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死死跟着美国走,无论美国做什么都是如此?

两国是亲戚,并且英国是穷的那个亲戚

为什么英国死死跟着美国走,无论美国做什么都是如此?

信仰相同,价值观相同,能让国家利益最大化,能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就是英国能和美国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包括欧洲其它大多数国家和日韩新澳,都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有一部分网民,总觉得欧洲人是傻子,认为他们的智商和格局远超欧洲和日韩的人,我只能说,你们想多了。他们张口闭口就是欧洲人是迫于美国的淫威才不得已和美国走到一起的,如果这么简单的去理解国际关系,那就太肤浅了。欧洲国家和美国也是有很多斗争的,彼此也有很多妥协,为啥还能一直走下去,那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和利益是一致的。

国与国之间,其实和恋人之间差不多,主要看人品,看三观合不合。

我曾经问过日本朋友,我说你们被美国原子弹轰炸过,现在本土还有美国驻军,你们的高层也方方面面的被美国左右着,你们老百姓心里不觉得憋屈膈应吗?他笑着说,作为老百姓,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活好不好,其它的我们管不着,也没必要管。至于谁驻军,离我们老百姓生活很远,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听罢没说话,心里默默的骂了句1450。

英国也一样,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曾经是美国的宗主国,说它怕美国,那就太可笑了,这种肤浅的言论也就没什么文化的网民才会信。它们之所以能形成同盟,同样是基于相似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英国和美国,都是彼此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它们不傻。

现在经济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才是主旋律。一天到晚像个愤青一样骂这个抵制那个,除了让别人看笑话,最后能得到啥好处呢?

为什么英国死死跟着美国走,无论美国做什么都是如此?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无论是国家或个人都不会长久的走下去!

我们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你所看不惯的东西或许只是价值观的差异而已!如同当你深陷传销并自以为是的时候,你不会也不可能接受来自任何人善意的阻止!

美军在欧洲驻扎有很多驻军,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些驻军是驻扎国邀请而非强行驻扎的,那是一种源自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信任!那些驻扎国是需要付费给美军的!如果说二战让世界有所觉悟,那就是:一个没有民主政体的国家对整个世界而言是危险并不值得信任的!至此,我想很多人应该明白二战结束后的一系列战争和动荡的原因了。(包括今天的俄乌战争)

欧洲今天建立的文明体系是全世界所公认并被认可的,那么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国家傻吗?他们真的没有自己的主旨甘愿跟随美国吗?答案当然不是,只不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上他们有绝对一致的价值取向而已!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还记得几年前的苏格兰独立事件吗?当时苏格兰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与动乱,很多人要求苏格兰独立,时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的做法相信让我们很多热血的网民大跌眼镜,卡梅伦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呼吁苏格兰公民冷静,在苏格兰举行全民公投,让苏格兰人民自己决定苏格兰的去留!公投结果:苏格兰依旧留在了英国!这就是欧洲式的价值理念!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让民众过上有尊严和安全富足的生活,是一个政府执政的最高宗旨,其他,真的不重要‼️

为什么英国死死跟着美国走,无论美国做什么都是如此?

第一,跟着美国有肉吃。

第二,英国仇人遍布世界,必须紧抱美国大腿才能自保。

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是冷战后,由美国主导而搭建起来的。

虽然现如今,美国吃相极其难看,靠着这套体系不仅割第三世界国家,甚至还经常把欧洲也当韭菜割。

但问题是,欧洲资本在收割全球时,吃相也一样很难看,也没好哪去。

很直观的数据。

美国以3.3亿人口,消耗了地球27%的资源。

欧盟以5.1亿人口,同样消耗了25%的资源。

可以说,在收割第三世界这件事上,欧洲和美国的立场和吃相是一样的。

他们一个是花豹,一个是狮子。虽然他们为了生存,也会划清地盘,宣示主权,甚至还互相咬对方。但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仍然还是食草动物(第三世界)。

换言之,今天的世界是美国携欧洲,精心构筑的一个“围城”。

他们以八亿人,占有地球一半以上资源。

他们凭借收割者地位,可以吃肉喝汤。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只能吃到一点残羹剩菜。有的甚至连残羹剩菜也吃不到。

