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养护和教育,慈爱的微笑,温声细语,时常陪伴,少让孩子觉得孤独无依,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觉得有依有靠,在任何环境下都会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着,小孩时好奇心大,很多新鲜物事都会去接触,此时最好的是有父母正确的思想引导,孩子睡觉时会怕黑或者没有父母陪在身边,这些都得慢慢地调节适应。成长在于勤爱与耐心,健康在于细致与引导,安全在于你的时常陪伴。
妈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
根据艾立克森心理社会发育理论,婴儿期主要有信赖与不信赖这对矛盾。婴儿在生理上的需要完全依赖成人的及时给予才能满足,宝宝饿了要喂、尿布湿了要换、哭了需要安抚等等。
当宝宝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婴儿就会有安全感,会对抚养者产生信赖;反之,就会感到不安,无法建立信赖关系。孩子的不安如果能得到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就能获得安全感。
婴幼儿、儿童时期安全感的建立,对孩子日后的心理发展、与人的交往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安全感的建立与孩子和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最为密切。
依恋是亲子紧密连接的表现,婴儿需要与母亲或其它照顾者建立亲密的身体联系。
依恋的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触、偎依和跟随等。
依恋是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可以加强母亲或照顾者照料孩子的意愿,并有利于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与信任,从而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积极探索和学习的基础。
安全依恋的三个发展阶段:
♥ 0-3月: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一样,可以说还没有依恋的表现。
♥ 4-6月:婴儿对人有选择性的反应。对母亲或熟悉的人表示亲热,对陌生人则表示出冷淡,甚至恐惧。
♥ 7月-3岁:孩子积极地寻求母亲或照顾者。在孩子的心目中,依恋的对象是他们的安全基地。
安全依恋逐渐减轻:
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对母亲或照顾者的依恋程度逐渐减轻。例如:
1-1.5岁:孩子可以独自玩,但要不时地看到母亲或照顾者。
1.5-3岁:孩子与母亲可以在不同的房间里各做各的事,但孩子要不时地呼唤母亲,如果听到母亲回应,孩子可以安心地玩下去,但隔10-20分钟又要呼唤一次,以确认母亲在他的附近,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3岁以后:孩子各方面均比较独立了,不再对特定的人产生依恋。
过分依恋需要纠正:
有些孩子有过份依恋的现象,如2-3岁的孩子总是缠着母亲,要求与母亲形影不离,否则就大哭大闹。过分依恋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1、宝宝出生后,父母对他的生理需求要及时满足,多关注、多陪伴,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
2、6个月左右,父母就可以开始跟孩子玩躲猫猫游戏,用手蒙住脸,让他暂时看不到父母,逐渐延长你躲起来的时间,帮助孩子适应与父母分开。
3、训练孩子短时间离开父母,由别人照顾,让孩子知道就算妈妈不在时,孩子也能很好地生活。
4、即使妈妈在家,也要和家里其他人一起照顾孩子,不要营造一个只有母子俩人的世界。
5、父母自己要注意,离开孩子时不要有担心的表情。
6、一般到1岁左右,父母或照顾者就应当与孩子分床睡了。
妈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
妈妈应该怎样给宝宝安全感呢?怎么样才能让宝宝感觉到安全呢?最重要的就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情感交流。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就会通过轻轻的抚摸肚皮、和宝宝温柔的说话、给宝宝唱歌等方式与宝宝交流。这些小动作都能够让宝宝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
宝宝出生后,随着身体的不断长大,大脑的迅速发育以及与外界的接触,精神活动也有了萌芽,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宝宝的健康成长需要妈妈的耐心、爱心。与宝宝进行情感的交流,能够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也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
①温柔的抚摸宝宝。
身体的接触、妈妈身上的味道,都会让宝宝感觉很温暖,很安全。所以在喂奶时,妈妈尽量与宝宝“肌肤相亲”,让宝宝感受到妈妈怀抱的温暖,让宝宝知道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平时妈妈也可以多拉拉宝宝的小手,摸摸宝宝的小脚,捏捏宝宝的小脸蛋或者轻轻的拍拍宝宝的身体。通过这样的小动作,传递妈妈宝宝的爱,增加宝宝的安全感。
