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孝?

生前孝和死后孝区别大了,生前孝是真孝,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感恩,让他们安享晚年。死后孝是假孝,虚伪的孝,那些生前不孝死后孝的子女,父母在天之灵也不会宽恕的。

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命题,百善孝为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容不得有半点质疑。现在有人说,养儿防老是道德绑架,简直是胡说八道,一派胡言。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最伟大的,纵然父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孝敬父母不能因此而有丝毫的动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简直就是猪狗不如,如同畜牲,在社会上也是立不住足的。

孝心传递,代代相承,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有子女,人人也都有年老的那一天,你对父母孝敬,你的子女就会对你孝敬,你对父母不敬,你的子女对你也好不了,这就叫做传承,也叫报应。

厚养薄葬,趁父母还在,要及时尽孝,不要留下终生遗憾。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看着你们黑发变白发,我怕你们等不及。

孝敬父母,请从自己做起。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生前孝,是发自内心最给自己的,死后孝则是外化给他人看的。

生前和死后,只要是人类或生物,都会面临这样的结局。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生前或死后。

中华文明延亘了五千年,尊老爱幼、扶老携幼,一直是我们的民族美德。赡养老人、善待老人也是我们晚辈们应尽的义务,是一生下来就被天然赋予了的。只要是我们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只要是我们还有一口吐纳的气息,我们就有必要保持忠孝仁义、廉耻孝悌。

而且,我们民族的传统最是看重这个观念,也总结出了早已深入人心的至理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中华文明的孝文化中,各式各样的孝悌故事也早已深入人心,赢取了民族的最大共识。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我个人看来,生前孝才是真的孝,也是儿女晚辈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孝道、孝义,万事做在老人在世之时,让老人家尽享天伦之乐,含饴弄孙,膝下承欢,给老人以最好的抚慰和宽怀,哪怕仅是一口吃食,也要让老人家心满意足,喜上眉梢。

当然也有死后孝的范例,不然的话,题主也不会发出如此一问。我本人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个老人得了病,子女们却总是寻找各种借口远离,反过来心心念念之间执着惦记着老人家的那点儿体恤钱。甭管老人遭了多大罪,总是漠不关心的样子,即便就是到了床前,也是呵斥怒焰,像对待阶级敌人一般,把老人家当成了前世的冤家,真难为了当初之时,老人家怎么含辛茹苦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TA养育成人。

羊羔尚且跪乳,乌鸦亦知反哺。你这不忠不孝,难道还不如一个畜生和动物吗?

人世间总有感人至深的总结和归纳。我个人经常对那句子女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泪目,甚而潸然涕下,涕泗滂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图片来自网络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有一次老家那边的李大娘没了,儿女们围着哭得死去活来,肝肠欲断的,母亲回家时却说了一句,“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不嫌丢人!

李大娘年轻守寡,她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为了孩子们不受委屈,李大娘没有再嫁,她辛辛苦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竭尽全力地为儿子一个个娶上了媳妇,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有两个儿子都出去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

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李大娘开始了为孙辈服务的日子,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文化都不高,只能出去打工,只要他们一出去,就把孩子往李大娘那里一推。

老二老三看老大把孩子推给婆婆,于是也效仿,就这样,李大娘毫无怨言地将几个孙辈的孩子也带大了。

后来李大娘就老了,人老了,干活干不动了,带孩子也带不了了,儿子们也就不再需要她了。

李大娘后来又添了腰腿疼的毛病,她自己没有钱,就找三个儿子商量,能不能每家每年给1000块钱,可是老大媳妇不出,说是当年她嫁过来的时候,给的彩礼最少,李大娘亏待她。

老二老三媳妇见老大不出,也就不吱声了。

最后还是闺女偷偷给李大娘买了几盒药,因为闺女日子过得也不宽裕,李大娘尽量不给闺女添麻烦。

李大娘的腰腿疼病越来越严重,先是走路费劲,然后一瘸一拐的,后来就拐上了拐杖,最后连出屋子都困难了。

闺女找三个哥哥商量,要么出钱,要么出人照顾老妈。可是三个哥哥意见不统一,闺女说要不我就接到我家去照顾,你们哥三出钱也行。

哪知几个哥哥却不同意,认为妹妹这样做是在打他们的脸。

终于,三个儿子同意各家轮流侍候,一家呆两个月,李大娘在大儿子家轮了两个月,人就彻底瘫痪了,后来轮到二儿子家,还没住到两个月,人就没了。

听村里人告诉,她的二儿媳妇把她整天往小屋里一关,连管也不管,到了饭点就端点东西进去,放那就走,爱吃不吃,最后屋子里弄得臭气熏天,媳妇捂着鼻子子骂,根本不给收拾。

后来李大娘没了,却数二儿媳妇哭得最欢,喊“娘”喊得最响,人们当面不说,背地里谁都知道怎么回事。

生前孝才是真的孝,死后孝只是做面子给旁人看,其实对老人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清楚着呢。

人老了,吃啥也吃不动了,给他钱也不会花了,最希望的大概就是儿女们能常过来看看,给个好脸色。

百善孝为先,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能对别人怎么样呢?

那些老人生前不管不问,死后却为其大操大办,风光下葬的儿女,只不过是在硬给自己撑面子罢了。

死后千张纸不如生前一碗粥,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生而为人儿女,为人父母,一定要及时行孝,给子孙后代做出榜样。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回复诚邀: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这二则的区别在于,生前的孝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报恩。是凭善心做子女的份内事。

换言之:死后的孝形态各异,当然也是尽孝,各有各的道理无可厚非。

我们说:人最大的教养,是善待父母。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体現一个人的素养,可現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正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生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么样对你!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我认为:

生前死后都要孝

两者确实有必要

生前孝是尽义务

死后孝是礼仪到

两者如果都做好

说明子女素质高

中华文明五千年

忠孝仁义讲礼貌

至理名言别忘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中华文明孝文化

二十四孝故事妙

妇孺皆知家家晓

生前孝是真的孝

点滴入微对老人

老人肯定喜眉梢

活着不孝死了孝

那已失去人之道

孝敬父母做不到

肯定连人难做好

切记:死后千张纸不如生前一碗饭!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生前几粒米,

能填饿肚皮。

死后数桌菜,

做给别人看。

生前吐好言,

暖人心头甜。

死后嚎万句,

实将罪过赎。

生前敬父母,

人人竖姆指。

死后形式做,

个个吐沫星。

死后万张纸,

活着一碗饭。

区别立马现,

真假心中知。

人装天不容,

终叫你买单。

(不问平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