这种格局很不公平。很多国家一直试图打破这种不公平的体系。

但由于有美国的存在,目前的这套全球收割体系仍然稳如泰山。

不出意外,只要欧美不闹掰,欧美携手再割一百年韭菜,都不存在问题。

而如果欧美闹掰,一旦美国倒了,以欧洲的实力,明显就镇不住场子了。

很直观的例子,现阶段的欧盟就无法遏制中国的复兴。

现阶段只有美国具备给中国下绊子的实力。

奥巴马很早以前就说过,如果每个中国人都活得像我们(美国人)一样,那么地球上的资源就不够了,(西方)世界就完了。

这话不完全是说给美国人听的,也有警告欧洲人的意味——美国垮了,你欧洲也遭殃。

坦白说,奥巴马的言论,在我们看来,属于典型的混账言论。但站在欧洲人的立场,却是极其的合理,很有市场。不少欧洲人也赞同奥巴马的观点。

很直观的体现。

某些欧洲国家,只靠五六个支柱产业就能维持人均三万欧的年收入。

而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三倍多,我们要想完成复兴,需要打造近百个产业。

不难想象,一旦我们完成了复兴,怕是有一群欧洲国家要被我们挤兑死,沦为吃糠咽菜的境遇。

所以说,欧美的利益实际是一致的,现在还不可能真正决裂。

一旦决裂了,欧洲的损失会更大。

而相比于欧洲大陆国家,英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就更深一步了。

因为,英国不仅要防第三世界国家逆袭。他同时还要防着欧洲大陆。

如果一旦欧陆变为真正的世界一极,与美国平起平坐。那始终防着欧陆,恨不得把欧陆大卸八块的英国就危险了。

美国、英国、欧陆和第三世界的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类似公司的董事长、前董事长、董事和打工仔。

美国是董事长,欧陆是董事。

虽然董事长多拿多占,伤害了董事利益,导致双方存在矛盾。

但说到底,他们都属于领导阶层,都是靠着压榨员工才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英国所处的地位,就类似于前董事长。

他以前做董事长时,坏事做尽,员工恨他恨得要死。并且,他与公司董事也有矛盾。令后者对其也是恨之入骨。

想想看,欧陆的那些老牌国家,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意大利,哪个历史上没被英国坑过?

这就更不提俄罗斯了。

如果他们有机会报复英国,谁不愿意上去蹬几脚!

因此,对于美国耍流氓的问题,欧洲人是有清醒认识的。

在欧洲人看来,美国是欧洲繁荣的基石,没有美国,以他们目前的综合实力,很可能会丧失目前的收割者地位。出于维护利益的需要,他们愿意接受美国领导,维持目前的旧秩序。而不是另奉一个新霸主,如中国,另外打造一个新世界。

哪怕说,维护旧秩序,欧洲自己也被美国割韭菜,这对于欧洲人而言,也是能接受的。

至于说英国,他的认识就更为清醒了。

他的仇人那么多,不靠美国,他还能靠谁?

对于英国人来说,现在的这套秩序,其实挺好的。

他既不用担心被欧陆吞掉,同时也因为受美国的重用,承担监视欧洲的重任,还可以在欧陆被美国割时,继续喝汤,过好日子。

所以说白了,什么意识形态,都是拿来哄小朋友和无知民众的。

真正的原因,其实都是利益使然。不要想着小恩小惠,就能分化欧美。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英国死死跟着美国走,无论美国做什么都是如此?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话说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关系相当特殊,英国是世界的前任老大,美国是掀翻了英国之后,成为现在的老大。

要按照一般常理来说,这可是大仇啊,可结果呢?就和题主说的一样,如今的英国死死的跟着美国,有那么个为美国马首是瞻的意思。

所以不仅题主有疑问,研究两国关系的专家也不少,他们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来阐述两国的关系。

但不管怎么去说,总结就一句话:英国和美国的关系相当特殊,而这种特殊的关系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促成,而促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当然两国的这种特殊关系,并非牢不可破,会随着环境的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那么依托这句话,我们就来解释解释两国的关系,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解答了。

我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一讲两国形成这种特殊关系的历史原因,第二部分,来看看两国的共同利益,最后我们说一说是不是牢不可破。

英国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

纵观这段历史,你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远见。

我们都知道,英国和美国算是同宗同源吧。最开始的美国,是一些英国本土的清教徒,为了躲避迫害,而踏上北美进行移民形成的。

那么在往后的日子里,这种趋势持续不断的进行中,最终在北美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用英语说话,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做背景的国家,这就是美国。

所以美国和英国,算是亲戚。

当然双方的关系,并没有因为亲戚这个词而和平相处,最初的关系除了对抗就是对抗,这种情况延续了有一个百多年。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种对抗就出现了转折,原因是英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繁荣,也开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

那么问题来了,英国为什么会走向衰落呢?

我们都知道曾经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世界上那个地方都有它的殖民地,以至于太阳不管从地球哪个地方升起,都可以照耀到英国的殖民地。

荣光的背后,是需要实力去支撑的。

那么支撑英国走到巅峰的是工业革命这个点石成金的手段,以及依托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军队,尤其是海军。

这两个东西互为依托,成就了英国的巅峰,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了超越世界各国的工业革命,强大的现代化军队还能不能存在呢?

