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出自阜阳的古代历史名人有哪些?

不说古代,只说现代,阜阳名人就不少。我以前介绍过阜阳籍的将军,欢迎阅读、关注。今天再介绍几位从阜阳走出来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 时光辉,安徽阜阳人,1970年1月出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主任,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现任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 宁咏,1970年12月出生,安徽阜阳人,1994年6月入党,199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现任湖北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刘国荣,安徽阜阳人,武警少将。1979年3月入伍,历任战士、报务员、参谋、副连长、科长、团长、武警安徽省总队副参谋长、武警四川省总队副参谋长,武警西藏总队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务,2014年9月任武警湖南省总队司令员、党委副书记。

△张中华,安徽阜阳人,解放军少将。曾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你知道的出自阜阳的古代历史名人有哪些?

阜阳古称汝阴、顺昌、颍州,出过很多古代名人,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就出生在这里,下面介绍几位。

管仲(前723—前645年),颍上(今安徽省阜阳颍上县)人。中国古代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公元前685年,经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对内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被尊称为“仲父”。后人尊称“管子”,有“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的美誉。

吕范(?—228年),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太和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他年轻为汝南县吏,后结识孙策,跟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208年的赤壁之战,吕范跟随周瑜破敌有功,战后官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受彭泽、柴桑、历阳三地奉邑。219年孙权讨破关羽,吕范拜为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理旧都建业,食邑溧阳、怀安、宁国。228年,吕范被孙权授为大司马,印绶未下发,吕范已病逝世。孙权追赠大司马印绶。

吕蒙(178—220年),汝南郡富陂县(今阜阳市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人,东汉末年名将。他早年依附邓当,跟随孙策征战,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吕蒙拜别部司马,后渐受孙权重用,破黄祖时作先锋,被封横野中郎将。在打败曹仁、朱光后,累功拜庐江太守。随后屡立战功,进占荆州南部三郡,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吕蒙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后又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击败关羽,吕蒙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与吕蒙相关典故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阜阳的古代历史名人还有很多,不多介绍了,顺便介绍几位离我们比较近的现代名人吧。

聂鹤亭(1905—1971),安徽省阜阳县南乡(今属阜阳市阜南县)人,开国中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25师73团连长,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红四军第11师35团副团长,33团团长,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1师参谋长,军团作战科科长,甘肃野战军参谋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参加过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参加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的组织指挥。

抗战时期,曾任抗大第4大队大队长,军委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军委参谋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哈尔滨卫戍司令员,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辽沈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1956年1月25日被补授予中将军衔,1971年3月13日在京病逝。

丁武选(1897—1993),安徽阜阳市阜南人,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入党。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过马岗、大小周寨、邓沟、王家围子战斗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1月27日在郑州病逝。

孙超群(1906—1967),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白果乡孙庄人,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8月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曾任红22军军部通信排排长,红一方面军独5师第14团政委,江西军区独5师第2团政委,红22军独4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红22军第64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瑞金教导团团长,红八军团第23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总部通讯营营长,红三军团司令部任作战科参谋,红四方面军党校教务主任,陕北红军独2师副师长等职。率部参加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0师工兵营副营长、警备第6团团长,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决死第4纵队(山西新军一部)副司令员,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独1旅兼第四军分区代司令员,晋绥军区6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绥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雁门军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4军副军长等职。

新中成立后,曾任第7军副军长,西北军区独3军副军长,防空高射炮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兼任工程兵学院院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7年5月25日病逝。

焦玉山(1915—1990),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曹集镇焦台村人,曾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1964年晋为少将

张峰(1922—1997),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集人,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

你知道的出自阜阳的古代历史名人有哪些?

