦,成了晩婚一族,浓兄也曾时常关心、催促我找对象。后来,我终于谈恋爱时,我第一次就是带对象去浓兄那里,请浓兄帮我做参谋,听取浓兄的意见。得到浓兄的肯定、支持后,我就下定了决心。我们结婚时,因为当年工厂春节放假时间很短,我和弟弟又在同一天结婚,农村风俗兄弟俩不能同时在家里办婚礼,浓兄夫妻知道实情后,全力支持我们在他单位的家里(并借一个单位客厅)举办简单的婚礼。这不是我要铺张显摆,而是我认为我们是明媒正娶,是光明正大的结婚,要拜天地,要报告并请朋友们证婚。虽然那时请朋友四五十位,算是革命化的婚礼,但诸多事情都在浓兄字里操办,也实在给他们添了许多麻烦。这一份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情谊,相信无人不赞。
我们结婚一年后生了小孩,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我调到妻子单位工作。这七年之中,我们平时很少见面,多是在春节期间向浓兄拜年,但我们的友情一直很好。七年之后我调到县政府工作,住房是最大的问题。浓兄真是心有灵犀,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主动帮助我们租到一套房子,帮助我们解决了最大的住房困难,并在生活上给予我们许多帮助。
再后来我调到市里工作,家也搬到市里。虽然见面少了,但我们的情谊却更深了。我的每一点进步浓兄都很清楚,说明他对我的关注和关心。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去向他们拜年。再后来,浓兄退休后到广州为他第二儿子带小孩,我们相距更远,见面的机会更少了。那一年我到省里申报职称,就特地上浓兄家拜访,汇报我的情况,畅叙友情。
浓兄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是我的楷模;生活上、为人处世上是我学习的榜样,对我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帮助和重要的影响,对我们的家庭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这不仅是真挚的友情,而且是难忙的恩情。现在大家都退休多年,进入老年,他在广州我们在上海,相隔千里之遥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我们不时有电话联系互相问安,年节互相祝福,真挚友情依然如故。
另外也有两位挚友,一位叫秋明,一位叫银乔,各自在不同单位工作,虽然不能常见面,但彼此之间互相敬重,情真意挚,既不是图吃论喝的酒肉朋友,也无市侩互为营利之事。
秋明是我异校同届高中毕业生,我比他先一年安排工作。他分配工作到县城报到的第一天,是我和他的一个同班同学一起去县城接他,带着他一起到县革委会生产组、县工业局和单位去报到。我们成为朋友后,彼此之间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他富有正义感,对好些事情的看法比较客观,我们的性格都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我们之间互相敬重,友情真挚纯粹。那时候,我三天两头要到县图书馆借书,有一次我上夜班,早饭后去县图书馆借书,刚好在县城碰到秋明,他就对我说,他马上回单位去,叫单位伙房多开一份午饭,中午就去他那里吃午饭,聊聊天。那些年,我因为常到县图书馆借书,曾经多次在他那里吃过午饭。虽则那是职工伙房的日常伙食,没有特别加菜,但那一粥一饭,都是挚友的一份深情!后来秋明调到11万伏变电站工作,我们离得远了;再后来我又调到市里工作了,但我们的友情一直非常深厚。
银乔兄原来是一位民办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为人真诚热情,经我们考察之后招聘到子弟学校来教书。他到我们的子弟学校教数学、语文,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任,教学质量很好,大家都对他评价很高。后来他原配夫人不幸被汽车撞伤逝世,是我们去他乡下家里帮助处理的后事。
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八九点钟时银乔兄在子弟小学患了急病,是我找厂医去为他看病,半夜请示领导调派车辆并护送他入院。经医院急诊室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但半夜二三点钟怕手术过程中停电不能马上做除阑尾切除手术,只能等天亮上班之后再做手术……我整夜在医院服侍银乔兄,直到第二天中午做完阑尾切除手术,厂里另派他人带着他的家人来换我之后,我才回厂休息。因此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银乔兄因为与我交好,也和秋明成为了好友。后来,我从县里调到市里工作,银乔、秋明两位仍在县里工作,互相之间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或一年半载,抑或一两年才能见一次面,但只要有面晤机会,大家都非常珍惜,想方设法晤面,畅叙友情。
