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中从不吭声,也不发东西,也不点赞,是什么心态?
你不问自己吗?你发那么多微信群,赞那么多又是为什么呢?你是否觉得自己很伟大,很有成就感呢?又或者说,你什么事都发微信群,朋友圈就很享受生活了呢?
真无知得可怜,你有你爱,人有人好,这是性格与爱好问题,难道就不能理解吗?我也被朋友或一些公司、单位拉入了群,可我从来不参议他们的话题,也不点赞,你是否觉得我有毛病?或者你说我心态不健康吗?那我告诉你,我虽然在群内,他们的话题一点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他们说的八卦事,我觉得讨厌,这我也要乱说一通,猛赞一翻吗?再说了,你有很多好成绩,好收入,好吃的,好用的,又和我有什么关系?难道我和你说了话,赞了你,分享了你的快乐,我也会获得收益?也就功成名就了吗?又或者说,从此我会名声大震,响誉天地?我想不可能吧。
为人处世,不应用自己的心思去度人,也不要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最对的,别人就得一定支持你,须知各有所好,各有所识,有共同爱好的话题,人家会参议讨论,没有兴致的人家就不说,难道这也不是很正常的吗?
多余的话我也就不说了,总之我觉得这处世为人,多点涵养、多点尊重、少些张扬,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别人,那就是最好的!
微信群中从不吭声,也不发东西,也不点赞,是什么心态?
其实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并没有那么复杂。
说白了:证明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生活中,而活着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了,人人眼里只有金钱…因此,人性开始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冷漠、麻木不仁…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在不知不觉中,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人情渐渐的转薄了!
微信群中从不吭声,也不发东西,也不点赞,是什么心态?
微信群是一时兴起,时间长了,有人天天发首歌,谁听?有人天天发问好,说明人还在?有人天天编顺口溜,什么幸福啊,长寿啊,谁信?有人专门转发鸡汤,谁看?有人专门传小道消息,危险的传谣者,不能信!更有的人,他参与多个群,一碗鸡汤个个群转,太烦了吧!还有人动不动组织投票,拉人头…
微信群这玩意儿,己经没有了当初的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初衷了!我准备逐步退出,玩玩头条就行啦[我想静静][祈祷][碰拳][可爱]
微信群中从不吭声,也不发东西,也不点赞,是什么心态?
微信群中从不吭声,也不发东西,也不点赞,是表明看淡一切,我行我素,外界与我无关,落得清闲自在,任他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与我无关,在自己的世界中傲游,任思绪飞扬,任行动自由,不受外界干扰。这种心态是比较多的!
微信群中从不吭声,也不发东西,也不点赞,是什么心态?
坐标上海。我们公司就有一个女的,蒙古族,锡林郭勒人,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身材高大,发质光泽柔润,实话实说,是我喜欢的类型。
其人高级会计师,统筹财务管理工作两年,绝对是公司内部不吭声的代表,除了不发东西,不点赞,连随大流发个表情符号都没有,而且是从来没有,就这么牛。
虽然她从不发,也不跟风点赞,看似也没有大局意识,但就是老板看到她,也要笑嘻嘻的和她说话,要是一般男的这样,早就被骂得滚回老家了。
老板逢年过节,会在群里恩泽天下,普发个红包,让大家抢,她从来不抢,除此之外,别说三天可见,此女就没有发过圈,一片空白。
这个女的是不吭声的代表,我粗略估计一下,在我们这个公司,类似和这个女的一样的,从来不发一言的,至少有将近十个人,男女都有。
至于说她是什么心态,很简单,用王小波的话来来说,就五个字:沉默的大多数。用网络时代的比较能概括性描述此类群体,那也是五个字:活明白的人。
此女,姓孟,孟姜女的孟,83年属猪,内蒙古锡林浩特人,皮肤白净,蒙古族,骨架宽大,身材肥美,如果你看了《狼图腾》这本书,认同作者羊大为美的审美观点,你一定会喜欢这样的女人。
她人长得不能说迷倒一大片,但是走在大街上,走在人群里,绝对是头上有光环、以气质取胜的人,身高1米7以上,齐肩发,戴眼镜,冷若冰霜,从来不笑,但气质很外放,很有气场,属于静默散发的那种。
根据我自己揣摩,此女是“企鹅时代”过来的人,见证了“企鹅空间”和“部落格”时代,已经玩腻了,自从2014年朋友圈大爆发以来,此女是五岳归来不看山,肯定知道玩朋友圈会步入从前后尘,所以只看人发,自己永远是看客。
