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勤岗后,退役士官的工作前景在何方?
工勤岗虽然不再进行社会招录,但并没有正式取消,还为某些特殊人群留下的一条口子。这些特殊人群,说白了就是符合安置条件的转业士官,以及符合安置条件的随军家属!下面说说转业士官的安置和发展前景:
一、士官转业,安排什么性质的编制?士官转业,一般安排是事业编工勤岗。全国多数地方都是一样,有的地方还不是真正的工勤岗,只是参照工勤岗给工资待遇。事业编工勤岗,只是工人身份,不是干部身份,不能提拔为事业编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干部,更不能提拔为公务员,只能通过公务员或事业编考试才能转换为干部身份。虽然工勤岗不是干部身份编,但也是稀缺编制,多数地方都是只出不进,很多人进不去,只有退伍军人才能进去。
二、事业编工勤岗的等级①工勤岗分为人5个等级,具体是普通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5个等级。其中,高级技师为最高等级,技师次之,普通工为最低等级。
②工勤岗的晋升。工勤岗按照以上5个等级,逐级晋升。一般情况下,不能越级晋升。每晋升一个等级,都应在本级岗位上工作3~5年以上,还需要取得相应的技能资格,在单位有等级空缺的情况下,才能申请晋升。
三、工勤岗各个等级的在职工资待遇工勤岗5个等级,每个等级工资待遇不同,等级越高,在职工资待遇越高,每个等级差距大概300元。
①普通工在职工资。工龄30年,每月打卡工资为3700元,双边公积金为900元,年终绩效为5000元,所有项目加起来,全年大概61000元。
②中级工在职工资。工龄35年,每月打工资为4000元,双边公积金为1000元,年终绩效为5500元,所有项目加起来,全年大概65500元。
③高级工在职工资。工龄35年,每月打卡工资为4300元,双边公积金为1100元,年终绩效为6000元,所有项目加起来,全年大概70000元。
④技师工在职工资。工龄35年,每月打卡工资为4600元,双边公积金为1200元,年终绩效为6500元,所有项目加起来,全年大概75000元。
⑤高级技师在职工资。工龄35年,每月打卡工资为4900元,双边公积金为1300元,年终绩效为7000元,所有项目加起来,全年大概80000元。
四、工勤岗的未来工勤岗是历史遗留编制,身份属于工人,不是干部。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对工勤编制都实行“只出不进”的政策,旨在减少和消化工勤岗人员。
2015年前, 我们下属的事业单位有20来个工勤岗人员,有高级工,有技师,还有两个是高级技师(工资待遇与管理岗正科级相当),通过这几年的退休和消化,工勤岗已经减少了不少,现在只剩下8个。
虽然工勤岗人员的工资待遇没有管理岗和专技岗高,但也属于编制内人员,领取的也是财政工资,端的也是铁饭碗,吃的也是财政饭,照样享受编制内各种福利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工勤岗人员来说,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归宿。
五、工勤岗人员的未来——可以转为管理岗①在90年代,或者说2001年以前,很多地方规定可以“以工代干”,即工人身份从事干部身份的岗位,在实行公务员等级后,这部分就名正言顺地把个人工人身份转变为公务员干部身份。
②2001年之后,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等单位已经下发通知,明确禁止通过一切形式将工人身份转为干部身份。很多省份的事业编工勤岗除了用于安置随军家属、转业士官外,一律实行“只出不进”的规定。这说明,事业编工勤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历史,不再出现在体制内,也不会被列为编制身份。
为了充分调动工勤岗的工作积极性,2006年人事部又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可以打破身份界定和限制,事业编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3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即事业编管理岗可以转为专业技术岗,专业技术岗可以转为管理岗,工勤岗可以转为管理岗或者专业技术岗。工勤人员转岗后,可以在工作岗位上提拔晋升,享受相应的工作待遇、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工勤岗转岗不转身份,档案里的工人身份永远不能被置换。也是因为这一条,工勤岗即使转岗管理岗7级,也不能转任为公务员,因为身份不允许。由于身份的限制,很多地方规定,工勤岗转岗后,只能担任中层,不能进入领导班子。
六、工勤人员可以转为管理岗后,可以享受“干部身份”的退休待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还规定了工勤岗转岗后的退休待遇。工勤岗只要在管理岗或专技岗位上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就可以在退休前的岗位享受退休待遇。比如,老李是事业编工勤岗,2010年转为管理岗副科(8级),期间按规定晋升为管理岗正科(7级),2026年退休。老李退休后的待遇按照管理岗7级落实,享受管理岗正科级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可以看出,虽然老李的身份还是工人身份,但是老李享受了干部身份(专技岗副高7级)的退休待遇。
所以,我一直强调,工勤岗转岗后,虽然身份不能转变,但只要连续工作满10年,本质上也是从另外一种形式享受了干部身份待遇。对于大多数工勤人员来说,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结果。题主可以考虑转岗为管理岗和专技岗,并在岗位上提拔晋升职务,以此提升工资待遇。
另外,很多转业士官可能也是农村出生。农村人通过当兵这条途径,来实现身份的转变,拥有国家正式编制,领取国家财政工资,从另一层面来说,也算是一种成功了。希望题主感恩祖国的好政策,感恩人民军队的教育培养,感恩人民政府严格落实转业军人政策。同时也祝福题主!向题主为保卫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致敬。希望题主转业不转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日橄榄绿,终身军旅情,绝对正能量!
