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借调上级机关的人,该何去何从?
在交流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什么是借调。借调,指的是在不改变编制关系的情况下,人员从一个单位到安排到另外一个单位工作。借调一名人员,需要有借调函,包括借调理由、借调时间等等。体制内的借调,一般都是上级机关从下级机关借调人员。
我先举几个例子,例子是真实,不必怀疑其真假。
一、某新入职公务员A,考取单位是乡镇,到乡镇还没一个星期,屁股还坐热,人还没认识几个,就被县委组织部借调走。在组织部干了一年后,没有留下来,又回到乡镇。回到乡镇后,A本想好好在乡镇工作几年,熟悉基层工作,但没过几个月,又被县委政法委借调走协助专项工作。以后的五年时间内,A先后被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政府办、县人社局、县农业局等5个单位借调过,最终又返回乡镇。回想起来,连A都自己都不知道5年的时间干了啥、学了啥,返回乡镇后,又得重新开始。
二、某人社局公务员B,在县人社局任办公室副主任,文字材料功夫了得,水平在县城也算是响当当的。之前一直在县委办服务专职副书记,但没有正式入编,副书记提拔离任后,B返回到人社局。没过多久,B接到借调到人社局的函。到市人社局后,B充分发挥了其文字功底扎实的优势,很是被市局一把手赏识,再加上B为做人老实、工作踏实,关键时候B服务过的副书记也在中间积极为B协调,最终B成功调入市人社局。
三、某县组织部公务员 C,28岁,在县委组织部任副主任科员,负责党建工作,业务能力自然是优秀的,个人也比较有抱负。借调到市委组织部后,工作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上班去得最早,下班回得最晚,负责的工作完成得不错。眼看借调已经一年了,调动还没有动静,C找到分管副部长汇报调动的事,副部长叫C安心工作,组织会考虑的。又差不多过了大半年,比C借调还晚的人都已办理了调动,于是C又去找副部长,副部长回复再等等。2年多过去了,C还是没有调入市委组织部,最后返回原单位。回到原单位后发现,当初还是科员的同事,已经当上了副科级的科长。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借调,有的可以成功调入,有的借调后还得返回原单位。那么,面对上级单位借调,我们是去还是不去呢?再来分析借调的好与坏。
一、借调的好处①拓宽视野。借调的上级机关,横向联系的单位数量多,纵向联系的单位级别高,看问题、想事情、做决策,无论是思维、还是眼光都比下级机关更宽广一些、更深入一些、更长远一些。
②提升能力。上级机关大多凝聚该系统的精英人士,加之机关级别越高,工作要求越高,精益求精的氛围越浓厚,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在这样的单位工作,能力提升得很快,甚至有些时候你得快马加鞭,自己主动充电、主动学习。
③积累人脉。在上级机关工作,既可对上,又可对下,露脸的机会比较多,露脸多了,认识的多人就多了,自然就会积累一些人脉。这对今后个人的成长进步是有好处的,也算是一种无形资源吧。
④正式调入。上述几个例子表明,借调是正式调动的必要步骤。借调过程中,若表现好、机遇好、用人单位看得上,是可以正式调入的。
第二、借调并非是好事众所周知,借调人员比较辛苦,干着单位最苦最累的活,公活私活都得干。很多人为了表现好一些,过着五加二白加黑的日子,甚至为了一篇材料得到领导好的批示,不惜通宵达旦、连夜奋战。大多长时间回不了家,照顾不了家庭、看不了小孩。当然,这些苦累在个人理想抱负面前,都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最终不能正式调动,有一些影响还是较大的
①可能不能正式调动。有人说,借调借调,只借不调。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大多都只是借,最终并没有调,个人人事编制档案还在原单位。上级机关调动一个干部,不是只看单方面的,不是能力强了工作干好了就可以调动,而是需要综合很多因素,最终调入的是最适合。
②可能享受福利待遇。现在的福利待遇,都是严格按照人员编制发放的。比如:上级机关的年终奖、绩效奖等,无论是系数,还是基数,可能都比下级单位高,虽然你借调在上级机关工作,但是因为你的编制不在机关,所以不能享受。而你所在的原单位,因为你不在单位工作,可能你的绩效奖系数等都是最低等。
③可能影响个人进步。前面已经讲到,借调,大多数情况都只是借,没有调。而原单位在推荐提拔干部的时候,因为你本人不在原单位,也没有承担原单位的具体工作,可能不会将你纳入考虑对象。此时,你就成了娘家不疼、婆家不爱的人。事例三就是证明。
第三、借调到底去不去①有政治抱负的可以去。有政治抱负,想干出点名堂的,无论是年轻与否,都可以去试一试、闯一闯、干一干。不试不闯怎么知道未来呢?万一成功了呢!