这就是英国在十九世纪中叶,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当时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工业化,英国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在不断的虚弱中。

反馈到军队上,军队的建设就会和其他国家持平。

再加上英国仅仅是一个岛国,人口只有六千万。

市场并不大,经济必然会走向滑坡,那么在军队衰弱的同时,还要维护好存在于世界各个地方的殖民地显然就要吃力了,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去维护,六千万人口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毕竟不再有扛着几挺机枪,带着几百号人就可以碾压几千,甚至是上万部队的事情发生了。

而且英国要处理的问题,不再是当地人,还有新崛起的其他国家和它进行争抢。

说一组数据更加的直观一点,比如1875年到1894年,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的工业产量是在增长,但只有可怜的1.5%而已,这个数据是远远低于英国的竞争对手的。

反馈到军队上,英国就不能保证他有一个足够强大和碾压对手的海军了。

其实在当时,德国,美国和日本(不要小瞧了这个工业仅仅是二流的国家),他们中的任何两个国家联合起来,海军的实力都是大于英国海军的。

英国在当时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威胁。

举个例子,我们就知道了。

1854年的时候,当时的俄国要在巴尔干半岛进行扩张。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和法国就加入到了战局,站在如今土耳其的背后,双方展开了厮杀,这就是国际历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那么当时英国和法国的联军只有六万,数十万大军的厮杀,六万人,还是两国的联军,英国只占据了三万人而已,显然不是很多的。

那么是英国人的实力强横吗?并不过是,只是英国人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兵力了。

要知道,当时英国的常备军也就二三十万人而已,这点兵力还要布置在世界各处,维持它的日不落帝国的运营,能够拿出三万,显然英国是非常重视这场战争的。

要知道这场战争,还是第一场现代化战争,双方投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

我们都知道,新式武器的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军队大量的死亡。

所以英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他们投入的三万兵力,根本就撑不到战争结束,这就开始持续增兵。

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英国人想到了招雇佣兵参与到克里米亚战争,而招募的对象就很有意思,英国跑到美国去招募。

一个月八美元的军饷,如果参战就有三十美元的军饷。

因为这种行为,在美国属于违法的,所以英国人是偷偷摸摸的招募。

最后事情被揭穿,美国总统还因为这件事签发了驱逐英国驻美国的大使和他的三位领事。

按照国家和国家之间处理的方式,不管对错,英国至少也要表示表示自己的态度,但结果是英国仅仅是对被驱逐的英国大使,颁发了嘉奖而已。

至于驱逐美国驻英国大使,根本就没有出现,不存在报复。

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根本无力承担两线作战的可能,必要的克制就不会让事态升级。

这就是英国的无奈。

事实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对待美国的态度,就一直是退让的。

比如在1938年到1941年,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出现的边界争端,最终的结果是通过谈判解决的。

到了1845年,英国和美国他们对俄勒冈的控制权同时产生了兴趣,双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1854年,英国和美国又对美洲地峡控制权有了争端,同样是英国做出了让步,才解决的。

到了1870年的时候,英国更是从加拿大撤出了守备军。

面对这些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英国已经将美国作为一个大国,或者是崛起中的大国来对待了,必要的关系还是要搞好的。

而北美这块地方,英国不可能再染指了。

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势力是在收缩的,他们的注意力只能专注一个地方了,而这个地方就是欧洲。

如果说美洲是美国的后花园,那么英国的后花园何尝不是欧洲,只不过相比较美洲来说,欧洲这个后花园有点闹腾和硬核而已。

单单一个欧洲就让英国有点吃不消了。

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时候,英国的这种衰退更加的明显了。

这个时候,德国崛起,法国也不逞多让,俄国也虎视眈眈,那么英国想要求全的话,依靠之前积累的实力,又能撑多久呢?

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

光靠英国自己来维持原本的局面,显然是不可能了,所以英国要面临一个选择,拉人入伙,解决自己的尴尬。

于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这么一件事,1898年发生的缅因号事件。

当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殖民的起义,这就是古巴独立战争。

战争发展到最后,西班牙眼瞅着就要失败了,美国开始打出了帮助古巴革命的旗号,出现在了古巴。

当时美国派出了他们的缅因号战舰,说是保护他们的侨民。

结果十几天之后,这艘缅因号战舰就受到了攻击,并沉没。

最终美国出了一个调查报告,说军舰是被西班牙人释放的水雷给炸沉的。

事情发酵之后,美国国内各种舆论就出现了,开始举行集会,不用想了,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爆发了。

双方在古巴和菲律宾开打了,最后的结果是西班牙战败,让出了古巴,以及菲律宾,还有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