这可不是惜字如金,而是沉默冷眼看世界,看潇潇暮雨撒江天,自己从来都在岸边,自己也不会发表东西,让自己站在桥上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个心态就像某些万不得已接受采访的路人一样,可以说话,但你播出的时候就必须给我打上马赛克,因为其人的心理,就不想暴露于天下。
这还像有些人,明明你跟他已经很熟了,但好久也不知道他的学名到底几何,到底怎么写,这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此女就是不说话,在公司大群里一言不发,很多人不说话的,也不知道说什么的,也知道言多必失,于是很多人就随大流发表情,呆萌可爱,一路发送,这个内蒙女的就不发,从来不发。
你说她不知道这些跟风的内容吗?当然知道公司大群里在干什么啊,但人家就是稳坐钓鱼台,对各种信息从来不回,惜字如金,你们玩,你们尽兴,我就是零输出。
对于这种回复或者输出,我觉得在她的眼里都是极其低级的行为,如果说人有肢体语言,那么她的不反馈,不跟随,也是一种态度和语言。
总有人说,那些从来不发表动态的人是什么心理,好像这样的人是一种另类。其实每天要发很多动态的,和那些从来不发的,都是一种行为学。
就像人一样,在生活中有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有的人却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而在熟人圈,从来不发动态的人,看似神秘,其实都是爱惜自己的羽毛。
当然有的人能扯,吃个东西都能分享,要让天下人知晓,而有的人可能深沉到就算财务自由了,也不会发表一言一语。
甚至喜欢发动态的人认为不发的有毛病,故意装深沉,让人难以接近,其实很多不发的也是笑话经常发圈的,那是矫情难以自持。
无论喜欢发,还是谨言慎行,这个电子圈子都是延伸了自己真实的特质,特别是成熟的人,一旦在熟人圈发了东西,都会觉得自己的真气像泄露了一样。
不发圈的人不是不喜欢表达,而是觉得一旦发了动态,自己的真气将会泄露三分,就像真正的歌手,曲不离手,但不能每天都毫无设防的歌唱太多,练多了,歌声就滥了,就油腻了,对此大家可参考《好声音》最有价值的声音帕尔哈提的音乐观。
这还像演员一样,整天抛头露面,和观众没有距离感,那么自己的演绎角色也会很滥,没有价值高度,对此大家可参考梁朝伟。
那些整天发动态的人,说真的,说无病呻吟有点不厚道,但多多少少有些雄孔雀开屏,自作多情。
那个崔女士就是这样的人,从无沾染朋友圈的气息,好像格格不入,其实没有动态也是一种动态,没有声音也是一种声音,大音希声。
很多人,从2014年前后开始转战朋友圈子和各种群,最后玩来玩去,先是半年可见,最后三天可见,到最后自己玩腻了,自己把自己玩沉默了。
这就像很多人在年岁成长了以后,回首过往,自己都觉得自己发的东西很幼稚,就像曾经写过的日记,多年以后看了之后极其幼稚,甚至一把火烧了。
当然在电子发表的时代,用明火这种化学反应来燃烧过去的自己是不可能的,只有关闭,让人三天可见。而很多人弄了这个三天可见之后,圈子里再也没有痕迹了,比除草剂的效果还立竿见影。
崔女士就从来没有圈,公司里大概有十多个男女和她一样,从不在群里说话,连转发的内容也没有,因为他们知道,受制于熟悉的圈子,不能发,发了,就是给自己没事找事,尤其是在公司建制之下。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知音和自己精神境界相当的圈子,即便寻找不到,也不能对牛弹琴,于是乎作罢。
’如果发了,那就相当于好话不说二遍,因为有些话说了二遍,那就自降身价,或者是自作多情了。
其实很多公司领导层,应该看看那些从来不吭声的,或者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谨言慎行,往往更有价值的东西要说,可广开言路。
而那些整天满嘴跑火车的,天天发圈的,只要发工作状态的,多数就是给领导看的,领导一看这些家伙好努力。
这些人往往在公司大群里,只要领导发个东西,不管内容营养高低,第一时间秒回,甚至连看都没有看几行,赶紧点赞,甚至还害怕别人抢了自己点赞第一位的风头。
孟女士就是人淡风轻,可能还笑看风云,任你点赞表情个性,我就是没响应。上面说的这些就是真实的公司文化,你可能觉得光怪陆离,你也可能觉得是人间喜剧。
最后要说的是,孟女士2021年5月已经跳槽到了外高桥自贸区某大厂,房子买在了高桥镇夏碧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镇,曾经在民国时期出现一个刀切豆腐两面光的人物,别的不说,据说是做人的典范。
(记一位离职的从来不屑于发动态的孟女士)
微信群中从不吭声,也不发东西,也不点赞,是什么心态?
微信群里从不吭声,也不发视频和文字,也不为别人点赞。这种人没有存在恶意的行为,但系存厌意的态度。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心态,有些人喜欢热闹的场合,有些人又喜欢宁静的场合。有些人做假心假意的事,又有些人做真心实意的事。有些人本来在平时有很多话说出来的,但系有些场合不适应说还是禁嘴巴不说话,说出来自己知道別人对自己没有趣味就干脆永远都不发言,做一个自知自明宁静的人,既不得罪别人也尊重了自己,所以是这样造成在微信群里不发言的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