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部门事业编,通过五类人员选拔进入乡镇班子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我在乡镇工作过11年,当过党委委员和党政办主任。题主从县级事业编通过五类人员(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提拔了副科,转变了身份,登记为公务员,算是凤凰涅槃。照理说,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但是题主反而不开心。作为在乡镇工作过多年的老乡镇,我很理解题主的心情,以及为什么后悔。对此,我深有感触,题主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一、乡镇工作辛苦繁忙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乡镇平台规模小,人员编制少。如何把这千条线穿好,穿得有效?那就是一人负责几条业务线,或者同时对县直好几个局。比如,经济办既要对县直工信局、商务局,还要对发展改革局、金融办等,农业办既要对县直农业局、林业局,还要对扶贫办、水利局等。上述只是对上的工作。
对下的工作更多。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活。春耕秋收、森林防火、夏季防汛、驻村走访、土地征收、群众稳定、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等,每位领导、每个办(所)、每个人员都有自己牵头负责、包干联系的村组和具体农户,遇到特殊时期、特殊时段,必须24小时保持在岗在位,决不能发生事故冲突,否则板子就要发在具体人身上。特别是作为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不仅安排联系帮带一个或两个村,还要牵头负责乡镇某些大项工作,如果自己负责分管的的工作出了差错,上级追究责任,肯定是要背锅的。我在当党委委员时,分管党政办、农业办、经济办,每天忙得晕头转向,一天要迎接多个工作组,什么工作都要牵头挂帅,一年到头神经都是绷得紧紧的,生怕工作上有什么失误,酿成大错。
二、去了乡镇后,照顾不了家庭乡镇工作五加二白加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周末说开会就开会,说下乡就下乡,说驻村就驻村。一年到头几乎休不了假,特别是副职,平时几乎回不了家,照顾了家庭、看望不了小孩,偶尔周末回家一趟看看小孩,也是提心吊胆,随时做好返回乡镇的准备。我当党委委员兼党政办主任,从来没有休完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平均一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老婆时有怨气,小孩也经常说见不到爸爸,自己也感到比较内疚。特别是现在越来越注重孩子教育的今天,我们经常不在孩子身边,不为孩子辅导学习,那将是人生一大遗憾。
三、乡镇条件比较艰苦乡镇,没有好的学校,没有好的医院,有些乡镇还的交通通行条件还比较差,村村之间也没有通公路,甚至还要爬山涉水,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有时办个事,也要跑去县城办理,来回非常不方便。
而县城,是一个县的经文文化政治中心,无论是交通通行、教育资源、医疗条件,还是城市商业配套基础设施,都不是一个乡镇可以比拟的。这些方面,对提升我们家庭生活品质、小孩教育质量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另外, 题主现在肯定想调回调回县城?我要说的是,调回县城真的比较困难。很多书记、镇长想调回县城退休,都得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有的甚至提前筹划运作了好几年才成功。乡镇正职调回县城都比较难,何况是副职呢。我在乡镇工作时,有一个女干部为了解决副科空降到我们乡镇,来了以后不适应乡镇环境,不到半年就吵着要返回县城,吵了5年都未能成行。最后,该女副镇长退而求其次,去了县医院当副书记。虽然都是副科级,但县医院是事业编,不得不放弃公务员身份。还有,我们乡镇干了13年正科的老镇长,为了退休到县城,个人先后写了几份申请给组织部,最后到一个不太重要的局担任副局长(正科级)直到退休。
我的建议,既然已经转变了身份,提拔了职务,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干好自己分内之事,不要出差错,不要被追责。至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当初组织的信任,对得起当初自己的到乡镇的初心。当然,如果有机会和背景,再伺机回到县城。
县级部门事业编,通过五类人员选拔进入乡镇班子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讲一讲我身边的两个真实故事,你看了后,一定不会由县级部门事业编进入乡镇班子而后悔。
2015年,我在一个县级部门作领导,当时选派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符合条件的只有下属事业单位的四人,通过做思想动员,两人坚决不去,另外两人勉强答应服从组织安排,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就派到村上作第一书记。
驻村满两年,就遇上组织上从优秀的第一书记中竞选乡镇班子成员。我们单位这两位考核都很优秀,都有资格参与竞选,其中男士欣然前往,而女士则犹豫不决,担心选入乡镇班子后,就回不到原单位了。
这位女干部就来听取我的意见,我先让她回答两个问题:是愿意当公务员还是事业人员?是愿意作普通职员还是作领导?她说:有机会作公务员就不作事业人员,有机会提拔领导就不安于普通职员。
对此,我给她作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分析:如果参加进乡镇班子的竞选成功,身份由事业编转为公务员,级别由原来的管理九级直接晋升为副科级实职领导,两个目标同时实现。如果放弃这次机会,要想转变成公务员,只有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成功上岸后,试用期一年,任科员满三年才有资格提拔副科级。就算一次性成功上岸,就算达到基本条件就提拔副科级,也要比现在晚4年。如果不能考过呢,县级事业单位绝大部分为股级,副科级、正科级机构极少,竞争非常激烈,能晋升到副科级那是难上加难,有可能就是管理九级职员到退休。