②和宝宝温柔的说话。
妈妈每次给宝宝喂奶时、换尿布时、洗澡时,都可以和宝宝多说说话,比如:“宝宝,我们吃奶啦”,“宝宝,我们洗澡啦”,“宝宝乖哦”等。妈妈也可以模仿宝宝的声音,发出“嗯”“啊”“呀”等的音调来回应宝宝。虽然宝宝还小,听不懂妈妈在说什么,但是妈妈温柔的声音,亲切的语调,都能让宝宝感觉到安心,让宝宝快乐,也能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
③正确对待宝宝的认生期。
一般来说,宝宝在6~7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认生了。所谓的“认生”,就是宝宝遇到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害怕、等,表现为大哭大闹、躲避、不让生人抱等。在这个时候,妈妈不要强硬的逼迫宝宝去接受生人,让生人抱,而是要给宝宝一个适应的过程,先让生人陪宝宝说话,逗逗宝宝,和宝宝一起玩游戏等,慢慢的降低宝宝的害怕和焦虑。平时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出门,与小朋友玩,看不同的人和事物,这样能逐渐降低宝宝对外界的不安全感。
如果妈妈生完宝宝之后,产假之后需要上班,需要老人来帮忙带孩子,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等,不要觉得都是宝宝的亲人,宝宝不会认生,而一下子将宝宝交给老人,自己就离开,或者是当天就要宝宝适应别人带他。妈妈可以在上班前的一段时间陪宝宝一起适应,让老人陪着宝宝玩,给宝宝喂奶,给宝宝换衣物等,让宝宝熟悉适应了,妈妈才能放手。不然容易造成宝宝的焦虑心理,缺乏安全感,一哭一闹的,不仅会影响宝宝进食,还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成长。
④断奶期。
给宝宝断奶,最好的方式是自然断奶,不能强行断奶。因为宝宝一出生就吃母乳,对妈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也是宝宝获取安全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断奶代表着宝宝和妈妈的第一次分离,宝宝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一直认为,断奶期应该是断奶不离人。不能说因为断奶,就把宝宝交给别人,不见宝宝,强行断奶。这样会给宝宝心理造成伤害,认为妈妈不再爱宝宝了。
妈妈在准备给宝宝断奶前,就要和宝宝沟通好:“宝宝已经长大了,不能在吃妈妈的奶了。宝宝需要喝奶粉啦。”“宝宝尝一尝这个味道好不好?”而在断奶期,也是循序渐进的断奶,由一天4次,减为一天3次、2次、1次,再逐渐增加奶粉和辅食,这样给宝宝一个过渡期。而在这个过渡期,宝宝需要妈妈的陪伴。
⑤逐渐分离,减少宝宝的依赖心理。
每个宝宝对妈妈都是十分依赖的,这是一种天性。但是妈妈也不可能一直24小时的陪着宝宝,这就需要让宝宝适应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刻,这也需要一个过渡期。妈妈可以先和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让宝宝从游戏中开始适应看不到妈妈。然后告诉宝宝,妈妈有事要离开一会,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的和宝宝分开,再出现在宝宝面前,抱起宝宝,亲吻宝宝,告诉宝宝妈妈回来了,妈妈爱你哦。
如果有机会,可以带宝宝到妈妈上班的地方看看,让宝宝明白,妈妈是去上班,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还会回来陪宝宝的。这样也能减少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⑥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需要的就是陪伴。妈妈白天要上班的话,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陪宝宝。这就会导致宝宝对妈妈很依恋,他们有时候哭闹或者不听话,只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力,先让妈妈多关注自己而已。
所以妈妈要多创造一些时间来陪宝宝,多关心宝宝,陪宝宝做游戏,一起体会游戏中的快乐;陪宝宝进行亲子阅读,一起涨知识;陪宝宝聊天,关心宝宝的情绪;带宝宝出门进行户外活动,感受美好的亲子时光。这些都能给宝宝满满的安全感。
对于宝宝来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信赖的人。宝宝需要的安全感其实就是妈妈的爱。
感谢阅文,我是小风车妈咪,阳光宝妈一枚,有一个可爱的小子。我坚信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妈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
说起安全感来,估计每个妈妈们都知道,也都清楚,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是很需要安全感的。但是如果把问题换成如何给与孩子安全感,估计知道的爸爸妈妈就不多了。
安全感其实是一个心理学方面的专有名词,开心爸爸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面有了一个家,就算是自己天天加班,总是半夜才能下班,但是心里面总是踏实的,因为不管多么的晚,万家灯火中总有一个小屋子是属于自己,等待自己的。简单点说就是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干什么事情都心里面很踏实。
