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曹操崛起于官渡之战,横扫北方群雄,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受挫于赤壁之战,再败退于汉中,闻关羽樊襄大捷几乎要迁都。
赤壁之战就是曹操一生滑铁卢,前面轰轰烈烈,打遍天下无敌手。而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在北方裏足不前了。
天下不再是曹操一人称雄了,刘备有了诸葛亮,联合孙权周瑜,打破了曹操的恐怖统治力,曹操再也无力做春秋大梦了。
曹操虽然是雄才大略,谋士如云,良将如雨。但毕竟汉朝气数未尽,曹操虽为汉相,而在很多国人眼中是实为汉贼。欺弄汉帝如玩偶。曹营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就连合作最久的第一大谋士荀彧都对曹操逼皇帝加九锡丶封魏公都不满,更别说其余忠汉之人了。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孔融丶杨修等嘲讽,后院不稳甚至起火,拖住了曹操的后腿,这些都是让曹操分心担忧的。
赤壁惨败后,随着刘备经营西南,孙权稳居江东,三大豪强鼎足之势已经形成,曹操自身头痛加剧,内外交困,曹操豪气不再,锐志尽坠,徒呼奈何!
为什么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为什么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为什么曹操没有统一天下?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 汉献帝像座山横亘在曹操面前。
曹操势力的壮大,就是从“奉主上以从民望”开始。在此之前,曹操势力最强大的时候,也只占有东郡。
不仅地盘小,人才也是稀稀拉拉的几个。
武将主要是本家兄弟以及夏侯兄弟,参谋人员也只有荀彧、程昱等,连徐州都打不下,连吕布都让他曹操提心吊胆。
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昌,被汉献帝封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以“奉主上以从民望”,才慢慢打开了局面。
因此,有汉献帝在位,曹操就不可能统一天下。
如果抛开汉献帝,曹操单干,那么就坐实了之前诸葛亮等指责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不抛开汉献帝,以汉献帝的名义统一天下,曹操还没有这个心理准备。
曹操统一天下的这个目标就夹在这两种情况之中,迈不开步子。
第二, 曹操承担不起篡臣逆子的罪名。
曹操虽然有野心,想统一天下,自己做皇帝,但是曹操还有儒家文化羁绊,还残存着忠君报国的想法,没有勇气冲破儒家牢笼,更没有勇气承担篡臣逆子的罪名。所以,曹操在《述志令》中一再申明,自己“本志有限”,“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曹操的志向限定了操场无法统一全国。
第三, 孙权、刘备的存在也是一大关键因素。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雄心勃勃,面对孙刘联军,横槊赋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赤壁之战后,曹操深知自己有生之年,无法清除孙刘政权,于是对统一全国就不抱幻想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 ;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刘备在益州听说曹操已经占领汉中,张鲁已经投降曹操,十分恐慌。可是曹操却不同意司马懿等人趁机夺取益州的进言。反而说:“既得陇,复望蜀。”后匆忙撤军,最后让刘备趁机占领了汉中。
从此之后,曹操基本上处于走下坡阶段,彻底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志向!
襄樊之战初期,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曹操惶恐得准备迁都来逃避关羽的威胁。为了打败关羽,后来竟然妥协到与孙权联合,来对付关羽。这就是曹操处于走下坡路的具体象征。
山野老人讲三国,不管您满意与否,都盼望您能写两句您想说的话!
为什么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曹操生前已经使孙权归附中央,形成了中兴大汉统一大国,敌对长期江东割据势力,以纳贡称臣,曹操把孙权纳入国家辖制政权范围之下。
我们看《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一一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经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朱光等归。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还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
可以知道曹操生前,国家除了刘备是一直叛乱外,国家己经基本和平统一中央集权。只有刘备又重新抬头成势,但己经不会违害中原,对华夏大地没有了威胁。所以曹操已经统一中原。让孙权也归附在国家政权之下,做到自己收复旧山河理想。把一个统一中原,交给儿子。是中兴历史伟人,他的历史使命完成了结束了,生命中基本任务干成了。干成很多自己想干成的事情。
对于刘备。他们是老朋友,又是老对手,是互相敬重的对手。认为刘备也是大英雄。没有必要得陇望蜀,没有坚决夺取巴他是有能力的却把巴蜀给刘备,彻底打击刘备他有这个能力和资本,却没有干,最后干脆连汉中,上庸房陵也送给刘备。悄悄撤军回来。想能天下太平了。
可惜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管不了西边。可是东边也乱了,关羽威震华夏。有直捣许昌的锋芒。他派兵于禁七军,也被其消灭,震惊天下 ,但坏事中好事来了,孙权归附自己,孙权曾长期困扰,是很难武力征服割据政权。和平解决了,由此让曹操一生安慰。也使关羽一败再败,最后被杀。
他在战胜多少敌人,冲开仇敌追杀,避开很多阴谋,在枪林失雨闯荡出来,却战胜不了疫魔,大疫中死去,他是和吕蒙一起在大疫死去的英雄。人类历史中有很多英雄,都在大疫中死去,曹操是如此。吕蒙也是如此。但他们有辉煌的历史史诗,让人难以忘记。刘备当了皇帝,没有去收复马超的凉州。却是剑锋直指孙权,可能也是不想不让曹操老朋友不安睡。和老对手刚刚睡去就不扰安宁,他知道老朋友太累了。自己也太累了也快安睡了。
为什么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曹操没能统一天下,主要的是他的两个对手的个人能力也太强,就是刘备和孙权也都不是等闲之辈。
他们差不多都是等量级人物,都有盖世英才。都是人中翘楚,其他人也只能望其项背。
正所谓一人定国安邦,开创了不朽的业绩。
而开创者的个人因素往往在开创基业方面,又是至关重要的。
强如立国之策,定会利国利民。笼络人心,聚集天下人才,为已所用。纵横卑阖,远交近攻。你争我抢,都不甘落于人后。
在那个乱世年代。曹操也是通过个人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官吏,做到逐渐统一北方。成为一代枭雄。
