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口密度将近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我在日本工作了六年多,日本确实像题主说的那样,很多人都居住在独栋的小楼里,日本的叫法是“一户建”。
也看到题主在题目里面计算的中国和日本的平均人口密度,基本上两个国家的人口密度计算的也是正确的。但是题主忽略了一个问题,虽然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中国的西北地区是大量的沙漠地带,还有很多的荒漠地区,而西南地区,则是高山林立,雪原遍布,海拔达到8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脉纵横就长达2000多公里,还有很多大型湖泊,在这些地区居住的人口非常稀少。扣除这些因素中国比较宜居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实人口密度反而比日本的高,所以城市里高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日本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国家,地势相对于中国来说比较平坦,没有沙漠,没有高山雪原,最高的富士山海拔只有3000多米,而且是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峰,没占多少地,所以日本国土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宜居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日本的国土是能够支撑日本一亿多人口大部分居住在独栋的一户建里的。
日本人居住习惯是来源于中国的,实际中国现在的农村也都是一家一户的独立住房,原来是单层平房多,现在逐渐的独栋的小楼也多了起来,到江南农村看看独栋小楼一点都不比日本少,也不比日本的差,非常漂亮。所以一般的日本人还是继承传统普遍喜欢独栋小楼。当然,现在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的和西方接轨,喜欢住多层或者是高层的公寓,所以在大城市高层公寓是非常多的,即便是一些中小城市,现在高楼也在增加。
日本国民喜欢住一两层、两三层的独栋小楼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火山、台风非常的普遍,隔一段时间有一次地震都是家常便饭。所以在过去建筑技术不是很高的时候,大家不太愿意住在高层建筑里,过去的独栋小楼,大部分是全木结构,目的就是减轻重量,提高抗震的能力,即便是被地震所侵袭,也不会造成过多过重的负担,不太容易倒塌。所以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发生海啸以后,很多海边的房子可以看到是整体被冲跑的,即便是冲跑了,房子也没有散。当然,全木结构的房子也有很多的缺点,就是特别容易失火,在日本经常能够听到消防车的警笛声,火灾频率很高,而且隔热保温能力比较差,要消耗很多的能源维持寒冷冬天的室温,所以近20年以来,很多的一户建也开始逐渐的转向了钢筋混凝土或者是纯钢结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的人口密度将近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因为日本的人口大多聚集在大城市,稍微离大城市偏远一点就人口稀少,土地也便宜,所以日本地方地区独栋小楼很多。而像东京大城市,人很多即使是高楼大厦,有的房间只有9平方米左右,很窄,很小。
日本的人口密度将近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这个问题很好。我去过很多国家,也包括日本。结论就是,大部分国家的人们,偏爱于住在独栋小楼,有独立院子;唯有当代中国,热衷于住在一个小区的高楼里,有的地方,尽是三十多层的高层住宅。这与历史的演变有关,与国家的人口多少,人口密度没有关系。中国最近几年,有些许变化,那就是:小资们更愿意住在远郊的别墅里;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兄弟也逐渐改善老家民居,建得更象别墅,渐渐回归农村享受自由空间。
以下就日本、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做简要说明。
日本明治维新后,受西方文化及先进经验的影响,经济加速发展,人居更趋于偏远的乡下。为了自由,舒适。大家可能注意到,在欧洲各国、美国、欧洲人移民之地南美、澳洲等偏西方的国家,很少在市区看到象中国这样成片的几十层高楼用于居民居住;他们大都是独立的私家小院,或者私人的小高层。
如下图,即便是在日本繁华的城市,也遍布低矮的小楼:
只有少数的工作年限短的单身才会住在公寓中。瑞士地方应很小吧?大多住在半山腰的独栋中。
讲这些的中心思想:日本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从小就有独居独栋的思想。
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农村是大多中国人之根据地,那时农村人居条件恶劣;跳出农村,住到大都市的高楼大厦,是那时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受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在上世纪末,当人们的钱袋子鼓了以后,进城买房安居成了富裕新贵们投资首选。这也逐渐加剧了城市楼房越建越多,越建越高。
如下图,到处充斥着居民高层住宅社区:
现在的农村大众,己经认识到自己地域的价值了,很多人就拒绝拆迁住楼房。独栋小院住着多好!买东西开东半小时就能到大市场!