②想学东西的也可以去。这种情况只针对年轻人,毕竟年轻人还是多学点东西、多长点见识、多提升个人能力,即使最终调动不了,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不枉借调一场。
③有思想包袱的或年龄大的最好不要去。结了婚,上有老、下有下,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小孩,特别是有上学的小孩,更是需要父母的陪伴。此种情况,可以考虑不去。另外,年龄大的,比如大于35岁的人,还是不要去了,去了也经受不住那份苦累,而且你还竞争不过那些20几岁的年轻人。
欢迎留言,欢迎指正,谢谢关注!!
事业单位借调上级机关的人,该何去何从?
借调,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都有被借调的经历,或者有与借调人员一起工作的经历。借调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好像跟老百姓关系也不大,但其实与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关系不浅。
地方组织借调一般有两种:
一是机关向事业单位借调。
二是系统内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单位借调。这种情况在卫生和教育系统特别突出。
“漂在机关”,许多借调人员都这样形容自己。不管是自愿的借调,还是被单位安排的借调,借调人员一方面感到幸运,认为机会之窗在面前打开,一方面又常常有一种患得患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在不少人眼里,他们攀上了高枝,其实许多人是“进退两难”。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对地方组织部门而言,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被上面借调的人员回来后还需解决其级别问题。
其实,被机关借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没有任何前途的。首先事业人员不可能通过调动的方式,进入党政机关工作,成为公务员。公务员凡进必考,事业人员调整到党政机关,属于混编混岗,是典型的违规行为。也不能通过直接提拔任用的方式,成为机关单位的领导干部。事业人员想通过提拔晋升,成为公务员身份,必须先在事业单位提拔为实职管理人员,两年后如果年龄不超过40岁,才可以调任党政机关领导岗位,过渡登记为公务员身份。因而,事业人员借调在党政机关工作,都是辛辛苦苦白忙一场,实现不了调动的目的。
人员借调后,原单位如果工作轻松、编制不紧张,对个人没有什么影响。如果原单位人多编少,岗位紧张,往往借调一半年之后,回来在原单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岗位也没有了,编制也没有了,想提拔晋升、使用编制,反而需要重新论资排辈,对个人发展前途不利。就目前的人事管理形势,如果有上级或者其他部门提出借调要求,最好是一口拒绝,安安心心在原单位发展。即使想进党政机关,或者县直、市直部门、事业单位工作,最好是通过提拔晋升、公选遴选、公开招考等正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试图走捷径。
面对借调,能不去尽量不去,尤其是党政机关单位。实在没办法去了,能回就尽快回来。
事业单位借调上级机关的人,该何去何从?
我也是多次借调到上级机关。
第一次借调时,是中级职称经济师,借调分管处室编制行业发展规划,那次借调的感觉是除了本处室,其他处室没有交道,大概借调了一年,工作多数为打杂,写点小稿子,电话打得多,外勤跑得多,参加过本处室同事的婚丧嫁娶,初次感觉本处室同事感情与其他处室完全不一样,很深厚。后来我们处长调任其他处,也偶尔让我去帮助工作。第一次借调回单位几个月后,任了科长。
第二次借调时,是科长,单位后备干部上挂锻炼,借调综合处室工作,当时我们处四个人,处长管全局,一个小妹打杂,另一个人管处室日常工作,我管处室当年重点工作,那次感觉压力很大,处长很信任,愿意放手让我干,很多重要的会议,都让我参加;处长自己也很能干,很爱学习,很敬业,对我们要求也很严,不对就要骂,过后对我们又很好,也多次到局领导面前推荐我,感觉很贴心,对处长也很感恩。后来,处长调到其他处了,我们都很知心,有什么事都愿意给处长汇报,也愿意听他的意见,我们处四人偶尔聚餐,感觉收获很大。第二次借调回单位一年后,任了单位副职。
第三次借调时,我是单位副职,一般不会借调副职的,感觉特别突然,但也服从安排,我这人比较随遇而安,所以领导喊去就去了。这次借调有几个体会,一是工作压力更大,因为局领导和处领导对自己工作要求更高,担心自己干不好,而且这次借调的处室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只有拚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了。二是同事相处更轻松愉快。因为工作久了,上级部门很多人员也熟悉,机关运行规则也熟悉,凭着自己的真心和真诚,感觉与同事们相处很轻松愉快。特别是本处室的,处得像知己样。三是心态更好,视野更宽。因为人更成熟,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更全面,能够正确看待得失,不会刻意去争取名利,更注重生活,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知识、干工作都更简单更纯粹,感觉更好。
至于借调的好处,我总结了几点:一是上级领导认识你、了解你的好机会,也是你展现自我的好机会;二是学习知识的好机会,平台更高,站位更高,视野更宽,提升很大;三是交朋结友的好机会,可以交到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朋友。
借调对自己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事业的发展,帮助巨大,有借调的机会不要错过。
事业单位借调上级机关的人,该何去何从?
