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变味了吗?有什么变化吗?
谢邀。50年前、10年前和现在的年夜饭相比,不是变味了,而是我们的“口味”不同了,所处的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晰记得50年前的年夜饭,那时候小孩子们都盼年啊。有炸鱼吃、有饺子吃就幸福得不得了。
那会儿物质匮乏,什么都是凭票供应,过年能吃到鱼虾、吃到猪肉幸福指数爆棚,尤其是炒菜里放点肥肉片,吃得那个香啊,因为年夜饭管饱,但鱼和肉是不管饱的,只能说是“把馋虫勾引出来”完事。那时候70年代,家庭很困难,平时饭都吃不饱,也就过年过节吃点荤,肚子里没“油水”,感觉吃饱了饭一会就饿,尤其是那时候的父母生的孩子多,最怕家里“半大小子”多的,老人说“半大小子吃死老的”。那个年代能吃一顿饱饭真就是幸福的,年夜饭很“单纯”,没有“七个盘八个碗”。
10年前和现在的年夜饭区别不大。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吃饭穿衣基本不成问题,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腰包鼓了,在吃上越来越讲究,从10年前的大鱼大肉到现在的讲究养生,开始把年夜饭当成家人团聚、联系感情的节日,品的是和父母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刻,一大家人难得一见的美好时光,自然年夜饭应有尽有吃得很讲究很丰盛。
其实现在的生活天天都是“过年”,随时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美味佳肴,现在的年夜饭只不过图个家庭和美、人多热闹、父母在家就在的内心幸福。
走过半个世纪的人生,会从年夜饭看出国家的发展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的变化。
50年前的国家很困难,我们虽然吃不饱但是人心凝聚,干劲十足,每一个年夜饭都会感恩祖国母亲。50年后的今天,当年能干、勤俭持家的父母都老了,有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孩子们也都逐渐衰老了,但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团聚日子,这种幸福是我们的每一个年夜饭换来的,无比美味,因为越走越感受到家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有父母在身边的幸福感。
年夜饭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养生,从过去的你养我小到如今的我养你老,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让我们感恩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年夜饭给了我们几代人的温暖和记忆和梦想。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5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变味了吗?有什么变化吗?
我是一个70后,50年前的年夜饭自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这些只能从父辈的口中听到“只言片语”。
50年前的年夜饭听母亲说50年前也就是60年代末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没有年夜饭的说法的,基本就是过年了家里吃顿“团圆饭”。
因为当年平时都是以粗粮为主,只有过年这几天才能吃细粮,也就是大米、白面。母亲说当年即使再穷的人家,过年也要弄一瓢白面来包饺子。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句童谣“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天天大米干饭炒鸡蛋”,所以50年前要是天天能够吃上大米干饭炒鸡蛋,这样的人家肯定是非富即贵的。
我母亲口中50年前的年夜饭,基本就是一顿饺子,而且饺子馅是以萝卜、白菜为主,那时候纯肉的饺子馅叫“一个肉丸”的,基本属于奢侈品。菜一般就是4个,猪肉炖粉条或干蘑菇是必备的,其它的就是咸鱼或冻鱼,那时候海鲜没有现在这么珍贵,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吃肉。不过那时候过年热闹,讲究左邻右舍互相串门拜年,而且亲戚走动也频繁。
1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我就有发言权了!因为家里开始由我掌灶,菜必须要做足12道,而且酒水和干果还有新鲜水果都必须要有。
基本上10年前的年夜饭,已经变成一家人自娱自乐的大舞台。但是从那时候开始感觉年夜饭的地位已经发生变化,因为过年吃的东西,基本平时也能吃到,对年夜饭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期盼了!
现在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给我感觉跟10年前差别不大,只不过是感觉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
菜肯定还是要做12道,不管吃不吃的下!只不过现在基本年年都剩一大桌子菜,然后从初一几乎能吃到十五,冰箱里还有年夜饭剩的肉和鱼。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而且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对吃已经提不起多大兴趣了。
现在的年夜饭,基本成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手机的年夜饭,只有老人还乐此不彼的喜欢张罗,喜欢“忙年”。
现在的年夜饭和10年前的年夜饭,给我感觉总体差别不大,50年前的年夜饭没有经历过,不过要论吃,跟现在比肯定是“天壤之别”。以下这些是家里近几年的年夜饭,以及亲戚朋友家的年夜饭,大家看后有哪些感想,欢迎留言评论。
5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变味了吗?有什么变化吗?