2010年,慈母90岁那年仙逝。那时,女儿正生长子,妻子从上海赶回家乡奔丧,处理好慈母的后事妻子就赶回上海服侍坐月子的女儿,只我一个人在市里单位上班,自理一切。其时,我真是孤苦伶仃,悲苦难眠,只能与书为伍排遣悲情;还要上班、买菜、做饭、洗衣。有几次因为看书太投入而忘记,饭被烧糊,饭锅被烧坏。一日,接到银乔、秋明两位知友即将来访电话,尚未见面,我即泪如雨下。慈母逝世,不敢惊动过多亲友,银乔、秋明两位都没有通知,但银乔、秋明两位好友事后知道情况,立即相约一起前来市里慰问。我在生活小区门岗处恭候两位不请自来的知友,三友执手相见,我对挚友古道热肠、知我怜我、远道专访之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语不成声。
还有一位挚友叶明,是我内弟的同学,高中读书比我低三届,我与明友既非同学也非同事,却是挚友。明友至诚至公,热情大方,办事能力很强,待人处事样样优秀,无人不敬。他晚年虽然是高干,但廉洁奉公、平易近人,绝无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官僚作风。
1975年明友参加“路线教育工作队”时,我们就认识,我结婚之后,因为内弟与明的同学关系而与我熟悉。他的思想作风、工作能力、联系群众、为人处世、热心助人,均可为楷模。
明友之挚不胜枚举。我与明非亲非故,他与我之间只是挚友关系,但每在需要帮忙的时候,他都会及时出现在我们面前鼎力相助。现在,只说我女儿结婚时明友真挚相助的一棕事。我女儿结婚时,因为我们是远离家乡双方联姻的特殊情况,我的亲弟弟因为特殊情况也只能在婚礼当天来回,因此举办联姻婚礼时,一应事务、程序一一从远道宾客住宿酒店的选定、婚礼酒店安排、宾客停车场选择、婚车途经路线斟察和确定、婚礼现场指挥等等,都要得力的人协助操持。正因为明友的鼎力相助,才让我女儿的婚礼办得非常顺利、圆满,其真挚友情实是难以言表。
挚友叶明,无论是在位之时,抑或是退休之后,他每次回家省亲,路上见到累了的翁妪停在路边休息,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乡亲,他都会主动停下车来将老者接上车,送回家一一因此,家乡群众皆称他是再世之焦裕禄。
纸短情长,难写真挚友情。除了上面简略介绍的几位朋友之外,仍有很多挚友无法一一介绍。像上面介绍这几位,我们彼此之间都是纯粹的朋友,互相之间只有真挚友情、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从无互相炫耀、互相眼红、互相营利、互相欠债、明争暗斗之事一一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有人说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常联系,但彼此间却心有灵犀,你认可吗?
真正的朋友在心里,不一定每天见面,常常联系。等他知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定会急你所急,想你所想。把你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因此,我认可上文中这个观点。我有一个认识30多年的朋友(也可以说是初恋情人),那是我20多岁的时候,曾在乡下当过代课老师。干了三年左右,当时已快25岁了,就在那遇到一个同样,家是和我一个小镇上的他。
他比我去的时间早一,二年,他家是农村户口,也在那儿代课。那还是30年前。学校离小镇上的家有六七十里地,当初我们一些年轻的老师都住校,吃食堂(伙食不好)。交通也不发达,汽车也不能直达(还得骑自行车才能到校)。只有一列火车,一天一趟。随着彼此接触增多,逐渐了解到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热爱本职工作的人。
因为我们都是代课老师,转正遥遥无期。正好我们小镇上有家工厂招工 ,我就选择回家,被工厂招工上班。我是城镇户口(有招工资格),当时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还很有很大差别。因为年龄也不小了,我就找了现在的爱人,结婚成家。虽然我们当时在乡下相处的挺好,也只是普通同事关系,可能彼此都对未来不确定,给不了对方确切的保障,而有所顾虑,因此不敢表明心意(只把那份好感,埋藏在心里)!后来,他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不过她身体一直不好,他也很操心。
好在2007年,他们所在的学校,都合并到我们小镇上的中学。全家都早已搬回城里了。他是后来通过上师范学院进修转正的。他们回到镇上后,我们几个曾当初在乡下学校一起工作过的,家在小镇上的老师聚会过。大家都互相添加了微信,我俩也添加了微信,不过平时也不联系。偶尔相聚,也都是大家在一起相聚。