阜阳,安徽省地级市,简称阜,古称汝阴、顺昌、颍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阜阳位居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阜阳的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

阜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名人璀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阜阳究竟都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册封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2.管仲

(?—前645)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3.鲍叔牙

鲍叔牙(?-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有“管鲍之交”的美誉。 鲍叔牙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曾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其为政重教化,使齐国由弱变强,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4.伍奢

伍奢(?―公元前522年),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人,生于楚国乾溪(今安徽省利辛县),楚庄王时重臣伍举之子(一说伍举之后),伍子胥的父亲,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平王时担任太子太傅,

后来由于费无忌对太子建的陷害,牵连伍奢被捕。费无忌担心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要报仇,于是召他们来,表示来了就放过伍奢,不来就马上杀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亲独自受死,又怕自己报不了仇,被人耻笑,于是前往。伍子胥则逃走,准备报仇,辗转去到吴国,最终成功报仇。

5.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6.养由基

养由基,嬴姓 ,养氏,字叔,名由基(亦作繇基),公元前7世纪出生于养国(今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 养由基自小就很会射箭,双手能接四方箭,两臂能开千斤弓,被称为神箭手。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六月二十八日,晋、楚鄢陵之战战前,养由基与潘尫之子潘党比试箭法,将皮甲重叠射击。穿透七层后,拿给楚共王看,说:“君王有这样两位臣下在这里,还有什么可怕的?”楚共王发怒说:“真丢人!明早作战,你们射箭,将会死在这武艺上。”等到交战时,晋军将领吕锜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王召唤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让他射杀吕锜。养由基射中吕锜的脖子,吕锜伏在弓套上而死。养由基拿着剩下的一支向楚共王复命 ,从此养由基名震楚国。

7. 吕蒙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富陂(今阜南县吕家岗)人,东吴名将。吕蒙幼年丧父,随母投靠邓当,生活于军营之中,练得一身武艺。少年随邓当征战,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邓当死后,吕蒙代邓职,拜别部司马,成为东吴年轻的将领,屡立战功。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使吕蒙声威显极。孙权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并封孱陵侯。封爵未下,吕蒙疾发而卒,时年42岁。

8.吕范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太和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吕范年轻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东汉开国元勋吴汉。吴国建立后,吕范累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孙权悲痛不已,遣使赠其大司马印绶。孙权还都建业后,以太牢礼祭祀吕范。

9.陈夷行

陈夷行(?-844年),字周道,颍川(今属河南)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李-表人物。陈夷行的祖父叫陈忠,父亲叫陈邑,根据《新唐书》记载,都是布衣。他本人至少有陈玄锡、陈夷则、陈夷实三个弟弟。他这一支是江左陈氏的后代,世代客居颍川。812年,陈夷行进士及第。唐敬宗宝历年末(825年 - 827年),陈夷行在东都洛阳任侍御史,随后任虞部员外郎。

10.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072年9月),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1071年居安徽阜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1.刘福通

刘福通(?—1366),元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区)人。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 ,与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起义,事泄,山童被杀。后举兵占颍州。继克朱皋、罗山、上蔡、真阳(今正阳)、确山、汝宁(今河南汝南)、光州(今潢川)、息州(今息县)等地。部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二十三年,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他与林儿被朱元璋救出,安置滁州(今属安徽)。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部将廖永忠沉溺于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江中。一说二十三年在安丰阵亡。

12.卢翰

卢翰,生卒年份无考,字子羽,号中庵,颍州人·明嘉靖十三年举人,明代著名学者·他专意于治学著述·因其博学广识,名震山东。他对典籍,名物,象数,历史,儒道,诸子均有著述,对《易经》更是探幽阐微,考核精当,卢翰一生著作面广量多,有《易经中说》,《签易》,《春秋解》,《月合通考》,《中庸图说》,《定性书图衍》,《图说纲要》,《四书中说》,《宝嗣全编》等,共计19种,128卷, 其中,《易经中说》等书列入四库提要,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卢翰的事迹在《明史 艺文志》里有记载。

13.程文炳

程文炳(1833-1910),字从周,谥号壮勤,清末阜阳县(今颍东区枣庄镇)人。少有大志,爱研兵法,常以无钱读书为憾。程文炳飞黄腾达后,就想到光宗耀祖。做了湖北提督,他就在城东南乡中流村(今袁寨村)择风水宝地,修建了庄园;做了福建提督,就在颍州府鼓楼东侧耀眼处大建宗祠。(阜阳县志470面记载)最后官至长江水师提督。曾国藩称其“有古仁将之风”。《清史稿》有传。

14.聂鹤亭

聂鹤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5.王克勤

王克勤(1920年-1947年7月10日),安徽阜阳县人。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的平汉战斗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勇敢,先后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1947年7月10日,在鲁西南战役中牺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