变味了。
不仅菜变味了,人也变了。
50年前,还是供应体制。每人每月二两豆油,半斤肉,二斤白面。过年可能还加一点儿,还供应点花生、香油等。但过年可在黑市上买点肉,有养猪条件的,还可以杀头猪。
虽然物质不丰富,但过年的味道还是很浓的。平时的一饭一菜,过年还是要弄四个菜或六个菜。白菜、酸菜、红烧肉、鸡等。虽然,那时的唯一家用电器就是电灯。
50年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下乡的知青。在农村过革命化春节的;不放假的;路途远回不来的。回来的也在计划什么时间回去的。
所以,50年前的春节,全家团圆,是难得的幸福。值得纪念和回味的日子。因为,不久,这样的欢乐大家庭将不复存在。每个庭的孩子都将独立成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10年前,物质已经丰富,但钱不丰富。下岗工人有的已经可以领退休金了。但还有没到年龄的。仍然需要打工维持生活。还要供子女读书。
过年,要到父母那里,几个子女的家庭凑在一起,很是热闹。有时是去饭店。吃,已经不是主要的。因为饭菜和平时聚餐的差不了多少。
那时的过年,难得的是相聚,真正的一家人,又聚到了一起,又长了一岁。每个家庭的孩子成了主角。看着他们吃、玩,跟着他们乐。
现在的过年,已经于过去的不可同日而语。
父母已经离世。虽然已经老少三辈,但形单影只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还要分成二家。已经制造不出年的味道。吃的和平常一样,没有喜欢鞭炮的,也没有要新衣服的。刷手机,朋友圈拜年不可或缺。
5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变味了吗?有什么变化吗?
题主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指的每年的团年饭?如果是,我非常慎重地的回答你:在变,而且是大变,现在不如10年前,十年前不如50年前。用一个成语就是“今不如昔”。
回忆50年前,人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叫做过年,是人们一年辛苦之后最欢乐最开心的几天,也是最热闹的几天。特别对于小孩子而言,是他们最喜欢和盼望的欢乐日子。自然人们对所说的年夜饭是非常重视而隆重的。这顿饭,一般安排在腊末尾几天,具体根家庭具体情况而定,多数安排在腊月二十七、八、九,最迟的是腊月三十天晚上。
特别在农村,少不了大办一场,対于那一顿饭从大早就开始忙禄,一般的家庭首先是要用一口大锅煮上全猪头和猪圆尾一大块,叫做有头有尾,煮好后加上一条事先准备的干鱼,叫做年年有余(鱼),用茶盆端到外面去敬一下天老爷,希望来年有个更好的兆头。
在这一次办年饭中还要随煮猪全头时同煮一锅白萝卜,另蒸一“阵子”白米干饭,因为过年要到外面去耍或看热闹,保证能吃上两三天的现存饭,有的把年过完了还有年饭剩下的干货,客人来了也最多加两道菜而已,其本上仍然保持着一些传统风俗及做法。真可算年味十足,那种感觉是现在四十来岁左右的人及青少年儿童无法体会到的一种特殊的乐趣。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前,这些风俗习惯与对年夜饭的做法就明显不同了,与土地刚下放时的那几年就有很大的区别,除了外界的热闹气氛渐渐地消退以外,人们不在对年夜饭进行大操大办,尽量管够那一顿就可以了,不再有剩菜剩饭甚至是冷扣碗之类吃几天的现象,对那顿饭简单得多了。猪头猪尾不再是必备主题内容,从桌面上退出。也许是用不着做祭品及不符合现代人口味了。这时间还有不少人在酒楼里包上一两桌就完事了,那就是有叫过年而不像是味道了。
在近几年,人们的习俗更变化,也许是各方面条件好了,或者说是太忙了,同时办那一顿饭也够累的,没有技术也办不好那顿饭,并且人们对春节也无所谓了,有相当一些家庭,干脆爬一爬酒楼,也算是把年团了。过年的那几天一般就耍耍净的或者打几天的牌,在无聊玩耍或麻将声中寻找过年的味道。
5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变味了吗?有什么变化吗?
问:5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变味了吗?有什么变化吗?