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平时不常联系(彼此都有家庭,相处理性),可这份情谊依然沉淀在心底,彼此之间都相互了解,比一般人互相信任。当对方需要帮助时,一个电话打过去,定会尽心尽力。前些天,我们夫妻想要在过年时,家里亮堂些,想要把家里几年都没有刮的墙面再刮一刮。
我俩现在也不忙。想要自己干,那么只会花涂料的钱。时间是自己的,不算钱。可却没有刮墙用的梯子。然后我给他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借到?因为现在他在学校管后勤,有方便条件。他利用周六休息时间,亲自开车给我们送来。到我家之后,才发现刮墙的刷子忘了,他回去取了后,又给我送到家。
三天后,我们刮完墙。本想把梯子给他送去。可恰逢当地下大雪。他也有事出门了。就没让我们送。我们想等他回来之时,那么雪也该融化了,再给他送回去。结果几天过去,他回来也不吱声,又在开车来到我家楼下之后,才打电话告诉我,把梯子拿下去。
我们夫妻俩帮他把梯子装上车,让他上楼坐坐都不坐,仿佛就当成自家事一样,也不虚伪,没有客套。就开车回家了。真正的朋友不一定经常联系,平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家庭。只有当你有需要的时候,才会显示出他的真诚,把你的事当成他的事。心有灵犀。珍惜这份友谊。真比那些常常见面,看似交情不浅,实则不办事的人,所不能比拟的!朋友们,你们也认可这样的说法吗?也说说你们的故事,让大家来听听。
有人说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常联系,但彼此间却心有灵犀,你认可吗?
心有灵犀才可称得上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轻松联系,快乐互动,真诚以待!
有人说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常联系,但彼此间却心有灵犀,你认可吗?
因为做自媒体,我和我的好友老许已经好久没有见过面了,在做自媒体之前,我们几乎天天见面,因为我们都是做钟点工, 下午有休息的时间,我们一起去家政公司玩,我们无话不谈, 我们吃的东西都不分彼此。真的好怀念那段时光!
现在我和老许不经常联系了,因为我每天做自媒体,没有时间,去家政公司了。老许看见我做自媒体,她也学着做,然后我们在头条每天互动,就像天天在一起一样,我们联系直接在头条联系,都不在微信里面联系了。
老许知道我什么时间在上班, 什么时间在写头条,什么时间和友友们互动。所以她在我上班的时间,不会在头条和我互动, 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她也不会来和我互动。她每天下午都来和我互动,因为她知道下午的时间,我是和友友们互动的时间。
每次我写好文章,她第一时间来支持,她写好文章,我也会第一时间去支持。我们在文章的下面,从来不谈私人感情,我们只谈文章的内容,就像平常普通的友友一样,根本就不会说是好朋友。
我提的问题,她有空会来回答, 前两天回答我的问题,还爆款了。她有不懂的地方,她会微信问我, 我会一一帮她解答, 只要我懂的,我都会教她。
题主问:有人说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常联系,但彼此之间心有灵犀,你认同吗?
我认同,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好朋友之间不需要常联系,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很忙。但是好朋友之间总是心有灵犀的,朋友知道什么时候该联系,什么时候不该联系。
有人说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常联系,但彼此间却心有灵犀,你认可吗?
答: 这句话我只认同一半,因为真诚的好朋友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真诚的感情为基楚的,这种感情是不受外界因素所干忧的,所以二人虽不常在一起,但不等于不联系,因为总有消息扭带传送信息,双方都做了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如;我妈病了(癌症)当时我只向安徽出差耒沪的同事讲了此事,结果一週后我收到了安微好朋友的一只包裹,里面有止痛针剂......这就是挚友,他知道我目前缺少什么,急需什么,当时我弟问我说: 你向他要的?我说,没有啊!我想了一下说,也许是风送的信息,他知道后就直接《雪中送炭了》关键还是感情基楚,一般同事肯定是想都分开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换我也一样啊。所以讲是缘要珍惜,是挚友要把恩情记心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