对孩子来说,安全感尤为重要。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面是一个满是黑暗的世界,虽然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他们只要一动手一动脚就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存在,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这就是安全感。但是当他们出生以后,这个情况就变了。
妈妈就算整天照顾他也是需要有个人事情需要去做的,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他身边。当孩子需要妈妈但是妈妈正好不在的时候,安全感就缺失了。
那么妈妈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给孩子回应。
孩子要表达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咿呀学语;孩子们要安慰的时候,能够耐心的哄他们入睡;孩子哭闹的时候,能够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安全感并不需要妈妈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身边,而是需要妈妈能够给自己最合适的回应,这就够了。
比如开心爸爸居住的小区里面有一个妈妈给孩子的回应就很准确,很合适。记得有一次,她的孩子正在那里玩,接着看了妈妈一眼就咧嘴大哭了,我们看的都莫名其妙一头雾水的。结果这个妈妈不急不忙的掏出了一块饼干,递给了孩子,然后那孩很快的就不哭了,继续在那里很开心地边吃边玩。
开心爸爸很好奇,就询问这位妈妈,为什么会选择给孩子饼干呢?为什么不觉得孩子是累了或者尿了呢?
这位妈妈的回复开心爸爸至今都记得“自己的孩子,他一动我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这就是一个能够给孩子最合适回应的例子,而且也是这么多年来,开心爸爸看到的最懂孩子的一个妈妈。当然,有这样的一个妈妈,孩子自然是不缺安全感了。妈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
尽量的陪伴,我女儿小时候总是睡不踏实,我就抱着她睡觉,家里老人都说不要抱太多,以后就难哄了,后来我发现不是的,你给足了她安全感,反而她会比之前好哄,也会睡的更踏实很多
妈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
我是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提问。
是啊,作为婴儿的母亲如何给孩子安全感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你的问题。
首先,正常发挥母亲功能与角色;把母亲的爱传递给孩子,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生长环境,适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关系,积极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表达你对孩子的爱意;即作为母亲,你不仅是生理的母亲,更是养育的母亲,情感与爱的母亲,通过你言行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案情。
其次,母亲要与孩子积极的互动;用你的肢体抚摸孩子的身体,要与孩子有目光接触,用温和的眼神凝视孩子,当孩子啼哭、排泄时,不要指责、训斥孩子,而是及时处理孩子的排泄物,通过语言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通过触摸、抱持给予孩子心理的支持。
再次,母亲要在场;在场的心理含义是,母亲在孩子需要时,能够适时提供情感支持,提供心理安全,提供爱的表达;特别是孩子在婴幼儿阶段,母亲始终在孩子需要时你要在场,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才不会有母亲不要我的心理恐惧。
第四,母亲要始终陪伴在孩子周围;陪伴的心理含义,一是母亲身体的陪伴,二是母亲依恋的陪伴,三是母亲情感的陪伴;总之在孩子需要时,你能站立孩子身侧给予心理和情感的支持;特别母亲要与孩子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依恋的心理含义,母亲与孩子身体、心理、情感的联结,孩子在心理、情感上对母亲的依恋,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安全,建立起正常健康的安全心理。
因此,婴幼儿的安全感是靠母亲的一言一行来慢慢建立的,是通过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来逐渐实现的;在孩子婴幼儿阶段,特别是婴儿阶段(0岁至3岁),母亲再忙,母亲再有事,即便白天你不能陪伴、喂养孩子,那么晚上你一定要陪伴孩子,并通过触摸、语言表达你对孩子的爱意,告诉孩子妈妈白天去哪里了;很多人,以为婴儿听不懂妈妈、爸爸的话,这是错误的。
希望心理老师左叔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心理老师左叔的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对心理老师左叔的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