第一问,问的这就是一九七O年的年夜饭,二O一O年的年夜饭和二O二O年的年夜饭,这三个年头的年夜饭变没变味。
回答,没有变味,都是庆祝佳节的饭,都是幸福团圆的饭,都是祈盼美好的饭,祈盼一年比一年更好的饭,饭桌上,不管丰盛与否,总都有一碗红烧肉。
第二问,问的是这三个年头的年夜饭都有什么变化。有变化,变化是一次比一次丰盛,但这只是小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操办这三次年夜饭的人发生了变化。
一九七O年的年夜饭是父亲操办的,腊月二十五晚,父亲决定明天去赶王庆坨大集,把队里分给的花生,葵花籽,辣椒,还有几只养了近一年的大公鸡到集上卖了(母鸡舍不得卖),然后给我扯一身新衣服,和打几斤年肉,说要带上我,高兴的我半宿没睡觉。
第二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把我叫醒,他推起小车我跟在后面就奔十八里外的王庆坨进发了。
天刚亮,就到了集上,父亲把东西都卖给了天津市下乡釆购年货的人,带我去吃了馃子豆浆,他自己啃的是从家带来干饽饽。然后到洗澡堂里去洗澡,把身上一冬的渍泥全搓掉。
到商店给我扯了布,在鞭炮市买了一挂一百头的豆梗鞭,又去肉杠割了一块十多斤的猪后座,我们就回家了,这十八里路我是一路小跑回来的。
母亲赶了一天半宿,给我把新衣服做好了。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年夜饭的桌上就是白面和白玉米面蒸的开花大馒头和一大碗红烧肉,这年的年夜饭是父亲操办的,吃年夜饭的人是奶奶父亲母亲和我,奶奶给了一毛钱的压岁钱。
二O一O年的年夜饭是我操办的。这年的年夜饭比父亲操办的年夜饭丰盛了很多,不仅有那碗红烧肉,又多了些鸡鸭鱼肉,具体的就不讲了。这年的年夜饭吃饭的人是,我,我老伴,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孙子。
二O二O年的年夜饭是儿子儿媳操办的,本来说是去外面吃,但因疫情取消了,只在家里吃了。今年的年夜饭比起十年前更是丰盛了,不仅仍有那碗红烧肉,鸡鸭鱼外又多了很多我叫不上名来的菜肴。今年的年夜饭吃饭的人是,我,老伴,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孙子和两个孙女。
这三个年头年过年的年夜饭变化很大,不仅是丰盛,最大的变化是操办人的变化,三次年夜饭变了三个操办人。唯一不变的是桌上永远少不了那碗红烧肉,即使是一筷也不动。
年夜饭过后,还有一个和往年不一样的变化,那就是吃完年夜饭几天后就都滚蛋了,今年,整整陪伴了我们两个半月,让我们幸福的沒法说,但是我们是不想要这以疫情换来的幸福的。
50年前的年夜饭,10年前的年夜饭,现在的年夜饭,变味了吗?有什么变化吗?
我专门问了一下78岁高龄老家在甘肃的外婆。外婆出生在旧社会,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接下来就带您一起看看过去数十年我们的年夜饭吧!
外婆是在1959年冬季结婚的,那时候正是吃大锅饭的年代,家里可谓是一干二净,要啥没啥。结婚的时候,家里就来了包括外婆在内的三个人,因为来的人多了家里没有吃的。外公父母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白米粉做了一点手擀面吃了。
图1:外公外婆合照,拍于1961年
外婆家60年前(1960年)的年夜饭:据外婆回忆,60年代前后,是她一生之中最苦的几年,家里什么都没有,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过年(那时候没有年夜饭的说法)的时候玉米面,玉米饼子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想吃白面(小麦面粉)压根就没有。家里来个亲戚都没有食物招待,所以60年代他们过年都不走亲戚,去了也是难为亲戚。所以60年代春节和平常没有两样,外婆说到这儿有些热泪盈眶。今天幸福的人们,似乎都有点儿忘记了那个多磨多难的年代。
