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有些人却倡导多生,对么?
这种倡议是对的,其实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难和倡议多生孩子并不是矛盾的,这是两个处于不同时间段的问题。提倡议的人是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利益。
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确实是一个事实,但是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最近两年由于出口、消费以及投资等领域都出现不旺盛的现象,所以导致现在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另一方面是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急需端正。现在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很多的技术岗位却出现用工荒,招不到人。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向往自由生活,不想被别人管,不想受朝九晚五的约束,希望创业当老板,挣大钱。而有些大学生只希望到大城市发展,而不希望在三四线城市生存,有些大学生希望到工作环境优雅,工作轻松的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工作,而不希望去企业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做高级蓝领。
现在又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很多年轻人考虑到就业,学习,医疗等沉重的负担,大家的生育观念的转变,不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导致现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迷,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的重视,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未来如果没有改观的话,将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这个方面日本已经尝到了苦果,日本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生孩子的意识淡薄,所以现在日本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只有1.2亿人的日本,百岁老人超过100万人,35%的人是65岁以上的老人,年轻劳动力严重缺乏。去年日本人口净减少40万以上,而且现在这个减少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福利事业带来的成本居高不下,高达日本财政收入的1/3,很多老年人到处退休年龄以后被迫还要继续工作,整个社会效率下降,创新能力下降,预测到2050年,日本的人口将降低至一亿人以下,最关键的是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2/3。有日本风险专家调侃,日本不需要遭受外侵,再有几十年可能自己就消亡了!中国一方面人口的数量巨大,另一方面现在这种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也非常明显,这比单纯的人多问题更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这种情况不及时加以解决,未来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更大,未来老人的绝对数会更惊人。而人的生长都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能成为劳动力的,所以如果现在不引起重视,二三十年以后,中国将非常的严峻,而现在30到50岁的人在未来将面临着危险的局面。现在多生孩子,这不仅仅是自己家庭多了一个人,而是解决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有些人却倡导多生,对么?
谁爱生就生,那是个人的事,没人干涉。有钱生十个也可以,没钱生一个都难养活。
第一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有些人却倡导多生,对么?
因人口老龄化,一度出现企业用工荒,就提倡多生。
因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提倡少生。
以多生少生应对以上问题,是懒政,不是精准施策。
因为没有认识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我们缺少一线操作工,一方面我们大量培养坐办公室的大学生。即便大量的高职院校名义上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几乎所有学生与家长都期待将来坐办公室,都不愿去生产一线当技工。宁可宅家啃老,打死不去车间。
这便是问题所在。什么时候我们的一线工人有了个体面收入,什么时候工匠精神被尊重,什么时候家长和学生以混个充满水分的文凭为耻,什么时候一线技术工人有了尊严,人口到底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个问题才算是真正清楚了。
第一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有些人却倡导多生,对么?
对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原因: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数量多的优势越来越减小,而劣势却越来越突出!第二,现在提倡多生孩子的人,甚至著名专家的观点是: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马上就到了,如果不鼓励多生,将来社会将严重缺乏劳动力。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个伪命题!第三,中国的自然环境并不好,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高原、高山,没有很多的耕地,养活不了很多的人!
所以中国应该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但对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要进行调整,不能在城市的、条件好的人只生一个(是不是这样的人文化程度也高啊?对子女的教育也好啊?将来成为祖国栋梁的机会更大啊!),而在农村的、落后地区的可以生两个、甚至随便生!以后起码要做到平等,甚至反过来!
中国人口如果控制在目前水平,甚至再少一点,应该是最好的!
第一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有些人却倡导多生,对么?
大学生就业与生育没有半毛钱的关糸,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在哪里大家都知道,真正有本领的就业不难。
第一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有些人却倡导多生,对么?
大学生就业难与倡导多生孩子并不矛盾。你就你的业,他生的孩子要二十年以后才能来给你当学徒,二者扯不上关系。但这个问题却提醒了人们,如果不进一步重视发展生产力,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学生自身在就业上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次如,大学设置的有些专业虽然为社会急需,但所需人数不多,而有些专业看上去不是古巳有之的老字号,就是高大尚的前沿学科,但用人市场太小。再次如,大学生跨地区、特别是跨省区到国字号单位竞争就业的大门基本还没有敞开,在人才流动就业上也限制了就业率的提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所导致的。
众所周知,一般二三线及以下的城市,所谓"象样的”企业就那么几个,除了"近亲繁殖”,企业及单位长年不招工、不扩编,根本就没有应届毕业生的容身之地。平均每年近千万人考进大学,近千万大学生毕业,在校大学生有数千万,仅凭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现状,要想吸纳较多的大学生就业,同时还要兼顾好退役军人、职高毕业生、企业改制或变动失业人员的就业,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发展新的业态,打通新的大学生就业渠道,就成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难归难,但一定要迎难而上,因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