手有闲钱的城市小资,更愿意投资于偏远的、人居环境更好的独栋或联排别墅。
总结:住独栋小院,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水、电、气、文化、医疗等软硬件措施的大力改进,大家更倾向于搬到地广人稀的农村新别墅里居住,过着比日本人更优越的生活,毕竞,我们地域更广阔。回归新农村,这决不是简单意义的回迁,而是中国国力强盛的象征,现在的农村新民居别墅,有别于上世纪简陋的、人居条件不好的旧民居。日本的人口密度将近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什么是科学地回答问题?就是实事求是地不带偏见地回答问题。我去过几次日本,对这里略微了解一点。
日本人对土地利用可谓发挥到极致。日本的街道、公路,大都不是太宽,但很整洁。公路、街道铺设规整,没见过修修补补的现象。
除大城市外,乡村住宅大都建在山沟或河床两岸的荒地上,或者建在低岭缓坡上。良好的耕地绝对舍不得建房。不能耕种的山岭、荒地,全有树木等植被覆盖。绿化相当好。
日本的农村住宅,没有大门,没有院墙。汽车、摩托等车辆等在自家无墙的小院里不会丢失的。
日本除城市有些较高楼层,乡下多是些双层或三层建筑,总是以双层者多。大多是以小巧玲珑、居住舒适、坐落紧凑、居住方便为首选。当然,他们的房产绝大多数是私有不动产。尽管人口密集,由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一切还是井然有序的。
谢邀!
日本的人口密度将近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政府不能隨意拆迁!
日本的人口密度将近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我们的既定印象都是有钱人才能住独栋,但日本恰恰相反。
日本的情况是富豪住别墅,有钱人住公寓,普通人住一户建,而这里所说的一户建,就是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别墅的独栋小楼。
日本动漫里,野原新之助家、野比大雄家与樱桃子家住的,都是一户建,并非别墅。
尽管很常见,但并非所有的日本家庭都住在一户建里,而且表面看起来很宽敞的一户建,内里却未必,用日本人的说法,一户建就是折叠起来的平房。
日本的一户建,最早起源于战后的五六十年代,日本在近代发动侵略,在伤害别国的同时也对其自身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
二战后期,日本本土受到盟军的大规模轰炸,各大城市的主城区几乎都被夷为平地,战后大量的日本普通百姓都失去了自己的住房,只能居住在简易的临时住所之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五十年代中后期。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手里有了钱的部分日本居民开始租房居住,而当时大多数的房源都掌握在城郊与乡野地区居民手中,不仅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且价格很高。
日本战后经济进一步发展崛起之后,为了解决住房的问题,日本国家开始出资帮助那些有一定积蓄的日本家庭兴建住宅,这一时期,一户建开始兴起并且普及。
到了六十年代之后,一户建在日本已经非常普及,这种住宅就是以独栋二层小楼、小院子与部分私有道路组成,看起来与别墅有点像,其实这种住宅在国内也曾普遍存在,主要位于城市的城中村与近郊地区,现在大多已消失。
当时的日本住宅主要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单元楼,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另一种就是一户建这种独门独户的,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与郊区等地。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如此大规模兴建一户建,土地真的够么?其实还是足够的,而且日本住在一户建中的家庭,并非绝大多数。
日本的城市化发展很早,因此有逆城市化现象,大多数的日本居民都居住在城市的郊区,主城区居民相对没那么多,这与中国目前的情况相反,如此一来,就有了比较足够的土地来进行一户建的建造与推广。
一户建看起来比较多也很正常,毕竟一户建的民居是平铺开来的,而单元楼是立体集中的,一户建占据的面积本来就会显得很多,但居住的人口却没那么多。
由于一户建是独门独户的,很多国人都会误以为是别墅,但日本的一户建与别墅差得远,别墅在日本也是富人住的,一户建是普通人家住的。
一户建与别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材质,别墅是钢筋混凝土等建造,而一户建则是木板等各种轻质材料建造,虽然近年来各种新材料开始应用,但还是不如别墅结实,如果来一场比较大的台风地震之类,两者的区别就看得出来。
日本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用轻质材料构建的一户建显得更加安全,就算倒塌也不太容易伤人,因此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现实之中的日本一户建,并没有外面看上去那么大,实际上大多数的日本一户建内部都相当得逼仄,空间狭小,日本超过半数的一户建内部面积不到100平米。
经常看日剧就会发现,日本普通家庭的居住环境都比较拥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宽敞,在日本面积超过120平米的一户建,仅占总量的一成,面积超过200平米的一户建非常罕见,除非是乡村地区的住宅。
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因此个人住家也不可能建造一栋单元楼,所以一户建能够普及,但日本其实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家庭住在一户建中。
除了一户建之外,日本也有与国内类似的单元楼,不过日本的单元楼也分成两种,一种是高级公寓,另一种就是国内这种的寻常单元住宅。
虽然都是居住在单元楼里,可日本的高级公寓,都是有钱家庭居住的,一般日本的高级公寓面积都很巨大,比一户建大得多,而且各种配套与物业都很齐备,而比较差劲的公寓与低端单元楼,是日本收入最低的一群人居住的。
总体来说,日本真正的有钱人住别墅与高级公寓,普通人住一户建,也有差的单元楼,各类住宅在日本各地都有众多分布,并非都住一户建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