个人观点:借调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借此进入上级机关,用不好可能还得尴尬的返回原单位。
说实话,关于借调的问题,中央早就很重视,而且专门下文要求各地规范借调工作,不能随意借调,增添基层负担,2019年我们这里还专门对借调工作进行一次清理,让不符合借调要求的人全部返回原单位。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借调行为依旧很普遍,虽然基层一直在收紧借调口子,组织部门也要对借调行为进行审批,一般批准半年,但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下面的人依然源源不断的往上级机关流动,基层人员空虚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借调例子,都是上级机关借用借调的名义,抽调基层的骨干,实则帮助借入单位干活。借调虽然看着好似有前途,实则只有去了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辛酸苦辣,但总的来说,借调是一个仕途上升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出现,建议可以去试试,毕竟借调你也表示借入单位对你能力的认可。
总的来说,借调的后果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入借调单位或者考取其他上级单位。这种结果是最好的,因为你调入借人单位或者考取其他上级单位,相当于是跳出了原单位,彻底解决了人编分离的困境,对于自己仕途的发展更有好处,毕竟在更高的平台发展,职数也更多,能够接触到层级更高的领导,做事情干工作会有新的体会。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是这种情况,从原单位借入上级单位,最后全部调入了上级机关。
第二,借而不调。这种状况就比较惨了,借而不调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借入单位没有编制,或者是借调人员太多需要排队调动,或者是当初借调你的领导下台等等,这种状态下,被借调的人内心是最受煎熬的,对其仕途的发展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如果遇到这种状况,建议及时和借调单位领导沟通,看其能否推荐去其他单位,或者自己努力一把,找点关系调入其他上级部门,或者重新参加考调调入上级部门。
第三,返回原单位。如果借调时间不长,返回原单位的话,这种情况还不算太惨,毕竟领导同事都熟悉,工作容易上手。但如果长时间借调再返回原单位的话,这种状况就比较惨了,你很有可能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领导,还有陌生的同事,如果遇到和你平级的同事已经升领导的话,你可能工作会更尴尬。我身边就有同事被组织部门借用了两次,每次都借用半年,然后又返回原单位,直到第三次借用了两年,才最终解决了编制。
因此,在借调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可以去争取,但最后最重要的发展前途还是要靠自己,你一定要利用借调机会争取向上级机关流动,尽快解决人编分离困境。
事业单位借调上级机关的人,该何去何从?
25个回答居然有几万的阅读量,看来关注借调的人很多,也说明被借调或者准备借调的人很多。
我们都知道,机关单位是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人员借调到机关单位,无论你多么优秀最终都是无法调入的。
之前我结合自己借调省、市各级机关的经历也写过关于借调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主页搜索出来看一下。
在我看来借调人员能够调动当然是好的,但是借调的目的和归宿远不止调动这一条路。
就题目来看,一个人能从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借调到上级机关,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机关人手不够,缺人干活。二是说明你相对优秀,能够干活,至少在领导看来你能够干活。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利用借调这种形式,改善被借调人员的工作环境。这种一般都是有关系的,题主能问出何去何从的问题,显然不是这类人。
那我就来告诉大家何去何从,总的来说就是走上层路线,具体怎么走:
第一,工作能力强的,努力工作,赢得领导认可,上级领导自然会给你原单位领导说好话,有助于以后提拔晋升。
第二,工作能力一般,会来事的,和上级领导同事搞好关系,对你以后有百利无一害。
第三,能力又强,又会来事的, 回去提拔个中层干部完全没问题。
第四,暂时能力一般,但是又想提升能力的,借调期间在上级机关好好学习,对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
所谓出路,所谓何去何从,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利用借调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铺路和提升个人能力。
事业单位借调上级机关的人,该何去何从?
想发展当然去了,我就是事业单位借调上级机关的,工作5年,下派回基层的。上级机关与基层单位好比高山与洼地,站在山下回头看你曾经的洼地,无论是工作还是职场规则,都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