咋说呢?世界上很多战争都是一些小的事件,最终演变成大的战争,比如当年的九一一。

不过九一一是明确的,但缅因号事件美军军舰的爆炸原因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那么这件事和英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时缅因号事件一出,美国就将矛头指向了西班牙,而德国就表示反对美国这么干,而且德国联合了欧洲大多数的国家来反对美国。

但英国当时给出相反的答案,积极支持美国,而且英国也表示了,欢迎美国成为太平洋帝国。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场美西战争,其实就是对全球殖民地的一个重新的瓜分而已。

显然英国是支持美国这么做的。

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里,英国在衰落,美国在崛起,是一个交接棒的时间段,而他们都需要对方的支持。

于是在后来的布尔战争中,美国又给与了英国的支撑。

那么当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之后,英国对美国的让步,就更多了。

巴拿马运河,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等等,都是这个过程。

英国和美国的共同利益。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彻底走向衰退的转折点。

我们都知道,欧洲经历了法国的崛起的拿破仑时代,后来又迎来了德国人的崛起。

德国的崛起更是疯狂,先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那么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本土虽然和欧洲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但也受到了重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战争开支高达二百三十多亿,这笔钱是所有战胜国的40%,而且英国维持庞大帝国的海军,一大半都被德国给打没了。

这一次算是动摇了英国人的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消耗更加的严重,过去储备的黄金和各种贵重金属,都被打包卖给了美国换取战争需要的物质,甚至是一些有名的企业也被打骨折的卖给了美国。

英国国内的机器设备,在战争的催动下,损耗的不能直视了。

以至于到了1944年的时候,英国的出口量仅仅是1938年的31%。

而反观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还欠着欧洲几十亿美元的债务,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已经是债权国,欧洲欠了美国一百多亿的债务。

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更加不用说了,不说二战之初,就算后来的《租借法案》美国也赚了不少。

而英国呢?二战之后的衰退就更加的明显了,五十年代中期从东南亚撤出,五十年代末期又从中东和地中海撤出,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又从非洲撤出。

英国的实力撑不住这些地方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知道这个结果是不可逆的,只能尽量的保留英国的影响力。

首先他们和那些从殖民地得到解放的国家签署各种协议,这就有了英联邦的说法,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籍待遇。

双方通过这些,又重新的走到了一块。

这些还不够,英国的实力不允许他的手伸的太长,它还得找一个合作者,来支撑,这个合作者就是美国。

不说别的,后来有一个马歇尔计划,英国从这个计划总得到了26.88亿美元的援助,它是整个计划中接受份额最大的国家。

其实类似的援助在二战中也有,比如《租借法案》,五百亿美元英国占有其中60%的份额。

说道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英国可以理解,日渐衰落要抱大腿,美国为什么这么配合英国呢?

英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处于欧洲和美洲之间。

再有就是作为曾经的老大,号称日不落帝国,衰落是衰落了,但老话说得好,百足之虫僵而不死,它对大西洋,地中海等等很多交通枢纽,甚至是重要区域有着美国不具备的控制权。

美国想要走上老大的位置,没有英国的支撑,要想做到还真就不容易。

当然美国自己去做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大费周章花费的精力和财力就要有很多了。

所以美国霸权还是需要英国来承担一部分的,合作才是双方最好的结果。

那么英国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比如在1948年的柏林危机,英国就让美国的B—29驻扎到了本土,后来北约成立,就是英国拉着美国入局的。

英国从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上个世纪的时候,虽然处于冷战时期,英国和苏联,甚至是我们保有一定的联系,说白了英国就是一个调停人,一些事情美国不方便出面而已。

最后就是牢不可破的问题,其实因利益结合到一起的,最终还是会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的。

话就说道这里,再讲的多了,就太深了,不合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英国死死跟着美国走,无论美国做什么都是如此?

英国在地球上的殖民地或受殖民思想影响深的地方也不少,没有这个基础,英人就没了复兴帝国的想法,紧跟咪蝈就没太大意义了,它在想,咪衰败是迟早的事,之后谁来替代咪蝈,它认为只要它能很好利于把握好英咪关系,到时候除了它自己也没有人能替代或继承咪霸权完成昔日帝国的梦想。另一方面,在不少重要的国际活动(包括方方面面)中英的跋扈得逞,这更加助长了英嚣张气焰。另,在英看来,咪历来都是通过战争掠夺发家的或削弱它人的,以前是这样,以后也不会改变(咪自己也深信),继续跟着咪能走上发家致富的捷径更能确保英国海外殖民地安全和可以继续影响殖民过的地区确保英国全球战略顺利进行。从咪角度看,这么大的地球,军事再强大布满全球,可人心隔肚皮啊,不敢掉以轻心,这就得找个利益共同体的铁杆帮手为它冲锋陷阵,做它在正正军事的帮手或缓冲地带,当然不止英一个,只是它觉得英靠得住。如此以来,自然就尿一个壶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