听了我的分析,这位女干部参加了竞选,并且我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这两位驻村第一书记都竞选成功,分别在两个乡镇作了副镇长。三十岁左右的年纪,好学上进,干劲十足,加上在县级机关工作过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成效明显。任副镇长一年,两位都转任了副书记,又过了一年多,遇上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两位都提拔担任镇长,又过了一年多将近两年,遇上今年乡镇换届,男士作了乡镇党委书记,女士回原来工作过的部门当了局长,原来不愿去作第一书记的两位依然是原事业单位管理九级职员,作这位女干部的下属。
他们四人之间除了级别和身份发生了变化外,还有工作经验、见识和能力、人脉资源已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由我们身边众多人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
1、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成功和光鲜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汗水和眼泪;2、每一份艰辛的付出都一定会有回报,安于平淡真的是不愿进取者的真实想法么?非也,只不过给懒惰和贪图安逸找的借口;3、眼前的苟且就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成就事业者往往会立足长远,看到的是未来。读到此,你还会后悔吗?你还会打退堂鼓吗?关注我,我将持续为你解疑答惑,助你职场成功。
县级部门事业编,通过五类人员选拔进入乡镇班子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恭喜提拔副科。五类人员提拔应该有公务员身份吧?不过即使是乡镇事业副科,也大小是个中心或者办室主任了,也大小是个领导了,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县级部门事业编,一般是股级干部,至少也是副股级。有实权的部门股级干部权利比一些科局的副局长权利更大,比如财政局的股级干部,一些科局的局长还要“求”他们。两办跟领导的、组织部的、纪委的股级干部,虽说也是普通干部,手上有一些权利,一些科局的领导对他们还是比较尊敬的,不敢得罪他们。
很多县直单位的股级干部是不愿意提拔下乡的。在县里他们手上有一定的权利,手下有几个兵,只要干好手头自己的一份活就可以了,快乐简单。长期当股长的同志一般都有比较丰富的人脉资源,自己办点事情也较为简单,也习惯了县城慢悠悠的生活一旦下乡,不习惯乡镇的工作生活,虽然成为了副乡镇长、委员,大小也是乡镇班子成员了,但乡镇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直接接触群众,很多工作还真不好做,所以很多县直单位提拔到乡镇的一时还真难以适应。
笔者有为女性朋友,工作很出色,她在县直单位一干就是二十年,从年轻的股长变成了老股长。每次提拔征求意见都有她的名字,组织部门对她的工作、为人也是很认可的,不过她就是不愿意提拔下乡。原来的理由是小孩子还小,后面的理由是年纪大了,所以她只能一直是股长。她总认为,一个小女子简简单单做好分内之事,维护好家庭,就已经很好了。其实,很多人佩服她对提拔的那份坦然和羡慕她对生活的那份确幸。
事业单位五类人员在县里提拔是很困难的,条件极其“苛刻”,没有很优秀,积分是达不到提拔条件的,能提拔的都不是一般战士。提拔的都会成为别的事业编制羡慕的对象,很多人直盯盯地盯那为数不多的几个职数。
已经提拔下乡了,肯定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乡镇一时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是不应该的,即会辜负组织的信任,也会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坚持吧!
坚持吧,说不定又调回县里了,那时就是科局的领导了。
县级部门事业编,通过五类人员选拔进入乡镇班子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其实我觉得的把现在你已经通过选拔到了乡镇,任了乡镇班子成员,也就是说你现在已经是副科级领导干部,按照现在的情况,至少也应该是该乡镇的副镇长。
首先,你作为一个实职副科级领导干部,在当地县级和乡镇来说都是很厉害的了,很多人穷起一辈子的无法到达你现在这个位置,都只能一辈子当个小科员,所以你一个县级事业编制能够通过选拔成为班子成员,还是很羡慕你的,这样既解决了身份问题,也成为了领导干部,工作待遇也提升了,社会地位也必然提升,一事四利,何乐而不为。
其次,上面你提到了你现在后悔了,我分析你应该是刚刚到新岗位上还没有转变好角色和适应现在的工作。以前作为单纯的一般工作人员不需要有那么决策的事情,只需要单纯干好领导交办事项就可以了,没有领导岗位压力。当然作为一名新任领导班子成员,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你度过了这段时间,也就可以了,适应了乡镇工作模式,对工作得心应手后,体会到乡镇工作的乐趣后,就不会后悔了,你会感谢这段乡镇工作经历的,因为这个也是对你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县级部门事业编,通过五类人员选拔进入乡镇班子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说实话,乡镇,是真不如科局,乡镇除了提拔快点,没有任何优势,但是通过五类人员进入的,岁数都大了,还提拔个屁?
县级部门事业编,通过五类人员选拔进入乡镇班子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辩证看待。离开原单位某种程度上就是进步,如果后悔,说明你还没有做到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