当然,他的 有些做法也不太正大光明。软禁汉献帝,以致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占尽天时。
但这也是可以让他,有正当名义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集聚天下的人才,及各种资源为他所用。
所以,这也是大家都认为曹操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其实他本人也是这样做过的,但由于刘备与孙权的联合反抗。最后也导致他兵败赤壁,一绝不振。
自此,三国鼎力局面形成。曹操也未能统一全国。
这也是,全因为刘备与孙权也都是开国治世的君王式人物。各自制定的正确的立国、强国之策,使他们迅速地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最后,使他们都成为能与曹操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并且能使各自都是独占一方的霸主。
而最能说明刘备与孙权,功不可没的事例。就是当他们去世后,他们的继任者们最终没能逃脱被覆灭的命运。
这也说明刘备与孙权的继任者们,德行尚浅、才不配位。
纵然有地势天险,良田沃野。如果没有良好的治世之道,更没有吸引、聚集各类人才为已所用的良策。最后终归徒劳,被人灭亡。
所以,曹操最终没能统一全国,全都是因为他的两个对手刘备和孙权也都是盖世英雄。
为什么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完全是因为火候没有到。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期间,可以说是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只要他愿意,无论是群臣还是汉献帝都只能同意他的取而代之。但整整25年之内,曹操都称魏王,始终没走到最后一步,究竟是为何?
从名声考虑,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曹操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是以朝廷的名义行曹魏之事。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
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
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
“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着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从这一段曹操与夏侯惇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操还是想作为一个汉臣被记录于历史之上。至于称帝之事,就交给他的后人了。当然,他儿子曹丕并没有让他失望。而在千年之后,曹操的这一举动也是得到了不少的赞誉。
相反的例子就是袁术,在获得了玉玺之后没多久,那颗称帝的心就蠢蠢欲动起来。在他还未称帝之时,袁氏四世三公,受人敬仰。
而他称帝之后,就成为了天下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从而最终在曹操,孙策,刘备的联合打击下败亡。从这一点来说,袁术给曹操打了预防针。
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在中国北方,南方仍有刘备与孙权两股势力割据,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
曹操作为汉臣,此时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曹操阵营内部新一轮的军阀割据。
这样的局面对于曹操来说风险太大,这一点,曹操非常清楚。
孙权也曾上书称臣,顺道劝曹操称帝。而曹操的反应也十分明确:这货是要坑我啊!他深知这一步会带来的后果。
而在曹操称魏王后,以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也开始了各种反对的声音。
这也让曹操意识到了除了外部环境不允许之外,自己阵营内部依然有着强大的汉臣群体。只有这些人真正愿意奉己为帝,那一切都有机会。
事实证明,直到曹丕才通过九品中正制,实现了曹氏与士族集团利益交换。最终才能够成功称帝。
总体来说,曹操在称帝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聪明,他以丞相的名义做了应该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维持了汉王朝的统治,在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让刘备、孙权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准备了条件。
怪不得曹魏政权才能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一枝独秀,曹操的政治智慧,岂是常人可以比拟的!
为什么曹操没有一统天下?
一代枭雄曹操未能实现他心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图伟愿,没能最终统一天下,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统一南方的关键之战-赤壁之战的策略失误。
可以说赤壁之战的失败,是曹操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不只像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使孙刘联军最终获胜那样简单。能够让孙刘联合是曹操的重大战略失误,曹操南下攻取荆州之后,他的战略意图过早的暴露,就是吞并江东的孙权,可以说孙权是在曹操消灭袁绍后唯一有实力与之抗衡的割据势力,在荆州尚未完全平定,各方还有许多割据势力的情况下,曹操此举无疑会引起各方的恐慌,尤其是刘备,本来势单力孤,这下使他直接找到了强大的盟友和靠山。最终是孙刘的联合和曹操军中内部的不稳定(尤其是新收服的荆州军)击败了曹操,使他一时间无力南顾,这才给了刘备机会,最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
2.内外反对势力较多,使得曹操无暇消灭刘备,孙权这两个最大的割据势力。
当时除了刘备,西北的马腾韩遂也是一股较强的割据势力,他们时常与朝中反对曹操的势力联合,意图推翻曹操,为平定这些势力,耗去了曹操很大的精力,而孙刘两家的内部却没有这么强的反对势力,使得二者可是实时联合,威逼曹操。
3.孙刘两家势力雄厚,不能经过一两次大战消灭。
其实可以看得出刘备,孙权两方始终都有稳定的文臣武将班底,正是他们的倾心辅佐,使得二者能够稳步发展,特别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的实力陡增,尤其是刘备取得了西川汉中,已经具备与曹操孙权对峙的实力,这样的局面不是短时间内能打破的。所以曹操最终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发展自己以待天时了。
以上三点原因就是曹操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