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有效防暑降温?
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仅供参考。
老白姓说:“三伏天不能顾涌,一顾涌就冒汗”。说实话,不顾涌都冒汗。
那怎么才能快速降温,不中暑呢?
一、无论在哪里,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静自然凉”。急躁的情绪只会让自己变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热上加热。找个阴凉地方呆一会,让自己“慢慢冷却”下来。
二,在家里面熬点绿豆汤水、红豆薏米水喝,可起到去肝火、除湿气的效果。如果你大汗淋漓从外面回来,千万不要先洗冷水澡,要给自己倒一杯淡盐水,补充出汗流失的水分。尽量少吃雪糕之类,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和肾脏。不可一次性喝水太多,那样会稀释血液而头晕。
三、平时在冰箱里面冰点冰块(小块),可含在嘴里慢慢融化;把毛巾浸水(别拧太干)放速冻箱里冰冻20分钟左右,取出放在额头,腋下可快速达到降温,效果非常不错。临床上我们给高热病人常用此法物理降温,还有个好办法,就是到药店买点“冰宝贴”备用,可随身携带,小孩大人都可使用,临时降温效果真点很好,很舒适,没有任何副作用。
四,三伏天饮食记得一定要清淡。夏季,大鱼大肉只会加重本来就虚弱脾胃的负担,引起肝火旺盛,会让体内的“热”更多。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汤水,补充牛奶鸡蛋等蛋白质。少吃冷饮,冰箱里面的水果取出后最好放一会再吃,以免引起胃肠不适导致腹泻。
五、三伏天睡觉尽量不开窗子(容易引起中风),老人孩子最好不要使用竹板(竹块)凉席,脊柱受凉容易得很多难缠的疾病。出汗时尽量别在空调房里“尽情享受”,最好离远点或适可而止。
三伏天,如何有效防暑降温?
三伏天里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多吃瓜果蔬菜,夏季出汗较多,所以多饮水,补充水分,冷饮之类的,还是少吃为佳。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去清凉的地方避暑消夏,没条件的呢,就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吃西瓜,对了,西瓜是我夏日里的最爱了😋
三伏天,如何有效防暑降温?
预防防暑降温,首先不要大量做运动(防止出汗太多导致虚脱)!以走路.慢跑为锻炼目的!
大薯天多喝绿豆汤,小米粥,适当吃点羊肉,牛肉,鸡肉等!
蔬菜方面,多食四瓜:苦瓜,黄瓜,丝瓜,冬瓜解暑又利尿!
多喝白开水!不能吃冰镇西瓜,喝冰镇饮料,雪糕等!
午睡半小时,早晚各锻炼30至40分钟为好!
脾胃虚寒者三伏天可饮生姜大枣茶,暖胃去湿!晚上9点之后可以用热水泡个脚!
三伏天,如何有效防暑降温?
三伏天天气热,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多喝水,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室内室外进出时注意温差,避免一冷一热。
三伏天,如何有效防暑降温?
热在“三伏”,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日子,最突出的就是热热热,而且还是又湿又热,走在街上,简直就是“焗桑拿”。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按照中国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今年“三伏”长达40天
初伏10天: 7月17日至7月26日;中伏20天: 7月27日至8月15日;末伏10天: 8月16日至8月25日。
三伏天,教你防暑小常识
进入闷热潮湿的三伏天,走在大街上就像进了桑拿房,最高气温也直奔35℃以上,人也更容易中暑。因此,在三伏这段时间内要注意防暑降温,保养好身体。那么如何防暑降温健康度过三伏天?
预防中暑不喝糖饮料
很多人觉得,烈日炎炎,16℃的空调和冰冻的冷饮降温最好。
殊不知,当人运动或刚经历室外的高温,突然喝下冷饮或者马上吹冷空调,大脑会“误认为”人体内部的热量已经散发出去,于是“下令”停止排热工作,如此,汗毛孔散热困难,余热积蓄,更容易中暑。
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需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 — 4杯温水(500 — 1000 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少量多次饮用。
最好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注意饮食调节
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否则,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影响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佐以鱼肉蛋奶,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盐水、热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
不长期待在空调房里
可避免长期呆在空调房中使毛孔变迟钝,影响排汗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不得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人可以多喝热水,或者多喝热茶,能有效促进排汗,消暑解乏去火气。
三伏天,如何有效防暑降温?
三伏天养生做好“十个一”,帮您健健康康过一夏。
10、 一次静坐
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所以,夏天静坐,是一种很好的养心方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