没有工勤岗后,退役士官的工作前景在何方?
转业士官应该根握实际情况安排岗位,现在入伍的士兵大部分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本科生占比逐年提高,应该安排到管理岗位为主。转业士官一律安排到工勤岗位,是不合理的,没有任何文件依据,《事业单位管理条例》和《公务员管理办法》也没明确规定转业士官必须安排到工勤岗位。有的地方以上世纪的作废文件为依据,把转业士官一律安排到工勤岗位,是极不负责的,明显的歧视转业士官,也是明显官僚主义作风。
没有工勤岗后,退役士官的工作前景在何方?
安排工勤岗就是歧视退役兵,要让他们转岗,有能力的可以走向领导岗位!
没有工勤岗后,退役士官的工作前景在何方?
12年的军龄作为年青人是巨大的奉献,一身最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建议开放所有管理岗位给12年后转业的军士,因为通过12年的军营磨练,他们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管理经验,政治成熟,有奉献精神的有为青年。组建统一由复退军人担当的国家级安保公司,担负学校,医院、车站、码头等综合性人员聚集的场所。行政构架和央企一样属于国有或者隶属于退役军人事务局。服过役的军人政治思想,体格体能都能担当此任。一来解决退役军人的后顾之忧,二来对稳定社会秩序绝对有信心,三来加强对退役军人的后期管理,使之成为一支军人,警察之外守家卫国的中坚力量!
没有工勤岗后,退役士官的工作前景在何方?
没有工勤岗,暂时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题主这个问题所说的工勤岗,应该指的是行政机关的工勤编制人员。
我国的工勤人员,目前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机关的工勤人员,一种是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而这两种人员是不同的。
行政机关的工勤人员,他们的编制是属于行政机关的,只是因为工人身份,这些工勤人员无法像公务员一样得到提拔,但是公务员该有的他们都有,年终奖、通讯误餐补贴、车补他们一分钱也不会少,也一点都不用担心会丢了工作。
只是现在政府其实也在弱化身份概念,并且随着现在的公务员招考制度,能够考入行政机关的基本都是大学生,也就都具有干部身份,所以工勤编制其实也越来越没有意义了。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就要求各个单位的工勤人员只减不增,人员退休一个就收回一个工勤编制,所以也就有了题主所说的没有工勤岗的说法。
但是,实际上目前退役的士官一般不会安置为行政机关的工勤人员,而是事业单位的工勤岗位上。
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是不同的,它是按照岗位进行管理的,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这三类岗位的设定是国务院2006年发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时候确定的,而目前的事业单位改革中并没有说要取消工勤岗位,因此暂时并不需要担心。
而即便以后没有了工勤岗,国家也会有办法解决军人的安置问题的,安置在管理岗、专技岗也是可以的。即便不安置在事业单位,还有国企可以安置呀,所以说完全不需要杞人忧天!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用简单的回答让您了解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下方评论留言探讨!没有工勤岗后,退役士官的工作前景在何方?
你好,工勤岗最近很多年都是安置退役军人的主流岗位,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很多机构撤并降改,社会化保障越来越多,公平岗位越来越少,那么很多人担心,以后转业军人怎么办?这个完全不用担心,国家早有考虑。我来给你说一下,希望能对你有用。
首先,公平岗位越来越少,公益性岗位越来越多,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点,那么公益性岗位是否有编制有保险等等,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国家安置的都是有的,这点放心。
其次,国家《退役军人保障法》出台后,新的安置方式多了一种逐月领取退役金,相信很多符合条件的战友,大部分会选择逐月领取退役金这种方式,加上国家大力提倡的货币安置,一次性发放一大笔钱,那些有创业打算的战友,也是乐于接受这种安置方式的,剩下还有一部分符合安置的战友可以选择要工作,那么人员相对减少,那么岗位就会越来越高,不像以前安置方式单一,人员又多,城镇义务兵,有安置卡的都可以安置现在统一规定,一律服役满12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安置,也是需要付出青春和汗水的。
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很多战友也都希望到社会的经济大潮中去展现一把,不给青春留遗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是金子到哪都发光。相信战友们也都明白,只要自己有本事,无所谓岗位,所以啊,战友们还是要充分给自己充电,提前准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