图2:外婆家60-80年代年夜饭主食:玉米面馒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婆家50年前(1970年)的年夜饭:到了1970年,条件已经好了许多,陆陆续续亲戚也有了往年。那时候家里孩子不少,过年期间不过就算一碗玉米面糊糊,也算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喝。据外婆回忆1970年前后过年期间会蒸很多玉米面馒头,过年头几天会放点油多少吃一顿两顿白面条,亲戚也有来有往。由于白面太少了,所以蒸馒头的时候会在玉米面里参杂一些白面粉,孩子们都抢着吃,至于吃白面馒头的话,只有地主家才吃的起。那时候村子里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叫“只知道蒸馍过年吃”。也就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蒸馍(馒头)。
图3:外婆抱着孙子与外公合照,拍于2004年
外婆家30年前(1990年)的年夜饭:随着改格开放,分产到户,到了1990年,条件就好了许多,家里的小麦面粉多的吃不完,玉米面过年压根不会吃了。春节期间家家会杀猪,猪肉多的也吃不完,吃一半,卖一半,家里也有了钱。大年30全家人的年夜饭,就是坐在火炉旁拿着白面馒头吃一顿煮排骨。有的家庭会吃荷包蛋烩肉。据外婆说在90年代,能吃到肉蛋,那就是过年。可即使如此,其实还是有一部分家庭吃不到的。
吃完了饭,就意味着过年。家人就去院子放烟花,妇女孩子就坐在炕上顺着窗户观看。男人们则围在火炉旁喝茶聊天。这就是新年最美好最幸福的画面。
图4:外公与外婆合照,拍于2009年
外婆家20年前(2000年)的年夜饭:20年前的年夜饭,孙子孙女都会来,下午去山神庙烧香,贴对联。几个女儿就帮忙做饭。20年前的年夜饭会选择早早吃完了看春晚,所以在19点40前基本就会吃完饭。不过这时候的年夜饭已经十分丰盛了,不但有炒鸡蛋,还有煮的排骨肉,还有蒜苔炒肉,烩的豆腐等等。主食是油饼,喝的是醪糟,孩子们不喜欢喝醪糟,还有鸡蛋汤以及果汁饮料做选择。吃完年夜饭以后,大家就会围绕在电视前看春节晚会,那时候4个女儿都会带着各自的孩子在大年30来看望外婆,外婆家只有两个炕。可谓是大土炕上挤的满满当当的,就算这样,还是把两个儿女打发到二大爷家住了。那时候的大家都喜欢赵本山的小品,不过孩子们基本到10点多就睡了。看电视期间,还有许多食物可以吃,比如花生瓜子糖果,兜里都装的满满当当的,外婆每年都会种瓜子,每年能收成好几十斤瓜子,过个年就能全部吃光了。另外还有水果,比如苹果,香蕉,梨以及橘子等等。
之所以这个我十分清楚,是因为20年前的好多年夜饭,都是我去外婆家吃的。
图5:外公与外婆补拍的结婚照。
外婆家10年前(2010年)的年夜饭:到了2010年的年夜饭,家里已经琳琅满目,外婆知道儿孙喜欢吃什么,她就会准备什么,她不害怕花钱,她害怕的是准备一大堆东西,可儿孙们都不来了。
几个女儿的孩子也都大了,他们各有各的家庭,年夜饭今年这个不来,那个不来的。外婆也不会提前问,因为问了就是难为儿女,毕竟人家都有了家庭。不过即使如此,外婆依然会准备许多的菜,许多的肉。10年前的年夜饭不但有吃不完的排骨,还有整块的牛肉,大家都喜欢的炒鸡蛋,还有黄梨罐头,橘子罐头,以及各种面包,各种饮料,各种干果……
然而曾经热闹非凡的场面,正在慢慢变地冷清起来。今年这个不来了,明年那个不来了,剩的菜从30吃到初三。
图6:如今的年夜饭在饭店搞定,图片来源网络
外婆家现在(近几年)的年夜饭:如今,外婆去了南方的小儿子跟前,虽然外婆还是喜欢北方老家,可孙子都去了外地,过年不是回不来就是回来了也不来,孙女都嫁出去,人家也有人家的家庭,女儿也是如此。外公前几年也去世了,外婆如今快80岁的高龄,最受不了的,就是繁华过后的冷清。
外婆不怕吃,不怕吃什么,不怕吃多少,就怕吃的人不来。
最近几年在南方儿子(我舅舅)跟前,家里也没有了什么气氛,所以舅舅每年都会在酒店订一桌,到了饭点,就会早早地去吃,想吃什么点什么,一年到头也不怕花钱。吃的喝的在也不愁了。吃完饭舅舅在把外婆接回家,到家里还是什么都有,可气的是在也没有曾经的那个胃口。
吃完饭春晚的声音做伴,打开电视没人看,孩子儿媳妇玩手机,要么打电话拜年,外婆和舅舅就会开启视频通话,大家在一起视频,有说有笑,东一个,西一个。一打电话就是几个小时。如今的跨年,大家都在手机里过的。
尾语:时光匆匆,一晃又是一年,今年的年夜饭,依旧不出意外这样。年夜饭,吃的是一种乡愁,吃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团圆。今天气氛没了,团圆也没了,唯独乡愁还在!
年夜饭数十载的变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有喜悦有感动,仿佛一直在变,由苦变甜,由甜变淡。最后,外婆还是希望,年根吃的并不是年夜饭,而是团团圆圆。如果团聚在一起的话即使在吃回玉米面,她也愿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